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探索发现唐诗之路

    1. 《探索·发现》讲唐诗的纪录片

    你好,《唐之韵》,系宁夏电视台、山西电视台、北京三多堂影视广告公司花费两年(经过搜索资料、探究论证、采景设置、后期制作才完成)拍摄的文学教育片。

    其拍摄足迹遍步中国大江南北,投资逾百万。《唐之韵》共20集,每集播放时间约20—30分钟。

    这部系列片制作非常精致,它为电视诠释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名着创造了新的空间。它独特的角度、绝美的画面、高雅的品味获得了出人意料地热烈反响。

    很好看,请点击以下链接:望采纳,谢谢。

    2. 如果将"浙东唐诗之路"开辟为一条旅游线路,你认为应该怎样去做,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绍兴学者从《全唐诗》和有关方志中发现,到过浙东的唐代诗人为278位,占《全唐诗》收载诗人总数2200位的13%,他们所写并留传至今的浙东唐诗有1500多首,从而提出“浙东唐诗之路”这一命题。据介绍,这条路是由浙东运河西段、曹娥江、剡溪构成的,总长约190公里,起点在钱塘江南岸西兴,终点在剡溪发源地天台。

    然而,如果我们把这些唐代诗人的行踪和他们所留下的诗篇进行分类,再对照一下所处的实地方位,可以发现许多诗与命题中的“浙东唐诗之路”这条线路并不吻合,也就是说,这1500多首诗大多数并不产生于这一条线路。诗人们向往的地方和吟咏对象除了风光迷人的镜湖外,更多的是镜湖源头之一的若耶溪,令人如在镜中游的山阴道,佛门重地云门寺以及属于会稽山区的秦望山、射的山、石帆山、樵风泾、禹穴,还有西施遗迹、秦皇遗迹等。这些名胜景点都不在190公里长的水路上,而且吟咏这些名胜景点的诗篇又是浙东唐诗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部分。

    若耶溪是一条与剡溪平行,不相连通的江溪,从市东侧向南,一直伸入到平水以南山区,樵风泾、云门寺等著名景点名胜均在其上游,这里距从浙东运河到曹娥江再到天台山的线路相去甚远。大量与若耶、云门、樵风有关的诗篇是浙东唐诗中最有知名度,最令人注目的部分,先后被收入包括《唐诗三百首》在内的各种选本。所以,若耶溪真正称得上是一条诗溪。

    要说浙东唐诗繁荣的原因,一是地方富庶。经济是带动文化繁荣的一个因素,像方干等长期住在镜湖,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曾在云门山下仿兰亭雅集,撰有《三月上已祓禊序》。被誉为唐代浙东诗坛领袖的严维,在这里与诗人们联诗唱酬。元和元年(806)浙东观察使杨於凌及僚属等人在昌园精舍举行诗会等。二是由于当时名人受客观支配来到越州居住。如贺知章是从朝中离任后回到家乡,宋之问、元稹是朝廷让他到这里来任职。他们的到来,使镜湖一带增加了文学色彩,带动了诗歌的兴旺。像李白来越,就有寻访贺知章故迹的因素;白居易到越地与元稹相会,有时用竹筒传诗,不仅增加了浙东唐诗的数量,而且成为诗坛佳话。三是越地有禹会天下诸侯的传说,有勾践生聚教训,西施采薪浣纱,秦皇南巡立碑,司马迁上会稽探禹穴,王羲之兰亭雅集,这些史事古迹在唐诗中都有所反映。四是由于镜湖及周边有闻名天下的山水风光,尤其是这里的山水风光中含有丰富厚重的人文历史,东汉、六朝时期曾有许多逸事趣闻。如朝南暮北的樵风;庞眉白发的老人从耶溪山谷出来,送大钱于刘宠等等。《水经注》对镜湖及周边有大篇记载,这是剡溪和天台所不能比的。

