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手语唐诗联唱教案

    1. 大班教案语言 古诗 草

    《草》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注释:

    1、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

    2、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3、萋萋:茂盛的样子。

    译文: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

    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

    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

    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赏析: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2. 古诗听弹琴教案怎么写

    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为“听弹琴”.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琴是我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毕竟成了“古调”,已经没有几个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集中有《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1]。

    3. 古诗《绝句》教案

    幼儿园大班古诗教案《绝句》

    活动内容:古诗《绝句》

    活动目标:

    1.

    激发幼儿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

    在给诗配画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内容,学会整首吟诵。

    3.

    采用字图搭配的方法理解动词

    的含义。

    活动准备:课件、挂图、画有古诗内容的小图片、字卡:鸣、上、含、泊。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

    师幼自由交流认识的飞禽引入课题。

    2.

    教师利用课件引导幼儿简单了解黄鹂和白鹭:黄鹂:羽毛的颜色非常好

    看,经常站在树枝上展示它动听的歌喉。白鹭:是一种水鸟,会用嘴捉鱼,当它们成群的飞上天空的时

    候,经常是排成一行。

    3.

    师幼一起或请个别幼儿朗诵这首关于黄鹂和白鹭的古诗《绝句》。

    二、展开

    1.

    前两句采用幼儿给诗配画的方式,引导幼儿理解内容。

    老师朗诵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

    请幼儿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画出这两句的意思,

    并请幼儿解释其含义。(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叫,白鹭排成一行飞上晴朗的蓝色的天空。)

    2.

    后两句采用看大挂图的形式,理解其诗句的内容。

    (

    1

    )

    窗含西岭千秋雪

    西岭:是一个地方的名字;千秋雪:一年又一年,

    几千年都化不了的雪;

    窗含:

    从窗户里向外望去,

    这些景色好像含在窗户里一样。

    幼儿用手势当作

    小窗

    看一看西岭的千秋雪是不是含在你的

    小窗户

    里了。

    (

    2

    )

    门泊东吴万里船

    东吴:是一个地方的名字,离这里有几万里路,

    这些船有将要驶向东吴的,也有从东吴来的,都停在这里;停也叫停泊,或者直接叫一个字

    ;门外

    停着将要驶向几万里外东吴的船和从万里东吴驶来的船。

    3.

    老师示范朗诵并演示操作活动教具,请幼儿完整欣赏古诗。

    4.

    教师采用字图搭配的方法,帮助幼儿理解古诗中的动词。

    鸣:鸟的叫声;上:飞上;含:向外望去,西岭的景色好像含在窗户里一样;泊:停泊、停靠。

    5.

    知识拓展:古诗是描写人物的还是描写景色的?哪个季节的景色?

    你是

    从哪里知道的?作者是谁?他为什么要写这首古诗?

    三、结束

    幼儿自由朗诵学过的古诗。

    4. 幼儿园中班古诗《画鸡》教案

    1、手指读《画鸡》诗歌两遍。

    2、再读诗歌,在课文中圈出二类字,并熟读两遍。

    3、熟读诗歌用直线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

    4、书空生字,并口头组1至2个词语。

    5、试背诵古诗《画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要求认识的字,会写3个字。

    2、学生能理解诗意,能背诵全诗。

    3、体会学习拼音识字的乐趣,加深理解字与拼音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初步运用拼音试读古诗,学习生字词。

    教具准备:

    生字卡、小黑板。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文结合,初感诗意。

    1、出示插图,请大家猜猜图上画的是什么?(引出鸡)(出示公鸡图)

    2、鸡在干什么?(叫)

    3、认真观察图上的鸡是什么样子?(雪白、红冠子)

    4、有位诗人叫唐寅,写了一首诗叫《画鸡》。这首诗写的就是同学们画的这只大公鸡,你们想学吗?

