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适合幼儿学习的绘画大师

    适合幼儿学习的绘画大师

    一直以来,中国的教育制度都在为社会制造以旧换新的零件,却始终难以塑造出独立健康的人格。

    那种以为自己家孩子会背诵些诗词歌赋,就在饭局中显摆的家长,其所做作为,不过似乎认为艺术能把自己家孩子改造成比隔壁孩子更好的零件,成为社会大机器上的一颗合格的螺丝钉。

    “教育”,仅仅被理解为一种训练,以获得比别人更多的权力和财富的技能训练,所以在许多人的脑子里,艺术“教育”关乎“输赢”。

    前日微信里,看一艺术家晒自家孩子涂鸦之作,问为何不去学素描水墨,艺术家回复说,什么年龄干什么事,你让一个小孩画水墨他也不懂也不爱,他就应该随便画,玩得快乐就好。

    我要为这位艺术家点赞,他懂得了大多数家长没弄明白的简单问题:艺术不重要,快乐健康才重要。

    一、学前儿童美术学习特征

    学前儿童艺术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性的,大体上经过涂鸦期、象征期、图式期等几个主要阶段,按照皮亚杰的观点,2~7岁儿童正处在前运算时期,在美术活动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1.符号功能的掌握:儿童用象征性符号来代表他们所接触到的事物。

    他们通过感觉动作获得经验,并开始形成表象符号和运用语言符号。

    2.自我中心:儿童常常把自己见到的看作是别人见到的,带有强烈的主观感觉。

    3.行动受知觉支配:儿童会被周围环境中某些有趣的、引人注目的特征所吸引,从而注意局部,忽视整体,对能引起他强烈感受和他感兴趣的事物,会留下相当稳定而持久的印象。

    儿童的艺术才能随年龄的增长会产生系统性的变化,几乎所有儿童都有相似的发展历程。

    那么这种变化是自然产生的吗?教育的作用是什么?从三四岁儿童最初的绘画分析,那些充满自然情感的象征性图式,自由夸大、变形,总是为了传达某些偶然的意向。

    应当说,这个阶段的儿童受外界影响较少,自然成熟的成分更多些。

    随着儿童逐渐成熟,他的知觉与技巧有所发展,绘画目标从简单传达到希望表现一个观念,这与他的智慧发展、人格形成和社会交往有更密切的联系。

    这时,通过教育可以促进儿童的艺术学习。

    艺术欣赏教育在此将起到一定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根据对5~7岁儿童的美术作品所作的调查和观察,我们发现这个年龄的儿童存在着欣赏作品的某些潜力。

    他们能够较长时间地注视作品,并按照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作品作简单的描述。

    在观察作品的内容方面,儿童对作品主题具有一定的知觉敏锐性。

    他们主要凭借直觉感知,对局部的物象观察得比较仔细,能够描述某些细节,对非具象的图画往往从具象的角度加以猜测。

    对作品的形式,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潜在的爱好,一般来说,他们容易接受色彩鲜艳、形状逼真的图画,对色彩对比、形状轮廓、疏密关系、构图、比例等美的要素有所关注,并能作出某些简单的判断。

    在艺术思维方面,他们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作品的体验与认知,依赖于知觉运作和已有经验的直接推理。

    他们对美的要素的各个层面的理解尚存在一定的困难,缺乏整体性的分析判断能力。

    由此,我们假设大班儿童是有可能接受美术欣赏教育的。

    为儿童选择艺术欣赏作品必须遵循高度艺术性与儿童可接受性相结合的原则。

    原则上要用名人名作,或者是为社会公认的、有艺术欣赏价值的作品。

    同时,又要考虑儿童的兴趣和理解能力,使之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

    根据幼儿的兴趣、经验和接受能力,本课程以中国画、西洋画、民间艺术、雕塑与建筑四个领域为主,选择接近儿童日常生活的题材,用名人名作向儿童作系列介绍。

    其中,中国画以现代名家作品为主,作品的内容则以动物、风景、儿童生活题材为中心,使之与儿童生活方式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如有的名家喜欢画一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小品,这恰恰与幼儿经验相吻合,齐白石画的昆虫、小虾;吴作人画的熊猫等均深受幼儿的喜爱。

    西洋画以色彩鲜艳、不断流动变化的现代派作品为主,以其新鲜与多变的特点吸引儿童的好奇心和注意,如凡 高的《星空》、马蒂斯的《舞蹈》、蒙德利安的《红黄蓝构图》等非具象的、无定形的作品,符合幼儿自由自在、不受约束的追求,容易为孩子所接受。

    民间艺术作品因其原发性、恒常的主题、功利的色彩极易为儿童所接受;同时,儿童艺术与民间艺术在对生命的自然追求和艺术表达的纯朴稚拙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因而适宜于儿童欣赏。

    至于手工艺术品,由于它具有立体性、可操作性,很适合幼儿欣赏。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