    当然,剡溪、天台自有其诱人风光与人文历史,但来浙东的诗人,其大本营毕竟在镜湖及郡城周围,镜湖对于诗人来说不是一条供通行的道路,而是一个目的地,剡溪则是一条旅游线路,是镜湖的延伸。因而对于唐诗来说,浙东是一处整体地域,不是一条线路,278位诗人和1500多首诗不是系在这条190公里的路上,而是分布在整个越地,或者说是分布在浙东这片土地上,分布的重心是镜湖四周。当然,“浙东唐诗之路”这个名称会沿用下去,并不断发挥它的作用,但对相关的一些区域来说,还需从自己的角度去发掘、整理文化资源,以更加贴切更加适合自己的方式,包括提出新的命题,来利用这些资源,使其发挥更加充分的作用。

    3. 有谁知道浙江唐诗之路的详细资料

    浙江有一条唐诗之路,这是90年代国内外专家学者实地勘察所认定的。

    这条诗路始自钱塘江上溯到绍兴镜湖,沿浙东运河、曹娥江,然后南折入剡溪,经沃洲天姥山直抵天台山石梁飞瀑,全程长190公里。

    在这条“连峰数十里,修竹带平津。”(晋白道猷诗句)的古道上,有唐一代某种名诗人接踵踏歌而行,从而飘飘逸逸地走出一条颇具鲜明个性又有独特魅力的诗路来。此间,有“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诗仙李白。他四入浙江,三入截止中,二上天台山,唱出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到剡溪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对杜甫在此徜徉4年之久,还念念不忘“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更有白居易称之为“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的盛赞。诗人们或顺流而下,或逆流而上,或单骑仗剑壮游,或任职、贬黜宦游,或淡泊红尘、投闲山水隐游,还有爱而未到的神游,由此而组辑成一条内涵丰富多样的高层次旅游风景线。据粗略统计:有按成就,名望近似而括称的“苏李”、“沈宋”、“鲍谢”、“温李”、“元白”、“三俊”、“三绝”、“三罗”、“三包”、“四杰”、“四有”、“四名士”、“八仙”、“十哲”等400多名诗人在此盘桓、酬唱。

    剡溪古道为何诱惑那么多诗人钟情呢?这要归结于这片灵异土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文化积淀:这里,会稽、四明、天台浙东三座名山盘结环抱,居中一条水路豁然开朗,另有数士清流奔腾有声,渐聚渐阔,两岸山色俨然如世外桃源。古人畅游主要靠水路,水尽刚登山而歌,而剡溪恰恰是登临天台门户之要津;更为重要的是蕴蓄着丰厚的人文积淀,这里有任公子“蹲乎会稽,投竿东海”钓巨鳌的神奇寓言,有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仙的美妙传说,有一代高僧支道林“买山而隐”的雅闻,还有“开一代诗风”的山水诗人谢灵运“伐木开径”、著木屐登登天姥的壮兴。他们研究学问,写诗作赋,教化风俗。更有书圣王羲之、竺道潜、白道猷等十八名士、十八高僧游历、酬唱的足迹,以及开一代佛教宗风的智者大师取道沃洲创立天台宗,最后圆寂于新昌大佛寺的行迹这些,为唐代诗人追慕魏晋遗风与汉及先秦文化,乃至史前传说而纷至沓来。

    自历史跨入90年代,一批批著名学者踏上了这条诗路。参加中国国际唐代文学学术会议的23位代表目睹了经的风采后,联名联函绍兴、宁波、台州、金华四市、地政府,介议重新开发利用唐诗之路;参加唐代文学第七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的120多名代表云聚石城古刹,畅游尚陵、兰亭、镜湖、沃州,拜祭羲之墓,竺道潜山馆,登临天姥山、国清寺、石梁桥,品尝“此行不为鲈鱼,自爱名山入剡中”的原汁原味,感叹不虚此行。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浙东唐诗之路,这条被当代学术界以认为佛学中国时期的中心地、中国山水诗文学界的发源地、士族文化的荟萃地,近年间,随着开发旅游热潮的兴起,已成为格调高雅,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热线,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吸引着我们休闲度假的视线。

