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今评唐诗七绝十佳

    1. 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出塞:

    全诗时接千载,地跨万里,意境辽阔,慷慨雄浑,被明代诗人李攀龙推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年代:【唐】 作者:【王昌龄】 体裁:【乐府】 类别:【边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注释】:

    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韵译】: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评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

    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

    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

    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

    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这是一首名作,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清沈德潜《说诗ㄧ语》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他这段话批评李攀龙只知推奖此诗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说明了全诗的主旨,并没有点出作者的匠心。

    沈氏归纳的全诗的主旨基本是对的,但这个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为什么这样平凡的思想竟能写成为一首压卷的绝作呢?原来,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有什么妙处呢?得从诗题说起。此诗题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乐府诗。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广泛传唱的,为入谱传唱的需要,诗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见习用的词语。王昌龄这首诗也不例外。你看这开头一句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独指??

    横吹曲辞》里不是就有《关山月》吗?《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离别也。”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往往都离不了这“关” 和“月”两个字。“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 (卢思道《从军行》),“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例子举不胜举。看清这一点之后,你就明白这句诗的新鲜奇妙之处,就是在“明月”和“关”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

    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的意境,借用前代评诗惯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发兴高远”,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这样一来,“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希望边境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也不只是汉代的人们,而是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愿望。平凡的悲剧,平凡的希望,都随着首句“秦”、“汉”这两个时间限定词的出现而显示出很不平凡的意义。这句诗声调高昂,气势雄浑,也足以统摄全篇。诗歌之美,诗歌语言之美,往往就表现在似乎很平凡的字上,或者说,就表现在把似乎很平凡的字用在最确切最关键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往往又最能体现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2. 唐人七绝压卷之作是哪几首古诗

    王昌龄。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亦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美誉。著名的诗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就是他的手笔。除此之外,他笔下还有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颇受人们的喜爱。而其中一首边塞诗,享有“唐人七绝压卷之作”的美誉。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中评价道:少伯七言绝超凡入圣,俱神品也!(王昌龄字少伯)这首诗就是《出塞》(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 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七绝是什么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被历代诗人公认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4. 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是哪首

    军事训练 出塞王昌龄原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注释 王昌龄:见《从军行》“烽火”。

    龙城飞将:指西汉武帝时右北平太守李广。李广英勇善战,体恤士卒,匈奴称他为“汉之飞将军”。

    右北平,唐时为北平郡,治所在卢龙(今河北省抚宁县)。龙城,即卢龙。

    一本作“卢城”。胡马:泛指北方入侵外族的兵马。

    阴山:阴山山脉,横跨今内蒙古自治区,为古代北方抵御外侮的屏障,汉武帝时屯兵镇守,以防匈奴。这里泛指东北边塞。

    赏析《出塞》,乐府《横吹曲辞·汉横吹曲》旧题,汉武帝时李延年根据西域乐曲改制。此题一作《从军行》,原作共二首。

    这首诗是王昌龄边塞诗作的杰出代表,也是他七言绝句中的上乘之作。这里诗人捕捉住月照边关的典型环境,选取了飞将、胡马等引人注目的人事,对古往今来的边塞征戍情事进行丰富的联想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在写征人的不幸遭遇中生发的豪壮的爱国情思,表达了任用贤才,平定边患,维护国家安定统一的愿望。

    这首诗风格苍凉、悲壮,情致深切感人,成为广为传诵的爱国主义诗篇,亦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对举,是说自秦汉设关防胡以来,虽朝代几经更替,但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

    意谓从秦汉起明月就照临边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承上感怀,是说直到现在征人还在远戍边塞,不得回还。

    意谓边患未息,战事连绵。

    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今评唐诗七绝十佳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