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一墙之隔咫尺天涯唐诗

    1. 古诗 听邻加吹笙和提示后的解释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

    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象中的奏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

    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吸引力。

    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

    第四句,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命题者为了降低解答难度,对其它几句诗作了鉴赏,为鉴赏第四句作了提示,但也提出了要求,即应该像前三句那样说明诗句内容,又鉴赏其技巧。如果只解说诗句内容是不合题意的。

    【参考答案】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2. 这是什么话

    咫、尺,均为长度单位。

    一尺十寸,一咫呢,书上说:“周制八寸,合今市尺六寸二分二厘”。咫与尺,以英制单位计,都不过三二十厘米;就空间距离言,仅一小步之隔;从人与人关系看,更算得上亲密,甚至私密。

    所以,“咫尺”就是很近的意思。而天涯,即天的边缘,犹如“海之角”,其距离之远,几无尽头。

    在古人心中,或眼底,穷其终生,恐也难企及。所以,咫尺天涯,即是说,彼此相距虽近在咫尺,双方感觉却远在天涯。

    这样触目惊心的比衬,算得上最辽远、最悲凉的距离了吧。 第一次看到“咫尺天涯”这词语,蓦然想起,幼年时,母亲教的一则谜语:“东一片,西一片,只隔一座山,老死难相见。”

    那时好强,爱显摆聪明,总想猜出谜底,却怎么也猜不出,直急得抓耳挠腮。母亲笑说:就在你身上啊,刚才你已摸到了的。

    这才恍悟,是指耳朵。猜出来了,小小的心里,却没有特别的快乐。

    只隔那样一座“小山”,却老死也难相见,那两只耳朵间,要是有所感觉,或思念,那距离和睽隔,该是多么巨大、遥远? 几年前某个冬夜,与朋友吃火锅,中途上洗手间,在那家餐馆的简易厕所门板上,看到圆珠笔写着的几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写的人,许是为打发如厕的无聊而题吧。

    我晃眼看后,大为震憾,温暖的感动中,便将它铭刻心底了。那时,并不知道,它是泰戈尔的诗,也不知道,后面还有不少内容,反复描摹、咏叹“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一直到:“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鱼与飞鸟的距离/一个在天,一个却深潜海底。”

    林林总总的意象中,既有咫尺之近,也有天渊之远,相爱者的间隔和疏离,不只是悲凉落寞,而当是“情何以堪”了。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这情形,在小国寡民的农耕时代,极为常见。但月有圆缺,人有离合,自古亦然。

    尤其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世界日益广阔,远行者不断增多,离别,便渐渐成为生活场景之一。“多情自古伤离别”。

    在中国传统诗歌中,伤怀离别、遣兴伤怀之类的,特别多,其原因盖在于,离别,对古人生活的影响极大,意义极深。那时交通不便,山水隔阻,一时间的挥手告别后,就可能音讯杳无,甚至可能意味着从此阴阳两隔,人鬼殊途,永难重逢。

    别离的惆怅、伤感、“黯然消魂”的悲苦意味,岂是“天涯”二字可以尽述?那个叫“生离死别”的词,用于此情此境,才是恰如其分。所以古人感叹:“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

    道路的遥迢,再见的艰难,成语中还有“咫尺千里”。尽管秦时就有“直道”,随后又有“驿递”,靠快马加鞭来传递信息情报,但肌肉运动与机械运动的速度差异,可想而知。

    有两件事可为一证:394年,晋怀帝司马炽被成汉所俘,解送邺城,当年12月被处决。但直到次年3月,死讯才传回建康的晋王朝。

    邺城与建康,相隔仅数百里,信息却走了三个多月,怎一个“慢”字了得!隋末唐初,李渊派卫国公李靖攻打萧铣。金陵城被围困数日,而城外不过五十里,就有多于唐军数倍的援军。

    只因不知道金陵是否已被攻破,援军始终按兵不动。守城者在围困中望眼欲穿,却仍是“眼前水解不了近处渴”,真可谓“咫尺天涯”。

    现在看到这个词,总会想起另一个:天涯咫尺。长相很近,状如双胞胎,但二者的意义差别,不啻云泥霄壤。

    后者的意思是说,即便遥隔天涯之远,也仿佛近在咫尺之间,用王勃的话说,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彼邻。”王勃是安慰、劝解人们不要伤悲:“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

