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基本可以总结为

    1. 古诗总结怎么写

    我知道了诗歌如何分类.按题材分,有山水诗、咏物诗、边塞诗;按形式分,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按体裁分,分为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 我知道了从古至今诗人辈出.春秋战国时最著名的有爱国诗人屈原;在魏晋南北朝时,曹操父子三人为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唐朝这个诗的王朝,像诗仙李白这样的人不胜枚举,涌现出了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在宋朝,豪放词人苏轼、辛弃疾、陆游,具有婉约词风的柳永、李清照,他们共同造就了辉煌的宋词;另外还有“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他们使元曲达到了高峰;现代诗人郭沫若、徐志摩等人的杰出作品影响深远. 我还揣摩着如何欣赏名家诗篇,我觉得首先要明白这首诗是描写什么的,是状物、写景、还是咏物记人;接下来,就要逐字逐句地分析、理解其中的含意;最后,体会诗人在诗中要抒发的情感.读诗有些好办法,例如,在读李白的《古朗月行》时可以用边想象画面边感受意境的方法去体会“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的美妙描写,可以用已学过的中国地形西高东低的知识来理解“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句子,还可以用对比的手法来读高适的《别董大》体会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感等等,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走近诗人,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这样,读了李清照《如梦令》,就能体会到诗人对自己“红颜易老”的哀叹含蓄;读了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就能知道什么叫亡国之痛了,也能想到苏轼《赤壁怀古》的一腔豪情. “与诗同行”活动虽暂告一段落,但我觉得徜徉在诗歌海洋里的感觉,真是太奇妙了!如果把诗歌比作海洋,我觉得我只得到了沧海的一滴水;如果把诗歌比作花园,我得到的仅仅是百花中的一朵小花.我还得继续在诗的海洋里遨游,尽情地享受诗歌无穷的魅力.。

    2. 唐诗基本可以总结为:田园有宅男 ,边塞多愤青 ,咏古伤不起, 送别

    小弟才疏学浅,就简单的来说下吧。

    唐诗

    田园有宅男:田园诗人来说,陶渊明应该算最出名的之一了,无非就是隐居的生活,与鸟雀相伴,与草木相依,与晨露同起,与皎月同眠的生活,自娱自乐(就是没互联网),和现在社会定义的宅男不相上下。

    譬如这首陶渊明的《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边塞多愤青:古代一般在边塞的,多数是被发配过去的,包括看电视剧上面也是,刺配宁古塔为奴,可见边塞不是什么好地方,总是伴随着外族入侵的战乱,边塞诗人比较著名的有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等。

    当然这里头愤青当属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咏古伤不起:咏古的人很多,基本上都是很感伤的感觉,古代都如何如何,可是现代要比古代要差很多,所以直呼伤不起

    要说典型,课本上应该有学过的,是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送别满基情:毕竟大多数诗人都是男性,而其朋友也都是男性,所以一般都是两个男性……嗯,譬如《琵琶行》,《送汪伦》等,有好多,不细说。

    宋词

    小资喝花酒: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柳永《鹤冲天》

    老兵坐床头: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辛弃疾《清平乐》

    知青咏古自助游: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

    皇上宫中愁: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赵佶《眼儿媚》

    剩女宅家里: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望江南》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摸鱼儿》

    萝莉嫁王侯: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姜夔《疏影》

    名媛丈夫死得早: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李清照《声声慢》

    mm在青楼: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

    大概就是这些了,可能我理解的也不是很透彻,希望能够给楼主些许帮助!

    3. 关于唐诗的小结500字到800字左右

    夜读

    风清月白小窗开,

    夜静灯昏桂气徊。

    满案诗题愁断绪,

    几声脆语送思来。

    雨后海棠

    娇雅留人吟,

    将吟玉落簪。

    都言花解语,

    谁懂雨中喑。

    仿古的律诗:

    山 中 幻 游

    日入幽山里,岚烟淡世尘。

    潺潺泉涧澈,郁郁草花新。

    岁月从今逝,人生又复春。

    高歌人已醉,卧与鹤松邻。

    忆江南.化蝶

    归去也,

    莫醉柳间眠。

    月涧溶溶期共影,

    松风浅浅唤同翩。

    祈乐在云天。

    捣练子

    秋气透,

    月痕残。

    叹语尤怜捣影寒。

    不是日间劳作重,

    只因凉夜梦中单。

    忆王孙

    相思不晓夜风凉,

    花雨频生旧景光。

    浇酒图思把梦忘,

    醉中望,

    片片皆成伊舞裳。

    调笑令

    娇燕,

    娇燕,

    翩出雨里春天。

    珠帘飞影惊眠,

    荷塘掠水溅弦。

    弦溅,

    弦溅,

    滑作轻烟翠卷。

    秋弄春弦

    有意怜花花不开,

    无心邀月月满苔。

    桃花流水随弦逝,

    残叶凄风伴秋来。

    注这首诗有点不合律。

    古风 痴梦

    一萧吹出旧时逢,

    千杯幻来梦影浓。

    君化清烟云天外,

    我迷花障劫万重。

    4. 谁能总结一下唐诗宋词的特点

    宋词基本都有一个词牌名,比如《水调歌头》、《鹊桥仙》、《八声甘州》、《声声慢》、《如梦令》等,基本都分阙:大部分词直接分为上下阙,少数为上阙,中阙和下阙,个别的是单阙。每一个词牌的字数样式都有规定,其实也是因为一个词牌代表一个曲子,填上不同的词但唱起来是一个调。阙按字数又分:少于五十多个字的叫小阙,在五十和九十八之间的叫中阙,多于九十八个字的叫长阙。

    唐诗基本上每句的字数都一样,主要分为五言诗和七言诗。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四句的叫绝句,八句的叫律诗。每两句称为一联。有平仄押韵、对仗工整之说,简单点说就是每个字的四声平仄都有规定,每句话必须字数一样,再就是好像律诗的第三联必须是对联一般的对仗要求,即词性必须一一对应,比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诗没有固定名字,都是诗人根据自己的用意自拟的,还有很多都直接用“无题”代替。。除此之外还有乐府诗,就是比较长的诗,通篇会换好几个韵,而且个别句子的字数有变化。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李白的《将进酒》等。

    5. 唐诗体会与心得 议论文

    读了唐诗三百首后,我感到书里的诗个个都非常的好。比如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去泉,

    去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

    更添波浪向人间!

