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怅望千秋唐诗之旅读后感

    1. <怅望千秋>的读后感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大文豪马克·吐温以美国少年生活为主体写成的。

    故事的时代背景,是十九世纪美国密西西比河的圣彼得堡。 故事的主人公汤姆是个天真、活泼而又顽皮的典型美国少年。

    他和野孩子夏克,各干出了许多令人捧腹的妙事。像汤姆被罚粉刷围墙,竟施出诡计,不但使别的孩子心甘情愿代替他工作,还自动奉上谢礼。

    后来和夏克逃到荒岛去,人们以为他们淹死了,正在教堂为他们举行丧礼,而他们却躲在教堂的钟楼上偷听。这些顽皮的举动,虽然不能给我们做模范,但是,他为了正义,毅然地挺身出来作证人,拯救那无辜的罪犯沫夫彼得。

    并在顽皮之余,居然和夏克破获了一桩谋杀案,成为众人钦佩的小英雄。看来,汤姆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其实孩子的顽皮有时候正好体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 这种童真过了孩童时代就很难再寻,能让我们找到的,就只有一点点偶尔才会想起的甜蜜回忆。

    我相信,即使你的童年再艰苦,回想起来你也会很开心。谁没有在小时候做过一件半件的傻事?当你越长大,你就会越觉得这些傻事有趣。

    我说童年就像一罐甜酒,时隔越久,尝起来就越香,越纯,越让人回味。 人总是会长大的,除了个儿长高了,身子强壮了以外,人的思想也在长。

    你对世界的看法不同了,懂事了,不再幼稚了。不过人是要越变越好才是。

    千万不能像历险记里的那个心狠手辣的坏蛋卓伊一样,他坏事做尽,人见人憎。但最后他还是恶有恶报,得到了一个活活饿死在山洞里的下场。

    看完《汤姆索亚历险记》,我真羡慕汤姆能有如此有趣的经历。这本书让人看起来津津有味,甚至废寝忘食。

    我想,《汤姆索亚历险记》在你烦闷的时候或许能让你一笑解千愁。

    2. 一篇《怅望千秋》的读后感

    《怅望千秋》读后感 感杜甫每读杜甫,总能让我渐渐冰冷的心又渐渐感觉到丝丝温情,那温情不但是由己及人的关注热爱,那温情更丝丝撩拨着人的心灵,让人渴望崇高渴望博大渴望热情,并因这种渴望而温暖了自己。

    对杜甫的最大的感情是敬佩,他的一生坎坷潦倒,但他不仅仅悲伤与自己的身世际遇,还忧国忧民,情系苍生,以一己之心灵担荷天下人的苦难,这是何等崇高的自我良知与人格力量啊!在李元洛的怅望千秋一洒泪中,我对杜甫又多了一种说不出的情感!在他一边细说他眼中的杜甫,一边将杜甫的诗拿来体会,虽说这些诗无一是我曾经学过或者读到过的,但是,在心头默默的多念几遍,跟着李元洛慢慢的品来,杜甫又给了我一些感伤!艰辛的杜甫终生流浪,流浪的路上,他把人世间所有的苦难都一点一点地拣起,扛在了肩上,装进了心里,但是人活着可以有很多种,高尚或卑劣,清雅或粗俗,博大或狭隘,深刻或肤浅,骄傲或猥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杜甫就选择了担忧国家担忧百姓,在他坎坷的一生,他都没有停过,他留下了他的绝唱,他在流浪中绝望地悲歌,留下诗坛上抹不去的灿烂,那一句“战血仍依旧,军声动至今!”似乎仍穿越过楚云湘水穿越过朔风`寒雨穿越过一千年的岁月隐隐传来……杜甫最后的归宿到底在哪里,还值得考证,他生前困窘潦倒,千年后的故居仍然寒苍萧索,自然也令人感慨莫名,在怅望千秋中说道:“作为一位诗人,他的不朽的生命就是他不朽的诗章。”

