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如何做好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如何做好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一:批阅学生周记,我读到这样一段文字:“汪老师,说句您不要生气的话,我总觉得最近《唐诗宋词》你上得太乏味,总想打瞌睡。

    《梦游天姥吟留别》有必要上那么多节课?同学们有很多没有您那样喜欢李白,也难达到您欣赏水平。

    虽说语文课上您也让我们敞开心河畅所欲言,可您不觉得那离我们太遥远了吗?”说实话,读了这段话,我很有些伤感,也有些埋怨。

    二:笔者正任教高二一文一理两个班的语文课,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

    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

    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笔者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

    有时,笔者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

    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

    三:我们学校规定禁止学生把手机、Mp3、Mp4等各种通讯和娱乐工具带入校园,可是我班文艺委员许燕上自习时听Mp3,我非常生气,班干竟然带头违纪,拿到办公室一听,里面有毛宁的《涛声依旧》、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芳草无情》、周杰伦的《东风破》《青花瓷》等等,她噘着嘴说是为了学习古典诗词,我想她确实不是狡辩,这些流行歌曲的确都与古典诗词有关,心中怒气消解了许多,批评其违纪的同时更多的赞扬……

    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那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就有一种默契。

    [案例原因探寻]

    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笔者所教的学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于是,笔者想: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

    由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开始了深一层地思考。

    (一)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

    1、在流行文化和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学生的阅读空间狭小,阅读品位降低。

    现在的高中生课业负担都非常重,再加上网络、电视、广播和流行音乐的冲击,学生课外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可谓少之又少。

    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我们的学生都在看些什么书呢?我们经常看到有老师从学生那里没收到动漫、武侠或者言情一类的书。

    我的学生是理科班,整天忙于数理化,他们没有太大的兴趣也没有大块的时间来读长篇名著,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阅读局限在这类书中。

    这些书在学生眼中可谓图文并茂,情节引人入胜,通俗易懂,携带方便,便于隐藏,而且一个中午就能读上一本,所以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市场。

    经常性的阅读这些书,使得学生的语言水平深受其害,如我们经常可以听见学生张口就来周星弛的口头禅:“哇靠”“哇塞”,更有甚者能把他的经典台词“曾经有一段爱情放在我面前……”倒背如流。

    千篇一律的说话方式阻碍了他们思维的发展,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品位难以提高,拿到高雅的古诗词就没精打采,无兴趣去读。

    2、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

    如《离骚》,就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古奥难懂,提不起兴趣。

    《离骚》虽然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距离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

    虽然前面学生已经接触了《诗经》,但对于楚辞,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仍然是陌生的。

    从字面上看,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3、呆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枪杀了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激情。

    不少教师平时教上古典诗词,篇篇逐字逐句串讲,老师讲的多,学生自己体验的时间反而少;或者似乎把一堂古典诗词鉴赏课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读课。

    而事实上古典诗歌不同于文言文,把教文言文常用的方法放到欣赏古典诗歌的课堂上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败,也难怪学生不喜欢。

    古典诗词鉴赏课要充分考虑文体的特点,既要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又要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

    (二)造成现状的主观原因

    现在有一部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的认识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1、“长一点的诗歌,学起来费时费力,又难懂,学了就忘”

    这是一种畏难心理。

    学生生性好动,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他们注意力保持集中的时间比较短,记忆深度不够。

    许多同学看到课后“背诵”两个大字就顿生反感,让他们自觉静心背背古典诗歌是不容易。

    而实际上要想在嘻嘻哈哈的笑闹中轻松学好语文同样也是不太现实的,要想在学习中取得成效,本身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学古典诗词落伍了,不够现代”

    古典诗词不是外语,而是我们民族古代的语言形式。

    学习古典诗词就是回望我们民族文化的血脉源头,没有它,我们就找不到“回家”的路。

    不好好学习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我们就愧对于祖先,愧对于血管里流动的中华民族的热血。

    但学生主观上没有认识到这些,他们受流行文化的影响喜欢流行歌曲,却不知有许多歌词都是由古典诗词改编而来的。

    所以他们会觉得学古典诗词是“落伍”,跟不上时代。

    3、“为了考试,我愿意在语文课堂上读读古典诗词,在课外我从来不读这些诗词”

    这些学生很实际也很纯粹,他们学习古典诗词就是为了考试时的得分。

    抱着这种应试心理,学生就变得功利、浮躁,不肯静下心来多读多背,至多背几句“名句”“考点句”。

    但是古典诗词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

    学习古典诗词,从语言的范例中学习语言,能丰富语文素养,培养语文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古典诗词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的地位,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大。

    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五册一共安排了三个单元学习中国古代诗词,   作为选修教材苏教版《唐宋诗词选读》专题的诗词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增进文学素养,丰富文化底蕴,充实语文知识,增强语文能力,从而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在《课程标准》)诵读篇目中所占的数量多。

    《课程标准》附录“关于诵读篇目的建议”中要求会背诵一定数量的古典诗词:《诗经》,如《氓》等;楚辞,如《离骚》等;唐宋词,如李煜《虞美人》、苏轼《念奴娇》、辛弃疾《永遇乐》等。

