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幼儿唐诗寒食

    1. 所有描写儿童的古诗

    1、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黄庭坚《牧童》 2、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3、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李涉《牧童词》 4、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白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宣宗李忱《吊白居易》 5、午后顺着小河走,河水清清,在我脚下流。水中石头大如斗,石边鱼儿轻轻游。

    小小牧童竟怕羞,赤身蹲在,田边和地头。口中唤着大花狗,手里牵着老黄牛。

    ——《牧牛图》 6、清池玉水绕山川,携手伴友放纸鸢。杨柳轻指意欲醉,疑是梦境回童年。

    ——轩治翁 7、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8、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9、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10、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崔道融《溪居即事》 11、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

    ——崔道融《牧竖》 12、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13、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

    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徐渭《风鸢图诗》其一 14、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村晚》 15、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二 16、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17、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

    主人东皋上,时稼绕茅屋。——贾岛《宿郑州》)(节选) 18、秋来皎洁白须光,试脱朝簪学酒狂。

    一曲酣歌还自乐,儿孙嬉笑挽衣裳。——权德舆《览镜见白发数茎光鲜特异》 19、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小儿垂钓》 20、日暮鸟雀稀,稚子呼牛归。

    住处无邻里,柴门独掩扉。——丘为《泛耶溪》 22、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袁枚《所见》 23、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 24、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施肩吾《幼女词》 25、幼童轻岁月,谓言可久长,一朝见零悴,叹息向秋霜。

    迍邅已穷极,疢疴复不康,每恐先朝露,不见白日光。庶及盛年时,暂遂情所望。

    吉辰既乖越,来期眇未央。促促岁月尽,穷年空怨伤。

    ——伍缉之《劳歌二首》之一 26、古巷少人行,新月弯弯瘦,藤萝满墙头,儿童摘扁豆。——佚名 27、晴明风月雨乾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杨万里《桑茶坑道中八首》其七 28、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峰。

    炉烟消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李商隐《忆匡一师》 2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杜甫《江村》 30、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韦庄《与小女》 31、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白居易《池上》 32、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吕岩《牧童》 33、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

    时复往来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卢肇《牧童》 34、马啼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怪见溪童出门望,鹊声先我到山家。

    ——刘因《山家》 35、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李白《古朗月行》 36、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

    ——刘禹锡《踏歌词》 37、儿童也爱晴明好,纸剪风鸢各一群。——朱茂曙《秦淮河春游即事》 38、十岁载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李商隐《绝句》 39、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

    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孔尚任《放风筝》 40、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夜书所见》 41、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王维《渭川田家》 42、下床着新装,初学小姑拜。低头羞见人,双手结群带。

    ——毛铉《幼女词》 43、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

    2. 古诗寒食诗意,快

    寒食 [唐]韩?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官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 暮春时候长安处处飘絮又飞花,寒食节日风吹皇家花园柳枝斜。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赏析]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说过:“人间佳节唯寒食。”

    (邵雍)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

    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

    正可与韩?这一首诗参照。 此诗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绘,并无一字涉及评议。

    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迷人风光。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不但造语新颖,富于美感;而且两字有阴平阳平的音调变化,谐和悦耳。

    处处“飞花”,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的暮春景象。暮春时节,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落红无数。

    不说“处处”而说“无处不”,以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春城无处不飞花”写的是整个长安,下一句则专写皇城风光。

    既然整个长安充满春意,热闹繁华,皇宫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见了。与第一句一样,这里并未直接写到游春盛况,而剪取无限风光中风拂“御柳”一个镜头。

    当时的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所以特别写到柳。同时也关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赐近臣”的意思。

    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 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

    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

    “日暮”两句正是写这种情事,仍然是形象的画面。 写赐火用一“传”字,不但状出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

    “轻烟散入”四字,生动描绘出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虽然既未写马也未写人,但那袅袅飘散的轻烟,告诉着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烛烟的气味,听到了那得得的马蹄,恍如身历其境。 同时,自然而然会给人产生一种联想,体会到更多的言外之意。

    首先,风光无处不同,家家禁火而汉宫传烛独异,这本身已包含着特权的意味。进而,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则是“五侯”之家。

    它使人联想到中唐以后宦官专权的政治弊端。中唐以来,宦官专擅朝政,政治日趋腐败,有如汉末之世。

    诗中以“汉”代唐,显然暗寓讽谕之情。无怪乎吴乔说:“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

    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也。”(《围炉诗话》) 据孟?ぁ侗臼率¡罚频伦谠稚褪逗Á?此诗,为此特赐多年失意的诗人以“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

    由于当时江淮刺史也叫韩?,德宗特御笔亲书此诗,并批道:“与此韩?”,成为一时流传的佳话。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高尔基),此诗虽然止于描绘,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讥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读者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

    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发而为诗,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比许多刻意讽刺之作更高一筹。