    怅望千秋,也是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中的那句诗,怅望千秋,透过千秋,我看到了杜甫回旋激荡沉郁顿挫的呼号,如山谷雷鸣,震聋发聩。如同作者李元洛一样,也许有一天你会你再次翻开书页已经微微泛黄的《杜工部集》,阅读已经失去一千多年的那个呜咽叱咤的时代,重温一个永恒的读不尽的高贵灵魂! 思武才人在如同慢慢长夜的封建社会里,女子无才便是德,庙堂与语文场,是获得专利权的男人趋骛与驰骋的场所,而女子的才华却如同种子,被埋没在冰封雪裹得冻土层下,无法破土萌芽,更不要说成长枝繁叶茂的绿树了!但是,在唐诗中,你仍然可以看到那些才华横溢的女子留下的佳作!在《全唐诗》中记录了将近一百多位女诗人的名字,尽管宋代的李清照和清代的秋瑾证明了巾帼不让须眉,但毕竟还是一支独秀,唐代的诗坛群雌竞鸣的景象再也未能出现。

    尚且不说一些不知名的女流之作,在我映像之中最为深刻的是那个在历史舞台上的风云人物,武则天。我曾经就已经读过《武则天传》,那个女人年仅十四就被选入宫中成为唐太宗的“才人”,赐号“武媚”,而年方二十八的武昭仪就早早地登上了皇后的宝座,然后又一步步大权独揽,享年八十一岁的她前后执掌政权达五十年之久,然而这个争论颇多,中国的第一个女皇的功过无需再此争议,但她留下的诗文却值得我们品味,这一首《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一个人品读这诗或许一时有些云雾迷幻,无法理解,纵观一下历史,在李元洛的文笔中忽然也体会到诗中那所表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闺思闺怨,和引人共鸣的没有完全异化的人性人情。

    我不知道这是她在那个不眠之夜写得,我不知道她写时有多少情怀,我不知道她一生的所作所为到底有多残忍,但是,我想她仍然是有才华的,她无论在唐朝的诗坛还是历史都有无法忽略的作用,都体现了一个女子在那一时代的才华!都体现了唐朝,不仅仅演绎着男人的才华,诗赋,更有女子用她们的智慧,她们的纤纤素手写出一篇篇动人的诗章!……怅望千秋,怅望了唐朝的诗史,我看到了李元洛对唐诗的热爱,我看到了他告诉我的许多我不知道的东西!应为他那深入人心的文字,我也看到了自己对唐诗那璀璨文化的喜爱和认识!一页一页的读完整本书,我所获得的,不仅仅只是限于了解了很多我所不了解的人,知道了许多我所不知道的事,品读了很多我所不知道的绝唱和佳作!而更加了解到唐诗,它是要我们去探索,诵读,欣赏,想象的,就像作者李元洛一样,他那对唐诗深深的喜爱才会如此细心的去分析唐诗,去追寻他被人遗忘的背景历史,去理解它每一个诗词所包含作者的感情!这样的喜欢,更让我为之震撼!怅望千秋,透过千秋,我们去追寻千年之前的文化,我们去体验千年之前古人心境豪气,去承接那千百年流传的文化…… 唐诗,有无数的绝唱,而所谓的绝唱,不是绝响的唱永,而是绝佳的唱永,要永远我们流传不绝。

    3. 怅望千秋 读后感

    怅惘千秋 李元洛兄30多万字的系列学术散文<怅望千秋--唐诗之旅>(上海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以唐诗为题材,把诗与人、情与理、古与今、诗意的抒发描绘与精到的分析评论结合起来,文字优美,知识丰富,见解独到,激情洋溢,确实是别出心裁、别具一格.作者深厚扎实的学术功底、富有灵气的艺术智慧和才华横溢的亮丽文采,在这本书中得到了令人惊喜、赞叹的充分发挥.读它,既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欣赏唐诗的艺术享受,令人沉醉着迷,也是一次深入系统的对唐代诗人与诗歌的跟踪学习,获益非浅,深受启迪. 李元洛一千多年后的高秋十月,我终于如愿以偿去拜望了杜甫的故里,当年的巩县现在的巩义市。

    就像瞻仰过浩瀚的沧海后,去寻觅和瞻仰它最初的源头。汽车刚进入巩义市郊,公路两侧山坡上一栋栋漂亮的楼房就奔来眼底。

    同行人介绍说,巩义现在是全国百强县之一,这里是巩义的首富村,乡镇企业的农民所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曾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如此祈愿,如果他千年后回到故乡,该会展颜一笑吧?我们来时,正逢当地一位个体业主出资修建的“杜甫书画院”落成,并举行揭碑仪式,鼓声阵阵,鞭炮声声,彩旗飘扬,人潮汹涌。

