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体现唐代服饰

    1. 唐代女服主要有哪几种配套形式

    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唐代服装,从特定角度体现了唐代这种繁荣、恢弘、大气的文化特征,呈现出当时华丽开放的审美风尚。

    当时最盛行的文学样式——唐诗,对此作了充分的诠释。白居易《缭绫》诗“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

    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

    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唐代服饰的繁荣。时至今日,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把唐朝时期的服饰作为正式的礼服,可见影响之久。

    唐代服装本身品类多,善变化,从外形到装饰均大胆吸收外来服饰特点,多以中亚、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饰为参考,充实唐代服饰文化,使得唐代服饰丰富多彩、富丽堂皇、风格独特、奇异多姿。 在隋朝已奠定了坚实基础的纺织业到了唐代有了长足进步,缫丝、印染的技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服装材质品种多,产量和质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盛世唐装中最夺目的要数女装。唐代女性讲求配套着装,每一套都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整体形象。

    人们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依据所处的社会背景,将服饰艺术之美发挥到了极致。因而,每一种搭配都个性鲜明,又有其令人玩味的文化底蕴。

    唐女配套装可归结为三种,襦裙装,打破儒家礼仪规范勇敢穿起的整套男装,以及受西域文化影响而引进的胡服。 襦裙装 传统的襦裙装,上为短襦、长衫,下为裙,这也许算不上新颖,但唐女将它穿出了新样。

    唐装襦裙线条柔长,十分优美自如,用料主要是丝织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软”和“飘柔”著称。那时的短襦或长衫,在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的交替流行中,竟索性将其开成袒领,这是在前朝未曾出现过的创新之举。

    最初还主要为宫廷嫔妃、歌舞伎等穿用,但很快便引起了仕宦贵妇的垂青,这说明唐代人思想是非常开放的。 儒家经典明确规定要用衣服将身体裹得很严,妇女尤其要遵守,像唐女这样领子低到能见到双乳上侧露出乳沟的款式,在礼法森严的中国古代社会是空前绝后的。

    唐代仕女画家张萱(生卒年不详)、周昉(生卒年不详)惯画宫中艳丽丰腴的女子。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美人着踝肩长裙,上身直披一件大袖纱罗衫,轻掩双乳。

    由于画家手法写实,既如实地描摹出唐代细腻透明的衣料,又逼真地描绘出女子那柔润的肩和手臂。 《簪花仕女图》(局部) 唐代崇尚丰满、浓艳之美,赏花喜欢赏牡丹,人则讲究男无肩女无颈,马也要头小颈粗臀部大。

    在唐代绘画中我们不难看到,唐女为了显示自己丰满,特意将裙子做成六幅、八幅、十二幅,还嫌不够,于是就出现了将裙腰提高,直到腋下的款式,这样就看不见女子的腰身,只见一个圆滚滚的外形。 对于唐裙的描绘,诗人几乎想尽了绝妙的诗句,除了款式之外,还有不少提及裙色。

    从诗中可以看到,当年的裙色相当丰富,而且官方的束缚少,因而可以尽人所好。仅色彩就有深红、杏黄、深紫、月青、草绿、郁金等,其中以石榴红裙流行时间最长。

    李白、杜甫、白居易诗中都有关于石榴裙的描述。《燕京五月歌》中记述石榴裙流行盛况,说石榴花开的时候满是浓重艳丽的石榴红,千家万户买石榴花给家中的女子染红裙。

    可以想象有多么壮观。郁金裙也是以植物色染成的,但这种植物不同于原产小亚细亚的郁金香,而是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肥大根状茎及纺锤状块根的汁液能够染布、而且散发着香气。

    唐中叶时一位公主的百鸟裙,更是中国织绣史上的名作,其裙以百鸟羽毛织成,白天看是一色,灯光下看是一色,正看一色,倒看一色,而且裙上呈现出百鸟的形态,可谓巧夺天工。女子襦裙装并不只是上衣下裳,还有其它款式用以补充或装饰,如半臂,就是一种短袖衫。

