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00422唐诗研究

    1. 大学本科课程《唐诗研究》的作业题目请大家帮忙做做,谢谢1.结 爱问

    1。

    安史之乱后的黯然现实摧毁了大历士人的希望。痛定思痛,他们蓦然感到了自己的无能和衰老,失去了盛唐士人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热切的仕进欲望为消极避世的隐逸情怀所取代,他们的诗,不再有李白那种非凡的自信和磅礴气势,也没有杜甫那种反映战乱社会现实的激愤和深广情怀。

    尽管有少量作品也写民生疾苦,但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这使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 在大历诗中,诗人寂寞冷落的情思,多通过象征性意象或描述性意象表达出来,形成了两种意象类型。

    2。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这种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

    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杜诗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

    顿挫是他的激情受到理性抑制的结果。杜诗的风格是多样化的,萧散自然,便是其风格的又一重要特色。

    闲适情趣,安静明秀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形成了杜诗的这种特色,如《水槛遣心二首》。而《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更有代表性,这组诗把萧散自然的情怀抒写得从容和优雅,让人神往。

    杜诗不同风格的形成,与杜甫不同时期的不同境遇,或者同一时期的不同心境似有关系。 当他生活坎坷、颠沛流离,或处于战乱之中时,他的家国之思、身世之感,便自然涌出,悲歌慷慨。

    这时的诗,往往便表现为沉郁顿挫。当他生活稍为安定时,他就写一些萧散自然的诗。

    3。陈子昂是一位对唐诗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诗人。

    他的诗歌创作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呈现出与当时朝中流行的馆阁体完全不同的精神风貌。 复归风雅,是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集中体现为他创作的38首《感遇诗》。

    这些诗非一时一地之作,但基本上都作于诗人入仕之后,其中有很多首与作者的政治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具有强烈政治倾向。 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是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个性风采,也是他倡导的风雅兴寄中能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被称为唐诗风骨的东西。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了有唐一代。他对风骨的追求,他提出的诗美理想,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这为后来唐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所证实,成为盛唐诗歌行将到来的序曲。 4。

    李白思想驳杂,既有儒家积极用世的思想,又接受了神仙道教的信仰,同时也受到纵横家与任侠风气的影响,这些都统一在“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中。 李白人格的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

    这是魏晋开始的人的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是盛唐精神的高度升华的产物。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

    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 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暴发强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飚和喷溢的火山。

    与喷发式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 李白诗中既有雄奇壮伟的意象,亦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因而,李白诗的意象,有壮美与优美两种类型。

    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

    2. 华师大

    这个确实很麻烦,华师大也蛮难考的

    你找不到这类书也没办法的,只有自己按照考纲看看了。

    文学史你有吧?建议把唐代文学好好看看,包括唐代前后的部分,因为出题很可能是问你一些流变问题,这个是现在文学命题的趋势。

    还有,你学校图书馆,或者你所在地方的当地图书馆里,应该会有人大资料的,是白皮的,有专门的古代文学研究,你挑唐诗的看,很有用。举个例子,今年大概是四月那一期,就有个论文是讲登高主题的诗,很不错。此类刊物还有山大的《文史哲》,《文学评论》,《文史知识》(这本基本每期都讲诗)。这些刊物一般没的卖的,只有图书馆有,坚持看下来!到过刊收藏室去翻翻以前的。

    我考研准备考古代文学,如果你有什么问题的话,我们可以交流交流

    3. 唐诗研究试题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最重要的主干课之一,是一门必修的基础学科、传统学科,它在中文专业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设置本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知识与能力兼顾,重在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学好这门课,对于掌握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概况和成就,对于提高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阅读鉴赏、分析评论能力,对于全面提高文学修养,具有重要作用;学好这门课,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对于加强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也具有积极意义。

