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如何解释古诗里的平和仄

    如何解释古诗里的平和仄

    汉语发音有声调,如普通话有四声。

    古代人读音也有四声,与普通话不一样,分为平、上、去、入。

    古人通过长期实践发现,将不同的声调组合成句子,读起来像音乐似的,抑扬顿挫非常好听,于是就规定诗词的句子要按正确的声调组合来写,这就是所谓平仄的起源。

    古诗里的“平”,就是平声;其它的上、去、入为“仄”。

    律诗绝句等近体诗,对仄声没有更多要求,只要是仄声就行。

    用李白《早发白帝城》为例,它属于平起首句入韵的七绝格式,平仄要求与诗作对应如下: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朝辞白帝彩云间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千里江陵一日还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两岸猿声啼不住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轻舟已过万重山

    其中有的字古今读音不同,例如“白”,普通话属于阴平,算是“平”,古代读音类似于“簸”,属于仄声。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