    但那个“若”字表明,事实上仍在天涯,而非真的就在彼邻。就好比尽管我们每个人都“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但事实上却一直在原地踏步。

    所以人逢离别,仍如柳永那样:“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而在多情人眼里,甚至会“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王勃的天涯彼邻,说的是心理感觉。但人不能只靠感觉活着,还希望有更真切的感受和亲近。

    所以,让天涯成为咫尺,应该是人的梦想之一。 《水浒》中,有个“神行太保”戴宗,若腿上绑两个甲马,一日可行五百里;若绑四个,便可晶行一千,夜行八百;有点像现代汽车的发动机,四冲程和二冲程之别。

    可惜他的“神行法”不能随便传授别人,否则,一百单八梁山好汉,都装备上“甲马牌发动机”,别说南征北战,来去如风,便是要“杀上东京,夺了鸟位”,也不费吹灰之力。无独有偶,古罗马神话里,有个叫墨丘利的神(即古希腊神话中的赫耳墨斯),是宙斯和迈亚的儿子。

    据说,他常头戴插有双翅的帽子,脚穿飞行鞋,手握魔杖,能够行走如飞,因此成了宙斯的使者和传译,并被奉为商业、旅行和偷窃之神。在九大行星中,因运行速度极快,水星也便由此得名。

    墨丘利(或赫耳墨斯)和戴宗,相似处在于行动快捷,能迅速缩短彼此间的距离。而他们都被重用,既表明大家的喜欢,也包含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但直到近代,尤其是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后,人自身运动的速度,才得到有效的加快。蒸汽机车呼啸奔驰,远洋轮船破浪前进,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电报电话即时传递,怎一。

    3.

    蝶恋花①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②,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③。

    ① 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作于惠州贬所,甚或更早。 ② 柳棉,柳絮。

    ③ 悄,消失。多情,指墙外行人。

    无情,指墙里佳人。 这是一首感叹春光流逝、佳人难见的小词,词人的失意情怀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于此亦隐隐透出。

    上片写春光将尽,伤春中隐含思乡情怀。首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既点明春夏之交的时令,也揭示出了春花殆尽、青杏始生的自然界新陈代谢的规律,虽是写景,却仍蕴含思理。

    “燕子”二句,既交带了地点,也描绘出这户人家的所处环境,空中轻燕斜飞,舍外绿水环绕,何等幽美安详!“人家”二字,为下片的“墙里佳人”的出现,作了暗示和铺垫。“枝上”二句,先抑后扬,在细腻的景色描写中传达出词人深挚旷达的情怀。

    柳絮漫天,芳草无际,最易撩人愁思,着一“又”字,见得谪居此地已非一载矣。“天涯何处无芳草”,表面似乎只是说天涯到处皆长满茂盛的芳草,春色无边,实则化用《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又何怀乎故宇”之意,谓只要随遇而安,哪里不可以安家呢?“我生百事常随缘,四方水陆无不便”(《和蒋夔寄茶》)。

    在后来的贬谪海南时期,作者又高唱着“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支二首》其二);“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均是在思乡的伤感中蕴含着随遇而安的旷达。 下片抒写闻声而不见佳人的懊恼和惆怅。

    “墙里秋千”三句,用白描手法,叙写行人(自己)在“人家”墙外的小路上徘徊张望,只看到了露出墙头的秋千架,墙里传来女子荡秋千时的阵阵笑声。词人至此才点出自己的身份是个“行人”,固然是指当下自己是这“绿水人家”墙外的过路人,但也有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临江仙·送钱穆夫》)的含义在内的。

    上片的“天涯”如果是隐指惠州远在天涯海角,则此处的与佳人一墙之隔而莫通款愫,不也是咫尺天涯吗?尾二句是对佳人离去的自我解嘲。行人自知无法看到墙内佳人的身姿容貌,只想再驻足聆听一会儿,孰料佳人此际已荡罢秋千离去,尚不知墙外还有一个多情的行人,这怎不令人懊恼呢!此二句极有理趣,盖佳人之“无情”,乃因不知有墙外“多情”行人之存在也,而世间带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人世多错迕”之事,又何止此一件呢?词人一生忠而见疑,直而见谤,此际落得个远谪岭南的下场,不也正是“多情却被无情恼”吗?作者嘲笑自己的多情,也就是在嘲笑那些加在自己身上的不公的命运,在笑一切悲剧啊! 全词构思新巧,奇情四溢。