    3. 幼儿古诗80首

    1.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2.七步诗 曹植

    煮豆燃豆萁,

    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3.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4.咏鹅 骆宾王

    鹅,

    鹅,

    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5.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6.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7.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8.登鹳鹊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9.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10.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11.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12.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13.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14.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15.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16.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4. 求唐诗及赏析孟云卿的《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 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 不独明朝为子推。 孟云卿天宝年间科场失意后,曾流寓荆州一带,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

    就在这样的飘泊流寓生活中的一个寒食节前夕,他写下了这首绝句。 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当春二月。

    由于江南气候温暖,二月已花满枝头。诗的首句描写物候,兼点时令。

    一个“满”字,传达出江南之春给人的繁花竞丽的感觉。这样触景起情,颇觉自然。

    与这种良辰美景相配的本该是赏心乐事,第二句却出人意外地写出了“堪悲”。作者乃关西人,远游江南,独在他乡,身为异客;寒食佳节,倍思亲人,不由悲从中来。

    加之,这里的“寒食”二字,除了指节令之外,还暗含少食、无食之意,一语双关,因此“他乡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 诗中常见的是以哀景写哀情,即陪衬的艺术手法。

    而此诗在写“他乡寒食远堪悲”前却描绘出“二月江南花满枝”的美丽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对繁花似锦的春色,便与常情不同,正是“花近高楼伤客心”,乐景只能倍增其哀。 恰当运用反衬的艺术手法,表情也就越有力量。

    下联承上句“寒食”而写到断火。寒食禁火的习俗,相传为的是纪念春秋时贤者介子推。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多外出游春,吃现成食物。野外无烟,空气分外清新,景物尤为鲜丽可爱。

    这种特殊的节日风物与气氛会给人以新鲜愉快的感受,而对于古代贤者的追思还会更使诗人墨客逸兴遄飞,形于歌咏。 历来咏寒食诗就很不少,而此诗作者却发人所未发,由“堪悲”二字,引发出贫居寒食与众不同的感受来。

    寒食“无烟火”是为纪念子推相沿而成的风俗,而贫居“无烟火”却是为生活所迫的结果。对于富人来说,一朝“断炊”,意味着佳节的快乐;而对于贫家来说,“往往”断炊,包含着多少难堪的辛酸!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联系起来,以“不独”二字轻轻一点,就揭示出当时的社会本质,寄寓着深切的不平。

    其艺术构思是别致的。将貌似相同而实具本质差异的事物对比写出,这也是一种反衬手法。

    此诗借咏“寒食”写寒士的辛酸,却并不在“贫”字上大作文章。试看晚唐张友正《寒食日献郡守》:“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

    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就其从寒食断火逗起贫居无烟、借题发挥而言,艺术构思显有因袭孟诗的痕迹。 然而,它言贫之意太切,清点了一番家产不算,刚说“堪笑”、“堪怜”,又道“惭愧”;说罢“断火”,又说“无烟”。

    不但词芜句累,且嫌做作,感人反不深。远不如孟云卿此诗,虽写一种悲痛的现实,语气却幽默诙谐。

    其三、四两句似乎是作者自嘲:世人都在为明朝寒食准备熄火,以纪念先贤;可象我这样清贫的寒士,天天过着“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费心呢。 这种幽默诙谐,是一种苦笑,似轻描淡写,却涉笔成趣,传达出一种攫住人心的悲哀。

    这说明诗忌刻露过火,贵含蓄耐味。而此诗也正由于命意新颖,构思巧妙,特别是恰当运用反衬手法,亦谐亦庄,耐人咀嚼,才使它成为难以数计的寒食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5. <;寒食>;唐韩

    开头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

    『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

    『无处不』,用双重否定构成肯定,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写皇宫园林中的风光。

    『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树。 当时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清明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恩宠。

    所以诗人在无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随东风飘拂的『御柳』。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

    『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

    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读到这里我们就会联想到『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俗语,从而更好地领会诗歌的主题。 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

    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

    6. 三年级寒食这首古诗的意思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官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 暮春时候长安处处飘絮又飞花,寒食节日风吹皇家花园柳枝斜.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赏析]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说过:“人间佳节唯寒食。”

    (邵雍)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

    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

    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此诗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绘,并无一字涉及评议。

    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迷人风光。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不但造语新颖,富于美感;而且两字有阴平阳平的音调变化,谐和悦耳。

    处处“飞花”,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的暮春景象。暮春时节,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落红无数。

    不说“处处”而说“无处不”,以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7a64e58685e5aeb931333236613439效果更强烈。“春城无处不飞花”写的是整个长安,下一句则专写皇城风光。

    既然整个长安充满春意,热闹繁华,皇宫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见了。与第一句一样,这里并未直接写到游春盛况,而剪取无限风光中风拂“御柳”一个镜头。

    当时的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所以特别写到柳。同时也关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赐近臣”的意思。

