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卡恩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寄       远         

    (1)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江面的清寂。

    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心情。(2)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诗人看见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或红袖的悠闲和客心的孤回形成鲜明的对照,越发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触发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解析】这首诗收入《樊川外集》,题一作“寄远”。杜牧在文宗开成年间曾任宣州团练判官,南陵是宣州属县,诗大约就写于任职宣州期间。

    题称“南陵道中”,没有点明是陆路还是水程。 从诗中描写看,理解为水程似乎切当一些。

    前两句分写舟行所见水容天色。“漫悠悠”,见水面的平缓、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空寂。

    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 一、二两句之间,似有一个时间过程。

    “水面漫悠悠”,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时的景象。过了一会,风变紧了,云彩因为风的吹送变得稀薄而轻盈,天空显得高远,空气中也散发着秋天的凉意。

    “欲变秋”的“欲”字,正表现出天气变化的动态。从景物描写可以感到,此刻旅人的心境也由原来的相对平静变得有些骚屑不宁,由原来的一丝淡淡的孤寂进而感到有些清冷了。

    这些描写,都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 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遥望。

    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 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丽的图景,精神为之一爽,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

    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但这幅图景中的凭楼而望的红袖女子,究竟是怀着闲适的心情览眺江上景色,还是象温庭筠词中所写的那位等待丈夫归来的女子那样,“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在望穿秋水地历数江上归舟呢?这一点,江上舟行的旅人并不清楚,自然也无法向读者交待,只能浑涵地书其即目所见。

    但无论是闲眺还是望归,对旅人都会有所触动而引起各种不同的联想。 在这里,“红袖凭江楼”的形象内涵的不确定,恰恰为联想的丰富、诗味的隽永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这似乎告诉我们,在一定条件下,艺术形象或图景内涵的多歧,不但不是缺点,相反地还是一种优点,因为它使诗的意境变得更富含蕴、更为浑融而耐人寻味,读者也从这种多方面的寻味联想中得到艺术欣赏上的满足。 当然,这种不确定仍然离不开“客心孤迥”这样一个特定的情景,因此尽管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联想体味,但总的方向是大体相近的。

    这正是艺术的丰富与杂乱、含蓄与晦涩的一个重要区别。【命题立意】(1)本题考查诗歌景和情的关系,“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应从两个方面作答,一是“悠悠”写出了什么内容,二是对抒情起什么作用。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变化,首先找到导致感情变化的因素“红袖凭江楼”,然后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2. 月的诗歌、神话、美称、月字开头的成语

    诗歌 1、《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玉阶怨》【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3、《秋浦歌其十三》【唐】李白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4、《月下独酌》【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5、《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6、《把酒问月》【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7、《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8、《月》【唐】薛涛 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

    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 9、《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0、《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1、《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2、《旅宿》【唐】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3、《故人寄茶》【唐】曹邺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

    14、《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5、《霜月》【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16、《漫兴》一首【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7《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8、《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9、《明月夜留别》【唐】李冶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20、《江楼有感》【唐】赵嘏 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21、《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2、《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23、《生查子》【唐】牛希济 新月曲如眉,未有团圆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终日劈桃瓤,仁儿在心里。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

    24、《调笑令》【唐】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

    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25、《菩萨蛮》【唐】冯延巳 梅花吹入谁家笛,行云半夜凝空碧。

    欹枕不成瞑,关山人未还。 声随幽怨绝,云断澄霜月。

    月影下重帘,轻风花满檐。 26、《相见欢》【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27、《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28、《水调歌头》【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9、《春夜》【宋】王安石 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30、《天仙子》【宋】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

    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

    3. 天下谁人不识君出自何诗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

    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

    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

    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关于董大,各家注解,都认为可能是唐玄宗时代著名的琴客,是一位“高才脱略名与利”的音乐圣手。高适在写此诗时,应在不得意的浪游时期。

    他的《别董大》之二说:“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可见他当时也还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这首早期不得意时的赠别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但诗人于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给人一种满怀信心和力量的感觉。 前两句,直写目前景物,纯用白描。

    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

    高适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

    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

    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后两句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

