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初出城留别翻译

    1. 吴留村原文翻译

    吴留村【清】钱游泳吴留村,顺治五年进士中。他的第二年,即选择江西萍乡县知县,升山东沂州府知府。因事左补无锡县知县的十三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百姓感恩戴德。忽然有奸邪的人拿着总督札①立取库三千金两。美国怀疑的,责问他为什么几句话,那人认罪。于是告诉他说:“你们是最聪明的人,所以能用这种伎俩。如果落在别人手里,立斩了。虽然这样,看你相貌,还有从休息。”于是给②把百金,放他走。几年后,闽寇天炽,吴解释饷由海路到厦门,忽然遇到抢劫,不久全部还给他。偷过船叩头谢罪,说:“公,大恩人的。”询问他们,就刚才所持札取库金的。因此他的人进献计谋,为响应,为了报答昊。当时闽浙总督为姚公开启,与吴同乡,商用来消灭敌人的方法。康熙十五年冬季,八闽已经恢复,姚报告,特别提升福建按察使,不久升两广总督。留村在无锡已接受特殊待遇,过去皇帝将行,锡的父老百姓恩泽蒙受恩德③的,从县城以到河边,一直到省城的阊门门,八九十里,哭着挽留,行趾相连接,不下数万人。他的绅士和接受知识的人,那么驾船祖道,宫殿中大摆宴席,鼓吹喧闻;有人拿着一杯酒来献在道路上的人。连樯数十里依依不舍让你为他伤心地人民的感德这样。

    望采纳!

    2. 曳尾涂中的原文及译文

    1、原文: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2、译文:

    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臣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楚王)想将国内的事务麻烦您啊!”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时已经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 两个大臣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 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

    3、出处:出自《庄子·秋水》。

    扩展资料:

    1、故事背景: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庄子很有才学,楚威王想请他来辅佐朝政,派两个使者带上许多珍珠玉帛,在濮水岸边见到隐居在此钓鱼的庄子,庄子对使者打比方说他愿意像保全性命曳尾涂中的乌龟,过着隐居生活。使者只好悻悻而去。

    2、作者简介: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3、注释:

    ①庙堂:国君祭祀祖先的地方。

    ②濮水:古河流名,在今安徽省的北部。

    ③大夫:大臣。

    ④往先焉:指先前往表达心意。先:致意,问侯。焉:兼有“于之”的意思,到那里。

    ⑤累:烦劳

    ⑥巾笥:巾:覆盖用的麻织品。笥:盛饭食或放衣物的竹器,此处用作动词。装入竹箱里。用锦缎裹,用竹箱装。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庄子

    百度百科-曳尾涂中

    3. 善士于令仪译文

    译文:

    山东曹州有个叫于令仪的人,是一般的老百姓。一天晚上,小偷进入他们家,众人把强盗抓了,原来就是邻人的儿子。令仪对他说:“你从未犯错,何苦去偷盗呢?”小偷回答:“由于贫困所迫。”于令仪问他想要得到什么,小偷回答:“得到十千元钱解决衣食就可以了。”

    就按他的要求给他了。快要离开了,又叫他回来,小偷非常害怕。于令仪就跟他说:“你很穷,夜晚拿十千元钱回家,恐怕要被人问来由。”就留了下来,到第二天天明才离去。小偷感到十分愧疚,最后成为了善良的人。乡里的人称令仪为好人。

    扩展资料:

    《善士于令仪》原文: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也。一夕,盗入其家,诸子擒之,乃邻舍子也。令仪曰:“尔素寡过,何苦而盗耶?”“迫于贫尔。”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资衣食。”如其欲与之。

    既去,复呼之,盗大惧。语之曰:“汝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愧,卒为良民。乡里称君为善士。

    启示:

    于令仪通过自己的言行来教诲周围的人,并且用宽厚的心去感化别人,甚至是盗贼。现实意义是对于别人不能因一件事而下判断性的结论,要分析事件的原因,要有原谅向善的心,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敬!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善士于令仪

    4. 《宋史 郭永传》节选的译文,请帮翻译一下

    原文:郭永,大名府元城人。

    少刚明勇快,身长七尺,须髯若神。以祖任为丹州司法参军。

    守武人,为奸利无所忌,永数引法裁之。守大怒,盛威临永,永不为动,则缪为好言荐之朝。

    后守欲变具狱,,永力争不能得,袖举牒还之,拂衣去。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

    太原帅率用重臣,每宴飨费千金,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永以书抵幕府曰:“非什一而取,皆民膏血也,以资觞豆之费可乎?脱不获命,令有投劾而归耳。”

