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寻此词出处

    这是一首自己瞎写的词,词牌当中没有这个格律。

    乍一读比较顺口,仔细分析很多不妥之处。

    有点儿大而空的感觉。

    比如 卷起木叶无重数 木叶一说 可能与 无边落木萧萧下 有相近之处 但这里木叶同时出现 又用卷起 显然不妥 杜甫用木字是平仄与意境的双重考虑 由木及叶 自然顺畅 这里的 卷起木叶 就牵强多了 后一点 无重数 一般都有 帘幕无重数 的说法 但这里显然是要写 风卷落叶的感觉 完全不是 无重数 的感觉

    以上只说一句 短短 六段 两句 二十五字 不妥之处甚多 不多赘述

    希望提问者 多读些主流经典诗词 在主流中挖掘自己的风格 不要读了一点 自觉有了一股诗词气息 就剑走偏锋 一味追求词藻堆叠 自己走了下乘之路更多追问追答追问

    通假”之字是古人所作,然“通假字”三字却是今人所创,古人的通假字其实到底是什么?其实根本无人可知,或许就是古人错字的体现。

    而诗词中或因此错字而彰显晦暗难明,然今人却道其为高明之处,此不显出当处此地无银,今人愚昧可当,形同卖弄。

    由“通假”之称,二字已体现出今人刻意将“错字”美化的用意。

    再举一例--字数又满,且看追问。

    追答

    哈哈 偏激了些 读诗文 其实是在找一种心灵的共鸣 同时也是体验一种文化的积淀与传承

    楼主说的也对 鲁迅写文章的时候没想过每一句的意思 但是现在课堂上经常会问 文中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要是这样读文章也不必读了。

    关于古代诗词的格律,不是限制诗词发展的枷锁,而是让大部分诗词传承至今的保障。

    诗词的格律至少让诗词可以吟唱,读起来也顺口。

    关于古代的诗词优劣,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看法。

    但是总体趋势是这样的,这首诗词,要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同,才能流传下来。

    我个人读诗词,从来不知道有什么现代人的推崇,也不知道用了什么手法。

    只是感觉这首诗词写到我心里了,他就是一首好的诗词。

    我不知道提问者在跟谁较劲儿,自己多读一些书,唐诗宋词就在那摆着,随便你来品赏,喜欢的多读几遍,不喜欢的一带而过。

    没有人规定哪些是好诗,要去读哪些。

    对于诗词的创作,如果要写词,就去学格律。

    因为在古代没有说写词的,都是在填词,一个填字就说明一切了。

    如果不想填,就自己谱曲,创作词牌。

    像你问题中的那一首,根本不叫词,词是相对于词牌来的。

    流光飞度,残风落暮,卷起木叶无重数。

    惆怅间,零落花雕空前舞。

    就这一段东西,你不用说古文化教授粉饰,就是苏轼、柳永来了,都不管用。

    一段文字的功力,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段太浅了。

    创作诗词也不一定非要按格律,比如说作诗,提问者可以参考《红楼梦》第四十八回,看看香菱是怎么学诗的。

    最后再说几句,读书是自己在读,不需要别人的承认或者否定,就像我以上说的,是我自己的看法,我不去著述立说,也不需要大部分人都认同我,我只是简单的表达我的思想。

    如果喜欢诗词,就单纯的去读,去体会,不要被诗词本身之外的东西扰乱了视线。

    追问

    对诗词有疑问的大家可尽情讨论,一扫自己自读“床前明月光”以来对诗词的郁闷情结。

    上楼别误会,我并非与谁较劲,如果硬要说是较劲的话,我是和中国古诗词与翻译者较劲,到底是哪一方含的水分多。

    记得小时候就有过一想法,错字就错字,为何叫通假字?一些看上去如此通俗的白话文,怎就成了诗中的经典等等。

    所以就开始怀疑现在的人是否将古诗过度的美化了。

    或许李杜等古人回来还会高兴的说上一句“原来我还有这个意思”~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