    现代人都是在夏天穿着,可是唐女穿时,常套在长袖襦衫的外面,其功能与坎肩有些相似。只因袖的长度在坎肩和长袖的中间,所以称半臂。

    穿起来娉娉婷婷,体态美妙怡人。 唐女爱披一件帔子,或是两只胳膊上搭着披帛。

    这两种装饰物的样子,区别在于帔子阔而且短,一般披在一肩,从出土的唐代女俑上可以看到逼真的效果。传说有一次宫中露天筵席,唐明皇大宴群臣。

    一阵风起,将杨贵妃的帔子吹到贺怀智的幞头(一种黑绸巾裹成的帽子)上。由此来看,帔子或许是很轻盈的,当然也不排除以厚重毛织帔子御寒的可能性。

    披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飘带”,长长的,一般较窄,从身后向前,搭在小臂上,两端自然下垂,后人画仙女和古装仕女,怎么也忘不了这种美妙的披帛。 与襦裙装相配合的足服,有凤头高翘式锦履,也有麻线编织的鞋或蒲草鞋,软软的,但很精致、很轻巧。

    除了绘画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形象资料以外,在新疆等地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实物。 唐女著襦裙装时,头上一般不戴帽子,当然也有花冠等是属于装饰性的,出门时则戴一圈垂纱的帷帽。

    这种帷帽从唐初开始流行,至盛唐时,女人们连帷帽也不屑于戴了,干脆露髻骑马出行。发髻上插满了金钗玉饰、鲜花以及酷似真花的娟花。

    今天,还能在出土文物中一睹各种精致的金银首饰和绢花的实物。 整套男装 《虢国夫人游春图》 与花枝招展的襦裙装相比,将整。

    2. 唐代服饰的服饰类型

    唐朝天子服装 ,根据穿着场合的不同,可以分为礼服和常服。

    礼服,就是出席祭祀活动和各种大型朝会上穿着的服装;常服,就是平时穿着的服装。其中,礼服还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冕服: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绣冕、玄冕,统称六冕。

    冠服:通天冠、翼善冠(李世民自己发明的) 弁服:武弁、弁服(这里指皮制的弁服) 帻服:黑介帻、平巾帻 帽服:白纱帽 大裘冕 ,在天子众多种类的服装中位列第一,属于最最庄重的一款衣服,祭拜天地的时候穿。据《旧唐书﹒舆服志》 中记载:“大裘冕,无旒,广八寸,长一尺六寸,玄裘纁里,已下广狭准此。

    金饰,玉簪导,以组为缨,色如其绶。裘以黑羔皮为之,玄领、褾、襟缘。

    朱裳,白纱中单,皁领,青褾、襈、裾、革带,玉钩、暐,大带,素带朱里,绀其外,上以朱,下以绿,纽用组也。蔽漆随裳。

    鹿卢玉具剑,火珠镖首。白玉双佩,玄组双大绶,六彩,玄、黄、赤、白、缥、绿、纯玄质,长二丈四尺,五百首,广一尺。

    小双绶长二尺一寸,色同大绶而首半之,间施三玉环。朱袜,赤舄。

    祀天神地祇则服之。” 但大裘冕因为实用性不强,很快就被废置了,只在令文中还做保留。

    唐初开始制定,武德四年实施(公元621年),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大裘冕被废,时隔仅短短的35年。在大唐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中,这35年显得太过匆匆,虽然大裘冕依周礼、遵古制、质古朴,但因其不够实用、不够美观而被废,取而代之的便是华丽丽的衮冕。

    衮冕 ,在皇上众多礼服里排在第二位,仅次于大裘冕。诸祭祀及庙(各种祭祀和祭拜宗庙)、遣上将、征还、饮至(庆功宴)、践阼(即位登基)、加元服(冠礼)、纳后(册封皇后)、若元日受朝(农历正月初一大朝会),的时候穿着。

    显庆元年,李治同志听取了长孙无忌的建议,修改礼令,废大裘冕,改穿衮冕,自此之后,祭天地的时候,皇上也是穿衮冕的。据《旧唐书﹒舆服志》 中记载:“衮冕,金饰,垂白珠十二旒,以组为缨,色如其绶,黈纩充耳,玉簪导。

    玄衣,纁裳,十二章,八章在衣,日、月、星、龙、山、华虫、火、宗彝;四章在裳,藻、粉米、黼、黻,衣褾、领为升龙,织成为之也。各为六等,龙、山以下,每章一行,十二。

    白纱中单,黼领,青褾、襈、裾,黻。绣龙、山、火三章,余同上。

    革带、大带、剑、佩、绶与上同。舄加金饰。

    诸祭祀及庙、遣上将、征还、饮至、践阼、加元服、纳后、若元日受朝,则服之。”衮冕,冕上用金饰,垂白玉珠串十二旒(请注意,衮冕服的冕上是有旒的),以组为缨,颜色跟绶带的颜色一样(黑色),黄绵所制的小球。

