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忧国忧民的诗人

    杜甫 屈原 陆游 辛弃疾 白居易 等等 很多了

    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

    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

    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

    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

    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

    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

    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

    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

    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

    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

    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

    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屈原(约前340年~约前278年),汉族,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就是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离骚》、《九章》、 《九歌》、 《天问》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

    《离骚》是我国最长的抒情诗。

    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

    这部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居》《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天问》一篇等等。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同时主持外交事务。

    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

    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

    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

    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

    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

    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

    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

    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

    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注1:

    最近对湖南汉寿县屈原学会提交的有关“屈原故乡汉寿说”的研究成果进行鉴定,在仔细阅读所报材料和出土文物介绍后,又到汉寿县沧港古镇进行了实地考察,大量的屈原遗迹和出土文物以及与屈原作品相关描述的印证,使人不得不感到屈原故乡很有可能在汉寿,起码“屈原故乡在汉寿”可称为有根据的新的一说。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 南宋诗人。

    汉族,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

    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

    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

    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为南宋四大家诗人之一。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

    陆游的著作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

    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

    中年入蜀抗金,长期的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气吞残虏”。

    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

    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入闽任宁德县主簿.据《宁德县志》卷三《宦绩》中记载:“陆游,字务观,即放翁也┅┅绍兴二十八年任邑薄,有善政,百姓爱戴”。

    在宁德的南漈山上建有陆游塑像.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六年(1170)入蜀,任夔州通判。

    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

    后官至宝章阁待制。

    陆游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要求"赋税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事宜覆大商",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

    《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等篇均为后世所传诵。

    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亦工词,杨慎谓其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

    但有些诗词流露出消极情绪。

    他初婚唐氏,《钗头凤》等,都真挚动人。

    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在母亲压迫下离异,其痛苦之情倾吐在部分诗词中,如《沈园》。

    他的诗歌艺术创作,继承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等人的优良传统,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卓越诗人 .他的主要著作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放翁词》,《南唐书》,《老学庵笔记》。

    陆游书名为诗名所掩,陆游亦工书翰,精行草和楷书。

    他自称"草书学张颠(张旭),行书学杨风(凝式)。

    "他的书法简札,信手拈来,飘逸潇洒,秀润挺拔,晚年笔力遒健奔放。

    朱熹称其笔札精妙,遒严飘逸,意致高远。

    遗留书作不多,书论有《论学二王书》。

    传世之作有《苦寒帖》、《怀成都诗帖》等。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

    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

    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

    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

    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

    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

    为豪放派爱国词人,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耿京聚兵山东,节制忠义军马,留掌书记。

    绍兴三十二年,令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

    宁宗朝累官至浙东安抚使,加龙图阁待制,进枢密都承旨卒。

    曾寓居江西上饶、铅山达十余年。

    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

    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有《稼轩长短句》。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

    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

    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后人遂以“苏、辛”并称。

    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忧国忧民的诗人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