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之路临海

    1. 有谁知道浙江唐诗之路的详细资料

    浙江有一条唐诗之路,这是90年代国内外专家学者实地勘察所认定的。

    这条诗路始自钱塘江上溯到绍兴镜湖,沿浙东运河、曹娥江,然后南折入剡溪,经沃洲天姥山直抵天台山石梁飞瀑,全程长190公里。

    在这条“连峰数十里,修竹带平津。”(晋白道猷诗句)的古道上,有唐一代某种名诗人接踵踏歌而行,从而飘飘逸逸地走出一条颇具鲜明个性又有独特魅力的诗路来。此间,有“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诗仙李白。他四入浙江,三入截止中,二上天台山,唱出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到剡溪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对杜甫在此徜徉4年之久,还念念不忘“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更有白居易称之为“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的盛赞。诗人们或顺流而下,或逆流而上,或单骑仗剑壮游,或任职、贬黜宦游,或淡泊红尘、投闲山水隐游,还有爱而未到的神游,由此而组辑成一条内涵丰富多样的高层次旅游风景线。据粗略统计:有按成就,名望近似而括称的“苏李”、“沈宋”、“鲍谢”、“温李”、“元白”、“三俊”、“三绝”、“三罗”、“三包”、“四杰”、“四有”、“四名士”、“八仙”、“十哲”等400多名诗人在此盘桓、酬唱。

    剡溪古道为何诱惑那么多诗人钟情呢?这要归结于这片灵异土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文化积淀:这里,会稽、四明、天台浙东三座名山盘结环抱,居中一条水路豁然开朗,另有数士清流奔腾有声,渐聚渐阔,两岸山色俨然如世外桃源。古人畅游主要靠水路,水尽刚登山而歌,而剡溪恰恰是登临天台门户之要津;更为重要的是蕴蓄着丰厚的人文积淀,这里有任公子“蹲乎会稽,投竿东海”钓巨鳌的神奇寓言,有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仙的美妙传说,有一代高僧支道林“买山而隐”的雅闻,还有“开一代诗风”的山水诗人谢灵运“伐木开径”、著木屐登登天姥的壮兴。他们研究学问,写诗作赋,教化风俗。更有书圣王羲之、竺道潜、白道猷等十八名士、十八高僧游历、酬唱的足迹,以及开一代佛教宗风的智者大师取道沃洲创立天台宗,最后圆寂于新昌大佛寺的行迹这些,为唐代诗人追慕魏晋遗风与汉及先秦文化,乃至史前传说而纷至沓来。

    自历史跨入90年代,一批批著名学者踏上了这条诗路。参加中国国际唐代文学学术会议的23位代表目睹了经的风采后,联名联函绍兴、宁波、台州、金华四市、地政府,介议重新开发利用唐诗之路;参加唐代文学第七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的120多名代表云聚石城古刹,畅游尚陵、兰亭、镜湖、沃州,拜祭羲之墓,竺道潜山馆,登临天姥山、国清寺、石梁桥,品尝“此行不为鲈鱼,自爱名山入剡中”的原汁原味,感叹不虚此行。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浙东唐诗之路,这条被当代学术界以认为佛学中国时期的中心地、中国山水诗文学界的发源地、士族文化的荟萃地,近年间,随着开发旅游热潮的兴起,已成为格调高雅,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热线,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吸引着我们休闲度假的视线。

    2. 浙东唐诗之路与哪些诗人有关,试举例之

    “浙东唐诗之路” 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表层含义,指的是一条道路:它始自钱塘江,经浙东运河过绍兴、上虞,再溯剡溪,经嵊州、新昌、天台、临海,这是干线。还有进入干线的支线,如浦阳江、东阳江、好溪、奉化江、甬江等;经奉化、宁波、余姚,再过上虞到钱塘江的支线。

    唐代时,只占全国国土百分之0.13%的浙东,有20%的唐代诗人倘佯在唐诗之路这条线上,留下了1500多首唐诗。

    行走在这条诗路上的的唐代诗人有四五百人,如李白杜甫贺知章白居易等等。请见唐诗之路权威网站:

    /

    网站首页左上角有视频介绍。

    3. 中国

    浙江绍兴会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游区,坐落在绍兴平水镇平江村,这里也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包括以下几大景点书法圣地-云门古寺、中国三论宗祖庭-嘉祥寺、佛教圣地-天衣寺(法华寺)、崇福寺(崇福祠)、美丽的若耶诗溪、会稽湖风景区、秦始皇皇登临过的秦望山、会稽刻石(李斯碑)、云门山、云门明觉寺、云门普济寺、云门雍熙院、云门广福院、云门看经院、芍师院、显圣院(云门显圣寺)、云门广孝寺、王献之故居、辩才香阁、辩才塔、陆游草堂、王献之洗砚池、洗笔池、丽句亭、智永和尚(铁门槛、退笔冢)、明崇祯。。.