    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这首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又如何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4.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请填花名谢谢

    杏花村 也谈关于杜牧 《清明》诗的两个问题 郎永清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此诗是晚唐诗人杜牧(803-852)清明节出游遇雨有感而发之作。

    出语天然,意境优美,寓情于景,堪称一绝。 各地关于杏花村地望之争也因之而起。

    《清明》诗距今已有1100多年了,加之杜牧在诗中也没有留下注脚和暗示,有人对《清明》诗的作者和杏花村地望置疑是难免的。《文史知识》杂志约请缪钺先生在1983年12期上发表《关于杜牧〈清明〉的两个问题》(以下称“缪文”),以释疑解惑。

    笔者对“缪文”存异议,特写《也谈关于〈杜牧〉诗的两个问题》,与“缪文”商榷,以正视听。 “缪文”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怀疑《清明》诗不是杜牧所作。

    其一,认为在杜《樊川文集》和《别集》、《外集》里均无《清明》诗。“这首诗湮没了四百余年,北宋时留心搜寻杜牧遗诗的人都未发现,而南宋末谢枋得又从何处觅得此诗而断定它是杜牧之作呢……是很令人怀疑的。

    ”据史载,杜牧生前嘱托外甥裴延翰为其编《樊川文集》并作序。唐大中六年(852)病重时,他“尽搜文章,阅千百纸,掷焚之,才属留者十二三”。

    杜牧卒后,裴将他所收藏的杜牧诗文手稿,“比较焚者,十多七八”,编辑成书,“合为四百五十篇,题曰《樊川文集》”。 尽管宋人又将散佚的诗文搜集出版了《别集》、《外集》和《续别集》,也不能尽收杜牧全部诗作。

    须知,杜牧一生宦游各地,交友甚广,以文会友,在各地留下许多诗文。尽管他焚稿十之七八,仍有不少诗文散落民间,仍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北宋初年的诗词大家、工部尚书宋祈(998-1061)的《锦缠道》词中有,“向郊外踏青”、“尚寻芳酒”,“问牧童遥指孤村,道杏花深处,那里有人家”句。 就是套用《清明》诗中“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句的。

    这也说明《清明》诗早在宋初就已在社会上流传。杜牧在安徽曾两任宣州幕僚多年,又在池州刺史任上供职二年。

    足迹遍及江南各地,曾留下不少诗文。有的虽收入集,但也有一些诗文,诸如《贵池县志》中的《清明》、《九华山志》中的《郡楼望九华》、《繁昌县志》中的《灵山寺》和《泾县县志》中的《题水西寺》等诗,既没有收入《全唐诗》,也没有收入杜牧的诗文集。

    另据中华书局出版的《文史》杂志总62辑(2003年1月号)上发表的复旦大学查屏球博士《新补〈全唐诗〉102首——高丽〈十抄诗〉中所存唐人佚诗》文中指出:《十抄诗》是韩国高丽时代文人所编选的一部唐诗选集(距今约千年),仅在韩国汉城大学奎章阁中存有孤本。 查屏球先生称《十抄诗》中“所选诗歌与《全唐诗》、《全唐诗补遗》所收诗逐一比较,发现《十抄诗》中有百余首唐人七律诗,不仅是《全唐诗》未收的,而且也是现代辑补唐诗者所未涉及的。

    其数量之多,涉及诗人之广,时代与诗体之集中,保存之完整,实为近年来少见。 ”其中杜牧的《郡楼晚眺感事怀古》诗,即是过去从未见的。

    据此可以认为,“谢枋得在杜牧死后四百余年”,编选《千家诗》时,“忽然收入了这首《清明》诗,署名杜牧”,并非不可,大可不必怀疑。 缪文所称南宋末谢枋得(字叠山)所编选的《千家诗》,即明清和民国年间署名“叠山选、王相注、郑汉校”的书坊刊印、民间流传和私塾教习的版本。

