•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五言律诗标平仄

    1. 古诗、七律、五言平仄音有什么讲究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 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a 、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b、押平声韵;

    c、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d 、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长律自然也是近体诗。长律 一般是五言的[2] ,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就是三百六十字;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 就是一千字。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除了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 仗,所以又叫排律[3].绝句比律诗的字数少一半。五言绝句只有二十 字,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字。绝句实际上可以分为古绝、律绝两类。

    律绝不但押平声韵,而且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 在形式上它们就等于半首律诗。这可以归入近体诗。[4] 总括起来说:一般所谓古风属于古体诗,而律诗(包括长律)则属于近体诗。乐府和绝句,有 些属于古体,有些属于近体。

    (二)五言和七言

    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五言古诗简称五古,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绝 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古风分为五古、七古,这只是大致的分法。其实除了五言、七言之外,还有所谓杂言。杂言指的是长短句杂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其中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杂言诗一般不别立一类,而只归入七 古。甚至篇中完全没有七字句,只要是长短句,也就归入七古。这是 习惯上的分类法,是没有甚么理论根据的。

    2. 唐诗五言、七言的律诗和绝句的平仄口诀(举例)

    律诗: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

    平平仄仄平(韵)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

    绝句:

    七绝平起首句押韵。七绝平起首句押韵。七绝仄起首句押韵。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五绝平起首句押韵。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五绝仄起首句押韵。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扩展资料:

    普通话的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

    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仍是去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平仄

    3. 关于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

    请耐心看一下我打的内容,可能略有些长。

    你一定是受了“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这种说法的影响,其实这不很准确,只是为了初学者更快理解平仄而创造的一种理论。

    古音与今音不同。古代有平上去入四声,其中后三者属于仄声,而入声已经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消失,分别派入到今天的四个声调之中,其中进入一声、二声的部分,就不易被分辨出来,你所举例的“郭”、“白”二字就都是今天进入一声、二声的古入声字,这类字的数量很大,多数人在平仄方面的困惑也都由此而来。除此之外,还有极个别的非入声字也存在古今平仄不同的现象:比如“跳”字现在是仄声,古代却是平声;比如“茗”字现在是平声,古代却是仄声,不过这类现象比较少见,最值得注意的,还是古入声字问题。

    所以我们写诗、填词,或是分析前人诗词声律,都应该使用古代韵书,而非现代汉语普通话。一般而言写诗当依《平水韵》,填词当依《词林正韵》,你在百度上搜一下,很方便就可以找到了。

    最后再说格律的问题。就你举例的这两句而言,确实都是由于你不识古入声字而造成的困惑,但我似乎也从中发现了你还不清楚格律诗的一些变通。比如你举的李白这首《送友人》,下一句便是一个大拗句“此地一为别(仄仄仄仄仄)”;倒数第二句,又是“挥手自兹去(平仄仄平仄)”,但这却不影响这首诗作为一首五律而存在。事实上格律诗的变体是很多的,完全按照“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这四种句式规规矩矩进行创作的诗歌基本是不存在的,但要说明这一块内容又要费不少口舌,我已经打了不少话,就不再说下去了,如果有兴趣可以私下再交流。

    4. 五言律诗的格律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要相对严密。律诗要求为诗句字数整齐划一。

    律诗由八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律诗。“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五言律诗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的确是网上找的 有些地方改了一下 (△)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字外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说明:此五言律诗的另一式,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五言律诗 [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 说明:五言律诗的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

    5. 五言绝句平仄格式(需要押韵的标上韵)

    (一)仄起首句不入韵式 格律对照例诗:王之涣《登鹳雀楼》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仄起首句入韵式 格律对照例诗:元稹《行宫》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三)平起首句不入韵式 格律对照例诗:李端《听筝》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四)平起首句入韵式 格律对照例诗:王涯《闺人赠远》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花明绮陌春,柳拂御沟新。

    为报辽阳客,流芳不待人。 扩展资料 五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五绝,是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属于近体诗范畴。

    此体源于汉代乐府小诗,深受六朝民歌影响,成熟定型于唐代。五绝每首仅二十字,便能展现出一幅幅清新的图画,传达一种种真切的意境。

    因小见大,以少总多,在短章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是其最大特色。五绝有仄起、平起二格。