    悬于冠冕之上,垂两耳旁,以示不欲妄听是非,导以玉簪。黑衣,浅红色的裳,十二章纹,上衣有八章:日、月、星、龙、山、华虫、火、宗彝;裙子上绣有四种章纹:藻、粉米、黼、黻;衣服的袖口、衣领都绣以升龙的章纹。

    (十二章纹中,日、月、星分别绘制在衣服的左、右肩和后衣领下,寓意天子肩挑日月、背负七星)十二章纹中,龙、山及其之后的章纹,每种一行,一行十二个。内穿白纱中单,黼领(黼,十二章纹的一种,黑白相间的衣领),青色的袖口、衣缘、大襟,并绣以黻纹(黻,十二章纹的一种,青黑相间的花纹)。

    韨(蔽膝)上锈龙、山、火三章,其它的配饰,如:革带、大带、剑、佩、绶,都和大裘冕的一样。舄加金饰。

    唐朝天子的衮冕样式,对后世各朝代天子的冕服样式都有深远的影响,宋、元、明基本都保留这种冕服的样式,直到清朝,满人根据自己的民族服饰的样式制定礼服,才打破了这种冕服的样式。常服 ,就是身上穿的窄袖、圆领袍衫,就是很家常、平民、接地气的服装了,上至天子,下到百姓,平时都可以穿,只不过赤黄色的袍衫只能皇帝穿,再配上折上头巾,九环带,六合靴,配成一套。

    自贞观之后,除了元日、冬至受朝及大祭祀之外,其它场合都只穿常服了。《旧唐书 . 舆服志》 :“其常服,赤黄袍衫,折上头巾,九环带,六合靴,皆起自魏、周,便于戎事。

    自贞观已后,非元日、冬至受朝及大祭祀,皆常服而己。” “武德初,因隋旧制,天子宴服,亦名常服”,开始的时候只是黄色的袍衫,后来逐渐改用赤黄色,所以明文规定,士庶不能穿赤黄色的衣服。

    此后,赤黄色也就成了皇帝专用服色,也逐渐演变成了皇权的象征。唐玄宗时,安禄山称帝,穿的就是赤黄衫。

    五代后周末年,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其为天子,这便是“黄袍加身”的由来。这里所指的都是赤黄色,其它的土黄色、浅黄色什么的,仍然是庶民的常用服色,并没有禁止。

    武德四年,颁布敕令,明文规定了不同品阶所穿常服的颜色、布料、配饰等。其颜色部分规定:三品以上穿紫,五品以上穿朱,六品以下至庶民穿黄袍(土黄或浅黄)。

    之后,对于常服的规定几经修改,直到上元元年(公元674年),高宗李治下诏完善常服的等级制度,其中关于常服颜色的部分规定: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庶人服黄。自此以后,唐代官员常服的颜色基本都按品级以紫、绯、绿、青为准了。

    唐皇帝便。

    3. 唐朝的服饰特点

    时至隋唐,中国服饰最明显的特点是双轨制。

    在大的祭祀场面,穿汉人的传统衣服。在平时,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鲜卑装)系统,。

    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

    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著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罗裙半露胸,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开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悦于统治阶级,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许半裸胸的。

    当时,唐朝半露胸的裙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只是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 唐代女服的领子,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

    短襦长裙的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丝”。

    “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唐代的裙子颜色绚丽,红、紫、黄、绿争艳斗研,尤以红裙为姣姣者。

    街上流行红裙子,不是现代人的专利,早在盛唐时期,就已经遍地榴花染舞裙了。 也许是受阴阳五行说的影响,杨贵妃最喜欢着黄裙,那是地位的象征。

    “慢来罗裙半露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开放的程度。 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

    是影响社会风尚、衣冠服饰的一个重要因素。服装是社会政治气候的晴雨表。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唐朝的京师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

    在古城西安,雁塔晨钟、草堂烟雾、灞柳风雪、骊山晚照、华岳仙掌、碑林石刻仿佛还萦绕着袅袅的盛唐之音。和唐朝ZF有过友好往来的国家,曾经有三百多个。

    灿烂的中国文化,通过他们传到世界各地。时至今日,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把唐朝时期的服饰作为正式的礼服,可见影响之久。