    府不敢迫。县有潭出云雨,岁旱,巫乘此哗民,永杖巫,暴日中,雨立至,县人刻石纪其异。

    府遣卒数辈号“警盗”,刺诸县短长游,蠹不归,莫敢迕,永械致之府,府为并它县追还。于是部使者及郡文移有不便于民者,必条利病反复,或遂寝而不行。

    或谓永:“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永曰:“吾知行吾志而已,遑恤其它。”

    大谷人安其政,以为自有令无永比者。既去数年,复过之,则老稚遮留如永始去。

    译文:郭永是大名府元城人。年轻时刚正聪明、英勇果断,身高七尺,须髯如神仙般,因为祖父的官职任丹州司法参军。

    丹州太守是军人出身,无所顾忌谋取私利,郭永多次依法制裁他。太守大怒,气势汹汹地面对郭永,郭永不因此而改变,太守就假装说好话把他推荐给朝廷。

    后来太守要改变已经定案的案卷,郭永力争不被听从,用袖子举起文书还给他,拂衣而去。(郭永)调任清河县丞,不久管理大谷县。

    太原帅一般都由重臣担任,每次宴请花费千金,从各县收取用于供给,从大谷县收敛的尤其厉害。郭永写信给幕府说:“不是十分之一的收取,都是民脂民膏,用它来作为宴请的费用可以吗?如果没有得到命令,我将检举揭发而回去了。”

    郡府不敢强迫他。县里有一个水潭能产生云雨,当年干旱,巫乘着这个时候对百姓们喧哗鼓动,郭永用杖打巫,把他们在太阳底下暴晒,雨立刻下起来,县里的人刻在石头上记载这种奇异的现象。

    府里派遣几批士卒称为“警盗”,刺探各县的长短,游荡作恶而不回去,没有人敢违抗他们,郭永给他们带上脚镣手铐带到郡府,郡府为此一并把其他县的人都追回来了。于是他对部使者以及郡里的文告有对百姓不方便的,必定反复条陈利弊,有的于是废止而不实行。

    有人对郭永说:“世人正在随声附和,你不要因此而取得灾祸。”郭永说:“我只知道实行我的志向罢了,无暇顾念其他的事情。”

    大谷县的百姓安心于他的治理,认为自从有县令以来每人能和郭永相比。他离去几年后,又经过那里,老幼百姓拦住挽留他就像郭永刚刚离去时一样。

    5. 吴留村文言文翻译

    吴留村,顺治五年考中了进士。第二年就被任命为江西萍乡县知县,后又升任为山东沂州府知府。后因事被降职任命为无锡知县,执政十三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官员百姓都感恩戴德。一日,忽然有一个好人拿着制府的文件要求立即提取库金三千两,吴留村认为他可疑,仅盘问了几句话,那人就认了罪。吴留村就警告他说:“你们这些人都是极聪明的人,因此能用这样不正当的手段。如果落到他人手上,立即就会被斩首。虽然这样,但是,我看你身形外貌,将来还是会有所作为的。”于是就给了他一百金,放他离开了。

    几年以后,福建一带的盗匪一日比一日猖獗。吴留村押解粮饷由海路到厦门,突然遭遇盗贼抢劫,但是不久就全部还给了他。盗贼到船上(拜见),叩头谢罪说:“您是我的大恩人啊。”询问他,就是以前拿着文件冒领库金的那个人。于是,这个人向吴留村献密计,想做内应,来报答吴留村。当时的闵浙总督是姚启圣,和吴是同乡,二人商讨能够消灭盗贼的办法。康熙十五年的冬天,福建平定以后,姚启圣向皇帝报告了吴留村的功绩,皇帝特别提拔他做了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1333339666163福建按察使,很快又升任为两广总督。

    吴留村在无锡就已经获得了特殊的礼遇。早年车马将要出发(离开无锡)的时候,蒙受他的恩惠和保护的无锡的父老乡亲、士人百姓,从县衙到河岸,一直到了省城的金阁门,绵延八九十里,都哭着挽留他,送行的人摩肩接踵,不下几万人。那些达官显贵和被他赏识知遇的人,就驾着船祭祀路神,设宴饯行,吹奏鼓乐,热闹非凡;有的人端着酒在道路上向他敬献。送行的船只绵延几十里,人们依依不舍,吴知县感动得流下了热泪,老百姓就是这样感激他的恩德。

    6. 《徐问真》的整篇翻译

    道人徐问真,自言潍州人,嗜酒狂肆,能啖③生葱鲜鱼,以指为针,以土为药,治病良有验。欧阳文忠公为青州,问真来从公游,久之乃求去。闻公致仕,复来汝南①,公常馆之,使伯和父兄弟为之主。公常有足疾,状少异,医莫能喻④。问真教公汲引气血自踵至顶,公用其言,病辄已。忽一日求去甚力,公留之,不可,公使人送之,问真出城,顾村童使持药笥②。行数里,童告之求去。问真于髻中出小瓢如枣大,再三覆之掌中,得酒满掬者二,以饮童子,良酒也。自尔不复知其存亡。轼后贬黄州,而黄冈县令周孝孙暴得重膇疾,轼试以问真口诀授之,七日而愈。问真要为异人也。

