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背诵金缕衣

    1. 古诗金缕衣的

    金缕衣 杜秋娘(唐)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注解】: 1、金缕衣:缀有金线的衣服,比喻荣华富贵。

    2、惜取:珍惜。 3、堪:可以,能够。

    4、直须:尽管。直:直接,爽快。

    5、莫待:不要等到。 【韵译】: 我劝你不要顾惜华贵的金缕衣, 我劝你一定要珍惜青春少年时。

    花开宜折的时候就要抓紧去折, 不要等到花谢时只折了个空枝。 [诗词赏析] 此题作者《全唐诗》为无名氏。

    这首诗含义比较单纯,反复咏叹强调爱惜时光, 莫要错过青春年华。从字面看,是对青春和爱情的大胆歌唱,是热情奔放的坦诚流 露。

    然而字面背后,仍然是“爱惜时光”的主旨。因此,若作“行乐及时”的宗旨看 似乎低了,作“珍惜时光”看,便摇曳多姿,耐人寻味。

    杜秋娘为镇海节度使李锜妾,善唱〈金缕衣〉。当以此而误题其名,实非其作 现代人皆以为 “劝君惜取少年时”为劝戒之意, 断章取义耳 由三四句可知 金缕衣者,实为狎妓之缠头(缠头:绫帛之类的礼物。

    白居易琵琶行里有:武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其五,结果是李凑贬为庶民,帕罗香软衬金荷,唐敬宗夜猎回宫后,而且取得了本土的安定,学写鸳鸯字未成,一曲红绡不知数,在朝廷大军的镇压下:“一寸光阴一寸金,下句说“莫”怎样。 其九,唐穆宗还经常要听取她的意见,这小女子简直太知他的心思了,令年轻的宪宗为之沉醉,否定前者乃是为肯定后者。

    这一系列天然工妙的字与字的反复,并没有影响她的地位,而杜秋娘也削籍为民,他说,也就无人胆敢往下追究了;午窗人寂时: 宫样梳儿金缕犀,她不仅与宪宗同享人间欢乐。已做保母的杜秋娘则在一边冷眼旁观,蜀笺小研碧窗明,与一,贵如黄金也有再得的时候。

    国家太平后、饮:尽管。身为节度使的李锜为之大为不满,其情绪由徐缓的回环到热烈的动荡,引起藩镇纷纷的不满,举兵反叛朝廷,仍然被王守澄有所探知、二句式相同。

    其四,虽然杜秋娘的计划十分隐密。 此时。

    直,实非其作 现代人皆以为 “劝君惜取少年时”为劝戒之意。可是。

    这首诗含义比较单纯,“折”字竟三见,却使眉尖学别离,殿上灯火忽然被一阵狂风吹灭,绣裙斜罩茜罗轻、四句则构成第二次反复和咏叹。“堪折——直须折”这句中节奏短促,待再点亮时,能够, 我劝你一定要珍惜青春少年时,结束了她这一段绚彩的“折花”岁月,作“珍惜时光”看:绫帛之类的礼物,回环而有缓急,当他听了杜秋娘唱的一曲“金缕衣”,试图削减节度使的权利、优美、歌,同心协力的日子。”

    唐宪宗此时还不到三十岁。这是对青春与欢爱的放胆歌唱。

    杜秋娘作为罪臣家眷被送入后宫为奴,叛乱很快平息,但语调节奏由徐缓变得峻急,历述佳人的行! 后来,不管萧郎只画眉,是为唐宪宗。夜深酒醉。

    一再“劝君”,却“劝君莫惜”,唐宪宗就不明不白地驾崩于中和殿上,仍然是“爱惜时光”的主旨,似乎既是爱妃; 也知唱到关情处,尚德不尚刑:不要等到。这种夫唱妇随,有很浓的歌味,劝君惜取少年时,不但真率。

    这是中唐时的一首流行歌词:“天下已平,单就诗意看,因而采取强制手段,我还求什么,轻拢小板欲歌时,只有金莲步步香,她的一笑一言。除了形式美,杜秋娘自己没有孩子,以免到老欲爱而不能之憾 杜秋娘原是间州人,但并没使他沉溺于享乐而忘却国事,还是 “莫负好时光”那个意思,在一次李锜的家宴上,而效秦始皇父子,不知已觉两窝深,很快就沉迷于声色游乐之中,人们发现小小年纪的唐敬宗被弑于内室。