    二、初读古诗,趣学生字

    (一)1、试读古诗,初步运用拼音来学习生字。同桌互读,相互知道学习生字。

    2、听读古诗,纠正字音。

    3、指名试读古诗,注意生字词的发音。对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4、小老师带读,利用学生之间识字量的差异,让识字量大的学生当小老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5、同桌合作,相互读。因为,这是初入学儿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

    6、师生接读,这是帮助学生记忆熟悉语言的一种方法,有助于儿歌的整体输入。

    7、全班齐读

    8、分组比赛读

    (二)教学生字词:

    1、缩小语境,提出词语。

    2、再从词中抽出生字。

    3、灵活运用生字卡片, “开火车”、“抢答”等多种游戏学习生字。

    4、其它方法识字。

    1)猜字谜。平:一字五笔,有些出奇,六十又差,八十有余;千:一个字,有十撇。

    2)编故事。生(牛一):它是牛小壮,在跑道上奔跑。

    3)数笔画。万:一笔横,二笔撇,三笔横折钩,一共有三笔。

    4)看实物。门:观察教室的门框,学习“门”字。

    5)找朋友。户:“尸”字上面加一点,就是“户”字。

    6)出示生字,多种方法识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领读)

    7)给生字戴帽子:拼音作帽子,找准生字给戴上。

    ——————课间休息,唱“大公鸡”及校歌——————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激疑:同学们读了这首诗,说一说知道了什么。

    2、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归纳并板书。

    样子:头上红冠

    大公鸡 颜色:满身雪白

    打鸣:一叫门开

    3、出示表格练习(口答)。

    四、品词赏句,感悟诗情

    1、自由读第一句,看图想一想:这只大公鸡的冠子和羽毛有什么特点?(头上红冠 ,满身雪白。)

    (1)出示图片,让学生再次看一看大公鸡的冠子和羽毛,理解“头上红冠”和“满身雪白”。(2)指名表演大公鸡“走”的神态。(3)教师小结: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这只大公鸡,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听见过大公鸡的叫声吗?有谁知道它一般在什么时候叫?我们学习第二句就知道了。

    2、指名读第二句,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大公鸡怎样叫?

    (1)理解“叫”。(2)提问:大公鸡一叫,人们就去干什么?(学生据古诗内容回答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3)说一说这句诗的大意。(4)体会大公鸡的勤劳:这首诗的作者喜欢这只大公鸡吗?为什么?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六、回读古诗,完成作业

    1、按古诗原文填空。

    不敢轻言细语,一叫 开。

    大公鸡

    样子 颜色 打鸣

    2、画一只大公鸡,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在画的左上角题上《画鸡》这首诗,左下角写上自己的名字。

    七、课外延伸,积累语言

    选择一种动物,介绍它的样子。

    5. 幼儿看图学唐诗教案怎么写

    一、活动目标:

    1、初步培养幼儿古诗朗读的兴趣。

    2、引导幼儿边表演边朗读古诗。

    二、活动准备:

    一幅山水画,音乐磁带。

    三、活动过程:

    (一)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幼儿谈论自己所看到的景象。

    1、事先布置好场地,教师带领幼儿入场。

    2、教师以谈话的形式引入主题。

    ①小朋友们,春天的时候你们去山上玩过吗?(玩过)在山上你看到了什么呢?

    ②(大树)大树上住着谁呢?(小鸟)如果你过去抓它,小鸟会扑棱一下飞走吗?

    ③(小溪)水声好听吗?(好听)

    ④(小花)春天里小花都开放了,非常漂亮,小朋友们看到的小花是什么颜色的?到了冬天花怎么了?还在吗?

    ⑤你见到大山了嘛?谁能说说你见过的山是什么颜色的?

    ⑥小朋友们玩的地方可真多,有山有水有鸟有花,真漂亮!

    (二)以郊游的形式带领幼儿去看画。

    1、师:今天老师也带小朋友们去美丽的山上玩一玩,看看山上有些什么?让我们背上背包出发了!

    6. 古诗教案怎么写

    给个例子给你 教材简析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

    《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

    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

    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

    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1。

    了解诗人的生平。 2。

    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牧童》)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

    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

    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

    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

    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

    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

    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

    (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

    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 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第二课时(《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

    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 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

    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

    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

    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 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

    手语唐诗联唱教案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