    巩义市街头已少见蹄声得得的毛驴,而是驰四轮生风之“的士”,如果淡泊自守的杜甫不要专车接送,他自己会“打的”而来吗?我们左顾右盼,始终不见杜老夫子的踪影,只好驱车出巩县旧县城北门,过东泗河小石桥,直奔不远处南瑶湾村笔架山下的杜甫故居。杜甫曾有过显赫的家世。

    他的十三世祖杜预,是晋朝名将和学者,京兆杜陵人,所以杜甫也自称“杜陵野老”。杜预之孙杜逊南迁襄阳,因而杜甫也屡次提起这个地方。

    杜甫的曾祖杜依艺任巩县县令时,将家搬到离县城一华里许的南瑶湾村,他的儿子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名诗人,所以杜甫曾说“诗是百家事”。父亲杜闲则做过兖州司马,杜甫有诗名《登兖州城楼》,而他大名鼎鼎的最早的诗篇《望岳》,大约就是他年轻时在兖州城楼远眺泰山时写成的吧。

    桑田沧海,我来朝谒杜甫故居。我渺如轻尘的足迹竟然能够复叠在他亘古不磨的足印之上,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幸运?我来之前,虽然知道杜甫的门第已经衰微,但毕竟曾是钟鸣鼎食之家,他的故居一定还是颇为可观的,特别是他后来被尊为“诗圣”,而1961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团会议上,他又被列为当年纪念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的旧居该早已整修得美仑美奂了吧?结果却令人失望。

    笔架山依然未变仍旧形如笔架,历经沧桑的是山下杜甫故居。青砖为墙的小小院落里,只在靠墙处有两三间同样小小的房间。

    一孔座东向西约十一米深的窑洞,就是杜甫的诞生之地。这里除了几通石碑,几张图表,就别无其他纪念物。

    湫隘(低矮狭窄的意思)的院落里,如果多来几个参观者就会人满为患。“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咏凤凰》),他幼年时的歌咏和书法,就是出自这小小而寒伧的庭院吗?“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几回”(《百忧集行》),这寒伧而小小的庭院,怎能容得下梨树和枣树摇曳迎风?瞻拜杜甫故居,萧瑟兮秋风吹来,心中不禁塞满悲凉。

    且不说国外的文豪,如莎翁在伦敦,雨果在巴黎,普希金在莫斯科,史考特在苏格兰,即使是国内许多其他形形色色的纪念馆,也远胜于杜甫的故居,更无论那豪华宾馆奢华酒楼和那些日益繁荣昌盛的夜总会了。“便下襄阳向洛阳”呵,“孤舟一系故园心”呵,“月是故乡明”呵,如果杜甫有知,如果月明之夜他魂兮归来,不知将作何感想?杜甫陵园在与故居遥遥相对的邙山之上,北接黄河,西瞻嵩山,东临伊洛河湾,自有一种阔大苍凉的气象。

    走进相当宽阔但设施仍然简陋的墓园,杜甫墓和宗文、宗武墓便怆然入眼。所谓墓,除了一方墓碑,其实只是三个土堆而已。

    宗文早殁于四川,杜甫和次子宗武均病逝于湖南,杜嗣业去请元稹作墓志铭时,自己也年已花甲。正值大历年间马乱兵荒,他穷困如故,真能千里迢迢将父亲和祖父的灵柩选址葬于偃师再移葬于巩县吗?元稹说他“启子美之柩,襄附于偃师,途次于荆”,荆、偃无水路可通,如何人能从陆路绕道而跋涉千里?元稹也许只是听其设想而未亲见其事吧?在墓园中低回,我猛然忆起宋代周序来此写的《吊杜甫墓》诗:“杜甫诗客墓,遥倚北邙巅。

    断碣无人识,高名信史传。猿声悲落照,树色翳塞烟。

    惟有文章在,辉光夜烛天。”杜甫最后的归宿到底在哪里虽然值得考证,疑幻疑真总不免使人怅望千秋,他生前困窘潦倒,千年后的故居仍然寒伧萧索,自然也令人感慨莫名。

    然而,墓之真伪有无和故居的落寞堂皇都无关根本,作为一位诗人,他的不朽的生命就是他不朽的文章。那些五陵裘马达官贵胄御用文人轻薄后生都早已如历史长河的匆匆过客而云消水逝,有的连一个泡沫一丝残迹都没有留下来,而杜甫流传至今的杰出作品,无论白天或是夜晚,都发出万丈光焰。

