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1. 唐诗对后世的影响

    中国素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说法,这种说法以文化链的形式,概括出华夏神州对人类社会所贡献出的精神财富。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四颗璀灿的明珠,也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宝贵财富。中国文学从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小说,构成了一卷几千年中华文化的发展史。

    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奏出了唐宋元明清时代艺术的最强音。并且超越了它们本身的意义,成为各自时代的一种艺术符号,形成一条中国文化内在的规律性,一条内在美的主线、美的历程。

    中国是一个诗乐的国度,有“大乐与天地同和”的思想。在中国人思想中,文明的进程、朝代的更替是宇宙节奏的一种呈现,作为人类社会的文化活动也是一种有节奏的运动。

    中国的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文艺就表达了中国文化史一种有节奏的美的运动。中国的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文艺的创作在广义上讲都与音乐有关,在文字上都追求适合吟咏或歌唱的韵律,在内容上体现天地节奏和人类心音。

    中国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文艺,从内容和形式上既有传承又有自我独立,形成了一部中华文化美的乐章,其中“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就是这部乐章中最美妙的音符。唐诗中运转不息的生命之力和千姿百态的生命节奏;宋词里轻巧尖新的意境美学和缠绵绮靡的人生情感;元曲苍茫寥廊的宇宙意象和风流倜傥的浪子情怀;明清文艺中的色彩斑斓的人世画卷。

    构成中国文化史中美的旋律。 唐代历史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

    唐代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军事强大,文化自由,中外交流频繁,国力强盛,呈现出一派兴盛的辉煌局面。自太祖开国,太宗承位,直至玄宗的100多年间,采取了开明的政治,使李唐社会保持了长期的稳定,经济上也得到持续的发展,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促使了唐代文化艺术的全面繁荣。

    唐代推行以诗取士、以书取士的科举制度,进士科的考试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考诗歌创作,这样诗歌写得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人的政治前途。以诗取士从制度上带动了整个社会崇尚诗歌的风气,从封建帝王到落泊文人,从达官贵人到引车卖浆之徒,无不以能诗为荣。

    唐代的皇帝如唐太宗、唐玄宗、唐德宗等自己就是诗歌的热烈爱好者,他们不仅经常自己写诗,而且也常常鼓励别人写诗,并大力提拔能诗者,为诗歌的普及提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诗歌是构筑唐代文化史高峰的一座巨大丰碑,唐代的诗歌空前繁荣,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成为大唐王朝时代的文化标志。

    诗歌是唐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诗歌不仅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而且展现出社会繁荣兴旺、人文精神昂扬蓬勃的大唐气象。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在唐代三百余年的历史中,诗歌特别繁荣。

    唐代诗歌体裁多样,风格各异,他们的作品之多、题材之广、内容之丰、技巧之精,都是空前绝后的,流传于后世的诗歌就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唐代诗歌的繁荣造就了很多伟大的诗人,唐代的诗人特别多,他们有的被后人贴上了“标签”,成为“品牌”,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怪李贺等。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表达人生悲欢的;有是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

    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在形式上有五言和七言、绝句和律诗。

    唐代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 唐诗美丽,唐诗的最大特点是生机勃然,气象峥嵘,异彩纷呈,犹如春天,万木竞发,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这就是唐代的生气。

    唐诗是大唐旺盛生命力迸溅的火花,走进唐诗,犹如走进春天的森林,鸟语花香,清芳扑鼻。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见长,字里行间充满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闪灼着自由和欢乐。

    唐诗有着生龙活虎腾踔的节奏,在一气到底而又缠绵往复的旋律之中,有着欣欣向荣的情绪,即使是感叹人生孤独、描写边关征战的诗歌也是流畅、优美、轻快。唐代诗歌的顶峰是李白,他靠天才的想象,把庄子的飘逸和屈原的瑰丽融而为一,奏出了唐代诗歌艺术的最强音,被称为盛唐之音,达到了中国古代浪漫文学的极峰。

    唐诗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到现在在中国还流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 "的口头禅,可见中国人对唐诗的热爱。

