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慎独名言

    一、慎独名言

    ◇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礼记·中庸》◇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帮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重其独也。

    ——《礼记·大学》◇ 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淮南子·说山训》◇ 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

    小如如此,大处亦如此,显明处如此,隐微处亦如此。表里内外,粗精隐显,无不慎之,方谓之“诚其意”。

    ——朱熹◇ 独之外别无本体,慎独之外别无功夫。——刘宗周◇ 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辞海》◇ 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不做坏事,这就叫慎独。——刘少奇。

    二、关于慎独的名言和事例、

    【典型事例】◇ 曾子“一日三省”的名言:《论语·学而》中记载曾子的言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后汉书•杨震传》有一则“暮夜无知”的故事:杨震赴任东莱太守时途经昌邑,被他推荐为昌邑县令的王密夜晚泉拜见,想送他十斤黄金,杨震拒绝了。

    王密说:“暮夜无知。”杨震义正词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而返。

    同是暮夜无人时,同样面对十斤黄金,杨震慎独自律,不为金钱所动,从而留下千古美谈。◇ 秀才慎独的故事。

    从前,有个又饥又渴的赶考秀才,路过一片熟透的桃林,虽然他对桃子充满了渴望,但最终他只是咽了咽口水,便继续低头匆匆赶路。别人问他为什么不摘个桃子解解渴,他回答道:‘桃李无主,我心有主。

    ’”◇ 2005年感动中国的王顺友,一个普通的乡村邮递员,就是当代恪守“慎独”的典范。他一个人20年走了26万多公里的寂寞邮路。

    尽管生存环境和工作条件十分恶劣,但他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达100%。他说:“保证邮件送到,是我的责任。”

    在漫漫“孤独之旅”上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一个人的长征”中,他服务无数山里人的执著,为人类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名人名言】◇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礼记·中庸》◇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帮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重其独也。

    ——《礼记·大学》◇ 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淮南子·说山训》◇ 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

    小如如此,大处亦如此,显明处如此,隐微处亦如此。表里内外,粗精隐显,无不慎之,方谓之“诚其意”。

    ——朱熹◇ 独之外别无本体,慎独之外别无功夫。——刘宗周◇ 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辞海》◇ 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不做坏事,这就叫慎独。——刘少奇【精彩文段】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慎独”乃人生的至高境界。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无私才能无畏,无畏才能无为,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甚至无所不为!才能坦然面对一切世间沉浮荣枯!我们的内心世界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就好象“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一样,当我们在无拘无束无人管制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种放纵的情绪,这种巨大的内在力量,很有可能会驱使我们去为所欲为。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便是考验他修养是否高深的时候;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便是考验他立场是否坚定的时候;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便是考验他能力是否强大的时候。

    “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我们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慎独”是一条忠犬,可帮你避开处处陷阱,躲开种种是非;“慎独”是一剂良方,可使你内心清爽,外形昂然。对我们而言,无论是对前程、对事业,也无论是对时下、对将来,“慎独”都是十分必要的,一刻都不可疏忽。

    我们时刻都要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所谓清醒,也就是“慎独”。

    人生如酒,或可口,或浓烈,或芳香,有了慎独,它可以变得更醇厚;人生如画,或素雅,或黯淡,或明丽,有了慎独,它可以变得更美丽;人生如歌,或悲戚,或低沉,或高昂,有了慎独,它可以变得更动听。

    三、中庸中关于慎独的句子

    原文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译文 (驾驭本性的)道啊,是时刻不能离开的.那些可以离开的束缚,都不能称之为道.因此君子会因为担心有自己看不到的地方而更加严谨,会因为担心有自己听不到的地方而更加小心.没有比在那些不易察觉的地方更能表现出君子人格的,也没有比细微之处更能显示君子风范的.所以,君子是要严肃地面对自己的.注解 1、道,是用来驾驭本性的道.2、“其所不睹”的“其”,是君子自己,而不是别人.这是先秦的基本句法.“其所不闻”的“其”也是这个意思.3、“莫见乎隐”的主语是君子的特征,这种特征应该近似理解成君子的品格.4、“独”是自己的意思;“慎其独”是要严肃的面对自我. 君子,不是担心会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放纵自己,不是这样的.做一个坦荡的君子,不需要别人来约束自己.君子要扪心自问:看自己像个君子吗?这是慎独.聂文涛说:慎独不是怕丢人,而是怕丧失人格.。

