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晚唐诗叙事翻译

    1. 唐诗《晚晴》译文

    晚睛 作者: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1,春去夏犹清2。

    天意怜幽草3,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4,微注小窗明5。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6。 全部注释 1.深居:此谓幽居。

    且居处较高,可俯视城池。夹城:一说是两重城墙,中间有通道。

    一说是瓮城,即大城门外的月城,用以增强城池的防卫功能。 2.刚入初夏,尚未炎热,仍然感到清爽。

    3.幽草:此有自喻之意。 4.并:更。

    迥:远。 5.微注句:写夕阳照进小窗。

    6.越鸟句:桂林属百越之地,故称其鸟为越鸟。这两句写天睛后,鸟巢干燥,鸟的羽毛也干了,归飞的体态更加轻盈。

    这首诗大约写于唐宣宗大中元年(847)的初夏,作者任桂管观察使郑亚的慕僚,刚到桂林不久,在一个雨后初晴的傍晚,登楼赏景,乃以此诗记一时之观感。诗的情调比较轻松乐观。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是名句,情景浑融,既写出大自然的诗意美,又深含生活感受和人生哲理,而出语自然天成,写景寄兴妙在有意无意之间。《网师园唐诗笺》云:"玉溪咏物,妙能体贴,时有佳句,在可解不可解之间。

    风人比兴之意,纯自意匠经营中得来。" 全文赏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 细腻地描画晚晴景物,或许不算太难。

    但如果要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诗人独特的感受与心境,特别是要不露痕迹地寓托某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使读者在思想上受到启示,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境界和艺术工力上都“更上一层楼”。 首联说自己居处幽僻,俯临夹城(城门外的曲城),时令正值清和的初夏。

    乍读似不涉题,上下两句也不相属,其实“俯夹城”的“深居”即是览眺晚晴的立足点,而清和的初夏又进而点明了晚晴的特定时令,不妨说是从时、地两方面把诗题只体化了——初夏凭高览眺所见的晚晴。 初夏多雨,岭南尤然(此时诗人在桂林郑亚幕供职)。

    久雨转晴,傍晚云开日霁,万物顿觉增彩生辉,人的精神也为之一爽。这种景象与感受,本为一般人所习见、所共有。

    诗人的独特处,在于既不泛泛写晚晴景象,也不作琐细刻画,而是独取生长在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小草,虚处用笔,暗寓晚晴,并进而写出他对晚晴别有会心的感受。久遭雨潦之苦的幽草,忽遇晚晴,得以沾沐余辉而平添生意,诗人触景兴感,忽生“天意怜幽草”的奇想。

    这就使作为自然物的“幽草”无形中人格化了,给人以丰富的联想。诗人自己就有着类似的命运,故而很自然地从幽草身上发现自己。

    这里托寓着诗人的身世之感。他在为目前的幸遇欣慰的同时不期然地流露出对往昔厄运的伤感,或者说正由于有已往的厄运而倍感目前幸遇的可慰。

    这就自然引出“人间重晚晴”,而且赋予“晚晴”以特殊的人生含义。晚晴美丽,然而短暂,人们常在赞赏流连的同时对它的匆匆即逝感到惋惜与怅惘。

    然而诗人并不顾它的短暂,而只强调“重晚晴”。从这里,可以体味到一种分外珍重美好而短暂的事物的感情,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颔联写得浑融概括,深有托寓,颈联则转而对晚晴作工致的描画。这样虚实疏密相间,诗便显得弛张有致,不平板,不单调。

    雨后晚晴,云收雾散,凭高览眺,视线更为遥远,所以说“并添高阁迥”(这高阁即诗人居处的楼阁)。这一句从侧面写晚晴,写景角度由内及外,下句从正面写,角度由外及内。

    夕阳的余晖流注在小窗上,带来了一线光明。因为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而柔和,故说“微注”。

    尽管如此,这一脉斜晖还是给人带来喜悦和安慰。这一联通过对晚景的具体描绘,写出了一片明朗欣喜的心境,把“重”字具体化了。

    未联写飞鸟归巢,体态轻捷,仍是登高览眺所见。“巢乾”、“体轻”切“晴”,“归飞”切“晚”。

    宿鸟归飞,通常是触动旅人羁愁的,这里却成为喜晴情绪的烘托。古诗有“越鸟巢南枝”之句,这里写越鸟归巢,带有自况意味。

    如果说“幽草”是诗人“沦贱艰虞”身世的象征,那么,“越鸟”似乎是眼前托身有所、精神振作的诗人的化身。 这里要交代一下作者入桂幕前后的一些情况。

    李商隐自开成三年(838)入赘泾原节度使王茂元(被视为李党)以后,便陷入党争的狭谷,一直遭到牛党的忌恨与排挤。宣宗继立,牛党把持朝政,形势对他更加不利。

    他只得离开长安,跟随郑亚到桂林当幕僚。郑亚对他比较信任,在幕中多少能感受到一些人情的温暖;同时离开长安这个党争的漩涡,得以暂免时时遭受牛党的白眼,精神上也是一种解放。