    陵园的秋日向晚,嵩山依然巍峨,伊洛河依然滔滔东流,你历经千年的风霜雨雪,也依然并永远和我们的民族同在。

    4. 李元洛的《怅望千秋》的内容

    怅望千秋——感悟杜甫 (一) 如果把唐诗比作一支交响乐队,那些充满才华的诗人们每个人都奏出了属于自己的乐章,陈子昂的悲慨,王昌龄的雄浑,王维的秀丽,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刘禹锡的清俊,柳宗元的简淡,韩愈的险怪,李贺的冷艳,白居易的轻俗,李商隐的雅艳.而无疑,李白是这场交响乐演奏中飞扬最高、飘扬最远的一支.杜甫呢?所幸有了杜甫,他为这支队伍压住了阵脚. 每读杜甫,总能让我渐渐冰冷的心又渐渐感觉到丝丝温情,那温情不但是由己及人的关注热爱,那温情更丝丝撩拨着人的心灵,让人渴望崇高渴望博大渴望热情,并因这种渴望而温暖了自己. 一个人活着有很多种选择,高尚或卑劣,清雅或粗俗,博大或狭隘,深刻或肤浅,骄傲或萎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而选择之后心灵的感受也只有自己能够体验.是不是,我们每选择一分高尚,我们就能多一分内心的纯粹和幸福?每选择一分高尚,我们就能多一分内心的平静和安然?所以,杜甫是幸福的,他是那样高尚. 这个常常自称“老儒”的老头,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儒家标举的理想人格——人饥己饥,人溺己溺.这种伟大的人格,因有了杜甫的诠释而洗去了“腐朽”的铅华,光彩照人,令人神往.杜甫也在诗歌之外显得愈加巍峨高大,辉耀照天.当代学者傅道彬、陈永宏在《歌者的悲欢》一书中言杜甫为后人建立了一座纪念碑,说:“在这座非人工建立的纪念碑面前,任何一个正直善良的人都会在它的面前低下自己仰慕感念的头颅;任何一个有民族自尊和责任感的炎黄子孙,都会自心底深处升腾起一种民族的自豪感,为我们悠久的民族文化能哺育出如此伟大高洁的人格而由衷的自豪.” 艰辛的杜甫终生流浪,流浪的路上,他把人世间所有的苦难都一点一点地拣起,扛在了肩上,装进了心里.而他自己呢?“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悬百结”,“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即便他已经贫得不能再贫了,即便他已经苦得不能再苦了,贫苦一生,却也从来没有推脱更不躲避.就是在他即将撒手人寰,在他为自己举行告别仪式的时候,在“转蓬忧悄悄,行药病涔涔”的时候,还在关心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杜甫是大儒,可他分明又高于传统的儒家,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杜甫却不管穷达,都要兼善天下;儒家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是不管在不在位,都要谋其政,为时代而泣,为百姓而歌.尽管“身已要人扶”,他却说“拔剑拨年衰”;尽管“处处是穷途”,他还是“不拟哭穷途”;尽管“万国尽穷途”,他依然“艰危气益增”.他用诗歌作为记录,记述了他“穷年忧黎元”“济时肯杀身”的一生. 今人湖南李元洛先生用他的慧心妙笔做过一次“唐诗之旅”,他把这次旅行的题目叫做《怅望千秋》.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5. 怅望千秋 读后感

    30多万字的系列学术散文(上海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以唐诗为题材,把诗与人、情与理、古与今、诗意的抒发描绘与精到的分析评论结合起来,文字优美,知识丰富,见解独到,激情洋溢,确实是别出心裁、别具一格。作者深厚扎实的学术功底、富有灵气的艺术智慧和才华横溢的亮丽文采,在这本书中得到了令人惊喜、赞叹的充分发挥。读它,既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欣赏唐诗的艺术享受,令人沉醉着迷,也是一次深入系统的对唐代诗人与诗歌的跟踪学习,获益非浅,深受启迪。

    摘要

    --------------------------------------------------------------------------------

    “月出峨嵋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送蜀僧晏人中京》),“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李白24岁离开故乡四川以后,虽然浪迹天涯而再没有回去过,但他对故乡始终是心中藏之,何日忘之。我在旧金山的中秋月夜吟诵他的诗句,这位眷恋故土而性格豪放的诗人,如果有机会办好护照壮游美利坚大陆,他乡虽好,他还是会将《静夜思》龙蛇飞舞在五星级宾馆的墙壁上吧?