    本课程的历史跨度为先秦到近代,其基本内容包括文学史和作品选两大部分。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比较系统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及诸种文学现象的兴衰变异、联系交融等情况;掌握本大纲规定的文学史基本知识;了解重要作家的生平思想和创作概况并熟悉掌握各个历史时期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应具备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阅读鉴赏能力、分析评论能力和口头、笔头表达能力,即借助于注释和有关资料能读懂非艰深的古代文学作品;能独立地分析、评论中国古代的作家作品,比较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内容及基本艺术特征;能够写出观点明确、文从字顺的学术论文,具备初步的研究问题的能力。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注:请点击相应编名查看详细信息) 序号 章 目 名 称 课时分配 序号 章 目 名 称 课时分配 1 第一编 先秦文学 46 5 第五编 宋辽金文学 54 2 第二编 秦汉文学 30 6 第六编 元代文学 32 3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32 7 第七编 明代文学 40 4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54 8 第八编 清初至清中叶文学 36 导 言 一、基本线索与基本内容: 中国文学在其文字诞生以前就已经产生了。

    战国时期诗人屈原的诗作《离骚》、《天问》、《九歌》中就能发现,中国曾经有过非常丰富的神话和传说,只是没有能在上古时代得到系统整理。诗歌,是中国文学中产生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中国文学中得到最为充分发展的体裁。

    《诗经》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最早的诗篇产生于西周初年,最晚的产生于春秋中叶。

    紧接着,在南方的楚地又兴起一种新的诗体——楚辞。楚辞是在楚地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并以伟大诗人屈原为其光辉代表。

    自古以来,“风” (《诗经》中的“国风”)“骚”并称,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随着楚辞逐渐向接近于散文的赋体演变,另一种诗体——乐府。

    带着民间文学特有的刚健清新的风格步入了汉魏六朝诗坛。强烈的现实感是它们的一个重要标志。

    这种现实主义精神直接影响了尔后诗人创作的“乐府古题”,以及唐代的“新乐府运动”。在汉魏六朝乐府民歌中产生了象《陌上桑》、《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等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中的瑰宝。

    在乐府诗的发展过程中,五言、七言的句式日渐引人注目。到了汉末佚名诗人作的《古诗十九首》出现,五言诗便基本成熟了。

    七言诗的产生稍后于五言诗,它的广泛流行,大约在晋宋之际。经过了齐梁间以沈约为代表的“永明体”诗歌在声律方面的充分准备,到唐代,近体诗确立了,诗歌进入了鼎盛时期,这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古体诗与近体诗全面发展,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后来世界闻名的诗人。 中国的诗歌同音乐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二者关系的发展变化经历了从“以乐为诗”、“采诗入乐”和“倚声填词”三个阶段。

    后来的词和散曲都是沿着“倚声填词”的途径发展过来的。词起源于民间,盛唐以后,文人才士填词渐成风气。

    五代时,中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问世。到宋代,词这一特殊的文学样式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欢迎。

    宋代艺术家在词中能言诗之所不能言,使得词达到了可以和唐诗并列的中国文学的另一座高峰,出现了一批大词人,如柳永、苏轼等。南宋后期,词逐渐失去了和乐的能力。

    同时,北方少数民族的乐曲不断传进中原地区,带来了粗犷的格调。这种“胡乐”结合北方民间的俚曲,配入通俗化的语言,就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散曲。

    散曲作品具有浓厚的市民通俗文学色彩,在元代得到了迅速的发很高兴回答楼主的问题 如有错误请见谅。

    4. 自考汉语言文学要考哪几门

    你是哪里的?哪个层次的?