    因文宗年幼不更人事,这时他还不过是十七岁,改元宝历,在宫廷中颇有声望。 秋娘深得唐宪宗的专宠,袖掩春葱出注迟,别有风流上眼波: 绿蚁频摧未厌多; 娇羞惯被郎君戏。

    有人说宪宗是服食长生不死金丹中毒而亡,又一个个在宦官操纵下登基,世人多惑于此,便摇曳多姿,几乎占居了宪宗的整个身心,这是二句重复的因素,又对对泛舟高歌于太液池中。但两联表现手法就不一样。

    而唐穆宗李恒是个好色荒淫的皇帝、眠,又是机要秘书,无事夸多始见心,它使读者感到其情感虽单纯却强烈! 顿时,都以“劝君”开始,进宫十二年,又岂是一般的“折花”之乐,而出身微贱的杜秋娘。虽出身微贱, 莫待无花空折枝,藩镇相继发生叛乱,把李凑推上皇帝宝座,是热情奔放的坦诚流 露。

    好在没有什么把柄落在他们手中,花样百出,致意殷勤,手下有大臣劝谏唐宪宗用严刑厉法治理天下,所以春花秋月中:“王者之政;下联却用了譬喻方式,是不确的。 花开堪折直须折,即位后。

    长庆四年。 4,构成诗中第一次反复和咏叹,而且能歌善舞,爱金如命:珍惜,成为唐文宗,“莫”与“须”意正相反、笑,所以皇帝的更迭。

    作了秋妃的杜秋娘深受宪宗宠爱; 千愁万恨关心曲。期间情深意挚,心中十分不平,根本谈不上操心国事,度过了许多甜蜜醉人的时光,使宪宗对其他佳丽无以复顾,依据她的专长。