    正因为这样,诗中才有幽草幸遇晚晴、越鸟喜归乾巢之感。 作为一首有寓托的诗,《晚晴》的写法更接近于“在有意无意之间”的“兴”。

    诗人也许本无托物喻志的明确意图,只是在登高览眺之际,适与物接而触发联想,情与境谐,从而将一刹那间别有会心的感受融化在对晚晴景物的描写之中,所以显得特别自然浑成,不着痕迹。

    2. 金陵晚望 古诗词翻译

    金陵晚望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注释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意思是“世间无数大画家,谁也难画出此刻的一片伤心之感。”

    赏析

    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金陵(今南京)城头远望,只见浮云落日映照着这座古城,一种沧桑之感涌上心头。这里所说的“一片伤心”,即是指这种情绪而言。浮云落日是有形之物,丹青能画;而“一片伤心”,乃抽象感情,所以纵有丹青妙手,也难以描绘。黄叔灿《唐诗笺注》说:“‘画不成’三字,是‘伤心’二字这神。”正因为画不成,故见“伤心”之深;也正因为伤心如此,所以谁也难以传神地画出这种心声。

    结尾两句,感慨深沉。高蟾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末日。他为此感到苦恼,而又无能为力。

    3. 旧唐诗,韩愈伎原文及翻译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注释

    1.芳华:芬芳的鲜花。

    2.初:刚刚。

    3.庭树:花园里的树木。

    4.故:因此,所以。

    5.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

    翻译

    新年已经来到,然而却还没有看到芬芳的鲜花,直到二月里,才惊喜地发现草儿萌发了绿芽。白雪似乎耐不住这春天的姗姗来迟,竟纷纷扬扬,在庭前的树木间洒下一片飞花。

    背景

    前人系此于元和十年(815),当时韩愈在朝任史馆修撰,知制诰。诗写长安春雪,特有一番细腻深微的审美意趣。既为咏雪,又须切中春字,故先从春天的感受落笔。对北方人来说,新年无芳华是正常的,但到过岭南的韩愈却觉得北方春来晚,直到二月才有草芽长出来,然而白雪却不肯就此离去,它还要穿庭落树地和春天逗个趣。诗人借鉴岑参《白雪歌》之意,拟雪为花,又进一步拟雪为人,说雪都嫌春天来得太迟了,因而要为人们装点出一些春花春意。诗中洋溢着一种北方人在冬去春来时节的喜悦之情,这大概是岭南人所难以体会到的。此诗当与八年后所作《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参读。

    赏析

    这首《春雪》,构思新巧。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感受 。这一“ 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吧 。从章法上看 ,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故穿”,把春雪刻画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诗的构思甚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 故穿庭树”纷飞而来 。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加了诗的意趣。“作飞花”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喧闹,一翻再翻,令读者目不暇接。

    第三、四段简要赏析: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

    4. 古诗村夜 白居易 翻译

    村夜(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

    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

    月明荞麦花如雪。

    【注释】

    1.霜草:被秋霜打过的草。

    2.苍苍:灰白色。

    3.切切:虫叫声。

    4.绝:绝迹。

    5.独:单独、一个人。

    6.野田:田野。

    7.荞麦: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实黑色有棱,磨成面粉可食用。

    【译文】

    在一片被寒霜打过的灰白色的秋草中,小虫在窃窃私语,山村的周围行人绝迹。诗人独自来到门前眺望田野,只见皎洁的月光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满地的荞麦花简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

    【作者】

    白居易(公元772—846年),晚唐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

    5. 一种风流吾最爱,南朝人物晚唐诗,出自谁的诗作

    季羡林先生尝说起,中国的诗中,最喜李义山的,可以算得上是西洋人说的纯诗(purepoem)了。 知堂曾言:“大沼枕山句曰,一种风流吾最爱,南朝人物晚唐诗,此意余甚喜之,古人不可见,尚得见此古物,亦大幸矣。”(《夜读抄·苦茶庵小文)》”知堂平生追求的超越功利、不为物累的那种风流,或许就是这种purepoem的精神吧。 义山的诗未必全是纯的。朦胧唯美的诗中,不知有多少牢骚隐晦和痛苦。即便是追求不为物累的知堂,又何尝能够真的不为物所累呢?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尘世当中,何来纯诗。 这世界已没有纯诗了。但这并不妨碍我在梦中找寻。

    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原名櫆寿(后改为奎绶),字星杓,又名启明、启孟、起孟,笔名遐寿、仲密、岂明,号知堂、药堂、独应等,浙江绍兴人。是鲁迅(周树人)之弟,周建人之兄。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6. 这段话有人能帮我翻译吗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poet group is the rise of Yu Guangxuan poetry, light body with a group of poets.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poet group formation and modern cultur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cept of context, is weakened and "Western learning spreading to the East" in the late Tang poetry is crowd the rise of social background, the city flourished, as Gwen Li Zhifeng spread and provide the material guarantee.In the modern society bred in Song everybody at the same time, also with Ye Yanlan and a number of other bright-colored and poet.The modern emphasis on "poetic origin" poetic atmosphere, is will Fan Yi et al in late Tang Poetry Faction important reason.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