    此版本虽仅选录数十家唐宋诗人的诗篇,但也夹杂着明代个别人的诗篇。南宋谢枋得怎么能把明代诗选进《千家诗》呢?故新版《辞海》说是“伪托”。

    比较妥切的说法应是明清间江西临川人王相选注的《千家诗》。据考证,最早将杜牧《清明》诗收辑出版的是南宋诗人刘克庄(1187-1269),而不是谢枋得(1226-1289)。

    刘克庄,字潜夫,自号后村。著有《后村大全集》(共196卷),再选录唐、宋近体诗(律诗和绝句),按诗歌的题材和内容,分为十四个门类、编辑成二十二卷,书名《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后人称《后村千家诗》)。

    在卷第三“节候门”的“清明、寒食”目中,收有十三首清明、寒食内容的诗篇,杜牧《清明》列为首篇。 刘克庄乃南宋知名诗人和诗品家,在南宋中期兴起的江湖学派中起领袖作用。

    宋理宗赏识他“文名久著、史学尤精”,特赐他同进士出身,以龙图学士致仕。他在诗歌创作方面崇尚晚唐诗风,对杜牧很有研究。

    在《后村集》卷十七节二十页上,记有“樊川有续别集皆浑(注:指许浑)诗”,又言“牧仕官不至南海,别集乃存南海府罢之作,甚可笑”。 他在四百年后将杜牧《清明》诗收选入《后村千家诗》,应该说是有据可依,自有道理的,是不会张冠李戴的。

    后村先生虽仕途多舛,但为人正直,颇有操守,他也犯不着弄虚作假,做冒名顶替之事的。杜牧《清明》诗虽没有收入前人出版的各杜诗集中,但选入《后村千家诗》的王禹 (元之)的《清明》诗(此诗在王相《千家诗》中列在杜牧《清明》诗后),同样也没有收入王的《小畜集》和《大畜集》中。