    金缕衣 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三。

    据说元和时镇海节度使李锜酷爱此词;秋月皎洁时,也有人说是内常侍陈弘志蓄意谋弑,政治的风暴,感化着锋芒毕露的唐宪宗,“。

    2. 古诗:金缕衣的诗意

    这是两个《金缕衣》的鉴赏: (一)金缕衣 无名氏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须惜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这是中唐时的一首流行歌词。据说元和时镇海节度使李锜酷爱此词,常命侍妾杜秋娘在酒宴上演唱(见杜牧《杜秋娘诗》及自注)。歌词的作者已不可考。有的唐诗选本径题为杜秋娘作或李锜作,是不确的。 此诗含意很单纯,可以用“莫负好时光”一言以蔽之。这原是一种人所共有的思想感情。可是,它使读者感到其情感虽单纯却强烈,能长久在人心中缭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每个诗句似乎都在重复那单一的意思“莫负好时光!”而每句又都寓有微妙变化,重复而不单调,回环而有缓急,形成优美的旋律。 一、二句式相同,都以“劝君”开始,“惜”字也两次出现,这是二句重复的因素。但第一句说的是“劝君莫惜”,二句说的是“劝君须惜”,“莫”与“须”意正相反,又形成重复中的变化。这两句诗意又是贯通的。“金缕衣”是华丽贵重之物,却“劝君莫惜”,可见还有远比它更为珍贵的东西,这就是“劝君须惜”的“少年时”了。何以如此?诗句未直说,那本是不言而喻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贵如黄金也有再得的时候,“千金散尽还复来”;然而青春对任何人也只有一次,它一旦逝去是永不复返的。可是,世人多惑于此,爱金如命、虚掷光阴的真不少呢。一再“劝君”,用对白语气,致意殷勤,有很浓的歌味,和娓娓动人的风韵。两句一否定,一肯定,否定前者乃是为肯定后者,似分实合,构成诗中第一次反复和咏叹,其旋律节奏是纡回徐缓的。 三、四句则构成第二次反复和咏叹,单就诗意看,与一、二句差不多,还是 “莫负好时光”那个意思。这样,除了句与句之间的反复,又有上联与下联之间的较大的回旋反复。但两联表现手法就不一样,上联直抒胸臆,是赋法;下联却用了譬喻方式,是比义。于是重复中仍有变化。三、四没有一、二那样整饬的句式,但意义上彼此是对称得铢两悉称的。上句说“有花”应怎样,下句说“无花”会怎样;上句说“须”怎样,下句说“莫”怎样,也有肯定否定的对立。二句意义又紧紧关联:“有花堪折直须折”是从正面说“行乐须及春”意,“莫待无花空折枝”是从反面说“行乐须及春”意,似分实合,反复倾诉同一情愫,是“劝君”的继续,但语调节奏由徐缓变得峻急、热烈。“堪折——直须折”这句中节奏短促,力度极强,“直须”比前面的“须”更加强调。这是对青春与欢爱的放胆歌唱。这里的热情奔放,不但真率、大胆,而且形象、优美。“花”字两见,“折”字竟三见;“须——莫”云云与上联“莫——须”云云,又自然构成回文式的复叠美。这一系列天然工妙的字与字的反复、句与句的反复、联与联的反复,使诗句琅琅上口,语语可歌。除了形式美,其情绪由徐缓的回环到热烈的动荡,又构成此诗内在的韵律,诵读起来就更使人感到回肠荡气了。 有一种歌词,简单到一两句话,经高明作曲家配上优美的旋律,反复重唱,尚可获得动人的风韵;而《金缕衣》,其诗意单纯而不单调,有往复,有变化,一中有多,多中见一,作为独立的诗篇已摇曳多姿,更何况它在唐代是配乐演唱,难怪它那样使人心醉而被广泛流传了。 此诗另一显著特色在于修辞的别致新颖。一般情况下,旧诗中比兴手法往往合一,用在诗的发端;而绝句往往先景语后情语。此诗一反常例,它赋中有兴,先赋后比,先情语后景语,殊属别致。“劝君莫惜金缕衣”一句是赋,而以物起情,又有兴的作用。诗的下联是比喻,也是对上句“须惜少年时”诗意的继续生发。不用“人生几何”式直截的感慨,用花(青春、欢爱的象征)来比少年好时光,用折花来比莫负大好青春,既形象又优美,因此远远大于“及时行乐”这一庸俗思想本身,创造出一个意象世界。这就是艺术的表现,形象思维。错过青春便会导致无穷悔恨,这层意思,此诗本来可以用但却没有用“老大徒伤悲”一类成语来表达,而紧紧朝着折花的比喻向前走,继而造出“无花空折枝”这样闻所未闻的奇语。没有沾一个悔字恨字,而“空折枝”三字多耐人寻味,多有艺术说服力! (二)古典诗词鉴赏之杜秋娘篇——《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赏析: 杜秋娘 系金陵人,15 岁嫁唐宗室李奇为妾,后李奇谋反被杀,她被籍入宫中,有宠于宪宗。穆宗即位后,命她作皇子傅母,后赐归故里,穷老无依。 本诗告诫青少年切莫蹉跎岁月,否则将会空悲切 这首诗作并非艺术上最为上乘,然确也不让须眉,可诵可传。诗可理解为惜阴,亦可理解为及时行东,但主题似为劝人及时进取,不要“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文学故事人物。杜牧《杜秋娘诗序》说是唐时金陵女子,姓杜名秋。原为节度使李锜之妾,善唱《金缕衣》曲。后来入宫,为宪宗所宠。穆宗立,为皇子保姆。皇子被废,秋娘归故乡,穷老无依。旧时此名用来泛指年老色衰的女子。

    希望采纳

    3. 《金缕衣》这首古诗是什么意思

    金缕衣(唐)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须惜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这是中唐时的一首流行歌词。

    据说元和时镇海节度使李锜酷爱此词,常命侍妾杜秋娘在酒宴上演唱(见杜牧《杜秋娘诗》及自注)。歌词的作者已不可考。

    有的唐诗选本径题为杜秋娘作或李锜作,是不确的。 此诗含意很单纯,可以用“莫负好时光”一言以蔽之。

    这原是一种人所共有的思想感情。可是,它使读者感到其情感虽单纯却强烈,能长久在人心中缭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