    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

    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

    “日暮”两句正是写这种情事,仍然是形象的画面。写赐火用一“传”字,不但状出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

    “轻烟散入”四字,生动描绘出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虽然既未写马也未写人,但那袅袅飘散的轻烟,告诉着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烛烟的气味,听到了那得得的马蹄,恍如身历其境。同时,自然而然会给人产生一种联想,体会到更多的言外之意。

    首先,风光无处不同,家家禁火而汉宫传烛独异,这本身已包含着特权的意味。进而,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则是“五侯”之家。

    它使人联想到中唐以后宦官专权的政治弊端。中唐以来,宦官专擅朝政,政治日趋腐败,有如汉末之世。

    诗中以“汉”代唐,显然暗寓讽谕之情。无怪乎吴乔说:“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

    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也。”(《围炉诗话》) 据孟棨《本事诗》,唐德宗曾十分赏识韩翃此诗,为此特赐多年失意的诗人以“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

    由于当时江淮刺史也叫韩翃,德宗特御笔亲书此诗,并批道:“与此韩翃”,成为一时流传的佳话。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高尔基),此诗虽然止于描绘,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讥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读者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

    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发而为诗,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比许多刻意讽刺之作更高一筹。

    7. 适合幼儿园中班诵读的唐诗有哪些

    幼儿唐诗----水墨唐诗经典诵读【子夜吴歌】李白 【竹枝词】刘禹锡 【竹里馆】王维 【茱萸湾】刘长卿 【征人怨】柳中庸 【赠花卿】杜甫 【早梅】张谓 【早寒有怀】孟浩然 【早发白帝城】李白 【早春】韩愈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司空曙 【月夜忆舍弟】杜甫 【月夜】刘方平 【怨情】李白 【游子吟】孟郊 【咏柳】贺知章 【易水送人】骆宾王 【欹松漪】顾况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野望】杜甫 【野老歌】张籍 【雁门太守行】李贺 【寻南溪常道士】刘长卿 【寻陆鸿渐不遇】僧皎然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行宫】元稹 【新嫁娘】王建 【晓发】贺知章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芜城】李端 【乌衣巷】刘禹锡 【问刘十九】白居易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 【望岳】杜甫 【望洞庭】刘禹锡 【晚次鄂州】卢纶 【听筝】李端 【田家行】王建 【题三闾大夫庙】戴叔伦 【题三会寺仓颉造字台】岑参 【岁暮归南山】孟浩然 【宿石涧店闻妇人哭】李端 【宿建德江】孟浩然 【宿府】杜甫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送灵澈】刘长卿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刘长卿 【送李少府贬】高适 【送李端】卢纶 【送黎拾遗】 【水宿闻雁】李益 【蜀相】杜甫 【蜀先生庙】刘禹锡 【石鱼湖上醉歌】元结 【石头城】刘禹锡 【石上藤】顾况 【石窦泉】顾况 【山行】杜牧 【山房春事】岑参 【塞下曲】卢纶 【塞下曲】王昌龄 【塞上曲】王昌龄 【秋夜寄邱员外】韦应物 【秋夕】杜牧 【秋晚宿破山寺】皎然 【秋浦歌】李白 【清明】 杜牧 【碛中作】岑参 【暖川】李益 【暮秋山行】岑参 【暮江吟】白居易 【苜蓿峰寄家人】岑参 【悯农之一】 【悯农之二】李绅 【没蕃故人】张藉 【卖炭翁】白居易 【马诗】李贺 【旅夜书怀】杜甫 【鹭鸶】杜牧 【留卢秦卿】司空曙 【凉州曲】柳中庸 【凉州词】王翰 【浪淘沙】刘禹锡 【客至】杜甫 【绝句三首】杜甫 【绝句】杜甫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锦瑟】李商隐 【将牛何处去(二首)】元结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江南曲】李益 【江南春】杜牧 【江村即事】司空曙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黄鹤楼】崔颢 【汉江临眺】王维 【寒食】韩翃 【过山农家】顾况 【过故人庄】孟浩然 【闺怨词】白居易 【古朗月行】李白 【宫词】顾况 【阁夜】 杜甫 【赋得暮雨送李曹】韦应物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芙蓉楼送辛渐】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逢入京使】岑参 【枫桥夜泊】张继 【登岳阳楼】杜甫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登楼】杜甫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使】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登高】杜甫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村居苦寒】白居易 【从军北征】李益 【次北固山下】王湾 【春雪】 【春宿左省】杜甫 【春词】刘禹锡 【滁州西涧】韦应物 【初发杨子寄元大校书】 【出塞】王昌龄 【酬李甫见赠】 池上--白居易 嫦娥--李商隐 采莲曲 别州民 --白居易 别房太尉墓 别董大 --高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八阵图 -- 杜甫春晓----孟浩然 孩子有兴趣 背背也好 上小学就要背了。

    幼儿唐诗寒食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