    ①汝南:今属河南。

    ②笥(sì)一种盛饭或衣物的竹器。

    ③啖(dàn)吃。

    ④医莫能喻:医生也不能说清楚。 喻:说明白。

    道士徐问真,自己介绍说是潍州人,嗜酒如命,狂妄放肆,能够生吃葱、鲜鱼,能够把手指当作针、把土当作药来治病,并且非常有效。欧阳文忠公来青州任职,徐问真跟从他一起来游玩,来的久了就请求离去。听到文忠公被提拔重用后,又来到汝南,文忠公经常好酒好菜的招待他。让伯父、父亲和兄弟们好生款待他。文忠公常年脚有痛疾,症状很奇怪少见,医生没有能解释清楚的。徐问真教文忠公从脚到头汲取引导气血,文忠公听从了他的建议,病不久就好了。突然有一天,徐问真极力请求离去,文忠公挽留他,不行,他说:“我有罪过,我和您一起出游,我不能再留下了。”文忠公派人送他,让(这个“果”有特殊意思,我查不到,你看能否查到)戴铁帽子身高八尺多的大男人,站在路边等候他。徐问真出城后,雇了一个村童让他拿药篓。行走了数里后,村童告诉他请求离去。徐问真从发髻中取出一个像枣子一样大的小瓢,在掌中反覆了多次,获得了两满瓢酒,给村童喝,(童子说)是好酒。自从这之后就没有人知道徐问真的生死了,村童也发疯了,也不知道他的最后所去的地方。苏轼进过汝阴,文忠公详细的对他说了文真给自己治病的事。在这之后苏轼被贬黄州,黄冈县县令周孝孙突然得了重病,苏轼试着把徐问真的口诀告诉他,七日之后就痊愈了。元 六年十一月二日,文忠公与二叔,三叔夜间坐谈这件事,这件事有很奇怪的地方,不想全写出来,然而徐问真确实是奇异的人。

    望采纳~~~

    楚永昌执笔

    7. 《于中丞》De翻译

    巡抚官于成龙到江苏高邮检查公务,途中碰上豪绅家准备嫁女儿,但在女儿出嫁前夕,他家的好多嫁妆夜里却被盗贼挖穿墙壁给偷光了。刺史无法破案,于是这件案子转由巡抚办理。于公命令把所有城门都关上,只留一个城门放行人出入。与此同时,他派公差守门,严格搜查进出的人所携带的行李。又出告示通知全城人都回家去,等候第二天全城大搜查,他坚信一定能找到赃物。精明的于公暗中嘱咐公差说,看见再三出入城门的人,就抓起来。刚过中午,公差就发现了两个人。他们除了身上衣服,并未带行李。于公说:“他们就是真强盗。”这两个人诡辩不承认。于公下令解开他们的衣服搜查。只见长袍里面还穿着两套女衣,都是那女子嫁妆中的东西。原来,盗贼害怕第二天全城大搜查,急于转移赃物,但赃物太多难得带出,所以暗中穿着多次出城。于公对侦破案件很有高招。他在当县令时,有一次到邻县去办事,大清早经过城外,看见两个人用床抬着一位病人,病人身上盖着大被子。枕头上露出病人头发,头发上插着一只凤头钗,病人侧卧在床上。有三四个壮汉子夹在两边紧跟着走,不时轮番用手推塞被子,压在病人身子底下,好像怕风吹了。一会儿,他们放下病人在路边休息,又换两个人抬。于公走过去后,派随从转回去问他们,他们说是妹妹病危,要送她回丈夫家去。于公走了两三里路,又派随从回去,查看他们进了哪个村子。随从暗中跟着他们,到一个村子,有两个男人出来迎接。随从回来告诉了于公。于公到县里,问这县的县令:“贵县城中有没有出盗劫案?”县令说:“没有。”当时对地方官的政绩考查得很严,上下各级官员都忌讳出现盗劫案,即使有被盗贼抢劫甚至杀害的,也隐瞒不报。于公到客馆住下,吩咐家人仔细查访,果然打听到附近有个有钱人被强盗闯进家里,用烙铁烫死了。于公把死者的儿子叫来问情况,他却坚持不承认有这事。于公说:“我已经替你们县把大强盗抓来了,并无别的意思。”死者的儿子这才叩头痛哭,请求为他的父亲报仇雪恨。于公于是连夜去见县令,县令派了强健的差役四更天出城,一直到那村中,捉了八个强盗,经过审查都认了罪。盘问那病妇是何人,强盗供认:“作案那夜都在妓院里,所以与妓女合谋,把金银放在床上,叫她抱着,抬到窝主家才瓜分。”