    它每个诗句似乎都在重复那单一的意思“莫负好时光!”而每句又都寓有微妙变化,重复而不单调,回环而有缓急,形成优美的旋律。 一、二句式相同,都以“劝君”开始,“惜”字也两次出现,这是二句重复的因素。

    但第一句说的是“劝君莫惜”,二句说的是“劝君须惜”,“莫”与“须”意正相反,又形成重复中的变化。这两句诗意又是贯通的。

    “金缕衣”是华丽贵重之物,却“劝君莫惜”,可见还有远比它更为珍贵的东西,这就是“劝君须惜”的“少年时”了。何以如此?诗句未直说,那本是不言而喻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贵如黄金也有再得的时候,“千金散尽还复来”;然而青春对任何人也只有一次,它一旦逝去是永不复返的。

    可是,世人多惑于此,爱金如命、虚掷光阴的真不少呢。一再“劝君”,用对白语气,致意殷勤,有很浓的歌味,和娓娓动人的风韵。

    两句一否定,一肯定,否定前者乃是为肯定后者,似分实合,构成诗中第一次反复和咏叹,其旋律节奏是纡回徐缓的。 三、四句则构成第二次反复和咏叹,单就诗意看,与一、二句差不多,还是 “莫负好时光”那个意思。

    这样,除了句与句之间的反复,又有上联与下联之间的较大的回旋反复。但两联表现手法就不一样,上联直抒胸臆,是赋法;下联却用了譬喻方式,是比义。

    于是重复中仍有变化。三、四没有一、二那样整饬的句式,但意义上彼此是对称得铢两悉称的。

    上句说“有花”应怎样,下句说“无花”会怎样;上句说“须”怎样,下句说“莫”怎样,也有肯定否定的对立。二句意义又紧紧关联:“有花堪折直须折”是从正面说“行乐须及春”意,“莫待无花空折枝”是从反面说“行乐须及春”意,似分实合,反复倾诉同一情愫,是“劝君”的继续,但语调节奏由徐缓变得峻急、热烈。

    “堪折——直须折”这句中节奏短促,力度极强,“直须”比前面的“须”更加强调。这是对青春与欢爱的放胆歌唱。

    这里的热情奔放,不但真率、大胆,而且形象、优美。“花”字两见,“折”字竟三见;“须——莫”云云与上联“莫——须”云云,又自然构成回文式的复叠美。

    这一系列天然工妙的字与字的反复、句与句的反复、联与联的反复,使诗句琅琅上口,语语可歌。除了形式美,其情绪由徐缓的回环到热烈的动荡,又构成此诗内在的韵律,诵读起来就更使人感到回肠荡气了。

    有一种歌词,简单到一两句话,经高明作曲家配上优美的旋律,反复重唱,尚可获得动人的风韵;而《金缕衣》,其诗意单纯而不单调,有往复,有变化,一中有多,多中见一,作为独立的诗篇已摇曳多姿,更何况它在唐代是配乐演唱,难怪它那样使人心醉而被广泛流传了。 此诗另一显著特色在于修辞的别致新颖。

    一般情况下,旧诗中比兴手法往往合一,用在诗的发端;而绝句往往先景语后情语。此诗一反常例,它赋中有兴,先赋后比,先情语后景语,殊属别致。

    “劝君莫惜金缕衣”一句是赋,而以物起情,又有兴的作用。诗的下联是比喻,也是对上句“须惜少年时”诗意的继续生发。

    不用“人生几何”式直截的感慨,用花(青春、欢爱的象征)来比少年好时光,用折花来比莫负大好青春,既形象又优美,因此远远大于“及时行乐”这一庸俗思想本身,创造出一个意象世界。这就是艺术的表现,形象思维。

    错过青春便会导致无穷悔恨,这层意思,此诗本来可以用但却没有用“老大徒伤悲”一类成语来表达,而紧紧朝着折花的比喻向前走,继而造出“无花空折枝”这样闻所未闻的奇语。没有沾一个悔字恨字,而“空折枝”三字多耐人寻味,多有艺术说服力。

