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朱庆馀的唐诗

    1. 求 朱庆馀 古诗翻译

    《全唐诗》卷515_87 【南湖】朱庆馀

    湖上微风小槛凉,翻翻菱荇满回塘。野船著岸入春草, 水鸟带波飞夕阳。

    芦叶有声疑露雨,浪花无际似潇湘。 飘然蓬艇东归客,尽日相看忆楚乡。

    《全唐诗》卷578_14 【南湖】温庭筠

    湖上微风入槛凉,翻翻菱荇满回塘。野船著岸偎春草,水鸟带波飞夕阳。

    芦叶有声疑雾雨,浪花无际似潇湘。飘然篷艇东归客,尽日相看忆楚乡。

    南湖上微风吹过,给栏杆水榭带来一阵凉意,菱、荇翻舞,满塘水波荡漾。靠近岸边的乡间小船没入春草,掠过湖面的的水鸟飞向夕阳。芦叶沙沙作响,疑似滴露降雨;浪花浩浩无际,有如潇湘景象。我随着篷船飘然东归,整日里看着南湖回想着楚地的风光。

    南湖即今浙江绍兴的鉴湖,又名镜湖。这首诗作者远游归来所作,描写了春天傍晚微风拂过时的南湖美景,并触景生情抒发了他对游历地区的怀念,写景细致,对仗工整,形象而含蓄地透露出作者深沉凝重的感情。

    此诗作者一作温庭筠,唯首联“小”作“入”,颔联“入”作“偎”,颈联“露”作“雾”,分见于《全唐诗》卷515和卷578,意趣无大差别。但温是太原祁人,到绍兴鉴湖游玩不应当称“东归客”,朱庆馀是越州(今绍兴市)人,称“东归客”合情合理。清代《全唐诗》编纂草率,这类作者重出的现象不少。宋初太平兴国年间(976-984)编纂的《文苑英华》,仅录朱庆馀诗四十余首,其中就有《南湖》,而录温庭筠诗一百五十余首,其中却没有《南湖》。《文苑英华》编纂时间离唐不远,此诗作者为朱庆馀应比较可信。

    2. 求解张籍酬朱庆馀古诗词

    1、原诗:酬朱庆馀张籍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2、译文:一个刚刚经过修饰打扮,从清澈明净,风景优美的鉴湖中走出来的采菱女。

    采菱女自己也知道自己长得漂亮,但因过分爱美,却又自我思量起来。尽管有许多别的姑娘身上穿着齐地出产的精美绸缎做成的衣服,却并不值得世人看重,唯有这采菱女的一曲歌才值千金。

    3、创作背景:宝历年间(825—827)朱庆馀在秋风萧瑟、科举考试前夕,背着行囊,来到长安,作了《近试上张水部》,写给当时任职水部郎中的诗人,诗人收到这首婉约隐喻诗之后,莞尔一笑,当下就提笔写了这首诗,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酬朱庆馀》是唐代诗人张籍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中以越女、采菱姑娘比朱庆馀,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庆馀的优秀作品,表现了对朱庆馀的欣赏,暗示他不必为考试担心,巧妙而含蓄的表明自己的意见。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小题1:诗人通过潺潺的流水、盛开的桃花、划行的扁舟及惊起的鸳鸯(1分),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又充满情趣的美丽春景图。(1分)

    小题2:运用了以动衬静或细节描写的手法。(1分)游船驶入的地方,有几只受惊的鸳鸯从碧绿的溪水飞起,(1分)这一细节充满了动感,别开生面(1分),烘托了耶溪的清幽,表达出作者的闲适之意。(1分)(或采用了化用典故的手法。(1分)“桃花”“扁舟”化用陶渊明《桃花记》的典故,(1分)借陶渊明表达诗人对耶溪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和寄情山水的闲适之意,既形象生动又增添了诗歌底蕴。)

    小题1: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先要读懂诗句内容(难懂的词语如“缭绕”“恰是”等词可依靠注释),然后分析诗句写的是何时(季节或时令、时辰等)、何地(如山村、湖边、林中等),抒发的是何情感,用一句话(其句式为“描绘了一幅……的画面”等格式)总结这些内容,最后再指出这画面是通过哪些景物描绘出来的。

    小题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赏析艺术手法,可从分析诗句采用的修辞方法、表达方式、描写方法等入手。比如本题,尾联的上句写的是环境(可视为“静”),下句写了鸳鸯的“飞”(可视为“动”),因此可认为这是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从另一个角度看,下句采撷了鸳鸯飞起这一细节,又可认为是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