    代表作品有王维的《鸟鸣涧》、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八阵图》、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五言绝句。

    6. 唐诗七律和韵律平仄是怎样的

    一、唐诗七律:七言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成熟于杜甫。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律诗由八句组成,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每首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诗体释义

    七言律诗是律诗的一种。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因其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发展于唐初,成熟于盛唐(特指成熟于杜甫,时盛唐诗人李白有七律八首,高适七首,王维二十六首,且多有失对、失粘、重字之误;胡应麟“唐七言律自杜审言、沈佺期首创工密。至崔颢、李白时出古意 , 一变也。高、岑、王、李, 风格大备, 又一变也。杜陵雄深浩荡,超忽纵横, 又一变也。” ( 《 诗薮 》 内编卷五 ))。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

    七言律诗

    声。分五言、七言两体。七字的称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律诗每首有四联(即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律诗的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偶;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必须同韵。近体诗又名今体诗,为唐代新兴的诗体,因与古体有别而得名。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二种,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

    二、韵律平仄:

    古诗词韵律中的平仄知识

    古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普通话分为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普通话归为上声、去声,入声分别归入各声)。所谓“仄”,就是“侧”,也就是不平的意思。如果让平仄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使用,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古人所说的“抑扬顿挫”、“声调铿锵”,虽然还有其他讲究,但是平仄和谐确实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究竟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概括为两句话就是:⑴在同一句中,平仄是交替的;⑵律诗的一、三、五、七句叫出句,二、四、六、八句叫对句。在对句中,平仄是与上句相对的。这种平仄规律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例如温庭筠《七律.题李处士幽居》诗的第三、四两句:

    浓阴似帐红薇晚,细雨如烟碧草新。

    这两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字又是仄。这就是交替。

    就对句来说,“细雨”对“浓阴”,是仄仄对平平;“如烟”对“似帐”,是平平对仄仄;“碧草”对“红薇”,又是仄仄对平平,“新”对“晚”是平对仄。这就是相对。

    本来只用普通话去辨别平仄是很方便的,可是古音里还有一种入声,它的发音独特,这就给现代人带来了一些麻烦。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声的(如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这些方言里都归入了普通话的阳平。那么,只要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辨别,必要时只能查字典或韵书了。如果你是北方人,由入声变成去声和由入声变成上声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也都属于仄声),只有由入声变成了平声(阴平、阳平)的,才会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

    总之,我们遇到诗词格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却用了一个今天读起来是平声的字,就应该引起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

    注意:凡韵尾是-ng的字,就不会是入声字。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韵书或多练习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仍然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7. 谁知到五言律诗的平仄规律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豌豆儿05

    古诗词的平仄规律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以及使用最广泛的《平水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一、近体诗的一般规律首先看看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首八句,共分为四联。第一、二句称为首联,第二、三句为颔联,第五、六句为颈联,第七、八句为尾联。每联中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这首诗的平仄格式为: ○○●●○○●,●●○○●●△。⊙●○○○●●,◎○⊙●●○△。○○●●○○●,●●○○●●△。⊙●○○○●●,◎○⊙●●○△。 格式中“○”表示平声字,“●”表示仄声字,“◎”表示本应是平声字而改用了仄声字,通常称为“盘”音字

    8. 五言律诗的平仄解析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齐梁沈约“四声”、“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平头指五言诗第一字、第二字不得与第六字、第七字同声(同平、上、去、入)。上尾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连韵者可不论)。蜂腰指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有似蜂腰。鹤膝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言两头细,中央粗,有似鹤膝。(近人从蔡宽夫说,以为五字中首皆浊音而中一字清音者为蜂腰,首尾皆清音而中一字浊音者为鹤膝。)大韵指五言诗如以“新”为韵,上九字中不得更安“人、津、邻、身、陈”等字(即与韵相犯)。小韵指除韵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即九字之间互犯)。旁纽一名大纽,即五字句有“月”字,不得更安“鱼、元、阮、愿”等与“月”字同声组之字。正纽一名小纽,即以“壬、衽、任、入”为一组,五言一句中已有“壬”字,不得更安“衽、任、入”字,致犯四声相纽之病。

    唐诗五言律诗标平仄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