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春蝉解释

    1. 虞世南的蝉与卢玮銮的蝉寓意有何不同

    唐 虞世南●蝉 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jiè)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编辑本段赏析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本诗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卢玮銮的蝉

    有蝉联想到生命的意义: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要积极的面对,热情投入,以乐观的态度应对生活,努力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更加精彩

    2. 蝉方奋翼悲鸣的奋子含义

    《韩诗外传-卷十》楚庄王将兴师伐晋,告士大夫曰:“敢谏者死无赦.”孙叔敖曰:“臣闻:畏鞭棰之严,而不敢谏其父,非孝子也;惧斧钺之诛,而不敢谏其君,非忠臣也.”于是遂进谏曰:“臣园中有榆,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挟弹丸在下,迎而欲弹之;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窟也.此皆言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非独昆虫众庶若此也,人主亦然.君今知贪彼之土,而乐其士卒.”国不怠,而晋国以宁,孙叔敖之力也.

    你只是想要:“蝉方奋翼悲鸣”这个翻译的,是吧? 意思为“ 蝉刚刚想张开翅膀大声唱歌时”

    3. 与顾章书 解释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於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我去年因病辞官,正准备隐居。梅溪的西面,有一座石门山,阴森陡峭的峭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山峰遮断了太阳,幽深的山穴包含着云彩,深山中的小溪孕育着翠绿色。蝉鸣鹤叫,水响出声,猿猴啼叫。花朵互相交杂,绵绵不断,像音乐的韵律。我既然向往隐居,于是就在山上盖了间房屋。有幸的有很多菊花,旁边又有很多竹实。山谷中出产的,在这里都有。佳山秀水为仁人智士所喜爱,非虚妄之语。

    注:[竹实]又名竹米,隐士所食之物。

    4. 虞世南的蝉的解释

    虞世南的《蝉》,这是唐代诗人虞世南的作品,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也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首句表面写蝉的形状 与食性,实含象征意。“垂緌”暗示显宦,作者把显贵与“清”统一在“垂矮饮清 露”的形象中。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秋风”相 应。“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出”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可 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三、四句是全篇的点睛之笔,是议 论。蝉声远传,一般人以为是藉助秋风,诗人却别有会心,用“自”“非”二字,一正 一反,相互呼应,强调“居高”而自能致远,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 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蝉 》 (唐)虞世南

    垂緌(ruí)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jiè)秋风。

    译文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

    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

    而不是依靠秋风。

    言外之意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扬。

    这是一首咏蝉的诗句,讴歌了蝉的高洁品格。但也是托物言志。

    5. 骆宾王写的蝉的意思

    你栖息在树的高枝上,餐风饮露,本来就难以饱腹,何必哀婉地发出恨怨之声?这一切其实都是徒劳的。由于彻夜鸣叫,到五更时已精疲力竭,可是那碧树依然如故,毫无表情。我官职卑微,像桃木偶那样四处栖于高树之蝉吸风引露,饥而难饱,日夜哀鸣,然而碧树无情,仍然清翠依旧;诗人身为小宦,四处漂泊,想来故园一定已经荒芜了,乡思难熬,可是蝉却无情,依然鸣叫不停。

    蝉声的断疏与树叶的清翠、作者的思乡与蝉的鸣叫本无关联,但在诗人笔下,蝉与树都被赋予了情感,咏物与抒情密切地结合了起来,而且「错综细腻」,寓意更深:诗中的「蝉」难道不就是作者的影子吗?

    漂泊,而故乡的田园却已荒芜。烦请你用鸣叫之声给我敲响警钟,我的家境同样贫寒而又凄清

    唐诗春蝉解释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