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云的意思

    1. 阅读下列材料:(20分)材料一 唐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

    (1)扬州是唐朝重要的商业城市;夜市繁荣;宋代商贩以歌唱的形式叫卖商品;政府不再限制商业活动的地点;“草市”有比较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

    (答3点即给6分)(2)现象:出现了区域性商人集团(商帮、商业资本活跃)。(2分)原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等。

    (如答“敬业、进取”“守信、讲义”等也可)(4分)(3)原因:图一: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图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商品输出)。(4分)图二影响: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纷纷破产,耕与织逐渐分离;从而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4分) (1)本问是通过材料分析唐宋时期的商业发展的表现,要求学生得出的信息可靠,涉及到了商业城市,比较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以及政府对商业发展限制的放松等(2)通过材料三可以看出是叙述的区域性商人集团,原因分析从“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 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中总结即可(3)根据图片内容阐述出历史现象即可,一是闭关锁国,一是外国商品的涌入,然后答出其影响即可。 。

    2. 《诗经 王风》君子于役 【翻译】

    原文∶ 君子①于役(yì)②,不知其期,曷(hé)③其至④哉? 插画 鸡栖于埘(shí)⑤,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⑥!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huó)⑦? 鸡栖于撅(jié)⑧,日之夕矣,羊牛下括⑨。 君子于役,苟⑩无饥渴! 编辑本段注释 ①君子:本文指丈夫。

    ②役 (yì):苦役。 ③曷 (hé):通"何",何时。

    ④至:归家。 ⑤埘(shí):音时,鸡舍。

    ⑥如之何勿思:如何不思。 ⑦佸(huó):音活,聚会、相会。

    ⑧撅(jié):通“撅”鸡栖的木架。 ⑨括:通佸,聚集,此指牛羊放牧回来关在一起。

    ⑩苟:大概,也许。 翻译 我的丈夫在外面服役,不知道他的服役期限有多久。

    什么时候才回到家呢?鸡儿进窝了,天已经晚了,羊和牛从牧地回来了。我的丈夫还在外面服役,怎么能不想念? 我的丈夫还在外面服役,遥远无期不能用日和月来计算,什么时候才能又相会?鸡儿栖息在窝里的小木桩上,天已经晚了,羊和牛从牧地回来了。

    我的丈夫还在外面服役,但愿他不至于受饥受渴! 编辑本段今译 丈夫服役远在异乡, 归期漫漫真是久长。 哪年哪月才能归来, 家鸡进窝真是匆忙。

    眺望夕阳不断西沉, 牛羊纷纷走下山岗。 丈夫服役远在异乡, 教我如何停止思量! 丈夫服役远在异乡, 没日没夜真是漫长。

    不知何时才能相会, 家鸡进窝已经安顿。 眺望夕阳不断西沉, 纷纷下坡是那牛羊。

    丈夫服役远在异乡, 愿他没有饥渴情状。 编辑本段赏析 《君子于役》以徭役和战争为题材,写一个妇女思念在外服徭役的丈夫。

    全诗分为两章。 第一章陈述丈夫在外面服役之事,抒发盼夫归来的感情。

    又分为三层:第一层(“君子于役,不知其期”)用“赋”的手法点明所要吟咏的事,极言役期之长,直抒胸臆,亟盼丈夫归来。第二层(从“鸡栖于埘”到“羊牛下来”)从侧面烘托,家畜尚且出入有时,而人外出却无归期。

    第三层(“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极言思念之深,不能自已。 第二章直接承上章,希望能够和丈夫相见,表达了对于服役丈夫的惦念。

    分三层:第一层(从“君子于役”到“曷其有佸”)再次重申役期漫长,“曷其有佸”承上章“曷至哉”。第二层(从“鸡栖于桀”到“羊牛下括”)和第一章的语意相同。

    第三层(“君子于役,苟无饥渴”)细腻地传达了这位妇女的矛盾心理,君子既然没有归期,只好退一步想,希望他在外面不要受饥受渴。 诗中写这位妇女的心理非常细致真实,她看到羊牛归来,自然会联想到久役不归的丈夫,她极力抑制这种思念之情——“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思念也无济于事,不如不去思念吧。

    但这又怎能做得到呢?她是那样爱着自己的丈夫,时刻都在惦记着她。最后,在无可奈何之中,她只能以“苟无饥渴”来寄托自己对丈夫的深情。

    这首诗风格细腻委婉,诗中没有一个“怨”字,而句句写的都是“怨”,它从一个侧面写出了繁重的徭役给千百个家庭带来的痛苦。 《君子于役》抒写在家的思妇盼望久役在外的丈夫回家的感情,诗选用了夕阳下山、牛羊牧归的场景触动的情感 ,所谓触景生情,自然会引起一番惆怅,但她又思念化为祝愿苟无饥渴,聊以慰藉,又可叫人体味这位思妇的温存了。

    《诗》常在风中雨中写思,《君子于役》却不是,甚至通常的“兴”和“比”也都没有,它只是用了不着色泽的、极简极净的文字,在一片安宁中写思。“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固有空间的阔远和苍茫,但家之亲切,在黄昏的背景中更伸向亘古之邈远。

    “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击壤歌》),“自古在昔,先民有作”(《商颂·那》),不是古来如此么,今亦何殊。然而,“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本来的平静安宁中,偏偏没有道理的荒荒的空了一块。

    夕阳衔山,羊牛衔尾的恒常中原来是无常,于是一片暖色的亲切中泛起无限伤心,所谓“诗意正因思而触物,非感物而兴思也”(沈守正),而由“不知其期”把忧思推向更远,“日之夕矣”之暮色也因此推向无边无际。“如之何勿思”,不待说,先已在景中说破。

    “曷至哉”,是不知今在何处也。邓翔曰:“唐诗云‘茨菇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入未还。

    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即‘不知其期’及‘曷至’之注脚。”所解不差。

    不过两诗虽思有共通,而诗境却相去甚远。张潮的诗题作《江南行》,一南一北,风物已殊,气象迥别,此且不必论,郝懿行曰“古人文字不可及处在一真字”,张诗却只是在用巧。

    与“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境象稍近的,后世有《敕勒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但彼有《君子于役》之大,却没有它的小。若将《诗》比《诗》,则《卫风·伯兮》有《君子于役》之小,《邶风·雄雉》更于小中别有襟抱;《君子于役》,却是广漠之大中孑然一个零丁之小,在这大和小的截然却又是浑然中,“如之何勿思”乃一字一顿那么不容置疑,而真正成为弥漫于天地间的生存的呼唤。

    “不日不月”,仍承“不知其期”来。或解此为不可计以日月,言时日之久,但依焦琳说,此句意为“孤寂无依,无以度日月”,即“过不成日月”,似乎更好。

    贺贻孙曰:“。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