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京剧形成标志是什么

    京剧形成的标志是“四大徽班进京”。

    徽班进京,与流行北京的京腔、秦腔、昆腔、汉调等剧种相融合,诞生了京剧。

    京剧的历史就是从徽班进京开始算起的。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给乾隆祝寿,从中国南方的四个徽剧班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称为四大徽班)陆续来到北京。

    第一个进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黄”声腔为主的“三庆班”,由于其声腔及剧目都很丰富,逐渐压倒了当时盛行于北京的秦腔。

    许多秦腔班演员转入徽班,形成徽秦两腔的融合。

    随后,另外三个徽班:“四喜班”、“春台班”和“和春班”也来到北京,使盛行多年的昆剧逐渐衰落,昆剧演员也多转入徽班。

    成为徽班进京的开始,以后又有很多徽班进京。

    在这些人的整合发展上,创造出了京剧这个剧种。

    清朝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湖北演员进京,带来了汉调(楚调、西皮调),许多汉调艺人,加入徽班,与徽班与同台演出,形成了西皮与二黄合流,形成所谓的“皮黄戏”。

    此时在京师里形成的皮黄戏,受到北京语音与腔调的影响,有了“京音”的特色。

    后来由于他们经常到上海演出,上海人就把这种带有北京特点的皮黄戏叫做“京戏”,也叫“京剧”。

    后来北伐成功,全国统一,北京改名北平,“京剧”改称为“平剧”。

    又由于平剧迅速发展,使其艺术水平在中国戏曲中名列前茅,后来在全中国流行,近代学者齐如山甚至认为平剧是中国传统戏剧的精华,所以平剧也被称为“国剧”。

    京剧曾一度于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严重摧残,当时文革发起人毛泽东打着“破四旧、立四新”的大旗,以铲除旧文化之名对京剧演艺工作者加以迫害,红卫兵将京剧演艺工作者贴上“反动派”的标签并将之批斗(另见电影《霸王别姬》);在毛泽东时代结束后,于文革中幸存下来的京剧演艺工作者得到了喘息的机会,重建了京剧文化。

    1950年代,大批国内难民南下香港,并带着京剧到香港,于占元1960年代在香港开办京剧班,徒弟有七小福(包括成龙、洪金宝、元华、袁和平等)。

    至1970年后,京剧班(七小福)解散,并各自发展。

    京剧形成标志是什么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