    4. 朱庆馀是何年生的

    没有记载他的出生

    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宝历二年(826)进士。曾作《闺意献张水部》作为参加进士考试的“通榜”,增加中进士的机会。据说张籍读后大为赞赏,写诗回答他说:“越女新装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为足时人贵,一曲菱歌值万金”,于是朱庆馀声名大震。

    诗词作品:

    - 宫词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 闺意献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5. 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承袭我国古典诗歌的什么传统

    此诗一题《近试上张水部》,说明是在应试不久前献给张籍的。张籍怜才惜士,喜奖掖后进。据《全唐诗话》说:“庆余遇水部郎中张籍,知音。(籍)索庆余新旧篇二十六章,置之怀袖而推赞之。时人以籍重名,皆缮录讽咏。庆余作《闺意》一篇以献,籍酬之云云。由是朱之名流于海内矣。”一首小诗,竟使一个举子声名大振,确是诗史上一段佳话。

    在封建科举时代,应试是决定举子一生命运的关键。因此在临沂应的时刻,举子们总是急于探询自己未来的命运。朱庆余碍于情面,不好意思明问,于是就产生了《闺意》这首诗。

    这首小诗之所以起到这样大的作用,是同它的艺术感染力量分不开的。诗中托言闺意,只是剪取了新嫁娘生活中一个小小的侧面,加以细致勾勒,深入开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起首二句,渲染特定情境:洞房交代了诗中人物所处的地点。就时间而言,有“昨夜”、“待晓”四字,表明了由晚至晓整整一个通宵。“昨夜停红烛”,是说红烛从昨夜开始烧起。停点燃,带有安置意,系唐人口语。拜舅姑,是说拜见公婆。从“洞房昨夜停红烛”,到“待晓堂前拜舅姑”,表现了时间的转换和地点的推移,也展示了人物内心感情的变化。与之相应的语言,也显得和美流转,自然贴切。

    新婚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题材。但诗人摈弃一般诗词中习见的内容,紧紧扣住主题,抓住“拜舅姑”这一贯串动作,进行描写。然而又不直接写她去拜见,而是写拜见之前的环境和心理活动。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待”字。它不仅具有“将要”的意思,而且侧重于等待和期待。俗语说:“丑媳妇总要见公婆”,其实新媳妇初次拜见公婆,心中总是不免忐忑。在拜见公婆之前,内心里必将充满期待而又不安,兴奋而又担心的复杂感情。这里着一“待”字,便将这种复杂的感情概括出来了。

    “妆罢'二字,从上句“待”字生出。隐隐点出她已梳妆了好长时间,无疑这些都是在“待”的过程中进行的。容貌打扮得如何?公婆是否满意?自己没有把握,得先问问新郎。于是低声问道:“画眉深浅入时无?”这“低声”二字用得极其准确。因为是新嫁娘,新来乍到,对夫家的环境还不熟悉;又因为旧时女子,幼承闺训,举止不得轻浮,所以她才压低了嗓子,表现出这种拘谨、娇羞的神态。结尾“画眉”一句,是全篇命意所在,前面的环境铺叙也好,心理刻画也好,都是为了归结到这一句。这一问,增加了无穷的诗意。古典诗歌的结句有多种形式,或以景语,或以情语,或以问句。此诗以问句作结,不让夫婿作答,而让读者去想象。因此颇饶言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余味。

    前人对此诗评价极高,清代贺裳《载酒园诗话》说:“朱庆余《闺意》‘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宫词》‘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真妙手比拟。”“妙手比拟”是此诗的主要特点。如诗中将自己比作新嫁娘,将许为知音的张籍比作夫婿,将知贡举的官员比作舅姑,又将自己的文章比作所画之眉。所咏在此,寄意在彼,旨在言外,确很巧妙,很能引人玩味。

    由于此诗的艺术性很高,因此打动了张籍。张籍曾酬答一诗云:“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掏菱歌敌万金。”朱庆余以比拟作试探,张水部也用比拟作暗示。囡为朱是越州人,所以把他比作“越女”。越地向以产美女著称,西施就出在若耶溪畔,唐人还有“越女天下白”的诗句。以越女称誉越地出生的才子,取喻恰当。不仅如此,以“明艳”对“画眉”,以“沉吟”对“低声”,一问一答,也是备极工巧。“自知”以下三句是对朱庆余的正面回答:你的容颜已十分明艳,何必还娇羞无那?你的文章宛如镜湖女郎所唱的菱歌,价值万金,即使拿珍贵的齐纨,也不能酬谢于万一。这个评价是够高的了,怪不得一下子使朱庆余的“诗名流于海内”。朱张酬唱,真可称得上珠联璧合,妙趣天成。

    朱庆馀的唐诗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