    4. 富春江被誉为"唐诗之路",描写富春江的诗作有哪些

    夜宿浙江 孙逖

    扁舟夜入江潭泊,露白风高气萧索。

    富春渚上潮未还,天姥岑边月初落。

    烟水茫茫多苦辛,更闻江上越人吟。

    洛阳城阙何时见,西北浮云朝暝深。

    和进士张曙闻雁见寄 崔涂

    断行哀响递相催,争趁高秋作恨媒。

    云外关山闻独去,渡头风雨见初来。

    也知榆塞寒须别,莫恋苹汀暖不回。

    试向富春江畔过,故园犹合有池台。

    思平泉树石杂咏一十首·二猿 李德裕

    钓濑水涟漪,富春山合沓。

    松上夜猿鸣,谷中清响合。

    冲网忽见羁,故山从此辞。

    无由碧潭饮,争接绿萝枝。

    5. 浙东唐诗之路诗人写作的诗歌特点

    写作特点

    《浙东唐诗之路》共收集了41个在唐代诗人诗中提及到过的浙东景点,共收集相关诗歌207首。每个地名景点作为一个小序列,下面是具体的地名详解,诗歌以及相应的诗歌点评。

    首先,是本书思想内容的地方特色性。这种特色性主要展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选材的地方性。本书中辑录了大量浙东尤其是以越地为主的山水文化景观,例如越中,越州州治,镜湖,龟山,贺知章故居,兰亭,会稽山,若耶溪,曹娥江,小舜江,剡溪,金庭山,天姥山等具有代表性的越地景观。这些景观为唐代的迁客骚人提供了大量的诗歌创作题材与灵感,为唐诗之路的诞生与形成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第二个方面,是诗歌择取的地方性。例如在本书中李白的《送王屋山魏万还王屋》中的诗句:“遥闻会稽美,一弄耶溪水。万壑与千岩,峥嵘镜湖里。···笑读曹娥碑,沉吟黄绢语。天台连四明,日入向国清。···”其中诗里所提到的“会稽”,“耶溪”,“曹娥碑”,“天台山”,“四明山”不正是浙东地域景观的代表吗?作者富有选择性地去挑选一大批具有典型乡土文化意义的诗歌作为本书内容的主题,有力地说明了浙东唐诗之路上唐诗的数量之多。

    其次,是本书在编排上的合理性。本书的基本编排结构是以序言,前言和正文三部分组成。目录是以一个个浙东山水景观或地名为主题,然后下辖若干首赞咏这个风景的唐诗编排而成。而最具特色的是正文的编排。首先,作者在每个地名的后面会写一些对这个地名的详解,之后是相关诗人的简介,再是对诗歌相关字句的注释,最后是对全诗的点评。例如,在写剡溪时,就先对剡溪作介绍:“剡溪为曹娥江上流···剡溪为越中胜地,即为剡中,位于嵊县,不但有水,而且有山···”接下来就是对咏剡溪的诗人的简介,如“丁仙芝,一作丁先芝,润州曲阿人。玄宗开元13年进士···”再次是丁的诗作《剡溪馆闻笛》,之后又是对诗的注释:“羌笛:一种吹奏笛,原出古羌族。”最后,是对诗的点评。所以,这样的布局编排方式,能让读者在很好的把握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之余,又可以了解一些浙东景观文化。

    再次,是本书对唐诗研究者具有参考性。对于浙东唐诗之路的研究,应当是以具体的作品为根本研究依据的。本书收集的唐诗数量丰富,且又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性,注释比较全面,可以为广大的唐诗之路研究者提供可信的研究资料,对今后弘扬地方本土文化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本书中既有许多唐诗研究者所普遍研究过的著名诗人如杜甫,李白的,孟浩然等的诗作,亦有大量不是很有名却很值得研究的诗人,如王涯,朱放等等,无疑为唐诗研究者拓宽了研究的领域与渠道。

