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谁有历年中考语文古诗鉴赏的题目和答案

    谁有历年中考语文古诗鉴赏的题目和答案

    古 诗 词 阅 读 题

    一、 己 亥 杂 诗 龚自珍(清)

    1、请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

    浩 荡 离 愁 白 日 斜 , 吟 鞭 东 指 即 天 涯 。

    落 红 不 是 无 情 物 , 化 作 春 泥 更 护 花 。

    2、这首诗前两句中的 这一词语直接描写了诗人的心境。

    3、怎样理解诗中的“离愁”?

    4、 诗歌中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和不舍。

    诗人想舍的是什么,不想舍的又是什么?

    5、诗人以落红化春泥为喻,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情怀?

    6、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画面。

    并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答案:1、略 2、“浩荡离愁(离愁) 3、诗中的离愁是指当时作者离别亲朋好友,愤然辞官回家所产生的对亲朋好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4、诗人想舍的当朝者的黑暗和腐朽,不想舍的是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5、寄托了诗人虽然脱离了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的情怀。

    表现了作者自我牺牲的爱国热忱和奉献精神。

    6、一片片飞花离开故枝纷纷坠落,在那一丛丛花树下堆砌起来,化作红粉香泥,养护新苗新花。

    诗人以落花自喻,向春天发誓:我们这片落花啊,绝不是无情物。

    花落归根,最后化作春泥了,还要去滋润未来的花,去孕育未来的五彩缤纷的春天。

    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今天用此来赞颂牺牲自己,培养新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为了美好事物勇于献身的精神。

    二、 钱 塘 湖 春 行 白居易(唐)

    1、请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

    孤 山 寺 北 贾 亭 西 , 水 面 初 平 云 脚 低 。

    几 处 早 莺 争 暖 树 , 谁 家 新 燕 啄 春 泥 。

    乱 花 渐 欲 迷 人 眼 , 浅 草 才 能 没 马 蹄 。

    最 爱 湖 东 行 不 足 , 绿 杨 阴 里 白 沙 堤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最 爱 湖 东 行 不 足

    3.《钱塘湖春行》描绘了钱塘湖春天怎样的景象?

    4.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5.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6、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

    7.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

    略 2。

    不够 3。

    春水初涨、莺飞燕舞、春花渐开、春草初萌的早春景象。

    4.“几处”“谁家”,使读者意识到不是处处早莺争暖,不是家家燕子衔泥,描绘了钱塘湖的初春景象。

    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5.“渐欲”“才能”是极有分寸的, 乱花仅处于渐欲迷眼的阶段,马蹄踏过的还是初生的春草,描绘了钱塘湖的初春景象。

    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6.“水面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没马蹄”,草初生也——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

    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感觉。

    7.本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3、 望 岳 杜甫(唐)

    1、请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

    岱 宗 夫 如 何 , 齐 鲁 青 未 了 。

    造 化 钟 神 秀 , 阴 阳 割 昏 晓 。

    荡 胸 生 层 云 ,决 眦 入 归 鸟 。

    会 当 凌 绝 顶 , 一 览 众 山 小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 造 化 钟 神 秀 (2) 会 当 凌 绝 顶

    3、翻译下列句子。

    会 当 凌 绝 顶 , 一 览 众 山 小 。

    4.赏析句子:

    (1)赏析“造化钟神秀”中“钟”字的表达效果。

    (2)赏析“阴阳割昏晓”中“割”的表达作用。

    5.“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两句诗表现了泰山怎样的特点?

    6、尾联表现了诗人的什么精神和气概?

    7、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

    略 2。

    钟:聚集。

    会当:终当,终要。

    3.将来我一定要登上峰巅,俯首一览,众山匍匐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4.“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

    “割”字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5. 表现了泰山神奇秀丽,高达雄伟的特点。

    6.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和登上绝顶、俯视一切的气概。

    7.诗歌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唐)

    1、请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

    杨 花 落 尽 子 规 啼 ,

    闻 道 龙 标 过 五 溪 。

    我 寄 愁 心 与 明 月 ,

    随 风 直 到 夜 郎 西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我寄愁心与明月

    3、赏析句子: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渲染了一种什么气氛?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