    诗意是:天平山白去泉边是那样清幽静谧,天上的白去随风飘荡,舒卷自如;山上的泉水淙淙潺潺流,从容自得。我问泉水,你既然在这里如此闲适,何必要奔向山下,给原本纷扰多事的人间推波助澜?

    还有一首诗也很好,是这样写的:

    秋词二首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去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意是:自古以来,人们一到秋天只觉得万木萧条,不免感到悲伤。我说秋天比欣欣向荣的春天更好。在秋日晴空中那排腾云直上的白鹤多么矫健凌厉,把我们的诗情也带到蓝天上。这首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之气,令人精神振奋。

    背过了90首古诗,我感到很高兴,我感受到古代诗人的那种伟大的精神,他们用简洁精湛的诗歌表达出自己的情绪,有悲痛的报国情,有忧伤的相思情,还有婉转的亲情。像《陇西行》一样:“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将士们已经牺牲了,可家乡的亲人仍做梦盼他们回来,表达了诗人对战死者和家人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的憎恨。

    每一首唐诗都有自己的思想,我们只有背更多,就能吸收很多的营养,他对我们的成长会有很大的帮助。

    6. 学习唐诗的心得体会

    夫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

    这里五段文字,三个论点。第一段主意是说:诗不从学力中来,亦不从理智中来。但接下去却又说:如果不多读书,多穷理,就不能极其至。极其至,就是达到最高阶段。最高阶段,就是“悟”。由此可知,他所谓“悟”,是以读书穷理为平时修养的基础。由此而获得“妙悟”,写出诗来,没有书本知识和理智思考的痕迹。

    第二段是用四个具体形象来比喻上文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这里所谓“兴趣”,就是指盛唐诗人的“妙悟”。

    第三段是批评“近代”诗人以文字、才学、议论为诗,就不免露出了“言筌”和“理路”的痕迹。

    如果妙悟仍然要从多读书、多穷理得到,这个悟字已经和禅宗的悟有些距离,至少已落下乘的渐悟。看来严羽所谓妙悟,即是明清诗家所谓性灵,也就是梁启超所谓“因斯披里纯”,现代所谓灵感。读书穷理是诗创作的修养基础,但诗决不能直接从书本知识和理性认识中产生,而是要从一时灵感的触发中产生。妙悟、兴趣或灵感,就是严羽所谓别才、别趣。他所谓“近代诗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就是说诗中所表现的只是文字的功夫、学识和思想,而没有灵感。

    因此,这种诗就显得呆板凝滞,而“涉理路,落言鉴”了。这一节话是针对江西派诗人而言的。

    7. 唐诗基本资料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样。

    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

    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是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

    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

    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初唐诗歌】 这是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重要诗人有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沈佺期、宋之问等。唐代建国初的诗歌仍沿着南朝诗歌的惯性发展,柔靡纤弱,毫无生气。

    “四杰”的出现开始转变了这种风气。他们才气横溢,不满现状,通过自己的诗作抒发愤激不平之情和壮烈的怀抱,拓宽了诗歌题材。

    如杨炯的《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种激扬豪迈的格调,为唐初诗坛吹进一股新风。诗中表现了青年人不甘寂寞,想投笔从戎,到边疆建功立业的热望。

    宁可做个低级军官(百夫长),也不想作书生老死窗下。继“四杰”而起的是陈子昂,他从理论上对南朝以来衰弱的诗风提出批评,认为这类诗专门玩弄华丽的辞藻,内容空虚,抛弃了《诗经》重视思想性的传统。

    对此他耿耿于心,提倡学习“汉魏风骨”,恢复建安时代的诗风。他的38首《感遇》诗实践了自己的主张,影响很大。

    他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苍凉辽阔,哀而不伤,被认为是怀古诗的绝唱。

    韩愈曾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评价了他在唐诗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沈佺期、宋之问的贡献主要在诗歌格律方面。

    他们总结了“永明体”以来诗人们探索诗歌格律的成果,以自己的诗作,促进“近体诗”最后定型。 鉴赏唐诗,首先要对“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分别有个概要的了解,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就能更好地领略其妙处。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这个概念和通常说的“古代诗歌”不同,是专用名词,专指唐代以前流行并在唐代继续流行的一种诗体,和唐代形成的近体诗相对存在。

    古体诗的特点是:每篇句数不限,每句字数不限,可押韵也可不押韵,押韵也可换韵,句与句间没有平仄对应和用词对仗的要求。一句话,古体诗格律上比较自由,同近体诗在格律上有极严格的要求不同。

    古体诗分两大类: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或简称五古和七古)。此外还有句式长短不齐的古诗,一般归入七古。

    有的古体诗句数、字数和律诗相同,但用韵、平仄和对仗都不同于律诗的要求,所以仍是古诗。上文讲到的《古诗十九首》及陶渊明等人的诗都是古诗。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讲求严格的格律。近体诗有四项基本要求:一是句数、字数有规定;二是按规定的韵部押韵;三是上句和下句各字之间要求平仄对立和相粘;四是规定某些句子之间用词要对仗,即名词对名词,动词。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