    先生的《浙东唐诗之路》,是继先生《剡溪是唐诗之路》一文后的又一经典著作。在感叹先生热爱乡土的精神与弘扬地方乡邦文献的同时,对当代大学生尤其是文理学院的学生对于如何立足本土文化,并不断传承发扬本土文化的问题进行了思考。浙东唐诗之路研究作为一项本土文化研究,更应该引起读者的重视。在文化多样化的今天,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小到韩流,好莱坞对青少年的冲击;大到韩国“抢走”端午节的文化遗产,是否应该值得去深刻反思?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精华的唐诗,更应当在中华文化复兴的进程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那么,《浙东唐诗之路》就又对唐诗之路的进一步发展探究夯实了基础。

    6. 名人不懈坚持探索发现的古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颂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7. 如何从唐诗中探索唐朝历史的发展,麻烦详细举例并论述,谢谢

    按照探索唐诗历史的要求,似乎诗圣杜甫的是最合适的,谁让他的诗号称“诗史"呢,如果是要从整体全貌上来论,可能可以从一些颇具代表性的诗人诗派来分析。

    建议去看《唐之韵》这套视频,很全面。如果懒得看,下面是我按照视频脉络大概总结的,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你看看有没有参考价值。

    第一,初唐四杰,代表性的人物就是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彰显了初唐人的从容不迫和自信大气。当然骆宾王的经历也会反映出一些初唐时期的政治斗争。

    另外初唐诗文的革新人物之一的陈子昂,风格激昂悲越,亘古苍凉,也标志着唐代诗风从魏晋时期的旖旎奢华的转变。 第二,边塞诗人,代表人物是王昌龄,高湿,岑参等。

    作为盛唐国威的代表者。不管是”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壮烈决绝;还是”汉家烟尘,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的气势胸襟;(唐代诗人特别喜欢以汉代相拟,这也可以说是唐诗的一个特点)亦或是”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的孤寂难言,都在述说边塞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由衷热爱,对边塞风光的热切赞美和对征战沙场的将士们的深切钦佩,当然,我总觉得也有一些悲凉的意味在里面。

    第三,山水诗人,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无不写出了诗人的轻松惬意,优雅闲适。

    也正是在盛唐这种内无隐患,外无急忧,经济发展,心态放松的境况下,才能有这样的心境和淡然。不过,在这两位诗人的经历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在经济繁荣,政事安稳,国有明君的表象下,腐败颓靡也在暗暗滋生。

    (虽然我个人感觉,能写诗作词的要真是放到高位上去,也未必就是个出色的官员,不过他们怀才不遇也是确实的) 第四,号称诗仙诗圣的大李杜。这个我觉得不太用多说,大家都太熟悉了。

    李白的壮年时期也正是大唐最繁荣昌盛的时期,所以他的诗反映的基本都是,呃,怎么说,比较快乐的事,当然也和李白自己的个性有关。比较放达,追求自由,浪漫。

    比他小点的杜甫就比较悲剧,赶上安史之乱的全程,天天忧国忧民。什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石壕吏》之类的。

    不过也有点开心的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是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 第五,大历诗人,这批比较惨,青少年时期处在盛唐,结果被安史之乱冲击,唐王朝一撅不正,他们的梦想也被重创,所以无疑带有失落哀叹迷茫色彩。代表人物刘长卿,诗作多描写生活的孤独寂寞和自然景物的美丽。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曾经的繁华如同古调一般逝去,今人似乎也无缘得见了。