    写景、记事、说理自然,寓庄于谐,语言回环流走,风格清新婉丽。清人王士禛认为:“‘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花草蒙拾》)。

    这正是作者韶秀词风的体现。《词林纪事》卷五引《林下词谈》云:“子瞻在惠州,与(侍姬)朝云闲坐。

    时青女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

    子瞻诘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者,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子瞻翻然大笑曰:‘是吾政悲秋,而汝又伤春矣’。”朝云的悲泣,是因为她体味到了其中所包含的旷达与感伤相杂的情怀。

    此词在旨趣上与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相近,均是用“香草美人”的手法抒发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心情。然而在悲苦失意中又含蕴着乐观旷达,这种精神是贺词中所没有的。

    苏轼人格和作品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4. 哪位知道下面这首诗词的具体情况

    苏轼《蝶恋花》赏析 蝶恋花①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②,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③。

    ① 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作于惠州贬所,甚或更早。 ② 柳棉,柳絮。

    ③ 悄,消失。多情,指墙外行人。

    无情,指墙里佳人。 这是一首感叹春光流逝、佳人难见的小词,词人的失意情怀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于此亦隐隐透出。

    上片写春光将尽,伤春中隐含思乡情怀。首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既点明春夏之交的时令,也揭示出了春花殆尽、青杏始生的自然界新陈代谢的规律,虽是写景,却仍蕴含思理。

    “燕子”二句,既交带了地点,也描绘出这户人家的所处环境,空中轻燕斜飞,舍外绿水环绕,何等幽美安详!“人家”二字,为下片的“墙里佳人”的出现,作了暗示和铺垫。“枝上”二句,先抑后扬,在细腻的景色描写中传达出词人深挚旷达的情怀。

    柳絮漫天,芳草无际,最易撩人愁思,着一“又”字,见得谪居此地已非一载矣。“天涯何处无芳草”,表面似乎只是说天涯到处皆长满茂盛的芳草,春色无边,实则化用《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又何怀乎故宇”之意,谓只要随遇而安,哪里不可以安家呢?“我生百事常随缘,四方水陆无不便”(《和蒋夔寄茶》)。

    在后来的贬谪海南时期,作者又高唱着“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支二首》其二);“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均是在思乡的伤感中蕴含着随遇而安的旷达。 下片抒写闻声而不见佳人的懊恼和惆怅。

    “墙里秋千”三句,用白描手法,叙写行人(自己)在“人家”墙外的小路上徘徊张望,只看到了露出墙头的秋千架,墙里传来女子荡秋千时的阵阵笑声。词人至此才点出自己的身份是个“行人”,固然是指当下自己是这“绿水人家”墙外的过路人,但也有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临江仙·送钱穆夫》)的含义在内的。

    上片的“天涯”如果是隐指惠州远在天涯海角,则此处的与佳人一墙之隔而莫通款愫,不也是咫尺天涯吗?尾二句是对佳人离去的自我解嘲。行人自知无法看到墙内佳人的身姿容貌,只想再驻足聆听一会儿,孰料佳人此际已荡罢秋千离去,尚不知墙外还有一个多情的行人,这怎不令人懊恼呢!此二句极有理趣,盖佳人之“无情”,乃因不知有墙外“多情”行人之存在也,而世间带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人世多错迕”之事,又何止此一件呢?词人一生忠而见疑,直而见谤,此际落得个远谪岭南的下场,不也正是“多情却被无情恼”吗?作者嘲笑自己的多情,也就是在嘲笑那些加在自己身上的不公的命运,在笑一切悲剧啊! 全词构思新巧,奇情四溢。

    写景、记事、说理自然,寓庄于谐,语言回环流走,风格清新婉丽。清人王士禛认为:“‘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花草蒙拾》)。