    略 2。

    左迁:贬官。

    与:给。

    3.(1)漂泊之感,离别之情。

    (2)拟人。

    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4.本诗是一首写给好友王昌龄的赠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深深的关切之情。

    5、江 城 子 密 州 出 猎 苏 轼(宋)

    1、请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

    老 夫 聊 发 少 年 狂 ,左 牵 黄 ,右 擎 苍 . 锦 帽 貂 裘 , 千 骑 卷 平 冈 。

    为 报 倾城 随 太 守 ,亲 射 虎 , 看 孙 郎 。

    酒 酣 胸 胆 尚 开 张 , 鬓 微 霜 , 又 何 妨 ! 持 节 云 中 , 何 日 遣 冯 唐 ? 会 挽雕 弓 如 满 月 ,西 北 望 ,射 天 狼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老 夫 聊 发 少 年 狂 (2)会 挽 雕 弓 如 满 月

    3、翻译下列句子。

    (1)老 夫 聊 发 少 年 狂 ,左 牵 黄 ,右 擎 苍 .

    (2)酒 酣 胸 胆 尚 开 张 , 鬓 微 霜 , 又 何 妨 !

    4、解释下列句子用典的含义。

    (1)亲射虎,看孙郎”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3)西北望,射天狼。

    5、句子理解。

    (1)试对“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这句话作简要赏析。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6、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太守形象?

    7、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千 骑 卷 平 冈 ”所展现的狩猎场面。

    8、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略。

    2、姑且、暂且;定将。

    3、(1)让老夫也暂且抒发一回少年狂,左手牵扯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

    (2)酒意正浓时,胸怀更开阔,胆气更豪壮。

    4、(1)写出了作者以孙权自比,所具有的那份少年狂气。

    (2)写出了作者希望重新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3)表达了作者要竭尽全力抵御入侵者,为国立功的决心。

    5、(1)形象地写出了太守出猎的雄姿、壮观的场面以及高昂的情绪。

    (2)勾勒出了挽弓劲射、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希望带兵征讨西夏,为国立功的心志。

    6、虽然年老、但仍希望报效国家、为国建功立业的太守形象。

    7、太守率领众多随从,纵马飞奔,像狂风一样越过小山冈。

    8、表达了自己虽年事已高,但仍希望为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6、天 净 沙 ? 秋 思 马致远(元)

    1、请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

    枯 藤 老 树 昏 鸦 , 小 桥 流 水 人 家 , 古 道 西 风 瘦 马 。

    夕 阳 西 下 ,断 肠 人 在 天 涯 。

    2、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3、诗歌在充满萧瑟秋景的气氛中,为何要写“小桥流水人家”?

    4、这首小令表达了怎样思想的感情?

    5.简析该曲在写法上的一个特点。

    1、略。

    2、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

    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

    3、答:小桥、流水、人家三样景物写出了家庭的温暖和对家庭的思念。

    反衬作者人生的苍悲,表达出作者追求美好生活却不能实现的痛苦。

    4、这是一篇抒情作品,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思乡愁绪。

    5、答:示例一: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作者通过选取九种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示例二: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处于动态的“流水”与处于静态的“小桥”“人家”相互映衬,这种安适幽静的环境,让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加悲凉。

    7、酬 乐 天 扬 州 初 逢 席 上 见 赠

    1、请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

    巴 山 楚 水 凄 凉 地 ,二 十 三 年 弃 置 身 。

    怀 旧 空 吟 闻 笛 赋 ,到 乡 翻 似 烂柯 人 。

    沉 舟 侧 畔 千 帆 过 ,病 树 前 头 万 木 春 。

    今 日 听 君 歌 一 曲 ,暂 凭 杯 酒 长 精 神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暂凭杯酒长精神

    3、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作者用了两个典故。

    请分别说说作者用这两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4、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5、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哲理两个角度,说说你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解?