    当今是一个科学昌明的时代,人类早已登上了月球。据说月球上大部分是奇岩峭壁,即使是平地也寸草不生,白天酷热,夜晚奇寒,没有水的踪迹,空气也无影无踪。何曾有吴刚与他砍伐的桂树?哪里有嫦娥和她居住的玉宇琼楼?科学家还语重心长地指出,月亮与地球现在虽然相距约384 000公里,但它怀有叛逆之心,已有渐行渐远的发展趋势,如此行行复行行,终有哗沪糕疚蕹狡革挟宫锚一天会远走高飞,再也不和地球照面。欧美人对此也许还无所谓,因为他们向来恋日而不恋月,只热衷日光浴而不喜欢月光浴,希腊神话早就是以日神阿波罗为尊,爱神丘比特放箭都在白天,大约是免得影响视线与命中率,不像中国为有情男女定夺终身的,竟是一位专在月下安排红绳相牵的老人。中国人是爱月恋月的民族,还是不去了解月球的真相为好,只顾高咏低吟自己的明月之诗吧,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月亮向地球说一声“拜拜”,那也不要苏东坡去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论资排辈,青莲居士的《把酒问月》早就问过了:“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6. 100分急求《怅望千秋》或《寂寞圣哲》的读书笔记,3000字左右

    怅望千秋之感不敢说我对诗文有什么研究,看过千万篇古诗词的佳作,很少谈自己的看法,怕难免会让人看出才疏学浅的我所看的不真切,那知识的鄙陋,但是,和《怅望千秋》的李元洛一起看,一起走的那个唐诗之旅,让我不得佩服他的独到见解,他的文学才华,喜欢上他产生共鸣的快感! 一,纵观在李元洛的文字里,犹如神笔马良的笔,挥洒自如,用文字勾勒出唐诗那夺目绝伦的美!试看唐代的诗歌,真也是千花齐放的花园,万铢咸集的宝库。

    一位位诗人仿佛每个人都奏出了属于自己的乐章,陈子昂的悲慨,王昌龄的雄浑,王维的秀丽,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刘禹锡的清俊,柳宗元的简淡,韩愈的险怪,李贺的冷艳,白居易的轻俗,李商隐的雅艳。

    也正如李元洛说的在个人遭逢到不快与不平时,可以邀李白和你一起来痛饮高歌;如果在当今之世还想不识时务地忧国忧民,杜甫会前来陪你一道长吟短哭;假如你还有弄月吟风的逸致闲情,有远遁尘嚣的雅怀高兴,那么唐诗中也有的是嘉山胜水,有的是明花好月,有的是佛理禅境,让你前年后作一番美德神游与卧游!在这样就绿灯红的日子里,去还念和重温一下千百年前的唐诗,真切的觉得遇上了一位可以一心相对的好友! 二,悟李白 李白无疑是唐诗这场交响乐演奏中飞扬最高、飘扬最远的一支。在夜月下,朦胧的月色与百花相交,那时举杯邀月,是他的风情,半醉半醒的吟诗是他的情怀!李元洛在寄李白中细细地分析了他写的《登金陵凤凰台》和《黄鹤楼》中对黄鹤楼,鹦鹉洲的态度的前后变化,我也曾学过这两首诗,在学习《登金陵凤凰台》时,老师就将崔颢的《黄鹤楼》作过比较,当时我也曾一时的认为作为诗仙的李白或许也有意识的灵感寄托吧,但如今,看着洋洋洒洒文字构成的寄李白,我不觉为先前的想法而自觉可笑,看李白的性格,读李白的一生,他又是何等人啊?那时28岁的李白在诗坛怎会没有雄心万夫?他欣赏崔颢的诗,但同时要超越他人!而创作上也不是只有争强好胜而不甘重复与平庸,才有可能留下结构佳篇吗?细细品来,细细读来,这又怎么回事模仿他人制作的成品?李白毕竟是李白,他的灵感,他的思维,他的气魄胸襟是非常人啊,很赞同李元洛说那句:“崔颢只是当然是杰作,不可替代,但是李白后来居上,却也非溢美之词。”

    在书中,又看到了《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中的两句:“黄鹤高楼已捶碎,黄鹤仙人无所依。”忽然来了兴致去网上查了一查,把整首诗细细读来,真觉得李白虽然败于官场,毁于政治,但是作为一位杰出的傲岸不谐的诗人,你虽然偶然有唯心的摧眉折腰之时,但却永远没有地下在即的高贵头颅之日!而是给中国的诗史添加了一个重要的乐章,给中华的文化增添了色彩。