    大家都佩服于公神明,有人问他怎么识破这案子的。于公说:“这很容易识破,只是人们不留心罢了。哪里有年轻妇女躺在床上,而让别人把手伸进被子里去的道理?而且,他们不断换人抬着走,一定很沉重。床两边的人交手保护,就明白里面一定藏有贵重东西了。如果真的是病妇病重抬回家,一定会有妇女出门迎接,但出来接的却是男人,又没有问一句病情,因此我判断这伙人就是强盗。”

    8. 《辛仲甫》翻译

    辛仲甫,字之翰,汾州孝义人。仲甫自幼好学,长大后,擅长吏事,姿态丰伟,仪表堂堂,有才能器量,见识深远。后周广顺年间,郭崇掌管亲军,让仲甫担任掌书记。显德初年,郭崇外出镇守澶渊,仍让辛仲甫担任旧职。郭崇一个亲信官吏任厢虞候,有被抢劫的所辖百姓,说自己暗中认出贼寇的首领,就是捕盗的官吏,官府不敢追究。仲甫请求亲自去逮捕此人,并对他进行审讯,吏人故意拖延这个案子,仲甫说:“百姓被贼寇侵害却让他们无辜服罪,是政事腐败到了极点,还要政府官员做什么呢?”请求更换官吏以洗刷冤愤。郭崇终于醒悟,异地审查讯问,才查出实情。

    太祖登基,任命郭崇为监军。陈思诲密奏郭崇有不轨行为,太祖大怒但又心存疑虑,于是派遣使者前去查验此事。使者还没有到,郭崇担心烦闷得无所适从,对宾客和随从说:“如果主上不能了解实情,我该怎么做呢?”众人都愕然相视,不知所措。辛仲甫说:“皇帝受天命而称帝,您首先效忠,军队百姓的治理安排,全都依照寻常法度,(朝廷)将凭什么给您加罪名呢?您只要远远地探知使者的情况,率领下属尽郊迎的礼节,任使者去探访调查,时间长了事情自然会明白。”郭崇就按照辛仲甫说的去做。使者到了以后,(经过探查)看郭崇并没有不轨之意,于是回去把情况报告给皇上,皇上大喜,反过来治了陈思诲的罪。

    乾德五年,仲甫入朝,拜右补阙,出任光州知州。州境有横河与城相对,适逢久雨不停河水

    暴涨,大水冲毁了房屋田舍。仲甫调集了几百艘船只,使得军用物资和民用储备都因此得以流通

    补给。六年,调任彭州知州。彭州士兵引诱营兵和各屯守军,谋划在长春节宴会之日进行叛乱。时

    值初春,仲甫出城巡视,见到护城河的草长得很深,想到可以隐藏埋伏,便命人将草烧光、拔除。

    叛乱者因此怀疑是自己的阴谋泄露,便有人前来自首。仲甫捕获了一百多人,将他们全部斩杀。

    在此之前彭州种树很少,夏天没有休息乘凉的地方。仲甫督促百姓栽种柳树遮蔽道路,老百姓都

    非常感激他,因此将柳树命名为“补阙柳”。太祖问众大臣中有谁是文武兼备的,赵普拿辛仲甫

    来回答皇上。

    太平兴国初年,升为起居舍人,奉命出使契丹。契丹皇帝问他:“党进是什么样的人?宋国像党进这样的人有多少?”仲甫说:“国家名将相继涌现而出,像党进这样的不过是供驱使之辈,哪里值得一提!”契丹皇帝想将他留在辽国,仲甫说:“从守信用上说我要完成使命,从道义上说我不可以留下,如果一定要留我,我只有一死。”契丹皇帝最终也没能使他屈服。出使回国后,以刑部郎中任成都知府。到成都后,上奏免除成都府每年上交朝廷的铜钱,废除官府对酒的专卖,为政崇尚宽厚简便,蜀地百姓因此得以安居乐业。八年,被加封为右谏议大夫,彭州盗贼不断为害作乱,朝廷下诏缉捕却未能抓获。经过仲甫的诱导劝说,这些人中将自己捆绑起来到官吏处自首的达到一百多人,剩下的也因此解散。

    淳化二年,担任陈州知州。任职期满回到朝廷,正碰上蜀地贼寇作乱,因为辛仲甫一向有很高的恩德和威信,准备让他抱病前去招抚,因为生病未能前往。咸平三年去世,享年74岁。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