    这正是作者韶秀词风的体现。《词林纪事》卷五引《林下词谈》云:“子瞻在惠州,与(侍姬)朝云闲坐。

    时青女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

    子瞻诘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者,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子瞻翻然大笑曰:‘是吾政悲秋,而汝又伤春矣’。”朝云的悲泣,是因为她体味到了其中所包含的旷达与感伤相杂的情怀。

    此词在旨趣上与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相近,均是用“香草美人”的手法抒发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心情。然而在悲苦失意中又含蕴着乐观旷达,这种精神是贺词中所没有的。

    苏轼人格和作品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5. 咫尺天涯什么意思

    咫尺天涯的意思是:比喻距离虽近,但很难相见,象是远在天边一样。

    【出自】春秋 左丘明《左传·僖公九年》:“天威不违颜咫尺。”

    臣下应时刻保持戒惧之心,就像皇帝的威严始终在面前一样。

    【示例】这两栋大楼一墙之隔,对于他们而言,却有如咫尺天涯,难以相见。

    【语法】紧缩式;作主语、谓语、宾语zd;形容难以相见

    【近义词】天各一方、咫尺千里、千里迢迢、咫尺万里、远在天边

    【反义词】一衣带水、近在咫尺、天涯若比邻

    扩展资料

    1、咫尺天涯近义词

    天各一方

    【解释】指各在天底下的一个地方。形容相隔极远,见面困难。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先生此去,天各一方,未知相会却在何日。

    【示例】虽然天各一方,但他们的心却紧紧地连在一起。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形容两地相距遥远

    2、咫尺天涯反义词

    近在咫尺

    【解释】咫尺:很近的距离。形容距离很近。

    【出自】宋·苏轼《杭州谢上表》:“凛然威光,近在咫尺。”

    凛然威严的光芒,就像近在咫尺一样

    【示例】知心朋友相隔千山万水,也似近在咫尺。

    【语法】:补充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两者间的距离很近

    6. 咫尺与天涯到底是什么意思

    一、咫尺天涯:

    【拼音】:zhǐ chǐ tiān yá

    【解释】:咫: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寸,合今市尺六寸二分二厘;咫尺:比喻距离很近。比喻距离虽近,但很难相见,象是远在天边一样。

    【出自】:《左传·僖公九年》:“天威不违颜咫尺。”

    【示例】:左右如今也不容相近,~一般,有甚舍不得处?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第二十二卷

    【语法】:紧缩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形容难以相见

    【近义词】天各一方、咫尺千里、千里迢迢、咫尺万里、远在天边

    【反义词】一衣带水、近在咫尺、天涯若比邻

    二、天涯

    【拼音】[ tiān yá ]

    【解释】指极远的地方:远在~,近在咫尺。

    【近义词】海角

    【反义词】咫尺

    三、咫尺

    【拼音】[ zhǐ chǐ ]

    【解释】比喻很近的距离:~之间。近在~。

    【近义词】眼前

    【反义词】天涯

    扩展资料:

    1、天各一方:

    【解释】:指各在天底下的一个地方。形容相隔极远,见面困难。

    【出自】:汉·苏武《古诗四首》:“良友远离别,各在天一方。”

    【示例】:先生此去,~,未知相会却在何日。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形容两地相距遥远

    【近义词】山南海北、天南地北、山陬海澨、咫尺天涯、日东月西、千里迢迢、天涯海角

    【反义词】一衣带水、荟萃一堂、难解难分、久别重逢、耳鬓厮磨、旧雨重逢、形影不离、近在咫尺、难分难解

    2、咫尺千里

    【解释】:比喻距离虽近,但很难相见,象是远在天边一样。

    【出自】:《南史·萧贲传》:“能书善画,于扇上图山水,咫尺之内,便觉万里为遥。”

    【语法】:紧缩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形容事物内容丰富

    【近义词】咫尺天涯、咫尺万里

    3、千里迢迢

    【解释】:迢迢:遥远。形容路途遥远。

    【出自】:明·冯梦龙《古今小说·范巨卿鸡黍死生交》:“辞亲别弟到山阳,千里迢迢客梦长。岂为友朋轻骨肉,只因信义迫中肠。”

    【示例】:李少荃要讲和,曾国荃只主战,派了唐景崧,~来把将军见。 ◎清·曾朴《孽海花》第六回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分句;形容路途非常遥远