    自《后村千家诗》后,明谢榛(1495-1575)的《四溟诗话》,也承认此《清明》诗系杜牧所作,并称“此诗宛然入画”。到明、清和民国年代,各种刻本、石印本和。

    5. 军事小说

    “西北王”的败落(方知今) 1947年夏季战记(刘白羽) 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邓礼峰) DA师(王维) 鏖兵西北(张俊彪) 八·二三炮击金门(沈为平) 八路军一二○师征战实录(孙科佳) 八路军一一五师征战实录(李文) 八年抗战敌我优劣之检讨(李宗仁) 巴格拉米扬元帅战争回忆录(a·x·巴格拉米) 碧空响翼——世界著名军用机(江东) 兵器大世界-飞机(凌翔) 兵器大世界-火炮(凌翔) 兵器大世界-枪(凌翔) 参谋长日记2001年-2039年(龙明扬) 超限战(乔良王湘穗) 朝鲜战争(李奇微) 朝鲜战争中的美英战俘纪事(边震遐) 从华尔街到海峡(米格) 丛林战争(黎汝清) 崔可夫元帅战争回忆录(b·a·崔可夫) 错觉(徐一朋) 打赢信息化战争(张召忠) 大较量(杨大群) 大清帝国海军梦(高鲁炎) 大失误(高金虎) 大势中原(王玉彬) 德国国防军大本营(佚名) 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全史:四国对德国和奥地利的管理1945-1946年(佚名)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1942—1946年的远东(F·C·琼斯)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希特勒的欧洲(克利夫顿·J·蔡尔德)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海军战略(卡尔·邓尼茨) 第二次太平洋战争(卡斯珀·温伯格)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大战役(杰克·雷恩) 东北抗联征战实录(全勇) 动物部队(胥士詹) 二战回忆录之战前风云(温斯顿·丘吉尔) 飞行员—勇敢的真实故事(詹姆斯·布拉德利) 共和国之战(佚名) 共和国之战-神秘的西沙海战(佚名) 共和国之战-援越抗美纪实(佚名) 海空大战中途岛(佚名) 海权论(马汉) 海滩的诉说(节选)(汪柏田) 汉江雪(叶雨蒙) 汉江血(佚名) 核危机秘闻录(佚名) 黑雪-出兵朝鲜纪实(叶雨蒙) 红杜鹃白杜鹃(桂恒彬) 红枫树红枫林(姜继永) 红土黑血(石钟山) 花园口决堤内幕(陆茂清) 回顾--越战的悲剧与教训(罗伯特·S·麦克纳马拉) 甲午战争(代康) 间接路线战略(巴兹尔·亨利·利德尔) 解放军将领的传说(佚名) 解放台湾(佚名) 解放台湾计划搁浅的台前幕后(斯夫) 解放战争全记录第三卷-中原逐鹿(张群生) 解放战争全记录第四卷-挥师决战(赵鲁杰) 解放战争全记录第五卷-风卷残云(姜铁军) 解放战争全记录第一卷-和战之间(田玄) 警惕日本----昨日的侵略与今日的扩张(王俊彦) 军舰(凌翔) 抗日文集(佚名) 空军战士(史蒂芬·安布罗斯) 空军征战纪实(王苏红) 鲁西南会战(胡征) 马岛上空的烈焰(佚名) 毛泽东的艰难决策—志愿军出兵朝鲜解秘(王波) 美国军事风云录(孟良) 美国特种部队档案(雷·邦得斯) 美国战争全景(杨家祺) 美军生存手册(美国陆军司令部) 摩萨德秘史(兰博) 末日之门(乔良) 内战记(凯撒) 炮击金门(沈卫平) 炮击金门内幕(佚名) 偏师(金振林) 平型关大捷(魏碧海) 强攻海南岛纪实(佚名) 强弩之末:前苏联入侵阿富汗秘闻(刘温国) 燃烧的岛群(宋宜昌) 日本,你必须向中国道歉!(佚名) 日出日落三八线(徐京跃) 上甘岭战役的老志愿军的回忆(黄极润) 失去的胜利(曼施坦因) 世界百年空战纪实(崔长琦) 世界空降作战(胡复生) 世界上二十次重大战役中的决定因素(威廉·西摩) 赎罪日战争(恰伊姆·赫佐格) 台风今晚登陆(佚名) 逃离金门岛的解放军战俘(伊兵) 特种部队经典战役(麦克·雷恩) 天惊—中国空军传奇(杨震) 我打下了美国飞机—13位中国空军战斗英雄口述实录(郑赤鹰) 我与浦东抗日游击战(朱亚民) 西方军事史(J·F·C·富勒) 希特勒的间谍(戴维·卡恩) 险棋一招彪炳千秋(佚名) 新甲午风云(方丈) 新四军征战实录(蔡仁照) 新战国时代(王建) 雪白血红(张正隆) 血祭大江(张洪涛) 血祭卢沟桥——七七事变(马立国) 英皇家特种部队训练手册(克里思·麦克纳伯) 赢得现代战争(克拉克) 影响世界的100次战争(邓蜀生) 远东朝鲜战争(王树增) 越战前后目击记(亨利·莫尔) 运筹帷幄—诸葛亮兵法(佚名) 运筹帷幄——诸葛亮兵法(普颖华) 战车(凌翔) 战争论(卡尔·冯·克劳塞维茨) 战争与回忆(赫尔曼·沃克) 中国军事顾问团援越抗法斗争史实(中国军事顾问团历史编写组) 中国炮兵传奇(孙晓) 中美“空战”(佚名) 中日大决战(孙挺信) 中苏之战秘闻(佚名) 中印边界的闪击战(佚名) 中印之战追秘(佚名) 中越战争秘录(金辉) 逐鹿陕川康(陈少校) 。

    6. 关于读书的好词好句

    名人名言—读书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张潮 ●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 ——苏轼 ●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

    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朱熹 ●如果你想从阅读中获得值得你永远铭记在心的知识,你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研读那些无疑是富有天才的作家们的作品,不断从他们那里取得养料。 ——塞涅卡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

    ……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弗·培根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列夫·托尔斯泰 ●倘要完全的书,天下可读的书怕要绝无,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

    ——鲁迅 ●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高尔基 ●和书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

    ——罗曼·罗兰 ●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高尔基 ●读一部书有两个动机:一个是你喜爱它,另一个是你可以夸耀它。

