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七律故事谈

    1. 《七律》杜甫 谈体会

    也从江槛落风湍。杨伦在《杜诗镜铨》中说此两句“兼寓扶善疾恶意。”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它们“言外有扶君子、抑小人意,衰颜欲付紫金丹,信有人间行路难,诗人希望它们长得快。“千尺”、“万竿”都是夸张,恶竹应须斩万竿,长得高,在它们身上倾注着热烈的爱。而那种随处乱生、侵蔓庭园的“恶竹”,诗人却认为纵有万竿,也必须把它们除去。新松恨不高千尺,非如此不足以表现诗人强烈的爱憎。”可见寓有深刻的哲理。

    【原作】常苦沙崩损药栏。对于这两句诗前人都认为不光是写松和竹,而是另有寓意。生理只凭黄阁老。三年奔走空皮骨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唐·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今译】我恨不得让新松长到千尺高,而对于恶竹,则必须全部加以芟除。

    【赏析】“新松”指诗人在成都草堂培植的四株小松

    参考资料:zhidao.baidu.com/question/42486762.html?si=1

    2. 关于七律的诗歌

    1、《早雁》 唐代: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译文:八月边地回鹘士兵拉弓射箭,雁群为之惊飞四散哀鸣连连。月明之夜孤雁掠过承露仙掌,哀鸣声传到昏暗的长门宫前。

    应该知道北方正当烽烟四起,再也不能随着春风回归家园。请莫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水边的菰米绿苔可免受饥寒。

    2、《登高》 唐代: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3、《登金陵凤凰台》 唐代: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

    4、《积雨辋川庄作 / 秋归辋川庄作》 唐代: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译文:连日雨后,树木稀疏的村落里炊烟冉冉升起。烧好的粗茶淡饭是送给村东耕耘的人。

    广阔平坦的水田上一行白鹭掠空而飞;田野边繁茂的树林中传来黄鹂宛转的啼声。 我在山中修身养性,观赏朝槿晨开晚谢;在松下吃着素食,和露折葵不沾荤腥。

    我已经是一个从追名逐利的官场中退出来的人,而鸥鸟为什么还要猜疑我呢? 5、《西塞山怀古》 唐代: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译文: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3. 找一些唐诗宋词代表人物并谈谈对他们一首诗的感受.

    唐诗:《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赏析:关于此诗还有一个故事,传李白本想登黄鹤楼时题诗一首的,不料崔灏已题《登黄鹤楼》,观后李白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等后来李白游南京凤凰台时,就依崔颢《登黄鹤楼》做了相仿的此诗一较高下.此诗曾被后人推为唐诗七律的压卷之作.韩联和颈联对仗非常工整,为唐律难得之佳作!宋词:青玉案——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赏析:此词为辛弃疾(豪放派)最具婉约风格的代表作,曾被国学大师王国维推为‘为学之三大境’之词!此词极力渲染元宵节观灯的盛况.满城灯火,游人如织,通宵欢乐的热闹景象历来为人传唱。

    4. 哪首唐诗被评为“古今七律第一”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髙》,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是杜甫流寓夔州,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这一首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颈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丛生。尾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这一首诗四联全都用了对仗,而句之中又有对仗,第一句“风急”对“天高”,第二句“渚清”(“清”谐音“青”)对“沙白”,第七句“艰难”对“苦恨”,第八句“潦倒”对“新停”,都是先在本句自对,再跟对句相对。

    有趣的是,第一句因为押韵,跟第二句在平仄上就无法完全相对,而在字义上却对得天衣无缝。 这首诗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即使仅从形式上看,也当得起此美称。

    5. 用古诗《锦瑟》编一个300~500字的小故事

    李商隐 (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有七律圣手之称。

    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他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四。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

    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死后葬于家乡荥阳。 个人经历 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行次西郊一百韵》、《有感二首》、《重有感》等皆著名。

    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贾生》、《隋宫》、《富平少侯》等较突出。无题诗也有所寄寓,至其实义,诸家所释不一。

    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

    也工四六文。有《李义山诗集》,文集已散轶,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李商隐一生经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文宗开成二年以前,是他的青少年时期。

    16岁著有《才论》、《圣论》,以古文为士大夫所知。文宗大和三年,受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召聘入幕。

