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元曲作为一种韵文向来与唐诗宋词

    1. 为什么元曲能和唐诗宋词一样有名

    在中国韵文史上,唐诗、宋词、元曲接二连三,高峰迭起,名家名作,琳琅满目。

    元曲作为元代文学的代表,以其独特的艺术成就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泽被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元曲,一方面是指诗歌新体“散曲”,一方面又指戏曲新体“北曲杂剧”。

    如元曲六大家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和乔吉,都是兼工散曲和杂剧的作家。元曲杂剧经典名篇有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白朴《梧桐雨》等。

    散曲经典名篇:〔双调〕沉醉东风送 别关汉卿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搁着别离泪。

    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前调〕杭 州 景关汉卿〔一枝花〕普天下锦绣乡,环海内风流地。

    大元朝新附国,亡宋家旧华夷。水秀山奇,一到处堪游戏,这答儿忒富贵。

    满城中绣幕风帘,一哄地人烟凑集。〔梁州第七〕百十里街衢整齐,万余家楼阁参差,并无半答儿闲田地。

    松轩竹径,药圃花蹊,茶园稻陌,竹坞梅溪。一陀儿一句诗题,一步儿一扇屏帏。

    西盐场便似一带琼瑶,吴山色千叠翡翠。兀良,望钱塘江万顷玻璃。

    更有清溪、绿水,画船儿来往闲游戏。浙江亭紧相对,相对着险岭高峰长怪石,堪羡堪题。

    〔尾〕家家掩映渠流水,楼阁峥嵘出翠微,遥望西湖暮山势。看了这壁,觑了那壁,纵有丹青下不得笔。

    〔越调〕天净沙秋 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双调〕折桂令叹 世马致远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说南柯。

    韩信功兀的般证果,蒯通言那里是风魔?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越调〕天净沙春白朴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双调〕庆东原叹 世白朴忘忧草,含笑花,劝君及早冠宜挂。

    那里也能言陆贾?那里也良谋子牙?那里也豪气张华?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双调〕水仙子次 韵张可久蝇头老子五千言,鹤背扬州十万钱,白云两袖吟魂健。

    赋庄生秋水篇,布袍宽风月无边。名不上琼林殿,梦不到金谷园,海上神仙。

    〔中吕〕卖花声怀 古张可久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越调〕寨儿令忆 鉴 湖张可久画鼓鸣,紫箫声,记年年贺家湖上景。竞渡人争,载酒船行,罗绮越王城。

    风风雨雨清明,莺莺燕燕关情。柳擎和泪眼,花坠断肠英。

    望海亭,何处越山青。〔双调〕清江引有感乔吉相思瘦因人间阻,只隔墙儿住。

    笔尖和露珠,花瓣题诗句,倩衔泥燕儿将过去。〔南吕〕玉交枝恬 退乔吉溪山一派,接松径寒云绿苔。

    萧萧五柳疏篱寨,撒金钱菊正开。先生拂袖归去来,将军战马今何在?急跳出风波大海,作个烟霞逸客翠竹斋,薜荔阶,强似五侯宅。

    这一条青穗绦,傲杀你黄金带。再不著父母忧,再不还儿孙债。

    险也啊拜将台!〔双调〕水仙子寻 梅乔吉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

    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双调〕折桂令梦 中 作郑光祖半窗幽梦微茫,歌罢钱塘,赋罢高唐。风入罗帏,爽入疏棂,月照纱窗。

    缥缈见梨花淡妆,依稀闻兰麝余香。唤起思量,待不思量,怎不思量!〔双调〕沉醉东风闲 居卢挚雨过分畦种瓜,旱时引水浇麻。

    共几个田舍翁,说几句庄家话。瓦盆边浊酒生涯,醉里乾坤大,任他高柳清风睡煞。

    〔越调〕凭阑人寄 征 衣姚燧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 情王德信〔十二月〕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

    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尧民歌〕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缕带宽三寸。