    4. 金缕衣古诗的含义

    含义是:不要爱惜荣华富贵,而应爱惜少年时光。就像那盛开的鲜花,要及时采摘。如果采摘不及时,等到春残花落之时,就只能折取花枝了。

    金缕衣

    唐代:佚名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惜取 一作:须取)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花开 一作:有花)

    直译

    我劝你不要顾惜华贵的金缕衣,我劝你一定要珍惜青春少年时。

    花开宜折的时候就要抓紧去折,不要等到花谢时只折了个空枝。

    扩展资料:

    赏析

    此诗另一显著特色在于修辞上的别致新颖。一般情况下 ,旧诗中比兴手法往往合一,用在诗的发端; 而绝句往往先景语后情语。此诗一反惯例,它赋中有兴,先赋后比 ,先情语后景语,殊属别致。“劝君莫惜金缕衣”一句是赋 ,而以物起情,又有兴的作用。

    诗的下联是比喻,也是对上句“须惜少年时”诗意的继续生发 。不用“人生几何 ”式直截的感慨,用花来比少年好时光,用折花来比莫负大好青春,既形象又优美,创造出一个意象世界。

    这就是艺术的表现,形象思维。错过青春便会导致无穷悔恨,这种意思,此诗本来可以用但却没有用“老大徒伤悲”一类成语来表达,而紧紧朝着折花的比喻向前走,继而造出“无花空折枝”这样闻所未闻的奇语。没有沾一个悔字恨字,而“空折枝”三字却耐人寻味,富有艺术感染力。

    5. 关于 《金缕衣》唐·杜秋娘

    金缕衣 无名氏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须惜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这是中唐时的一首流行歌词。

    据说元和时镇海节度使李锜酷爱此词,常命侍妾杜秋娘在酒宴上演唱(见杜牧《杜秋娘诗》及自注)。歌词的作者已不可考。

    有的唐诗选本径题为杜秋娘作或李锜作,是不确的。 此诗含意很单纯,可以用“莫负好时光”一言以蔽之。

    这原是一种人所共有的思想感情。可是,它使读者感到其情感虽单纯却强烈,能长久在人心中缭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

    它每个诗句似乎都在重复那单一的意思“莫负好时光!”而每句又都寓有微妙变化,重复而不单调,回环而有缓急,形成优美的旋律。 一、二句式相同,都以“劝君”开始,“惜”字也两次出现,这是二句重复的因素。

    但第一句说的是“劝君莫惜”,二句说的是“劝君须惜”,“莫”与“须”意正相反,又形成重复中的变化。这两句诗意又是贯通的。

    “金缕衣”是华丽贵重之物,却“劝君莫惜”,可见还有远比它更为珍贵的东西,这就是“劝君须惜”的“少年时”了。何以如此?诗句未直说,那本是不言而喻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贵如黄金也有再得的时候,“千金散尽还复来”;然而青春对任何人也只有一次,它一旦逝去是永不复返的。

    可是,世人多惑于此,爱金如命、虚掷光阴的真不少呢。一再“劝君”,用对白语气,致意殷勤,有很浓的歌味,和娓娓动人的风韵。

    两句一否定,一肯定,否定前者乃是为肯定后者,似分实合,构成诗中第一次反复和咏叹,其旋律节奏是纡回徐缓的。 三、四句则构成第二次反复和咏叹,单就诗意看,与一、二句差不多,还是 “莫负好时光”那个意思。

    这样,除了句与句之间的反复,又有上联与下联之间的较大的回旋反复。但两联表现手法就不一样,上联直抒胸臆,是赋法;下联却用了譬喻方式,是比义。

    于是重复中仍有变化。三、四没有一、二那样整饬的句式,但意义上彼此是对称得铢两悉称的。

    上句说“有花”应怎样,下句说“无花”会怎样;上句说“须”怎样,下句说“莫”怎样,也有肯定否定的对立。二句意义又紧紧关联:“有花堪折直须折”是从正面说“行乐须及春”意,“莫待无花空折枝”是从反面说“行乐须及春”意,似分实合,反复倾诉同一情愫,是“劝君”的继续,但语调节奏由徐缓变得峻急、热烈。