    韦应物,崔护等都属于这个时代的诗人。此时的诗人们,对生活迷茫而矛盾,也折射出社会的现状是纷乱纠结的。

    第五,韩孟诗派。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将议论引入诗句,是中唐开宗立派的人物。

    在经历过暴风骤雨的变动后,唐朝人需要一种沉静的反思。孟郊我知道的貌似只有《游子吟》,其他的了解不多。

    是由于两人写诗都求奇求异,才被归为一派。 第六,新乐府派,代表人物是白居易和元稹。

    其实新乐府诗出现的比较早,杜甫的三吏三别也属此类,不过后来的更多,并形成了新乐府运动。主张一是诗歌为政治服务,不纯为文而作,并以此为指导出现了大量的反应当时的政治,民生,揭露弊政的讽喻诗,如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

    另一主张是诗歌要浅切平易,通俗易懂,白居易的诗不就是老奶奶都听得懂么。

    这也是为了起到宣传作用,本质上也是辅助第一条主张。

    第七,独成一派的柳宗元和刘禹锡。这俩是典型的政治上站错边的倒霉孩子,不过让他们阿谀宦官貌似也确实不大可能。

    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中坚力量,和韩愈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中的唐代代表,散文成就极高。被贬之后就基本处于政声很好,心情很糟,文风很苦,最后搞得身体也很纠结,然后就挂掉了。

    而刘禹锡则与之不同,虽然同样被贬谪,却仍旧有着容纳天地的气度,这也许使他能成为“诗豪”的原因。一首《秋词》,一反古人悲秋的传统,“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么。

    从时间上看,韩孟诗派,新乐府派及柳宗元刘禹锡的时间基本重合,同一时间出现如此众多的诗风,我觉得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多面性,各阶层人物心态的复杂性。在大唐不复当日风光时,前路要如何走下去,众多选择造成了诗人们不同的诗风。

    第八,小李杜为代表的后唐诗人。此时的唐王朝已经是走在日落江河的道路上,在杜牧的很多诗歌中都有所反映,“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些也许在隐隐传达着诗人对战争将至,国运式微的担忧。

    至于李商隐的朦胧诗。

    有些诗很难说他到底想说啥,或者到底写给谁。这应该与当时波诡云谲的政治斗争“牛李党争”有关,搞得诗人不太敢于明确写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李商隐未必是自己想要掺合进去,就是娶媳妇的时候貌似没注意就被卷进去了。 最后就是唐末余音。

    自小李杜之后,基本就没有大诗人。

    8. 如何从唐诗中探索唐朝历史的发展

    第一,初唐四杰,代表性的人物就是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彰显了初唐人的从容不迫和自信大气。

    当然骆宾王的经历也会反映出一些初唐时 期的斗争。另外初唐诗文的革新人物之一的陈子昂,风格激昂悲越,亘古苍 凉,也标志着唐代诗风从魏晋时期的旖旎奢华的转变。

    第二,边塞诗人,代表人物是王昌龄,高湿,岑参等。作为盛唐国威的代表 者。

    不管是”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 不还“的壮烈决绝;还是”汉家烟尘,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 非常赐颜色“的气势胸襟; (唐代诗人特别喜欢以汉代相拟,这也可以说是唐诗 的一个特点)亦或是”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 沙万里绝人烟“的孤寂难言,都在述说边塞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由衷热爱,对边塞 风光的热切赞美和对征战沙场的将士们的深切钦佩,当然,我总觉得也有一些悲凉的意味在里面。第三,山水诗人,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等。”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无不写出了诗人的轻松惬意,优雅闲适。也 正是在盛唐这种内无隐患,外无急忧,经济发展,心态放松的境况下,才能有这 样的心境和淡然。

    不过, 在这两位诗人的经历中, 我们也可以看到, 在经济繁荣, 政事安稳,国有明君的表象下,颓靡也在暗暗滋生。(虽然我个人感觉,能 写诗作词的要真是放到高位上去,也未必就是个出色的官员,不过他们怀才不遇 也是确实的) 第四,号称诗仙诗圣的大李杜。