    2. 初唐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初唐诗歌

    初唐诗歌是从齐梁余风到盛唐气象的一个过渡,它在风骨、声律、意境等诸多方面为盛唐诗歌高峰的到来做好了准备。

    一个时代的文学必定要沾染一个时代的气息,统一的大唐王朝斩新的气象必然要反应到唐代诗歌中来。于是在初唐的后五十年,诗风发生了转变,这表现在诗风、题材、体裁等几个方面。从诗风上看,诗歌逐渐摆脱了齐梁浮艳淫靡的习气,显示出一种清新刚健的风骨;从内容上看,诗歌已经突破了六朝诗歌狭窄的题材领域,开始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重大的政治问题;从体裁上看,律诗的形式基本确立,七言歌行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初唐四杰即唐代高宗到武后时期的四位职小而才高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应该说声律和风骨兼备的唐诗,是从他们开始的。唐代蓬勃昂扬的时代气息,卓尔不群的才华名声使四杰都满怀兼济天下的胸怀和抱负,而卑微的官职和地位却使他们怀才莫展、坎壈失意。四杰对以上官体为代表的这些在他们的诗歌里,表现为题材的开拓,四杰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了江山和塞漠。题材的开拓同时带来了一种严肃的思想,一种豪放的气势,一种慷慨悲凉的风格。四杰的诗歌也因而成为初唐诗歌中风骨凝练的佳作。陈子昂的创作成就:《感遇诗》三十八首是陈子昂的代表作,他的《登幽州台歌》和《蓟丘览古》其二《燕昭王》更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这两首诗也是初唐咏史怀古诗的重要作品。

    初唐也是诗歌体裁发展的重要时期,“永明体”在此发展而为律诗,而对律诗作出最大贡献的是沈佺期和宋之问。所谓“永明体”是在南朝齐永明年间开始出现的一种新诗体,当时著名的诗人沈约把根据汉字的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了八种应该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称为“八病”。这种声律规则和对偶互相配合,就形成了具有格律的新诗体。因为这种新诗体是在永明年间开创的,因此称为永明体。

    永明体为律诗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武后时期的重要宫廷诗人沈佺期和宋之问在永明体的基础上,把四声二元化没,即把四声归纳为平仄两种。还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完成了从律句到律篇的过渡。从而创造了一种既有程式约束,又有广阔创造空间的新诗体,也就是律诗。在律诗定型的过程中,贡献最大的就是沈宋,是他们最后完成了律诗“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任务,因此律诗最初被称为“沈宋体”。律诗的定型对诗歌发展意义非凡,它推动唐诗走向高潮。

    初唐诗人在意境开拓上也功不可没,他们开始摆脱六朝浮华浓艳的风气,致力于浑然天成的诗歌意境。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其中翘楚。它用乐府吴声旧曲,写游子思妇的旧题,却被盛赞为“以孤篇压倒全唐”,其原因就在于新意境的开拓。

    3. 唐诗的在诗歌发展史上的意义

    我们大家知道,从先秦的《诗经》算起,《诗经》的语言是以四言为主,接下来到了汉代是以五言为主,再接下来到了唐代是以七言为主,此外还有其它的种种文学形式。那么诗歌由四言、五言再到七言,它标志着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老百姓日常的文学创作也越来越丰富,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到了唐代,唐诗的创作就形成了中国古典诗歌当中一个鼎盛时期。唐代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高峰。在现在的许多海外华侨当中,他们以唐人自称,这个原因就是与唐朝有密切的关系。

    唐朝建立以后,特别是唐太宗、武则天、唐高宗和唐玄宗这一段时间,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得到了一个极大的发展,加上由于科举制的实施,还有其它的文化交流以及各种思想的交融,形成了一个较好的文化氛围。在这种文化氛围当中,作诗的(写诗的),还有包括传播诗的,各种各样阶层的人数在不断地扩大。那么在唐诗的创作队伍当中,上至皇帝下至普通的老百姓,创作人员的数量是在其他的朝代当中无法比拟的。