    外国的友好使者云集长安,也把他们的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八百里秦川。唐朝的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艺术都吸引了外来的技巧和风格。

    对异国衣冠服饰的兼收并蓄,使唐朝服饰的奇葩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由于唐朝采取开放政策,对西域、吐蕃的服饰兼收并蓄,因而“浑脱帽”、“时世妆”得以流行。

    这就是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与前两次服饰大变革所不同的是,这一次的服饰大交流是由南北走向向东西方向流动。

    [编辑本段]唐代服饰的图案 唐代服饰图案,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而决定的。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

    晚唐时期的服饰图案更为精巧美观。花鸟服饰图案、边饰图案、团花服饰图案在帛纱轻柔的服装上,真是花团锦簇,争妍斗盛。

    正如五代王建所说:"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翩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华贵优美的服饰图案,是画工们在敦煌石窟用艰苦的劳动为后人们保留下来的珍贵形象的资料。

    唐代服饰的发展是整体上的发展,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于表现自由、丰满、华美、圆润,在鞋、帽、巾、玉佩、发型、化妆、首饰的表现,都说明了这一特点。 唐代承前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饰、服饰图案对后代的影响一直沿续到今天。

    缠枝纹在现代服饰图案中的运用,展示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所产生的意蕴。 大袖衫---《簪花仕女图》描绘得是贵族妇女在庭中散步采花,捉蝶时的情景。

    图中人物的服饰,与其它唐人画像不同,如头戴特大花朵,身穿透明纱衣等,都是罕见的新奇装束。对照文献记载,这种服饰应是中晚唐时期的样式,并一直流传到五代。

    以纱罗做女服的衣料是唐代服饰中的一个特色,。尤其是不穿内衣,仅以轻纱蔽体的装束更是创举。

    中晚唐女服--宽袖对襟衫,长裙,批帛穿戴。这是中晚唐之际的贵族服饰,一般多在重要的场合穿著,如朝参,礼见以及出嫁等。

    穿著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细钗礼衣”。 再看下唐朝的民间工艺,绢人。

    襦裙半臂穿戴--半臂这种服饰早在初唐即已出现;不仅在中原地区流行,西北地区的妇女也同样喜欢襦裙半臂穿戴,半臂是从短襦延边出来的一种服饰,一般都用对襟,穿在胸前结带。也有少数用“套衫”式的,穿时从上套下,领口宽大,呈坦胸状。

    半臂的下摆可以显现在外,也可以像短襦那样束在裙腰的里面。从传世的壁画,陶佣来看,穿著这种服装,里面一定要衬内衣(如短襦),而不能单独使用 胡服--流行于开元,天宝年间。

