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百话微盘

    1. 唐诗百话怎么样

    全文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来赏析唐诗。

    需要纠正的一点,这里的初、盛、中、晚是指唐代政治、经济而言,盛唐只是唐代政治、经济的全盛时期,而不是诗的或说文学的全盛时期。 施老师提出对于文学作品要“知人论世”,在讲解作品的时候往往涉及当时的官吏品级制度、军事制度、时局情势、人文风俗等,得以一窥时代风气。

    每一部分后面都有一个总结性的余话。同时,广泛援引后世所著诗话,展现各时代诗人对此诗的不同理解,从而对诗意得出一个较合理的推断。

    通过此书,可以对唐诗的发展脉络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掌握。我以为,这种诚恳、踏实、普及性的书籍是当今人所需要的。

    2. 谁能给我完全解释一下李商隐的《锦瑟》要比施蛰存《唐诗百话》里的

    朦胧“锦瑟”千古谜

    ——李商隐《锦瑟》诗诌议

    ★ 龚 焱

    与杜牧合称“小李杜”的晚唐诗人李商隐,一生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首《无题》诗,更是代代共诵,人人传唱。

    李商隐的《无题》诗确实堪称一绝。所谓“无题”,是诗人别有寄托而又不愿明说,就用“无题”名篇。此外,也有诗人仿照《诗经》的办法,取诗的起首二字作为标题,而标题又不能概括全诗的主旨,这类诗仍属于“无题”之类。

    李商隐的诗集开篇第一首,题为《锦瑟》,人们也把它看作是无题的作品。由于它的词藻华丽,情意缠绵,景象迷离,含义深邈,诗的中心究竟是什么,一直存在争论。相传宋朝时,“江西诗派”的创始人黄庭坚读了《锦瑟》也觉得不好理解,甚至找他的老师苏东坡请教。可见一千多年来,这首诗成了文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原诗是这样的: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的每一联都是朦胧的。首联两句,聆锦瑟之繁弦,思年华之往事;音繁绪乱,惆怅难言。千重往事,九曲情肠,形成了诗的多层次朦胧的内蕴。

    颔联由庄周梦蝶,写到杜宇化为鸟。庄周在虚渺的梦境中,忽而“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忽而又醒来,“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乎,蝴蝶之梦周欤?”这是朦胧的梦境。杜宇号望帝,死后化为杜鹃,每年暮春三月啼鸣求偶,口中流血,声哀情苦。这里写的是空灵虚幻的人魂化鸟。诗人写梦迷,写冤禽,所要表达的,仍然是朦胧的内心世界的悲戚与怨愤。

    颈联以“泪”、“暖”为诗眼,写了明珠和良玉。月为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中——形成了一个月、珠、泪三者难解的朦胧妙境。下一句写的则是“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的朦胧景象。纵观全联,写的是阴阳冷暖,美玉明珠,境界虽异,而怅恨则一。朦胧的自然景象所体现出的,是朦胧的感情世界。

    尾联两句更是多层次的、曲折的感情世界的剖析:如此情怀,今朝已化为不堪回首的往事,然而,当初是何等地使人怅惘迷恋呵!

    通读全诗,我们便会发现:诗人托物传情、一往情深所追求的对象,究竟是一位情人呢,还是某种令其神往、促其献身的政治目标?诗中没有明说,也未曾暗示。诗人把这最大的“一团模糊不清”交给了读者。

    总起来看,《锦瑟》不可能不是一首“自道平生之诗也”。

    但许多人却刻意求深,力图发掘出这首诗的所谓“隐秘”。有的认为,李商隐“婚王氏,时年廿五,意其妇年正同,夫妇各廿五,适合古瑟弦之数。”有的认为,“锦瑟乃当时贵人爱姬之名。” “或云锦瑟,令狐楚之妾。”他们断言《锦瑟》是悼念一个女人的作品。

    然而,许多人都不同意这种索隐式的解释。倒是苏东坡对《锦瑟》一诗的解释,既照顾了全诗中间两联四句与“锦瑟”的关系,又能概括五十年的饱和着复杂的思想感情。他说:“此出古今乐志,云锦瑟之为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其声也适、怨、清、和。”如:“庄生晓梦迷蝴蝶”适也;“望帝春心托杜鹃”怨也;“沧海月明珠有泪”清也;“蓝田日暖玉生烟”和也。

    不过,作为表现一般的“适、怨、清、和”情致的四句诗,对于李商隐来说,又当有它特定的含义。所谓“庄生晓梦迷蝴蝶”,在“适”中又蕴含了“迷惘”的成分,这是“当时已惘然”这句诗所特限了的;所谓“蓝田日暖玉生烟”,在“和”中又孕育着“可望而不可及”的短暂希望和最终破灭,这同样是被“当时已惘然”所限制了的。

    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李商隐这首《锦瑟》诗的中间两联四句中,似乎还存在“獭祭”的痕迹。唐宋人作诗每有先得佳句而后成篇的,这自然就增加了索解的困难。金代元好问对《锦瑟》早有论定: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他的见解,应当是颇有见地的。

    参考资料:

    3.