    从诗歌的创作数量而言,在整个唐代留下的唐诗将近五万首。在这五万首的诗歌当中,不仅质量较高,作者队伍和诗人的水平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像我们所熟知的唐代著名的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他们不仅在当时的文学创作取得了一个高峰,在我们今天的人看来他们的水平也是无法比拟的。

    此外在诗歌创作的队伍当中,不仅有中国人,还包括像日本的这些国外的作者,那么诗歌队伍的扩大使得唐诗的内容更具有包容性,另外唐代社会,也是一个东西方交融、各种思想交汇的时代,那么在这个时代里边,除了儒家思想以外,佛家、道家的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弘扬,所以诗人的创作风格也具有多姿多彩的特点。既有像“初唐四杰”的表现建功立业的方面,另外也有李白的豪放飘逸,同时也有杜甫的现实主义,这些诗歌的多姿多彩构成了唐代文化当中的一个璀璨的明珠。

    4. 初唐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这是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重要诗人有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沈佺期、宋之问等。

    唐代建国初的诗歌仍沿着南朝诗歌的惯性发展,柔靡纤弱,毫无生气。“四杰”的出现开始转变了这种风气。

    他们才气横溢,不满现状,通过自己的诗作抒发愤激不平之情和壮烈的怀抱,拓宽了诗歌题材。 如杨炯的《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种激扬豪迈的格调,为唐初诗坛吹进一股新风。

    诗中表现了青年人不甘寂寞,想投笔从戎,到边疆建功立业的热望。宁可做个低级军官(百夫长),也不想作书生老死窗下。

    继“四杰”而起的是陈子昂,他从理论上对南朝以来衰弱的诗风提出批评,认为这类诗专门玩弄华丽的辞藻,内容空虚,抛弃了《诗经》重视思想性的传统。对此他耿耿于心,提倡学习“汉魏风骨”,恢复建安时代的诗风。

    他的38首《感遇》诗实践了自己的主张,影响很大。他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苍凉辽阔,哀而不伤,被认为是怀古诗的绝唱。韩愈曾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评价了他在唐诗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沈佺期、宋之问的贡献主要在诗歌格律方面。他们总结了“永明体”以来诗人们探索诗歌格律的成果,以自己的诗作,促进“近体诗”最后定型。

    5. 《唐诗三百首》对后世文学有何影响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是中国诗歌的巅峰,巅峰时期的那个黄金时代令人神往。

    诗歌是当时文学的最高代表,成为中国传统文学坚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靓丽的风景线。唐诗与宋词、元曲并称,题材宽泛,众体兼备,格调高雅,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奇迹。

    唐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历朝历代的文人视唐诗为圭臬,奉唐人为典范。

    公元7世纪,孙季良开始编纂唐诗选本,至辛亥革命前,一千二百余年间,每二年即有一本唐诗选本问世。众多选本中以《唐诗三百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风行海内,老幼皆宜,雅俗共赏,成为屡印不止的经典选本之一。

    《唐诗三百首》以成功务实的编法、简易适中的篇幅、通俗大众的观点、入选的精美诗歌打动着读者,成为儿童最成功的启蒙教材、了解中国文化的模范读本,对中国诗歌选编学、中国人的心理构成都有很大的影响。

    6. 《唐诗三百首》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是中国诗歌的巅峰,巅峰时期的那个黄金时代令人神往。

    诗歌是当时文学的最高代表,成为中国传统文学坚实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靓丽的风景线。唐诗与宋词、元曲并称,题材宽泛,众体兼备,格调高雅,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奇迹。

    唐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历朝历代的文人视唐诗为圭臬,奉唐人为典范。

    公元7世纪,孙季良开始编纂唐诗选本,至辛亥革命前,一千二百余年间,每二年即有一本唐诗选本问世。众多选本中以《唐诗三百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风行海内,老幼皆宜,雅俗共赏,成为屡印不止的最经典的选本之一。

    《唐诗三百首》以成功务实的编法、简易适中的篇幅、通俗大众的观点打动着读者,成为儿童最成功的启蒙教材、了解中国文化的模范读本,对中国诗歌选编学、中国人的心理构成都有很大的影响。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