    它的特征是翻领,对襟,窄袖,锦边。我们西安韦洞墓,以及乾县李仙蕙墓出土的壁画,陶佣中有大量反映。

    新疆吐。

    4. 有关服饰文化的唐诗 及其注解

    唐代袭隋制,在继承与发展南北朝女子服饰上,另有创新及改制,主要表现在襦裙衣身袒露,胸部呈现性感魅力。更有甚者,乳房完全裸出,如敦煌飞天及柘枝舞妓。关于唐代舞姬裸胸之记载,张说诗云:“礼宿设,乐妙寻。声明备,祼奠临。”又复曰:“射祼郁鬯,乃焚膋芗。”方干曾有《赠美人》诗:“粉胸半掩疑暗雪,醉眼斜回小样刀。”欧阳询《南乡子》诗:“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花。”施肩吾诗:“漆点双眸鬓绕蝉,长留白雪占胸前。”李群玉诗:“胸前瑞雪灯斜照,眼底桃花酒半醺。”多是描写唐代歌妓舞女穿袒胸装之形象。袒胸装不仅在宫内或歌舞伎中流行,而且日渐影响到民间,有诗为证:“日高邻女笑相逢,慢束罗裙半露胸。莫向秋池照绿水,参差羞杀白芙蓉。”这是周濆《逢邻女》诗对袒胸邻家女子美妙形象描绘。才女赵鸾鸾之《酥乳》谓:“粉香汗湿瑶琴轸,春逗酥融绵雨膏。浴罢檀郎扪弄处,灵华凉沁紫葡萄。”唐代敦煌一些文字资料与壁画,亦反映了当时女子确有露乳之风。裸装或半裸装,在当时被视为一种时尚。它不仅表现在女子日常生活着装中,也盛行于乐舞习惯上。对此,《敦煌曲子词》有确凿记载,譬如:“素胸未消残雪,透轻罗。”(《云谣集??风归云》)“雪散胸前,嫩脸红唇。”(《云诱集??内家娇》)“胸上雪,从君咬。”(《云谣集??渔歌子》)。男女在缠绵爱恋之时,常有相互咬啮之现象,以轻微痛楚为乐,此被称为“情咬”。故古代男女相爱,私订婚姻盟约,被称之为“啮臂盟”。闺房之乐,男女之欢,尤其是男对女,喜欢在胸前、颈项部“嘬”取缕缕红痕(系微血管被“嘬”破所致),北方人称之为“情挲印”,江南人称之为“撮俏痧”,亦是“情咬”一种。(杨)贵妃常醉酒,衣褪微露乳,帝扪之曰:“软温新剥鸡头肉。”禄山在傍对曰:“滑腻初凝塞上酥。”唐玄宗笑曰:”信是胡人,只识酥。”盛唐时期,社会风气既开放,女人丰满之美,为当时公认。白居易《小女冠阿容》云:“绰约小天仙,生平十六年。姑山半峰雪,瑶水一枝莲。晚院花留立,春窗月伴眠。回眸虽欲语,阿母在旁边。”其中“姑山半峰雪”,似在状“乳”,又似写景,或二者兼而有之,这正是汉语与唐诗,朦胧美妙难解之处。

    至于女子所穿胡服,隋唐壁画较为常见。胡服多翻领,凡穿胡服者,腰间必系革带。唐代女子喜穿石榴裙。白居易“血色罗裙翻酒污”,李白“移舟木兰卓,行酒石榴裙”,万楚“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均为描绘石榴裙之佳句。唐代姬妾面部化妆,一般敷铅粉、抹胭脂、涂鹅黄、画黛眉、点口脂、描面靥、贴花钿。发式与发髻变化,名目繁多,不可胜数。形制有髻鬟之分,头上插戴簪钗金叶银篦珠玉宝石及鲜花。白居易《长恨歌》诗云:“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刘禹锡《观柘枝舞》:“垂带覆纤腰,安钿当妩眉。”其复云:“敛黛凝愁色,施钿耀翠晶。”刘长卿《扬州雨中张十宅观妓》曰:“夜色带春烟,灯花拂更燃。残妆添石黛,艳舞落金钿。”当时女子,蝉髻做得曲高蓬松轻盈,加上花钿,正若诗人所赞:“月梳斜,云鬓腻。晓花微敛轻呵展。”

    5. 唐代的服饰是怎样的

    特点:

    唐代服饰图案,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而决定的。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

    晚唐时期的服饰图案更为精巧美观。花鸟服饰图案、边饰图案、团花服饰图案在帛纱轻柔的服装上,真是花团锦簇,争妍斗盛。正如五代王建所说:"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翩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华贵优美的服饰图案,是画工们在敦煌石窟用艰苦的劳动为后人们保留下来的珍贵形象的资料。唐代服饰的发展是整体上的发展,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于表现自由、丰满、华美、圆润,在鞋、帽、巾、玉佩、发型、化妆、首饰的表现,都说明了这一特点。

    唐代承前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饰、服饰图案对后代的影响一直沿续到今天。缠枝纹在现代服饰图案中的运用,展示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所产生的意蕴。

    发展:

    唐代服饰的发展是整体上的发展,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于表现自由、丰满、华美、圆润,在鞋、帽、巾、玉佩、发型、化妆、首饰的表现,都说明了这一特点。

    唐代承前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饰、服饰图案对后代的影响一直沿续到今天。缠枝纹在现代服饰图案中的运用,展示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所产生的意蕴。

    6. 唐朝诗人服装特征

    唐代官吏服饰 唐代男子服饰,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

    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

    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唐代官吏,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其颜色曾有规定:凡三品以上官员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绯为色;六品、七品为绿色;八品、九[品为青色。