    我是浙江的,就给你这个:

    可以到当地教育考试院网站上去查。

    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计划

    (1050105)汉语言文学

    主考院校: 浙江大学

    层次:本科

    序号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1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0

    2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4.0

    3 00015 英语(二) 14.0

    4 00037 美学 6.0

    5 00537 中国现代文学史 6.0

    6 0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7.0

    7 00539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7.0

    8 00540 外国文学史 6.0

    9 00541 语言学概论 6.0

    00321 中国文化概论 5.0

    00422 唐诗研究 4.0

    07409 宋词研究 4.0

    00812 鲁迅研究 4.0

    07317 茅盾研究 4.0

    00814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4.0

    00815 西方文论选读 4.0

    00819 训诂学 5.0

    00821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4.0

    06008 影视文学 4.0

    21001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00530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6.0

    00532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一) 6.0

    00536 古代汉语

    5. 陕师大网络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唐诗研究作业答案

    您好,看到您的问题将要被新提的问题从问题列表中挤出,问题无人回答过期后会被扣分并且悬赏分也将被没收!所以我给你提几条建议:

    一,您可以选择在正确的分类下去提问或者到与您问题相关专业网站论坛里去看看,这样知道你问题答案的人才会多一些,回答的人也会多些。

    二,您可以多认识一些知识丰富的网友,和曾经为你解答过问题的网友经常保持联系,遇到问题时可以直接向这些好友询问,他们会更加真诚热心为你寻找答案的。

    三,该自己做的事还是必须由自己来做的,有的事还是须由自己的聪明才智来解决的,别人不可能代劳!只有自己做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别人只能给你提供指导和建议,最终靠自己。

    您可以不采纳我的答案,但请你一定采纳我的建议哦!

    虽然我的答案很可能不能解决你的问题,但一定可以使你更好地使用问问哦~~~

    6. 浙大汉语言文学自考科目

    (1050105)汉语言文学

    主考院校: 浙江大学

    层 次:本科

    序号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1 00004 毛泽东思想概论 2.0

    2 00005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3.0

    3 00015 英语(二) 14.0

    4 00037 美学 6.0

    5 00537 中国现代文学史 6.0

    6 00538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7.0

    7 00539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7.0

    8 00540 外国文学史 6.0

    9 00541 语言学概论 6.0

    10 选修课

    2/9 00321 中国文化概论 5.0

    00422 唐诗研究 4.0

    07409 宋词研究 4.0

    00812 鲁迅研究 4.0

    07317 茅盾研究 4.0

    00814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4.0

    00815 西方文论选读 4.0

    00819 训诂学 5.0

    00821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4.0

    06008 影视文学 4.0

    12 21001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13 加考课 00530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6.0