    思想感情:

    蕴含哲理:

    6、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略。

    2、(1)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2)增长、振作。

    3、“怀旧空吟闻笛赋”句借向秀对嵇康的怀念表达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

    “到乡翻似烂柯人”句借晋人王质的故事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表达了诗人被贬23年后回来的恍若隔世、生疏惆怅的感受。

    4、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大自然中,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5、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身经危难仍保持坚定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精神。

    蕴含哲理:旧事物必将消逝,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

    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

    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8.使 至 塞 上 王维(唐)

    1、请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

    单 车 欲 问 边,属 国 过 居 延。

    征 蓬 出 汉 塞,归 雁 入 胡 天。

    大 漠 孤 烟 直,长 河 落 日 圆。

    萧 关 逢 候 骑,都 护 在 燕 然。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3、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的画面,其中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你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

    4、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略 2、运用了对偶、比喻的修辞。

    表达作用:句式整齐,朗朗上口。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大漠无垠,一缕孤烟直冲云天;黄河如带,映衬西天落日残红。

    塞外风光多么雄奇壮观。

    对仗工整,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开阔鲜明,气势雄浑,具有画面美。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4、本诗通过书写诗人出使至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受到排挤而孤独寂寞、感伤飘零的心情以及在雄浑的沙漠景色中情感得到陶冶、净化、升华后所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

    9、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宋)

    1、请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

    醉 里 挑 灯 看 剑 , 梦 回 吹 角 连 营 。

    八 百 里 分 麾 下 炙 , 五 十 弦 翻 塞 外声 。

    沙 场 秋 点 兵 。

    马 作 的 卢 飞 快 ,弓 如 霹 雳 弦 惊 。

    了 却 君 王 天 下 事 ,赢 得 生 前 身 后 名 。

    可 怜 白 发 生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马 作 的 卢 飞 快 (2)五 十 弦 翻 塞 外 声

    (3)八 百 里 分 麾 下 炙 (4)了 却 君 王 天 下 事

    3、翻译下列句子。

    (1)八 百 里 分 麾 下 炙,五 十 弦 翻 塞 外 声。

    (2)马 作 的 卢 飞 快 。

    4、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 :

    5、诗人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念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

    这种眷念的情结从词中

    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6.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

    7.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8.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9.“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10. 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11、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2.“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的是什么场面?

    13.“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14.结尾一句“可怜白发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1、略 2、(1)作:像……一样。

    (2)翻:奏。

    (3)八百里:指牛。

    炙(zhì):切碎的熟肉。

    (4) 了却:了结 3、(1)官兵们都分到了将军奖给部下的烧肉,各种乐器齐把边疆的歌曲演奏。

    (2)烈马奔驰好似的卢马一样飞快 4、可怜 5、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6、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7.答: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8.答:通过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9.答: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10.答: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11.答: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12.答:比喻;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13.答:写出了作者收复失地、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赢得青史留名的理想。

    14.答: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壮志难酬苍凉沉郁的思想感情。

    10、赤 壁 杜牧(唐)

    1、请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

    折 戟 沉 沙 铁 未 销,自 将 磨 洗 认 前 朝。

    东 风 不 与 周 郎 便,铜 雀 春 深 锁 二 乔。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折 戟 沉 沙 铁 未 销 (2)自 将 磨 洗 认 前 朝

    3、翻译下列句子。

    东 风 不 与 周 郎 便,铜 雀 春 深 锁 二 乔。

    4、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

    5.①阅读杜牧《赤壁》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A、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B、“折戟沉沙铁未销”,是说折断的兵器埋没在沙土中还没有锈蚀。

    因为该兵器埋入沙土的年代不久, 时间不长。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用假设的口气说的。

    假如当时的天气、风向不给周郎以方便, 赤壁之战就有可能被曹操取胜,那么“二乔”就可能被关在铜雀台了。

    D、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

    ②选出对杜牧《赤壁》赏读有误的一项: ( )

    A、这首借古咏怀诗就前代历史中某一点生发开来,以小见大,抒写政治失意之情。

    B、“铁未销”表明在赤壁大战中,埋在泥沙中的残破武器还没有来得及销毁。

    C、第二句借物以怀古,意思是说我把它拣起来,洗磨之后,还能辨出是三国时代遗物。

    D、最后两句议论,告诫晚唐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

    语言含蓄,怀古之中又透伤今。

    6、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赤壁之战中,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因此有人认为,杜牧作本诗的目的是为曹操叫屈。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何?

    答案:1、略 2、(1)销:销蚀(2)将:拿起 3、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4、答:周瑜5.、①B②B 6、答: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7、 杜牧其实是借《赤壁》表现这样的感叹: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