    不能说光是几首诗的看法,对他的一切浅薄的了解就是了解李白,我不敢,同样我想对于千年前的古人说了解,已没有人敢,但是从那些浅薄的了解中我看到李白的豪迈,他晚年的人有的志气,他的诗中的浪漫气息,是诗坛一个璀璨的永不灭的星。悟你,是我的自大其夸,看你神话般的离开,潇洒地走了一回历史,带着你所有的情感走了一回你的盛唐,或许再某个月色朦胧的时节,又会看到你举杯邀月,豪情畅说! 三,感杜甫每读杜甫,总能让我渐渐冰冷的心又渐渐感觉到丝丝温情,那温情不但是由己及人的关注热爱,那温情更丝丝撩拨着人的心灵,让人渴望崇高渴望博大渴望热情,并因这种渴望而温暖了自己。

    对杜甫的最大的感情是敬佩,他的一生坎坷潦倒,但他不仅仅悲伤与自己的身世际遇,还忧国忧民,情系苍生,以一己之心灵担荷天下人的苦难,这是何等崇高的自我良知与人格力量啊!在李元洛的怅望千秋一洒泪中,我对杜甫又多了一种说不出的情感!在他一边细说他眼中的杜甫,一边将杜甫的诗拿来体会,虽说这些诗无一是我曾经学过或者读到过的,但是,在心头默默的多念几遍,跟着李元洛慢慢的品来,杜甫又给了我一些感伤!艰辛的杜甫终生流浪,流浪的路上,他把人世间所有的苦难都一点一点地拣起,扛在了肩上,装进了心里,但是人活着可以有很多种,高尚或卑劣,清雅或粗俗,博大或狭隘,深刻或肤浅,骄傲或猥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杜甫就选择了担忧国家担忧百姓,在他坎坷的一生,他都没有停过,他留下了他的绝唱,他在流浪中绝望地悲歌,留下诗坛上抹不去的灿烂,那一句“战血仍依旧,军声动至今!”似乎仍穿越过楚云湘水穿越过朔风`寒雨穿越过一千年的岁月隐隐传来……杜甫最后的归宿到底在哪里,还值得考证,他生前困窘潦倒,千年后的故居仍然寒苍萧索,自然也令人感慨莫名,在怅望千秋中说道:“作为一位诗人,他的不朽的生命就是他不朽的诗章。”

    怅望千秋,也是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中的那句诗,怅望千秋,透过千秋,我看到了杜甫回旋激荡沉郁顿挫的呼号,如山谷雷鸣,震聋发聩。如同作者李元洛一样,也许有一天你会你再次翻开书页已经。

    7. 求《宋词之旅》读后感(自写)

    宋词之旅

    喧嚣尘世,太容易迷失。有时需要静静读点书,“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言语无味”。此时读书,应该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真正与己心灵相通、受其教益、为之熏陶、去己尘垢的书。我的选择是手捧一本《宋词选释》,来一段回味悠长的宋词之旅。

    旅途是如此的随性啊,可以走进温庭筠的梦中的江南,有“无聊独倚门”“独倚忘江楼”的怅惘无奈脉脉情意;可以走进李煜春水般的国愁家恨,“剪不断,理还乱”,“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可以走进欧阳修的蝶恋花的深情,“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以走进苏轼与妻王氏“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凄凉,“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点点是、离人泪”;可以走进秦观似水的柔情,“两情若在久长时,又岂在在朝朝暮暮”;可以走进陆游的终生遗憾,伉俪情深,造化弄人,“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可以走进柳永流连坊曲的风流,“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也可以走进朱淑真独处的孤寂,“独行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还可以走进李清照点点滴滴听梧桐细雨的愁情,“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的黯然。

    神思旅行宋词的世界,感受那么多温婉细腻,那么多愁绪,“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还有那么多的眼泪,那么多的春恨秋悲,那么多的感受忧伤,一个字,一阕词可以包含那么那么多的心思和内蕴,一片落叶,一叶风帆也可以赋予那么那么鲜活的感情。

    当然这只是宋词中的婉约词部,这里的情太细太重,愁太浓太深。所以,不益太过痴迷其间,一段短暂的旅途吧,再把那《宋词选释》置放一边。即谓之旅行,当然只是偶尔作为生活的一剂调味。可以回味,却不可长久的沉溺其中。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