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沈括小故事

    1、沈括小的时候,母亲让他背诵唐诗。

    当背到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时候,十分疑惑。

    为了解开这个疑惑,他与小伙伴们相约去山上实地考察。

    那个时候正值四月,山脚天气还不错。

    一行人一路往山上走去,走的越高发现温度越低。

    等到了山上的时候,大家都冻得瑟瑟发抖。

    在寒风中不住颤抖的沈括,却一下子茅塞顿开。

    山上的桃花之所以开的晚,原来是因为气温比山下低的多,所以花季才来的晚。

    沈括回到家后,立即把这一重大发现记录下来。

    从此,沈括对气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阅读有关气象的书籍,注意气象的变化,立志要做一名气象学家。

    2、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将变法一事搞的风生水起,新党在朝中掌控权柄。

    作为守旧派中流砥柱的苏轼,在这个时候被宋神宗下放到了杭州担任“二把手”的通判一职。

    沈括被宋神宗派到杭州监督变法事宜,到了地方之后,迅速的搜集苏轼所作的新旧诗词。

    随后将这些诗词整理分类,找出其中认为是诽谤的诗句,加以详细的注释,回到首都后交给皇帝。

    苏轼因“愚弄朝廷”、“无君臣之义”之罪而下狱,甚至差点因此丢了性命。

    虽然最后保住了性命,但是也被流放黄州,牵连苏轼三十多位亲友,涉及他一百多首诗词。

    扩展资料

    沈括是北宋杰出的科学家、政治家。

    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

    一岁时南迁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阳一带,后隐居于福建的尤溪一带。

    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进士,神宗时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

    熙宁五年(1072年)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

    熙宁八年(1075年)出使辽国,驳斥辽的争地要求。

    熙宁九年(1076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

    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

    他一生著作多达几十种,但是保存到现在的,除《梦溪笔谈》外,仅有综合性文集《长兴集》和医药著作《良方》等少数几部了。

    在《梦溪笔谈》一书中,这部以笔记体裁形式写成的科学著作,内容包括农业、水利、天文、数学、物理、化学、考古、语言、史学、文学、音乐、绘画以及财政、经济等等,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应有尽有。

    《梦溪笔谈》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可以说是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的光辉巨著,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元丰五年(1082年)以宋军于永乐城之战中为西夏所败,连累被贬。

    晚年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梦溪笔谈》。

    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去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沈括

    沈括小故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