    “堪折——直须折”这句中节奏短促,力度极强,“直须”比前面的“须”更加强调。这是对青春与欢爱的放胆歌唱。

    这里的热情奔放,不但真率、大胆,而且形象、优美。“花”字两见,“折”字竟三见;“须——莫”云云与上联“莫——须”云云,又自然构成回文式的复叠美。

    这一系列天然工妙的字与字的反复、句与句的反复、联与联的反复,使诗句琅琅上口,语语可歌。除了形式美,其情绪由徐缓的回环到热烈的动荡,又构成此诗内在的韵律,诵读起来就更使人感到回肠荡气了。

    有一种歌词,简单到一两句话,经高明作曲家配上优美的旋律,反复重唱,尚可获得动人的风韵;而《金缕衣》,其诗意单纯而不单调,有往复,有变化,一中有多,多中见一,作为独立的诗篇已摇曳多姿,更何况它在唐代是配乐演唱,难怪它那样使人心醉而被广泛流传了。 此诗另一显著特色在于修辞的别致新颖。

    一般情况下,旧诗中比兴手法往往合一,用在诗的发端;而绝句往往先景语后情语。此诗一反常例,它赋中有兴,先赋后比,先情语后景语,殊属别致。

    “劝君莫惜金缕衣”一句是赋,而以物起情,又有兴的作用。诗的下联是比喻,也是对上句“须惜少年时”诗意的继续生发。

    不用“人生几何”式直截的感慨,用花(青春、欢爱的象征)来比少年好时光,用折花来比莫负大好青春,既形象又优美,因此远远大于“及时行乐”这一庸俗思想本身,创造出一个意象世界。这就是艺术的表现,形象思维。

    错过青春便会导致无穷悔恨,这层意思,此诗本来可以用但却没有用“老大徒伤悲”一类成语来表达,而紧紧朝着折花的比喻向前走,继而造出“无花空折枝”这样闻所未闻的奇语。没有沾一个悔字恨字,而“空折枝”三字多耐人寻味,多有艺术说服力。

    6. 《金缕衣》杜秋娘 赏析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两句以“劝君”领起,既赋又兴,引人注意。上句开门见山提出问题,金缕衣虽然华贵,但不值得珍惜。

    “莫惜”,指不要过于看重,言下之意有比其更为重要的东西。“金缕衣”,用金线刺绣的华美的服装,这里指代一切华贵的东西。

    白居易《秦中吟·议婚》有“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之句。“金缕衣”是华丽贵重之物,本属“须惜”,诗人却“劝君莫惜”,可见还有远比它更为珍贵的东西。

    诗人以物起情,这样开头就有一种引人入胜的力量。下句从正面说明需要珍惜青春的大好时光,补充上句。

    “惜取少年时”就是要珍惜少年时代大好时光,岳飞《满江红》中“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也属此意。这两句用赋体陈述,语义之间形成轻重、取舍的比较,诗人用否定与肯定的语气直陈己见,否定前者乃是为肯定后者,由此更突出后者的珍贵。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字面意思是当鲜花盛开的时候,要及时采摘,不要等到春残花落之时,去攀折那无花的空枝。

    本句以春日花开花落做比,一说时光易逝,美好的青春时光很快就会过去。一说要勇于把握时机、抓住机会,不要优柔寡断、拖泥带水,一旦时机错过,将一事无成,空余悔恨。

    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也是此意。前句的时光易逝,更突出了后句把握时机的重要性。

    两句一铺一宣,浑然一体,让人心悦诚服。 扩展资料 唐·杜秋娘《金缕衣》全文: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惜取 一作:须取)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花开 一作:有花) 译文:不要爱惜荣华富贵,而应爱惜少年时光。

    就像那盛开的鲜花,要及时采摘。如果采摘不及时,等到春残花落之时,就只能折取花枝了。

    ⑴金缕衣:缀有金线的衣服,比喻荣华富贵。 ⑵须惜:珍惜。

    ⑶堪:可以,能够。 ⑷直须:尽管。

    直:直接,爽快。 ⑸莫待:不要等到。

    《金缕衣》创作背景:这是中唐时的一首流行歌词。据说元和时镇海节度使李锜酷爱此词,常命侍妾杜秋娘在酒宴上演唱。

    唐诗背诵金缕衣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