    〔正宫〕鹦鹉曲(二首)冯子振农 夫 渴 雨年年牛背扶梨住,近日最懊恼杀农父。稻苗肥恰待抽花,渴熬青天雷雨。

    恨残霞不近人情,截断玉虹南去。望人间三尺甘霖,看一片闲云起处。

    〔双调〕庆东原即 景张养浩鹤立花边玉,莺啼树杪弦。喜沙鸥也解相留恋。

    一个冲开锦川,一个啼残翠烟,一个飞上青天。诗句欲成时,满地云撩乱。

    〔中吕〕山坡羊潼 关 怀 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双调〕折桂令题 金 山 寺赵禹圭长江浩浩西来。水面云山,山上楼台。

    山水相辉,楼台相映,天与安排。诗句就云山动色,酒杯倾天地忘怀。

    醉眼睁开,遥望蓬莱,一半烟遮,一半云埋。〔仙吕〕醉中天西 湖 春 感刘致花木相思树,禽鸟折枝图。

    水底双双比目鱼,岸上鸳鸯户。一步步金镶翠铺。

    世间好处,休没寻思,典卖了西湖。〔双调〕折挂令咏 史阿鲁威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中吕〕普天乐江 头 秋 行赵善庆稻■肥,蒹葭秀。

    黄添篱落,绿淡汀洲。木叶空。

    2.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8

    8.答:前五句作者通过鹤背、白云等意象,表现了主人公高洁的思想情怀,(1分)通过老子《道德经》和庄生《秋水篇》表现主人公自由的精神境界。

    (1分)他手捧《道德经》,骑鹤下扬州,以白云为侣,与风月作伴,口里吟诵着庄子的《秋水》,精神超然于物外。(2分)从而给我们展示出一个快意自由、倜傥不群的高士形象。

    (2分)9.答:末三句点明了全曲的主旨。即便无法登上“琼林殿”,也无由进入“金谷园”,那又怎么样呢?我宁愿做一个自由自在的海上神仙。

    (2分)“名不上琼林殿”是对功名的藐视,“梦不到金谷园”是对富贵的鄙弃,这两句透露出作者坎坷不得志的无奈和愤然之情:“海上神仙”则表达了作者向往大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情感。(3分)。

    3. 怎么区别元曲与宋词

    元曲是在宋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它们的体裁十分相似.要想从体裁上具体来区分宋词和元曲,首先是看它的标题用的是词牌还是曲牌,像问题中的这首《天净沙》就属于曲牌;当然也有些曲牌也见于词牌,这时就要比较词与曲的句法,相对而言,词句用字字数要求比较严格,同一词牌相同位置句子的字数无差别或差别不大,且很少使用“衬字”,而曲句正好相反,可以大量加入衬字,往往原本三五字的句子,可以扩展到十数字.另外就是用韵不同,词的用韵依然沿用诗韵,有平上去入之分,而曲的用韵,采用的是十三辙的中原音韵,没有入声韵.。

    4. 推荐唐诗,宋词,元曲各一首

    希望对你有用!陇西行 王维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使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

    一、二句形容“一走马”、“一扬鞭”,“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一般闪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

    一个“围”字显示了情形严重,一个“至”字则交待了军书终于及时送达。最后两句,补充交待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

    按理,应该先见烽火,后到军书,然而现在是先接到军书,却见满天大雪,望断关山,不见烽火。写到这里,全诗嘎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

    尽管形势告急,气氛紧张,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自信。 这首诗取材很有特点。

    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诗人着眼点不在边关如何被围、军书送达后援军如何出动,而是撷取军史飞马告急的片断去描写。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在艺术构思上显得不落俗套。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属于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作者自有这种情怀,遇事便触发了。

    《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见性情。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存在,说“莫听”就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那么便怎样?“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逗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主脑,以下词情都是从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先说竹杖芒鞋与马。

    前者是步行所用,属于闲人的。作者在两年后离开黄州量移汝州,途经庐山,有《初入庐山》诗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用到竹杖芒鞋,即他所谓“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南歌子》)者。而马。

    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即俗所谓“行人路上马蹄忙”者。两者都从“行”字引出,因而具有可比性。