    【近义词】天各一方、天南海北、不远千里、路远迢迢

    【反义词】一墙之隔、望衡对宇、朝发夕至、近在咫尺

    4、咫尺万里

    【解释】:形容画幅虽小,意境深远。后也指诗文的含意深远。

    【出自】:《南史·萧贲传》:“能书善画,于扇上图山水,咫尺之内,便觉万里为遥。”

    【示例】:杜甫歌行,自称鲍、庾,加以时事,大作波涛,~,非虚夸矣。 ◎清·王闿运《湘绮楼论唐诗》

    【语法】:紧缩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形容事物内容丰富

    【近义词】咫尺天涯、咫尺千里

    5、近在咫尺

    【解释】:咫尺:很近的距离。形容距离很近。

    【出自】:宋·苏轼《杭州谢上表》:“凛然威光,近在咫尺。”

    【示例】:那马明明~,却误为丧失不见,就如“心不在焉,视而不见”之意。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七回

    【语法】:补充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两者间的距离很近

    【近义词】近在眉睫、天涯比邻、一衣带水、迫在眉睫、触手可及、一步之遥

    【反义词】山南海北、天涯地角、天南地北、不可逾越、舍近求远、天各一方、何啻天壤、千里迢迢、路远迢迢、海北天南、咫尺天涯、不远万里、关山迢递、邈若河山、邈若山河、遥遥在望、不远千里、天涯海角、地角天涯

    7. 苏轼的诗词

    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②,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③。

    ① 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作于惠州贬所,甚或更早。

    ② 柳棉,柳絮。

    ③ 悄,消失。多情,指墙外行人。无情,指墙里佳人。

    这是一首感叹春光流逝、佳人难见的小词,词人的失意情怀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于此亦隐隐透出。

    上片写春光将尽,伤春中隐含思乡情怀。首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既点明春夏之交的时令,也揭示出了春花殆尽、青杏始生的自然界新陈代谢的规律,虽是写景,却仍蕴含思理。"燕子"二句,既交带了地点,也描绘出这户人家的所处环境,空中轻燕斜飞,舍外绿水环绕,何等幽美安详!"人家"二字,为下片的"墙里佳人"的出现,作了暗示和铺垫。"枝上"二句,先抑后扬,在细腻的景色描写中传达出词人深挚旷达的情怀。柳絮漫天,芳草无际,最易撩人愁思,着一"又"字,见得谪居此地已非一载矣。"天涯何处无芳草",表面似乎只是说天涯到处皆长满茂盛的芳草,春色无边,实则化用《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又何怀乎故宇"之意,谓只要随遇而安,哪里不可以安家呢?"我生百事常随缘,四方水陆无不便"(《和蒋夔寄茶》)。在后来的贬谪海南时期,作者又高唱着"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支二首》其二);"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均是在思乡的伤感中蕴含着随遇而安的旷达。

    下片抒写闻声而不见佳人的懊恼和惆怅。"墙里秋千"三句,用白描手法,叙写行人(自己)在"人家"墙外的小路上徘徊张望,只看到了露出墙头的秋千架,墙里传来女子荡秋千时的阵阵笑声。词人至此才点出自己的身份是个"行人",固然是指当下自己是这"绿水人家"墙外的过路人,但也有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临江仙·送钱穆夫》)的含义在内的。上片的"天涯"如果是隐指惠州远在天涯海角,则此处的与佳人一墙之隔而莫通款愫,不也是咫尺天涯吗?尾二句是对佳人离去的自我解嘲。行人自知无法看到墙内佳人的身姿容貌,只想再驻足聆听一会儿,孰料佳人此际已荡罢秋千离去,尚不知墙外还有一个多情的行人,这怎不令人懊恼呢!此二句极有理趣,盖佳人之"无情",乃因不知有墙外"多情"行人之存在也,而世间带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人世多错迕"之事,又何止此一件呢?词人一生忠而见疑,直而见谤,此际落得个远谪岭南的下场,不也正是"多情却被无情恼"吗?作者嘲笑自己的多情,也就是在嘲笑那些加在自己身上的不公的命运,在笑一切悲剧啊!

    参考资料:

    一墙之隔咫尺天涯唐诗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