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虞世南楷书集字唐诗

    1. 欧阳询五言绝句集字古诗

    与欧阳询互嘲(询嘲无忌) 朝代:唐代 作者:欧阳询 原文: 索头连背暖,漫裆畏肚寒。

    只因心浑浑,所以面团团。 道失 朝代:唐代 作者:欧阳询 原文: 已惑孔贵嫔,又被辞人侮。

    花笺一何荣,七字谁曾许。 不下结绮阁,空迷江令语。

    雕戈动地来,误杀陈后主。 嘲萧瑀射 朝代:唐代 作者:欧阳询 原文: 急风吹缓箭,弱手驭强弓。

    欲高翻复下,应西还更东。 十回俱著地,两手并擎空。

    借问谁为此,乃应是宋公。 欧阳询(557年一641年),汉族,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字信本,楷书四大家之一。

    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湖南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欧阳询与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

    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

    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

    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 》被称为。

    2. 褚遂良楷书集字对联

    唐代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就这种文化的总体来说,是高于以前任何一个时代的。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之下,涌现了一大批一流的政治家、文人、鉴赏家,他们礼貌周到,谈吐隽雅,有极好的艺术修养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艺术史研究的目的——像沃尔夫林《艺术史原理》中所说的——就在于把风格设想为一种表现,一种时代与一个民族的性情的表现,而且也是个人气质的表现。褚遂良的书法,正好也体现了这几点。也就是说,在他的书法艺术之中,既可以看到他所处的时代的风气,也是他那个阶层的贵族气息的展示,同时,也可以见出他自己的那种可以称为“唯美”的审美态度。与他作为政治家一样,在他身上体现了艺术家的气质。

    遗憾的是,褚遂良几乎没有关于书法方面的论著传下来,以致于我们不能一目了然地知道他的书学主张。但褚遂良的父亲禇亮与欧阳询、虞世南为好友,这当然会影响到褚遂良的书法风格。

    褚遂良与虞世南有过一次对话:“褚遂良亦以书自名,尝问虞世南曰:‘吾书何如智永?’答曰:‘吾闻彼一字直五万,君岂得此?’曰:‘孰与询?’曰:‘吾闻询不择纸笔,皆得如志,君岂得此?’遂良曰:‘然则何如?’世南曰:‘君若手和笔调,固可贵尚。’遂良大喜。”(《新唐书》卷一九八《欧阳询传》)这话可能一直在激励着褚遂良。

    3. 虞世南的书法艺术的影响

    虞世南是跟从王羲之的七世孙、隋朝书法家智永禅师学习书法的。

    他的字用笔圆润,外柔内刚,结构疏朗,气韵秀健。传说唐太宗学书就是以虞世南为师。

    唐太宗常感到“戈”字难写。有一天,他写字时写到“戬(jian剪)”字,只写了“晋”的半边,让虞世南写另外半边的“戈”。

    写成以后,唐太宗让魏征来鉴赏,魏征看了说:“今窥(看的意思)圣作,惟戬字戈法逼真”。唐太宗赞叹魏征的眼力高,也更看重虞世南的书法了。

    虞世南的代表作有《孔子庙堂碑》等。初唐的书法家继欧、虞之后的是褚遂良和薛稷。

    虞世南死后,唐太宗慨叹地说:“世南死,没有人能够同我谈论书法了。 ” 孔子庙堂碑为虞世南撰文并书写。

    原碑立于唐贞观初年。楷书35行,每行64字。

    碑额篆书阴文“孔子庙堂 孔子庙堂碑 之碑”六字。碑文记载唐高祖五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后裔孔德伦为褒圣侯,及修缮孔庙之事。

    为虞世南六十九岁时所书。此碑书法用笔俊朗圆润,字形稍呈狭长而尤显秀丽。

    横平竖直,笔势舒展,一片平和润雅之象。宋黄庭坚有诗赞曰:“虞书庙堂贞观刻,千两黄金那购得。”

    汝南公主墓志此帖无款,传为虞世南书,亦有人认为是旧摹本。纸本,行书18 行,共222字 。

    此帖书法温润圆秀,用笔近似宋代米芾,故有米临之说。 明王世贞评此书:“潇散虚和,姿态风流,有笔外意。”

    明李东阳也说此帖:“笔势圆活,戈法独存。”所谓戈法,就是虞世南研究“二王”书法所悟到的一种独特笔法。

    《汝南公主墓志》前几行确实与虞世南的楷书风格相一致,具备了含蓄深沉,外柔内刚,凛然不可犯的风度。 可惜后半部则流于荒率,疑为伪作,不无道理。

    此帖现藏上海博物馆。 除了以上两件作品其他尚有《昭仁寺碑》、《破邪论序》、以及散见于刻帖的《大运帖》、《用笔赋》、《书指述》、《演连珠》、《景纬成象》、《孔有新制帖》、《积时帖》、《朝会帖》、《瘦朽帖》、《临乐毅论帖》、《潘六帖》、《世南伏奉三日疏》、《醒滞帖》等。

    这些碑帖中,有些是伪作,有些是集碑文钩摹而成,可信的为数甚少。 [7] 虞世南摹兰亭序 虞摹兰亭序》卷,唐,虞世南摹,纸本,行书,纵24。

    8cm,横57。7cm。

    此本质地为白麻纸,系唐代物,一些字有明显勾笔痕迹,当属唐人勾摹本。 此卷直至明代,一直被认为是褚遂良摹本,后董其昌在题跋中认为“似永兴(虞世南)所临”,后世就改称为虞世南摹本,清代梁清标还在卷首题签“唐虞世南临禊帖”。

    因卷中有元代天历内府藏印,故亦称“天历本”。 此卷用两纸拼接,各14行,排列较松匀,近石刻“定武本”。

    但点画与褚遂良摹本相近,点画较圆转,少锐利笔锋。勾描的墨色清淡,气息古穆。

    据考证,此本当为唐代辗转翻摹之古本。 卷中共有宋、明、清诸家题跋、观款17则,钤印104方,另有半印5方。

    其中前拼纸上所钤元内府“天历之宝”朱文印、后拼纸下所题小楷“臣张金界奴上进”一行,均真。 后隔水所钤宋内府印,以及第一尾纸上宋代魏昌、杨益题名和明初宋濂跋均系后配。

    以后接纸上的明人题跋、观款,均真。 此卷历经南宋高宗内府、元天历内府、明杨士述、吴治、董其昌、茅止生、杨宛、冯铨,清梁清标、安岐、乾隆内府等处收藏。

    曾著录于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张丑《真迹日录》、《南阳法书表》、汪砢玉《珊瑚网书录》,清吴升《大观录》、安岐《墨绿汇观》、阮元《石渠随笔》及《石渠宝笈·续编》等书。 清代刻入“兰亭八柱”,列为第一。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