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阿倍仲麻吕唐诗

    1. 日本派遣唐诗来华代表人物是

    阿倍仲麻吕

    阿倍仲麻吕(698—770),日本著名遣唐留学生,唐左散骑常侍安南都护,中日文化交流杰出的使者。 1978年,西安市和奈良市协议在两市各建一座纪念碑供后人瞻仰和缅怀。西安的纪念碑于次年在著名的唐兴庆宫遗址内落成,由我国著名建筑大师张锦秋设计,汉白玉砌筑,仿唐结构,碑高5.36米,端庄峻拔。碑正面刻有“阿倍仲麻吕纪念碑”八字,背面镌刻其事迹,柱顶四侧是表现中日友好的樱花、梅花浮雕,柱基是采用莲瓣雕饰,柱板上刻日本遣唐使船浮雕,两侧分别是李白《哭晁卿衡》诗和阿倍仲麻吕《望乡》诗,具有深邃的中日文化内涵。

    吉备真备

    吉备真备(きび の まきび,695年—775年),日本奈良时代的学者、政治家(公卿),曾任两次遣唐使,官至正二位右大臣,明治时期被追赠为勲二等,著有《私教类聚》50卷。传说中吉备真备创立片假名,经过考证,片假名的完成显然不是一人之功,吉备真备可能对片假名有一部份的贡献。为纪念吉备真备,井原铁道的井原线在他的故乡、冈山县吉备郡真备町的箭田设有同名车站。

    空海

    日本佛教高僧。公元804年到中国,在长安交流佛教密宗。806年回国,创立佛教真言宗(又称“东密”)。著有《文镜秘府论》、《篆隶万象名义》等书,保存了不少中国文学和语言学资料。

    井真成

    井真成墓志铭 公姓井,字真成。位于西安,日本遣唐使“井真成”的墓志一合。志盖为覆斗状,青石质,边长37厘米,篆文,题为“赠尚衣奉御府君墓志之铭”。由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新收藏。

    2. 那首唐诗是体现中外友好的

    哭晁卿衡 作者: 李白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蓬壶】蓬莱 【明月】指品质高洁的晁衡 【赏析】: 晁衡,又作朝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吕。

    唐开元五年(717),随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团来中国求学,学成后留在唐朝廷内作官,历任左补阙、左散骑常侍、镇南都护等职。与当时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友谊深厚,曾有诗篇唱和。

    天宝十二载,晁衡以唐朝使者身份,随同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团返回日本,途中遇大风,传说被溺死。 李白这首诗就是在这时写下的。

    诗的标题“哭”字,表现了诗人失去好友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籍的真挚感情,使诗歌笼罩着一层哀惋的气氛。 “日本晁卿辞帝都”,帝都即唐京都长安,诗用赋的手法,一开头就直接点明人和事。

    诗人回忆起不久前欢送晁衡返国时的盛况:唐玄宗亲自题诗相送,好友们也纷纷赠诗,表达美好的祝愿和殷切的希望。晁衡也写诗答赠,抒发了惜别之情。

    “征帆一片绕蓬壶”,紧承上句。作者的思绪由近及远,凭借想象,揣度着晁衡在大海中航行的种种情景。

    “征帆一片”写得真切传神。船行驶在辽阔无际的大海上,随着风浪上下颠簸,时隐时现,远远望去,恰如一片树叶飘浮在水面。

    “绕蓬壶”三字放在“征帆一片”之后更是微妙。“蓬壶”即传说中的蓬莱仙岛,这里泛指海外三神山,以扣合晁衡归途中岛屿众多的特点,与“绕”字相应。

    同时,“征帆一片”,飘泊远航,亦隐含了晁衡的即将遇难。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这两句,诗人运用比兴的手法,对晁衡作了高度评价,表达了自己的无限怀念之情。前一句暗指晁衡遇难,明月象征着晁衡品德的高洁,而晁衡的溺海身亡,就如同皓洁的明月沉沦于湛蓝的大海之中,含意深邃,艺术境界清丽幽婉,同上联中对征帆远航环境的描写结合起来,既显得自然而贴切,又令人无限惋惜和哀愁。