    同时,高考作为一种选拔和导向,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对古诗词的重视。

    诗歌鉴赏题加上名句默写,在整张试卷分值约占8—15分。

    [案例素材整理]

    “温柔敦厚,诗教也。

    ”《课程标准》中指出:“加强诵读涵永,在诵读涵永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唐诗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 教学古典诗词不应该是机械的、生硬的,而是要让学生知道到底学什么,怎么学,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养成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只有深入到学生中去分析外在的和内在的原因,找到症结所在,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对症下药。

    我想让学生产生并保持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进而养成基本的欣赏能力,在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就要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者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

    既然同学们如此喜欢流行歌曲,我细致地做了搜集和整理,通过考察发现古典诗词进入流行歌曲是当代歌坛上一道特殊景观,也为我们古诗词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进入流行歌坛的古典诗词存在古今情感的共通性,并且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的表现形式。

    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的融合体现在音乐和文字(歌词)两个方面。

    我先说音乐的融合。

    在这类作品中,作曲者并不拘泥于古曲,而更多的是根据今人的审美趣味进行再创作,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寻找结合点。

    就是说,既有意识地吸收中国古典音乐,同时又引入现代音乐元素,在曲式、配器、演唱等诸多方面都能给人一种现代感,但又有别于一般的流行歌曲。

    一些传唱较广的古典诗词歌曲,如《别亦难》(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枉凝眉》、《葬花吟》(电视剧《红楼梦》插曲,曹雪芹原词)、《滚滚东逝水》(电视剧〈三国演义〉插曲,杨慎《临江仙》词)等,也都具有上述特点。

    应该说,在这种音乐的融合中,作曲家的才情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作曲家才情的高下往往可以决定歌曲的成败。

    实际上,为古典诗词谱曲较之为一般的歌词谱曲具有更大的难度,对作曲家的文学修养、音乐修养、审美水准有着更高的要求。

    《别亦难》的作曲陈刚是著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者,而《枉凝眉》、《葬花吟》的作曲王老师、《滚滚东逝水》的作曲谷建芬,都是当代乐坛上的重量级人物,这种融合是古诗词很容易进入到流行歌坛。

    在这方面,专辑《淡淡幽情》可以说最具有代表性。

    《淡淡幽情》是著名歌手邓丽君演唱的古典诗词歌曲专辑,刘家昌、梁鸿志、黄沾、古月等人作曲,宝丽金唱片公司出版。

    共收入十二首歌曲:1、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独上西楼);2、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3、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几多愁);4、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芳草无情);5、秦观的《桃源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清夜悠悠);6、聂胜琼的《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有谁知我此时情);7、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胭脂泪);8、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万叶千声);9、朱淑贞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人约黄昏后);10、柳永的《雨霖霖·寒蝉凄切》(相看泪眼);11、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欲说还休);12、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思君)。

    从曲目中可以看出,《淡淡幽情》所收12首全部为词,其中五代词3首,宋词9首。

    而以豪放词著称的苏轼被选入的也不是他豪放词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而是《水调歌头·中秋》。

    再者除了音乐的融合之外,文字,也就是歌词的融合恐怕更值得我们关注。

    由于古今语言、音乐的差异,情感表现方式的差异,很多歌词作者往往不拘泥于古典诗词的原来的字句,而将其作为一种据以再创作的素材,或者整句地沿袭,或释其大意,或用其意象,或取其情境,使之与新创作的歌词有机地融合起来,从而成为当代流行歌坛上的一道特殊的景观。

    这就是我所说的“文字的融合”。

    例如黄安演唱的《新鸳鸯蝴蝶梦》:

    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明朝清风四飘流……

    ——《新鸳鸯蝴蝶梦》

    显而易见,这是以李白的《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为蓝本的。

    我们对照李白的原诗: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不难看出,黄安词基本上是李白诗句的沿袭和化用,但二者所表现的主题有了一些变化。

    李白抒发的是古代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抑郁苦闷,而黄安表现的则是现代人不求天长地久,只求今天拥有的爱情观。

    人们对爱情失去了信心,他们不是把爱情奉为一种信仰和归宿,而是把爱情当作一个驿站,一种缘分,人世悲欢,缘来缘去,好聚好散。

    新词迎合了现代人的爱情心态,所以尽管在内涵上较原诗单薄了许多,可仍能得到不少现代听众的喜爱。

    李修安作词陈富荣作曲梅艳芳演唱的《床前明月光》也是一个例子。

    这歌词是这样的:

    是你吧,高高挂在苍穹千年啦,看尽了人世离与散,多少功名似尘埃。

    是我傻,总是在寂寞夜里望,你时圆时缺时迷惘,彷佛告诉我生命本无常。

    来吟一首老诗,喝一杯老酒,明月啊,别笑我痴,别笑我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床前明月光》