    大和六年,令狐楚调任河东节度使、北都留守,李商隐随至太原。以后曾有短时期在兖海观察使崔戎幕府逗留。

    开成二年登进士第。这个阶段存留的诗作不多,但已形成重要的开端。

    其中有一部分直接反映社会政治的诗篇,如《隋师东》、《有感二首》、《重有感》、《寿安公主出降》、《行次西郊作一百韵》等,指事陈情,激切感人,显示了青年诗人关怀国家命运的抱负和器识。另一些作品以比兴寄托的手法抒写作者的凌云壮志和渴求用世的心愿,如《初食笋呈座中》和《无题》“八岁偷照镜”,笔意宛转,风格清新。

    此外,也有少量应酬诗和艳体诗。 第二阶段,从开成三年到武宗会昌六年,是李商隐踏上仕途和开始卷入党争旋涡的中年时期。

    这一阶段坎坷不平的人生历程,促使诗人的创作向纵深发展。题材比前期宽广,包括感时、抒怀、言情、赠答、行旅、田园、咏史、咏物许多方面。

    诗中感情更为沉郁,表达愈加婉曲,艺术上达到成熟的境界,代表作如《安定城楼》、《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另一方面,消极颓废的思想和绮靡俗艳的诗作也有所发展,如《镜槛》、《曲池》、《县中恼饮席》、《花下醉》。

    第三阶段,宣宗大中元年 (847)以后,是李商隐三入幕府、天涯漂泊的后期。宣宗即位后,一反武宗朝的政治措施,会昌年间得势的李德裕党纷遭贬逐,诗人受到进一步压抑。

    他在京没有出路,只好到远方幕府去安身。 大中十二年,罢职回郑州闲居。

    大约就在这一年年底病逝。漂泊无定的生涯,使诗人后期的诗风变化更为多样,诗境也日趋老成。

    所写的诗更加发人深思,令人叹惋。

    6. 找一些唐诗宋词代表人物并谈谈对他们一首诗的感受

    唐诗:《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赏析:关于此诗还有一个故事,传李白本想登黄鹤楼时题诗一首的,

    不料崔灏已题《登黄鹤楼》,观后李白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等后来李白游南京凤凰台时,就依崔颢《登黄鹤楼》做了相仿的此诗一较高下。

    此诗曾被后人推为唐诗七律的压卷之作。韩联和颈联对仗非常工整,为唐律难得

    之佳作!

    宋词:青玉案——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赏析:此词为辛弃疾(豪放派)最具婉约风格的代表作,曾被国学大师王国维推为‘为学之三大

    境’之词!此词极力渲染元宵节观灯的盛况。满城灯火,游人如织,通宵欢乐的热闹景象

    历来为人传唱!

    7. 赞美祖国古诗有哪些七言律诗56字

    赞美祖国的七言律诗古诗有: 1、《钱塘湖春行》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释义: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平齐白云垂得很低。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

    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2、《黄鹤楼》唐代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释义: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3、《鹧鸪天·送欧阳国瑞入吴中》宋代辛弃疾 莫避春阴上马迟。春来未有不阴时。

    人情展转闲中看,客路崎岖倦后知。 梅似雪,柳如丝。

    试听别语慰相思。 短篷炊饮鲈鱼熟,除却松江枉费诗。

    释义:不要再因“春阴”而逗留不去,应早日出发,因为整个春天都没有不阴的时候。人们辗转闲中看,客路崎岖疲倦才知道。

    梅花像雪,柳细如丝。试着听不要说话来慰解相思。

    到了松江那样一个绰有诗情画意的地方,当你在小船上吃着鲜美的鲈鱼饭时,别忘了作几首诗寄回来啊。 4、《春思》唐代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释义:莺歌加燕语,通报新年的来临,马邑与龙堆,相距数千里路程。

    我家就在这城里呀,邻近汉家宫苑,心儿却随明月飞到了遥远的边陲。 机中的锦字回文抒发我深深的怨恨,楼上的花儿似乎在讥笑我孤枕独眠。

    借问我的军中主帅窦宪车骑将军,你何时才能班师回朝刻石燕然。 5、《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清代秋瑾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

    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释义:祖国沉沦感慨不能停止,到海外去寻找知音。

    金碗已经缺总要补,为国牺牲不敢爱惜自己的生命! 嗟叹险阻,感叹飘零。关山万里作英雄行为。

    不要说女子不能成为英雄,每晚墙壁上的龙泉宝剑在做龙鸣。

    8. 关于诗歌知识和故事

    诗歌概念起源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诗体概说 诗体的分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现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简单地谈谈汉魏六朝和唐宋的诗体。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

    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关采集,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的。《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

    "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乐府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

    中唐时白居易等掀起一个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作新乐府。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

    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

    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

    古绝一般只限于五绝。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

    现代诗的含义: 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

    “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诗歌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一)诗歌的起源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

    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

    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二)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三)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

    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

    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