    以后稍有变更。另在袍下施一道横襕,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大特点。

    7. 关于唐朝服饰

    一条一条说吧。

    第一条:唐代服饰上的花纹常见的有:团柯纹、联珠纹、云龙纹、忍冬纹(忍冬,又可分卷草忍冬和桃形忍冬。)第二条:唐代服饰前期和后期不太一样。

    初唐时女子服饰一般是上襦下裙制,裙穿在腋下的称齐胸襦裙(齐胸襦裙的形制有两种,一种是两片式的,一种是一圈半围合式的),穿在腰上胸下的称高腰襦裙,上褥为交领的称交领襦裙。中唐以后开始有对襟襦裙,上褥采用对襟设计,内着抹胸或诃子。

    地位高低只是用料上的问题,跟形制无关,富贵人家穿绫罗绸缎,贫苦人家穿粗布麻衣。男子服饰以圆领袍衫和直裾为主。

    这娃娃穿的如果非要说只能说是改良版的对襟襦裙,其形制相当不正!下面回答娃娃的衣服问题:外穿的那件叫大氅(又称大袖衫),外披的那条叫披帛,上面穿的是对襟上褥,里面穿的是诃子(或抹胸),就是今天的内衣。腰上系的是腰封。

    下面穿的是大摆襦裙,裙子前面的那一块叫敝膝。穿法很简单,唐代的衣服都是系带制的,那时候没有松紧带和拉链,只能用细小的带子连接。

    唐朝服饰的分解图貌似典籍里没有,你可以去看看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唐代的头发梳法很复杂,但可以明确的一点是唐代妇女都喜欢梳高髻,高髻是身份的象征。

    而且,唐代的发型是没有刘海的!要设计展现唐朝的衣服就要按唐朝衣服的形制来,形制我在前面都说明白了,怎么设计就看你自己的了。希望这些对你参赛有帮助~好了,我知道的全都告诉你了,给分吧,打这么多字很累的~。

    8. 唐代服装有什么

    唐代男服:

    唐代男子服饰,在延续传统的交领、对襟汉服的基础上,多了新的款式。其一是幞头,其二是圆领窄袖袍衫。

    唐时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

    唐代官吏的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另在袍下施一道横襕,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大特点。

    从众多传世图画看来,这种圆领袍衫在非正式场合下流行一种“潇洒穿法”:不合颈下胸上的一段,让袍子前面的一层襟自然松开垂下,形成一个翻领的样子。这也算向胡服中的翻领靠近,也确实达到了与胡服相仿的效果。用今天的话说,大概就叫显得洋气。

    不过,圆领袍并不是田间日头的老百姓们的通用服装,更不是重大祭祀与重大政事活动时的服装。

    唐代女服:

    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唐朝女服较之其它朝代,具有强烈的自信心与流行意识,更加追求大气飘逸与华丽绚烂。

    唐朝服饰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传统装束。唐女襦裙装在接受外来服饰影响下,取其神而保留了自我的原形,于是襦裙装成为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而又动人的一种配套装束了。襦,一般只长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点。与此相近的衫,却长至胯或更长。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个阶层的常服。襦的领口常有变化,襦衫领型有:圆领、方领、直领和鸡心领等。

    盛唐时代有袒领,即领口开得很低,早期只在宫廷嫔妃、歌舞伎者间流行,后来连豪门贵妇也予以垂青。裙,唐代妇女下裳为裙。这是当时女子非常重视的下裳形式。制裙面料多为丝织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别,通常以多幅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仅着抹胸,外披纱罗衫,致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唐代裙的质料、色彩和样式均大大超过前代,可谓群芳争艳,瑰丽多姿。

    唐朝服饰唐朝还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装。腰带形式也深受胡服影响。在此以前,人们的腰饰是以金银铜铁,这时候流行系“蹀躞带”,带上有金饰,并扣有短而小的小带以作系物之用。这种腰带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后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

    9. 唐代服饰资料

    慢束罗裙半露胸慢束罗裙半露胸,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

    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开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悦于统治阶级,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许半裸胸的。当时,唐朝半露胸的裙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只是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

    襦裙半臂穿戴襦裙半臂穿戴--半臂这种服饰早在初唐即已出现;不仅在中原地区流行,西北地区的妇女也同样喜欢襦裙半臂穿戴,半臂是从短襦延边出来的一种服饰,一般都用对襟,穿在胸前结带。也有少数用“套衫”式的,穿时从上套下,领口宽大,呈坦胸状。