    末句以景写情,寄兴深微。苍梧,指郁洲山,据《一统志》,郁洲山在淮安府海州朐山东北海中。

    晁衡的不幸遭遇,不仅使诗人悲痛万分,连天宇也好似愁容满面。层层白色的愁云笼罩着海上的苍梧山,沉痛地哀悼晁衡的仙去。

    诗人这里以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写白云的愁来表达自己的愁,使诗句更加迂曲含蓄,这就把悲剧的气氛渲染得更加浓厚,令人回味无穷。 诗忌浅而显。

    李白在这首诗中,把友人逝去、自己极度悲痛的感情用优美的比喻和丰富的联想,表达得含蓄、丰富而又不落俗套,体现了非凡的艺术才能。 李白的诗歌素有清新自然、浪漫飘逸的特色,在这首短诗中,我们也能体味到他所特有的风格。

    虽是悼诗,却是寄哀情于景物,借景物以抒哀情,显得自然而又潇洒。 李白与晁衡的友谊,不仅是盛唐文坛的佳话,也是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交往历史的美好一页。

    日前,上海鲁迅纪念馆收到一份厚礼——鲁迅于1935年亲笔书写的赠送给日本友人增井经夫的唐代诗人刘长卿名句《听弹琴》。 条幅全文为:“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增井先生雅属 鲁迅。”

    且不论诗中流露出引对方为知己的深情厚谊,单就长63。5厘米,宽34。

    2厘米的条幅尺寸在鲁迅真迹中也算得上大型。鉴于如今拍卖市场上95%的鲁迅手迹皆为赝品,这件见证中日友好交流源远流长的证物就显得弥足珍贵。

    捐赠手迹的古西阳子女士是鲁迅生前好友田中庆太郎的外孙女,增井经夫的女儿。田中庆太郎比鲁迅年长一岁,上世纪初曾在北京居住和学习,为日本学界公认的中国古籍版本、目录学权威。

    回国后继承父业,经营“文求堂”书店,以销售中国古籍、出版相关学术著作闻名遐迩。 1932年,“文求堂”出版了《鲁迅创作选集》,收有《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等著名作品。

    鲁迅读后发现了一些错讹,即作正误表,寄给田中,田中非常重视,马上印刷了“鲁迅创作选集正误表”插入书中,并寄给鲁迅。由此,鲁迅与田中庆太郎友谊日增。

    得知鲁迅在上海文坛的境遇并不是太好,1935年12月,田中庆太郎的女婿、东京东洋高等女子学校讲师增井经夫先生来沪考察旅行,受岳父田中庆太郎委托,邀请鲁迅去日本写作、疗养。鲁迅婉拒。

    为表达谢意,鲁迅在1935年12月14日下午手书唐代刘长卿五绝《听弹琴》条幅赠增井经夫先生。 当天,《鲁迅日记》记载:“为增井君作字一幅。”

    1992年,增井经夫逝世后,这幅珍贵的墨迹由其女儿古西阳子女士保存。 去年7月,田中庆太郎的孙女山口由纪子和丈夫到上海鲁迅纪念馆参观,无意中看到了一本名为《鲁迅与日本友人》的书,书中专门有一章写到鲁迅和田中庆太郎、增井经夫的交情,夫妻俩看后非常感动,回国后立马将此事告诉了古西阳子女士,经过仔细考察,从保存和安全以及研究的专业角度来看,古西阳子毅然决定将这幅鲁迅书法真迹捐赠给上海鲁迅纪念馆。

    古西阳子说:“父亲临去世前说,这是一件传家宝,要好好保护,将来捐给对中日文化有研究的单位。上海鲁迅纪念馆,是父亲这件珍品最好的收藏地。”

    上海鲁迅纪念馆副馆长王锡荣告诉早报记者,古西阳子女士无偿捐赠鲁迅手迹一事在日本方面得到了诸多关注,相关报道陆续见。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