    前者胜过后者在何处?其中道理,用一个“轻”点明,耐人咀嚼。竹杖芒鞋诚然是轻的,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路用它,拖泥带水的,比起骑马的便捷来又差远了。

    那么,这“轻”字必然另有含义,分明是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 何以见得?封建士大夫总有这么一项信条,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苏轼因反对新法,于元丰二年被人从他的诗中寻章摘句,硬说成是“谤讪朝政及中外臣僚”,于知湖州任上逮捕送御史台狱;羁押四月余,得免一死,谪任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元丰三年到黄州后,答李之仪书云:“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被人推搡漫骂,不识得他是个官,却以为这是可喜事;《初入庐山》诗的“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则是从另一方面表达同样的意思。这种心理是奇特的,也可见他对于做官表示厌烦与畏惧。

    “官”的对面是“隐”,由此引出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来,是这条思路的自然发展。 关于“一蓑烟雨任平生”,流行有这样一种解释:“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

    (胡云翼《宋词选》)从积极处体会词意,但似乎没有真正触及苏轼思想的实际。这里的“一蓑烟雨”,我以为不是写眼前景,而是说的心中事。

    试想此时“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了,哪还有蓑衣可披?“烟雨”也不是写的沙湖道中雨,乃是江湖上烟波浩渺、风片雨丝的景象。苏轼是想着退隐于江湖!他写这首《定风波》在三月,到九月作《临江仙》词,又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之句,使得负责管束他的黄州知州徐君猷听到后大吃一惊,以为这个罪官逃走了;结合答李之仪书中所述的“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而自觉可喜,他是这一种心事,在黄州的头两三年里一而再、再而三的表白出来,用语虽或不同,却可以彼此互证,“一蓑烟雨任平生”之为归隐的含义,也是可以了然的。

    下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实。不过说“斜照相迎”,也透露着喜悦的情绪。

    词序说:“已而遂晴,故作此。”七个字闲闲写下,却是点晴之笔。

    没有这个“已而遂晴”,这首词他是不一定要写的。写晴,仍牵带着原先的风雨。

    他对于这一路上的雨而复晴,引出了怎样的感触来呢? 这就是接下去的几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萧瑟,风雨声。”

    “夜雨何时听萧瑟”,是苏轼的名句。天已晴了,回顾来程中所经风雨,自有一番感触。

    5. 唐诗宋词元曲有何不同

    产生及流派各有差异: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

    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

    志就是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

    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

    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

    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

    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

    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

    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

    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

    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视为诗余小道。

    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才写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以脂粉气浓烈的祟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

    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的感染。到了宋代,通过柳永和苏轼在创作上的重大突破,词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尽管词在语言上受到了文人诗作的影响,而典雅雕琢的风尚并没有取代其通俗的民间风格。而词的长短句形式更便于抒发感情,所以“诗盲志,词抒情”的这种说法还是具有一定根据的。

    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

    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助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

    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从我们今天读者的情趣来看,象“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词有词牌。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

    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宋词的流派1.a.婉约派:北宋初年,受到晚唐、五代的词风影响,以婉约为主。

    这类词作以小令为主,辞句婉丽,内容偏重男女之情,游子思乡之叹,远人别离之恨。格调含蓄婉约,后世推为词的正宗。

    b.豪放派:此派之词是北宋词坛之大突破。这类作品,气势豪迈,意境清新,不拘音律,随意抒写。

    题材广泛,内容或抒发感情,或议论说理,境界较婉约派扩大,感情亦较奔放。c.格律派:格律派词人多精通音律,能自创新词调,作品格律严谨,音调谐美,辞句工巧典丽,内容以抒情和咏物为主。

    2. 宋词的代表作家作家 时代 风格特色 词集名称李煜 字重光,世称李后主 五代 前期反映宫庭生活,格调华丽后期倾诉亡国之痛,格调哀怨 《南唐二主词》柳永 字耆卿,初名三变 北宋 多写都市繁荣生活工於羁旅行役擅写长调语言显浅平易 《乐章集》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 不喜剪裁以。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