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辛弃疾的《永遇乐》全诗解释

    全诗解释: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

    元嘉帝兴兵北伐,想建立不朽战功封狼居胥,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

    四十三年过去了,如今瞭望长江北岸,还记得扬州战火连天的情景。

    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

    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原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所作。

    扩展资料

    此词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

    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

    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

    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小是辛弃疾的缺点,而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创作背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 ,时辛弃疾六十六岁。

    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辛弃疾到任后, 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

    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词中佳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