    这个我觉得不太用多说,大家都太熟悉了。李白的壮年时期也正是大唐最繁荣昌盛的时期, 所以他的诗反映的基本都是, 呃, 怎么说,比较快乐的事,当然也和李白自己的个性有关。

    比较放达,追求自由, 浪漫。比他小点的杜甫就比较悲剧, 赶上安史之乱的全程, 天天忧国忧民。

    什么”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石壕吏》之类的。不过也有点开心的事《闻官军收河 南河北》就是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 第五, 大历诗人, 这批比较惨, 青少年时期处在盛唐, 结果被安史之乱冲击, 唐王朝一撅不正,他们的梦想也被重创,所以无疑带有失落哀叹迷茫色彩。

    代表 人物刘长卿,诗作多描写生活的孤独寂寞和自然景物的美丽。“泠泠七弦上,静 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曾经的繁华如同古调一般逝去,今人似 乎也无缘得见了。韦应物,崔护等都属于这个时代的诗人。

    此时的诗人们,对生 活迷茫而,也折射出社会的现状是纷乱纠结的。第五,韩孟诗派。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将议论引入诗句,是中唐开宗 立派的人物。在经历过暴风骤雨的变动后,唐朝人需要一种沉静的反思。

    孟郊我知道的貌似只有《游子吟》,其他的了解不多。是由于两人写诗都求奇求异,才 被归为一派。

    第六,新乐府派,代表人物是白居易和元稹。其实新乐府诗出现的比较早, 杜甫的三吏三别也属此类,不过后来的更多,并形成了新乐府运动。

    主张一是诗 歌为服务,不纯为文而作,并以此为指导出现了大量的反应当时的,民 生,揭露弊政的讽喻诗,如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另一主张是诗歌要浅切 平易,通俗易懂,白居易的诗不就是老奶奶都听得懂么。

    这也是为了起到宣 传作用,本质上也是辅助第一条主张。第七, 独成一派的柳宗元和刘禹锡。

    这俩是典型的上站错边的倒霉孩子, 不过让他们阿谀宦官貌似也确实不大可能。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中坚力量,和韩 愈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中的唐代代表,散文成就极高。

    之后就基本处于政声 很好,心情很糟,文风很苦,最后搞得身体也很纠结,然后就挂掉了。而刘禹锡 则与之不同,虽然同样谪,却仍旧有着容纳天地的气度,这也许使他能成为 “诗豪”的原因。

    一首《秋词》,一反古人悲秋的传统,“晴空一鹤排云上,便 引诗情到碧霄”么。从时间上看,韩孟诗派,新乐府派及柳宗元刘禹锡的时间基本重合,同一时 间出现如此众多的诗风,我觉得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多面 性,各阶层人物心态的复杂性。

    在大唐不复当日风光时,前路要如何走下去,众 多选择造成了诗人们不同的诗风。第八, 小李杜为代表的后唐诗人。

    此时的唐王朝已经是走在日落江河的道路 上, 在杜牧的很多诗歌中都有所反映,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东 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些也许在隐隐传达着诗人对战争将至,国运式微的担忧。至于李商隐的朦胧诗。

    有些诗很难说他到底想说啥,或者 到底写给谁。

    这应该与当时波诡云谲的斗争“牛李党争”有关,搞得诗人不 太敢于明确写出自己的内心世界。李商隐未必是自己想要掺合进去,就是娶媳妇 的时候貌似没注意就被卷进去了。

    最后就是唐末余音。自小李杜之后,基本就没有大诗人了。

    晚唐的黄巢大起 义把唐王朝搞得七零八落, 就等着灭亡了。黄巢的那首吟咏菊花的 《不第后赋菊》 诗还是挺有名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 尽带黄金甲”这不早就说明了要么。

    这时的诗人就是游山玩水,吟风弄月, 偶有几首是能反映时事的。曹邺的《官仓鼠》“官仓。

    探索发现唐诗之路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