    00532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一) 6.0

    00536 古代汉语 8.0

    注:选修课 i/n 表示n选i ; 否则表示按学分选修,数值为选修所需学分数。

    7. 唐诗的具体发展过程

    唐诗学发展史是叙述唐诗学的学术研究历史,文学史的学术史研究只有在注意到与其相关的各种文化背景和文化因素才有可能比较客观地描述其历史发展过程,才有可能合理地解释有关的文学现象.唐诗学发展史的体系建构,是要将诗学与影响诗学发展的诸种社会文化因素作为一个整体,阐述这些因素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诗学发展的综合影响.唐诗学发展史是叙述唐诗学的学术研究历史,从历代读者的阅读热情发展到历代文人对唐诗特质的自觉探求,这既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又是一个具有特殊意蕴的文化现象.从学术发展的角度看,它是中国古代诗学史研究的一部分.但要解释唐诗学的形成、特别是唐诗学能够成为一项热门的学术研究史,问题却要复杂得多.也就是说,仅仅关心诗学本身是不够的.因为诗学现象的背后,往往存在着复杂的社会变革、文化传统、哲学思潮、学术思想、士人心态以及文学本身发展规律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会产生综合效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术趋向和学术研究的方法.当我们研究唐诗学发展史时,不仅要理清唐诗学学术史的发展线索,而且应该揭示出唐诗学史得以建构的条件及其原因、解释唐诗学的发展何以呈现出今天这样的历史面貌而不是其它状态.笔者认为,文学史的学术史研究只有在注意到与其相关的各种文化背景和文化因素,才有可能比较客观地描述这个历史发展过程,才有可能合理地解释有关的文学现象;因此,唐诗学发展史的研究,必须同时阐述上述那些非诗学因素与诗学发展的有机联系,并把它们看成是唐诗学史体系建构的一部分. 一、关于唐诗学的存在基础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唐诗历来是最受欢迎的一种,如今随便走到书店里逛逛,还总能看到这个热潮的余波.无论何时何地,都会有人挑选有关唐诗的普及读物或唐诗选本.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笔者在香港街角书店的一堆畅销书里,发现一种新印的《唐诗三百首》赫然躺在《求职指南》和《心灵鸡汤》之间.这对一个长期从事唐诗研究和教学的人来说,多少会有一丝凄凉之感.但不管怎么说,目前的街景至少说明,唐诗依然存在,即使隐去时代背景,作为一种审美积淀,也已经和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密不可分了.说来也怪,中国人对唐诗的热情为何经久不衰呢?清人赵翼早就说过:“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待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注:《瓯北集》卷28,嘉庆寿考堂本.)赵翼的时代距离李杜的时代已逾千载,但当时的唐诗读者依然人数众多,赵瓯北有点不满,主张当代人可以创新,不必老是嚼李白和杜甫.可是这“各领风骚”的建议似乎并没多少响应,《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蘅塘退士——孙洙与赵翼是同时代的人,在今天,赵瓯北的“知名度”未必超过孙洙,而孙洙的出名可以说是沾了唐诗的光.唐诗普及的程度是中国“正统”文学中其它样式无与伦比的.历代的唐诗选本仅算现存的,也不下三五百种,所以,唐诗的各类总、合集的编选,安全可以称得上一门很热的“选学”;自宋以后,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许多人对唐诗的保存、刻印、注释,以及对唐诗的作者、艺术等问题花大气力来研究,这种学问已经成为引人注目的独立的文学现象,它本身的存在以及发展也构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所以,当有学者提出“唐诗学”的概念,学界立即首肯了“唐诗学”以及“唐诗学史”的研究价值.唐诗学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首先要归功于唐诗的魅力.后代的普通百姓把唐诗作为启蒙教材,把习唐诗看作是中国人基本文化素质的体现.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正是表现了中国人这种传统的需求.也许和文人发议论有点相似,人们说话的时候,喜欢引几句唐诗,“出口成章”,引用一句,胜说千言万语.唐诗,这朵千年以前盛开的奇芭,能不断地引起后人的观赏兴趣,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的原因有三个:首先是唐诗的语言,作为一种情感符号,它融进了全民族的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言,人们对它的理解是超越时空的,不需要掌握详尽的时代历史背景.很多诗句甚至不用注释,只要是中国人,只要受到过中国文化的熏陶,都能心领神会.例如,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诗的语言仍是一种艺术语言,有着很强的艺术概括力,是相当凝练的语言.它既是全民族共同的语言,同时也体现了民族文化的水准,与一般的生活语言有本质的区别.这样,唐诗的名句能在当代生活中继续作为交流的语言,传递信息.其次是共通的审美理想.唐诗的流传,与中国人千百年来审美传统的稳定性有关.中国人追求含蓄、朦胧、沉稳的美,追求恬静、超脱的诗歌意境.与西方的审美特性不同,中国人更偏重于欣赏委婉曲折、含蓄深沉的艺术,讲究绵里藏针的机智微妙和尺幅万里的浓缩,而总是不太喜欢一泻千里的铺张以及溢于言表的直抒情怀.例如,有人批评柳宗元《渔翁》的最后两句“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有蛇足之嫌.正是因为这两句恰恰点出了全诗所追求的境界——一种企求超脱的悟.诗学史上有过相当激烈的唐宋诗优劣之争,就是如何保持并平衡传统审美理想的反映.钱钟书《谈艺录》说:“唐诗多以风神情韵擅。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