    虽然用李白诗题,而且把李白的原诗嵌入歌词,但它所传达的却不是李白诗的原意。

    思乡之情在歌词中只是一种若有若无的陪衬,歌词侧重表现的,是现代人的一种生存状态,一种孤寂感和空虚感。

    不过,月的意象所负载的内涵与古诗所写的倒不乏相通。

    我们从字里行间隐约可以感受到李白《月下独酌》、苏轼《水调歌头》的意境。

    比如流传颇广陈小奇创作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化用了唐人张继的名作《枫桥夜泊》,

    我们看它的歌词:

    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

    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却发现又回到你面前。

    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涛声依旧》

    可以看出在这些歌词中,作者把古典诗词的意境和现代人的情感成功地进行了对接,仍有《枫桥夜泊》的画面,但更多的是现代人的离情别恨。

    昔日旧情的怅惘,意外重逢的感慨,相忆与期待,思念与无奈,在反复的倾诉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又悱恻缠绵。

    语言是地道的歌词的语言,句式是地道的歌词的句式,虽然某些表述如“渔火温暖双眼”, “钟声敲打无眠”引入了通感手法而与诗颇为接近,但整体而言则是歌而非诗。

    琼瑶作词的《在水一方》几乎是《诗经·蒹葭》的白话解释,而《当》的歌词则是化用古乐府诗《上邪》。

    台湾著名女作家琼瑶不以词作者见称,但是根据她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插曲却有非常浓郁的古典诗词意味。

    比如《在水一方》,这是琼瑶的词、林家庆作曲。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

    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足迹,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

    ——《在水一方》这差不多就是对《诗经·蒹葭》的白话翻译。

    而《还珠格格》中的主题曲《当》,则是化用古乐府诗《上邪》,这我们前面提到过。

    《当》的歌词是这样的,

    当山峰没有棱角的时候,当河水不再流,当时间停住日月不分,当天地万物化为虚有,我还是不能和你分手。

    不能和你分手,你的温柔是我今生最大的守候。

    当太阳不再上升的时候,当地球不再转动,当春夏秋冬不再变换,当花草树木全部凋残,我还是不能和你分散。

    不能和你分散,你的笑容是我今生最大的眷恋。

    ——《当》

    琼瑶对中国古典诗词十分熟悉,这类歌词既源自某一首古诗,同时又融入了作者自己的解读和人生感受,并与电视剧中人物性格刻画、气氛渲染有机结合,营造出一种清新明丽、婉转深情的意境。

    基于以上有关古典元素的流行歌曲素材整理,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做了若干探索和尝试。

    [案例描述]

    具体古诗词的教学操作中我选择以下几个方面实践:

    一、 导入新课:

    借助流行歌曲来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

    教读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听听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教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教师可以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胭脂泪》;教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听王菲演唱的现代版的《明月几时有》;通过“听”的形式,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诱导学生不再拒绝古典诗词,沉浸于诗词,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

    二、比较鉴赏:

    在鉴别中,借助流行歌曲有效做到了学生与诗人和作品的感性沟通,加强了诗词的理性体悟。

    1, 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并且展示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临江仙》)歌曲和歌词,借助音乐体味和感受这首词和苏轼的词异曲同工,同为咏史怀古,也各有千秋。

    2,学习苏轼的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并且展示了台湾的周传雄演唱的《寂寞沙洲冷》比较不同意境,苏轼的词所要传达的是经历乌台诗案之后、贬居黄州,抒发其个人幽愤寂苦之情;而周传雄化用词中一句的意境表达的却是咏叹爱情的缘分,人世德悲欢,在爱与愁之间的伤痛。

    三、作业设置:

    这种作业设置较以往作业的设置学生愿意做、主动做、想着做。

    学习完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后,播放并展示了《还珠格格》中的主题曲《当》的歌曲和歌词,告诉同学们化用古乐府诗《上邪》,和我们刚学过的作品都表现了爱情永恒这一主题,模仿《当》的歌词,把《无题》扩写称一篇抒情散文

    总之,在这些教学情境的设计和尝试中,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而时常在教学中,在动听的音乐声和学生意犹未尽的讨论中,伴随着阵阵掌声,铃声响起。

    [案例思考]

    这些案例说明,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

    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与能力,以往那些充斥我们耳膜的被我们忽视的流行歌曲,才会被拿来当作语文教学的素材,从而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同时,我认为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

    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

    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认真备课,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固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诗词教“活”、让学生学“活”,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

    如果教师死守教材,那么最好的教材也会成为束缚教学的桎梏。

    活生生的学生也会变成课本的奴隶。

    课堂灵活地放开一些,反而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是大语文活动,应突出语文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功能,所以我觉得语文教学应实现四个“走向”:一是走向生活,语文教学如果远离了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就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二是走向实践,语文惟有运用于学生的实践中,融合到学生的血液里,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永恒的精神财富;三是走向综合。

    课堂所获得的各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只有在综合实践中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淀,才能成为一种综合素养。

    四是走向智慧,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

    以上是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的点滴感受,或许在正确理解并践行新课标之后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

    不可否认,这也正是解决问题的源泉所在,源活则水清,只有深刻地吃透新课标精神,才能解决好语文教学中教师教无成就、学生学无兴趣的问题。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