    云门寺,一部荒草掩盖的历史。平水镇平江村,秦望山脚下,有一条狭长的山谷,这里茂林修竹,环境清幽,世外桃源一般。东晋古刹云门寺就坐落在这里,此处也是王献之故居和陆游草堂的所在地,是佛教圣地、书法圣地、旅游胜地,历史上曾盛极一时。如今踏上这片文化厚重而又充满诗性的土地,荒烟蔓草间,依稀可闻那些被掩盖的鼎盛,依然让人激动不已。

    4. 唐诗之路的风光简介

    "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浙东的旅游资源是极为丰富的。它既以奇山异水驰名海内,又以人文遗迹享誉世间。

    当年李白、杜甫不远千里扬帆游浙,吸引他们的既是天姥、赤诚、剡溪、镜湖的山色湖光,也是勾践、范蠡、买臣、严光的余风遗烈。同样,今天的"唐诗之路"也兼有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两方面的意义。

    唐诗路上的景点按其现状,可分三种类型:一是已经修复开放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景点,如绍兴禹陵、兰亭、东湖、曹娥庙、新昌大佛寺、沃洲湖、穿岩十九峰、天台国清寺、鄞县天童寺、奉化溪口等。二是已日渐湮没,现正加紧修缮、建设的景点,如绍兴的若耶溪旧地、秦望山、镜湖残湖、谢灵运始宁别墅旧址、嵊州王羲之祠旧址,新昌南岩、水帘洞、刘阮祠、天台桐柏宫、石梁等。

    三是沿线有不少需要进行抢救性保护的文物古迹,如嵊州王子猷访戴处,新昌司马(承祯)悔桥、沃洲山真君殿,儒岙太白庙、彼苍庙、万马渡等。 白居易写的《沃洲山禅院记》曾说:"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

    "唐诗中经常提到的"越中",就是浙东地区。而所谓"剡中",则主要是以剡县(今新昌、嵊州)为中心的剡溪诸上源。

    剡中最优美的胜景是沃洲、天姥。"眉目"是一个人面部最为动人传神之处,以"眉目"来形容沃洲、天姥,可见这是最受唐代诗人喜爱的美景。

    沃洲山因剡溪上源沃溪中的沃洲而得名。这是一块长里许的水洲,四面环水,形似琵琶,故又名琵琶洲。

    现因沃洲山下造了一个"长诏水库",因此形成了一个风光旖旎的沃洲湖,附近有东晋高僧支遁"买山而隐"的养马坡和放鹤峰遗迹,又有新建的纪念白道猷开山,白寂然兴寺,白居易撰记的"三白堂"。奉祀抗金名将宗泽的"真君殿"便在沃洲山西坡。

    殿前沃溪来自新昌菩提峰津溪和天台石桥溪,两溪合于香炉峰之阴,至桑园村前分派,绕沃洲(现已投入湖底)后又在石笋下汇流,冲向嵯娥怪石的"钱壁关",为今所见之沃洲湖胜景。 与沃洲湖隔水相望的,就是巍巍天姥山。

    当汽车沿着新(昌)天(台)公路盘旋在连绵不断东西横贯数十里的天姥山腰时,可仰望主峰拨云尖,海拔800余米,高耸入云。这才体会到"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的非凡气势。

    当游人走在山间蜿蜒的羊肠小道上时,便可领略到"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的无限风光。唐诗路上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给人以一种清雅幽深的凝重感。

    5. 求唐诗之路所有的诗和注解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的诗句。

    唐时的浙东,经济与文化十分繁荣,旅游资源异常丰富。浙东籍的诗人有贺知章、秦系、罗虬、严维、灵澈等,李白等诗坛杰出人物,亦不远万里慕名来浙东游览,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从而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唐诗之路”。

    所谓“唐诗之路”,指的是古代剡中(今浙江新昌、嵊县一带)一条唐代诗人往来比较频繁,对唐诗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古代旅游风景线。自绍兴古镜湖、浙东运河、曹娥江至剡溪。

    溯源至石梁而登天台山,这是晋唐以来文人墨客好游的一条古道。《世说新语》中说这里是“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茏其上,若云兴霞蔚”。

    据统计,在全唐诗收入的2200余位诗人中,有312位诗人游览过这条风景线,他们中多数是唐代诗坛的杰出人物,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刘长卿、元稹、贯休等。他们或逆水而上,或顺流而下,携酒扬帆,击节高歌,对沿途风光吟咏不绝。

    这条古道何以赢得诗人青睐? 原来,浙东会稽、天台、四明三大名山在此盘结,其间百溪清流环绕,奔腾有声,汇聚为剡溪,两岸风光如画。古人畅游以水路为主,水尽则登山而歌,而剡溪乃登天台山必经之路。

    天台山上又有著名的石梁飞瀑,诗人纷至沓来。

    唐诗之路临海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