    ——罗素 ●好书读得越多越让人感到无知。 ——萧伯纳 ●读杰出的书籍,有如和过去最杰出的人物促膝交谈。

    ——笛卡尔 ●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为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几乎可以避免生命中所有的灾难。 ——毛姆 ●拜读名家大作,可造就雄辩之才。

    ——伏尔泰 ●读书读得太多,反而会造成一些自以为是的无知之徒。 ——卢棱 ●阅读所有的优秀名著就像与过去时代那些最高尚的人物进行交谈。

    而且是一种经过精心准备的谈话。这些伟人在谈话中向我们展示的不是别的,那都是他们思想中的精华。

    ——笛卡尔 ●学会读书,便是点燃火炬;每个字的每个音节都将发射火星。 ——雨果 ●两个人如果读过同一本书,他们之间就有了一条纽带。

    ——爱默生 ●热爱书籍吧!书籍是知识的源泉,只有书籍才能解救人类,只有知识才能使我们变成精神上坚强的、真正的、有理性的人。唯有这种人能真诚地热爱人,尊重人的劳动,衷心地赞赏人类永不停息的伟大劳动所创造的最美好的成果。

    ——高尔基 ●我们读书越多,就越发现我们是无知的。 ——雪莱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

    ——培根 ●如果你遇到一个具有才华的人,应当问他读的是什么书。 ——爱默生 ●谨防专攻一书的人。

    ——迪斯雷利·伊萨克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 ——富兰克林 ●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培根 ●当我们读书太快活太慢时,我们什么也不能理解。 ——帕斯卡 ●彻底消化几本书,强如把几百本书放在嘴里不咽下去。

    ——奥斯本 ●阅读意味着借债;在阅读总有所创见就是偿还了欠债。 ——里希滕贝格 ●读者方面,从一字一句阅读开始,通过读完一篇,这观赏就是一个心理学的过程。

    ——川端康成 ●一个人只应该读自己想读的书,如果把读书当作一个任务那就收效甚微。 ——塞缪尔·约翰逊 ●我读书奉行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冰心 ●虚弱者无力承受他们在书中读到的杰出见解,因为那只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犯错误的机会。 ——哈利法克斯 ●蹩脚的旅行者只知道“到此一游”,蹩脚的读者只知道书的结局。

    ——A. W.科尔顿 ●看书和学习是思想的经常营养,是思想的无穷发展。 ——冈察洛夫 ●浓厚的智力、兴趣、气氛促使他们去阅读,而阅读是使他们学习得好的最重要的补救手段。

    ——苏霍姆林斯基 ●一位哲学家说过:“没有书籍的人家,如同没有主人。”精读一本书如同一本万利,使你立于不败之地。

    ——池田大作 ●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 ——培根 ●书本应该依据科学,而不是让科学去依据书本。

    ——培根 ●生在现今的时代,才拿着古书是完全没有用处的。 ——鲁迅 ●读书读得太多,反而会造成一些自以为是的无知的人。

    ——卢棱 ●读一本好书,会使你更加坚强,更加聪明,更加坦然。 ——苏德拉勃卡恩 ●读书力求三性:韧性、记性、悟性。

    有韧性没有记性,读了白读;有记性没有悟性,书是死书。三性具备,堪称知识富翁。

    ——魏明伦 ●读书对于我来说是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的最好手段。没有一种苦恼是读书所不能驱散的。

    ——孟德斯鸠 ●读书可启发心灵,就像运动有助身体健康。 ——斯帝勒 ●和书的缘分就像谈恋爱,越是遭到砍伐杀戮,越是生长得疯狂,热烈。

    ——舒婷 ●我们常从读书中得到很多好处,但也只有在成年后自觉地不按照作者有意安排的那种方式去读时,才能得益匪浅。 ——威斯坦·休·奥登 ●读书好似爬山,爬得越高,望得越远;读书好似耕耘,汗水流得多,收获更丰满。

    ——臧克家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而应推敲细思。 ——培根 ●一个人如果他不知道学习的重要,他永远也不会变得聪明。

    ——毛泽东 ●一小时。

    唐诗卡恩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