    半臂的下摆可以显现在外,也可以像短襦那样束在裙腰的里面。从传世的壁画,陶佣来看,穿著这种服装,里面一定要衬内衣(如短襦),而不能单独使用。

    唐皇帝便服(常服)隋唐时期,南北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达中外交频繁,体现出唐朝政权的巩固与强大。 在服装服饰上也达到空前繁盛时期。

    隋唐时期的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着圆领袍、衫,上自皇帝下至杂役都可穿着为当时的常服。此图为穿对襟、阔袖便服衫的帝王。

    (左图为穿对襟、阔袖便服衫的帝王)唐皇帝冕服(祭服) 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

    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

    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

    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 唐代官吏服饰唐代男子服饰,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

    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

    唐代官吏,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其颜色曾有规定:凡三品以上官员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绯为色;六品、七品为绿色;八品、九[品为青色。以后稍有变更。

    另在袍下施一道横襕,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大特点。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

    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 唐侍女服饰隋唐胡服翻领对襟胡服、条纹裤、蹀躞带穿戴展示图,图中所绘女服,是胡服的典型样式,流行于开元、天宝年间。

    它的特征是翻领、对襟、窄袖、锦边。在陕西等地的墓中壁画有大量反映。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绢画中也有这类服装的妇女。凡穿胡服的妇女,腰间都系有革带,革带上原来是北方民族的装饰,在魏晋时传入中原。

    到了唐代,曾一度定为文武官员必佩之物,上面悬挂算袋、刀子等七件物品,俗称“蹀躞七事”。开元以后,由于朝廷有了新的规定,所以一般官员不再佩挂。

    但在民间妇女中十分流行,凡穿这种服装的妇女,腰间都系有革带,革带上还常有若干条小带下垂,只是装饰之意,无使用价值。 胡服胡服--流行于开元,天宝年间。

    它的特征是翻领,对襟,窄袖,锦边。我们西安韦洞墓,以及乾县李仙蕙墓 出土的壁画,陶佣中有大量反映。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绢画中也有穿这类服饰的妇女,同时出土的还有先天二年(公元713年)以及开元二年(公元714年)的记账文字,由此可推断唐朝确实是流行胡服的年代。 妇女服饰如果说中国古代男子服饰的主题是实用与庄重,那么女子服饰的风格则是浪漫多姿,而唐代女子服饰则是其中最为绚丽的篇章。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极盛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外交往频繁,世风开放。加之域外少数民族风气的影响,唐代妇女所受束缚较少。

    在这独有的时代环境和社会氛围下,唐代妇女服饰,以其众多的款式,艳丽的色调,创新的装饰手法,典雅华美的风格,成为唐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服装唐代女子服装,分衣裙、冠帽、鞋履几类。

    唐制规定,女服分四种,朝服、公服、祭服、常服。前三种为后妃命妇女官于朝会、祭祀等正式场合穿着的大、小礼服,后者为日常穿着。

    唐代女子常服,基本上是上身是衫、襦,下身束裙,肩加披帛。衫为单衣,襦有夹有絮,仅短至腰部。

    裙子长而多幅。此外还有袄、半臂、缦衫等。

    袄为夹衣,长于襦而短于袍。半臂是短袖的紧身上衣,套于衫外,流行于唐前期。

    缦衫是女子歌舞时穿在外面的罩衣,短小易脱。其衣裙颜色丰富多彩,以红、绿、紫、黄色最为流行,如时人所云“红裙妒杀石榴花”、“藕丝衫子藕丝裙”、“折腰多舞郁金裙”等,衫、襦、袄、裙上多有织文和绣文,如唐诗所描述:“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

    衣料有丝绸、棉布、葛、麻、毛等,而以丝绸最为常用。此外,“时世妆”,袒领服、男装、胡服也是重要服饰。

    “时世妆”,即时装,唐初女子衣衫小袖窄衣,外加半臂,肩绕披帛,紧身长裙上束至胸,风格简约;盛唐时,衣裙渐宽,裙腰下移,服色艳丽;至中晚唐时,衣裙日趋宽肥,女子往往褒衣博带,宽袍大袖,色彩靡丽。袒领服、男服、戎装和胡服,在唐代尤其是盛唐时期的妇女中广为流。

    10. 唐代服饰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唐朝服饰主要指唐代汉服、胡服。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唐代开始,工艺装饰普遍使用花卉图案,其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特别是波状的连续纹样与花草相结合后,就是唐代盛行的缠枝图案。 唐代服饰图案,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而决定的。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

    转自百度百科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