    首先多读诗词找语感这个是第一步必须的,其次要懂一点诗词的不同体裁格式的知识.比如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写出来分别有什么要求.了解这个的话,可以去看一下施蛰存写的《唐诗百话》.再进一步就要具体了解诗词的格式、音律要求,可以看一下王力写的《诗词格律》.最后,最好还要有一点音韵学的知识做基础,可以随便涉猎一下古人写的音韵学的书,广韵之类的东西,因为这样写出来的诗词会比较有古典韵味(因为现代普通话很多语音跟古汉语有较大区别了,唐音算中古汉语),当然最后这一点不顾及也罢,算是比较高的要求了.。

    4. 想要学习诗词,从哪些书籍看起 知乎

    龙瑜生的《诗词格律》,《诗词十讲》,《唐诗百话》。

    《诗词格律》着重在讲格律,不是诗copy词选本,所以对于举例的诗词,不加注释。所引诗词的字句,也有版本的不同;著者对于版本是经过选择的,但是为了节省篇幅并避免烦琐,也不打算在每一个地方都加上校勘性的说明。

    《诗词十讲》全书以丰富的书法作品和诗词作品来阐述二者之间关系,生动而又鲜活。语言通俗流畅中见文彩,论述精辟中见条理。故此书极适合为高校书法专业的教材,亦可为广大艺术zhidao爱好者自修之用。

    5. 【鹧鸪颈联副词赏析(乍丶才)】

    颈联侧面烘托,续写鹧鸪的声音:诗人用一 “闻”字,紧承上句的“啼”,用一“唱”字,暗应鹧鸪之声(佳人唱的无疑是仿鹧鸪凄唳之声而作的《鹧鸪词》),继续从侧面来烘托鹧鸪声的凄恻、哀怨——羁旅游子闻声而泪湿襟袖,红粉佳人才唱而低首蹙眉.足见其声是多么感人!“乍”、“才”两个虚词,更突出了鹧鸪声那令人难以自持的感染力.在诗人笔下,“行不得也哥哥”既是鹧鸪凄唳的叫声,又是天涯游子怅悔离乡远行的心声,还是孤凄佳人对离人悲切呼唤的相思怨曲!人之哀情和鸟之哀啼,虚实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烘托之妙,勘与《陌上桑》之“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同工!尾联声形结合,浑然作结:“苦竹”,即唐竹,竹的一种,竹丛深密.在浩渺的湘江上,“行不得也哥哥”的声音凄婉回响;在夕阳西下的竹林里,鹧鸪正恓惶地寻觅今夜栖息的窝巢.一个“阔”字,使鹧鸪之声越发显得凄唳悲切;“日向西”,使得景 象也越发幽暗枯寂.我们不禁会想——那声声回响的叫声,是群群鹧鸪在低回飞鸣呢,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一“闻”在呼应?那恓惶觅巢的身影,是忙于在苦竹丛中寻找暖窝的鹧鸪呢,还是在江边踽踽独行的游子?他们能找到自己理想的归宿么?……言虽尽而意无穷,沉重的羁旅乡思之愁浑然而出,宕出远神,令人怅惘.“深得比兴之遗 ” 也!(《圣叹选批唐才子诗》) 全诗紧紧把握住人和鹧鸪在感情上的联络,咏鹧鸪而重在传神韵,使人和鹧鸪融为一体,构思精妙缜密,世人誉之为“警绝”.不过,对于此诗的理解,也有极为矛盾的评论——朱东岩在《唐诗鼓吹》中说这首诗“纯用比、用兴,故佳”;而金圣叹在《选批唐才子诗》中却说,此诗病在全用赋体,使读者无所感动咏物诗,他独爱其末句,“深得比兴之遗也”;华师大施蛰存教授在《唐诗百话》中又说,朱东岩说此诗好在“纯用比,用兴”.他既没有指出比兴的意义在那里,我们更是无法索解.金圣叹的思想混乱到连自己也莫知适从.郑谷还有一首《侯家鹧鸪》诗,倒是比出名的这一首好得多:“江天梅雨湿江蓠,到处烟香是此时.苦竹岭无归去日,海棠花落旧栖枝.春宵思极兰灯暗,晓月啼多锦幕垂.惟有佳人忆南国,殷勤为尔唱愁词.”这首诗的艺术手法,是用双重比兴,比中有比,岂不是写得比前一首高明得多?我以为“郑鹧鸪”的代表作应该是《侯家鹧鸪》而不是这首《鹧鸪》;…… 其实,无论是成名作还是代表作,只要能体现作者的特色,能引起广泛的共鸣,能经受历史的检验,就是值得重视的经典!一首(部)作品之所以成名,除了作者、作品自身的因素而外,环境因素其实更主要.就本诗而论,如果不是晚唐时期人们普遍凄苦、颓废的特殊背景,如果没有当时鹧鸪曲调的流行,如果当时同类的作品能稍微出色一些,如果当时诗坛还和过去一样大家辈出……那么,它一定成不了名,诗人“郑守愚”也一定成不了“郑鹧鸪”!所以,我认为还是该“就诗论诗”——这首诗咏物能传其神韵,写景能渲染其凄愁氛围,属对炼句亦极工致,咏物抒情熔融合一,意蕴深远.它是诗人当之无愧的成名作,也是诗人恰如其分的代表作(之一)!成名作只此一首,代表作却可以有很多,“李杜诗篇万古传”,汝确知何一首为其代表作乎?。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