    四、关于慎独的名言故事

    曾国藩做慎独功夫,以道光22年10月初1日为分界线,在这一天之前,他的用功是零碎的,偶然的。前一年的7月14日,他拜访了唐镜海先生,请教读书、修身的要领。 唐先生劝他以《朱子全集》为课程,身体力行;又向他介绍了当时著名理学家倭艮峰先生的用功方法;据他这一天的日记记载,他听了唐先生这一席话之后,“昭然若发蒙也。”但从这一天起,到第二年的lO月初1日,一年多的时间,他在日记中的自我批评只有两次,一次是道光21年9月初1日发誓戒烟,另一次是第二天,他责备自己“聪明日减,学业无成,可胜慨哉!……自今以始,吾其不得自逸矣!”他的静坐,也是从这一年的12月12日才开始,13日、16日、18日、19日,共五次,其目的也不在于慎独,而是为了治病,“竹如教以静坐法,谓可不药有喜,”他真正自觉地做慎独功夫,是在他3 l岁这一年,即道光22年l 0月初1日,这一天,他拜访了倭艮峰先生,他日记中这样记载:“拜倭艮峰前辈,先生言‘研几’工夫最要紧。颜子之有不善,未尝不知,是知几也……失此不察,则心放而难收矣……又教予写日课,当即写,不宜再因循。”所谓“知几”,这是《易经》中的话,几者,动之微也,也就是内心深处每一个念头的活动;每一个念头都自己察知,叫做“知几”,与“慎独”的意思差不多,在倭艮峰先生的督促下,他真的不再因循,就从这一天开始,他每天都学着倭艮峰先生的样子,静坐,读《易经》,写日记检查自己的心理、行为。本月26日,他在给弟弟们的书信中,介绍了这一段时期他修慎独功夫的情景:“倭艮峰先生则诚意功夫极严,每日有日课册,一日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皆笔之于书。书皆楷字,三月则订一本,自乙未起,今三十本矣。盖其慎独之严,虽妄念偶动,必即时克治,而著之于书;故所读之书,句句皆切要之药。…余自l O月初1日起,亦照艮峰样,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以便触目克治,亦写楷书。……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次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余自10月1日起记日课,念念欲改过自新。思从前与小珊有隙,实是一朝之忿,不近人情,即欲登门谢罪。恰好初9日小珊来拜寿,是夜余即至小珊家久谈。13日与岱云合伙请小珊吃饭,从此欢笑如故,前嫌尽释矣!

    杨震四次调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到郡上任的时候,路过昌邑时,过去他曾推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正在做昌邑的县令。晚上,王密去拜见杨震,怀中揣了十斤金子,送给杨震 。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这是怎么回事呢?”王密说:“这么晚了,没有人能知道这件事。”杨震说:“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王密羞愧地退出去了。

    《杨震暮夜却金》讲述了杨震“暮夜”拒贿的故事,本文妙就妙在“暮夜”二字上。在夜深人静之时,在没有第三者知道的情况下,杨震作为王密的上司,同时又是他的恩师,坚决拒收重金,并且铮铮铁言,这是天理不容,法理不容,人理不容,情理不容的事,其“慎独”的精神可嘉,堪称历代师表。故事虽小,其教育意义却不小。一个人,从小到大,为民为官,白天黑夜,有人无人,都能严以律己,不贪不占,拒礼拒贿,其人品之高尚,其道德之规范,有口皆碑,这是一篇非常好的思想教育素材,由此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感悟杨震的话所蕴含的教育意义,学习做一个高尚的人。

    五、关于慎独的名言故事

    曾国藩做慎独功夫,以道光22年10月初1日为分界线,在这一天之前,他的用功是零碎的,偶然的。

    前一年的7月14日,他拜访了唐镜海先生,请教读书、修身的要领。 唐先生劝他以《朱子全集》为课程,身体力行;又向他介绍了当时著名理学家倭艮峰先生的用功方法;据他这一天的日记记载,他听了唐先生这一席话之后,“昭然若发蒙也。”

    但从这一天起,到第二年的lO月初1日,一年多的时间,他在日记中的自我批评只有两次,一次是道光21年9月初1日发誓戒烟,另一次是第二天,他责备自己“聪明日减,学业无成,可胜慨哉!……自今以始,吾其不得自逸矣!”他的静坐,也是从这一年的12月12日才开始,13日、16日、18日、19日,共五次,其目的也不在于慎独,而是为了治病,“竹如教以静坐法,谓可不药有喜,”他真正自觉地做慎独功夫,是在他3 l岁这一年,即道光22年l 0月初1日,这一天,他拜访了倭艮峰先生,他日记中这样记载:“拜倭艮峰前辈,先生言‘研几’工夫最要紧。颜子之有不善,未尝不知,是知几也……失此不察,则心放而难收矣……又教予写日课,当即写,不宜再因循。”

    所谓“知几”,这是《易经》中的话,几者,动之微也,也就是内心深处每一个念头的活动;每一个念头都自己察知,叫做“知几”,与“慎独”的意思差不多,在倭艮峰先生的督促下,他真的不再因循,就从这一天开始,他每天都学着倭艮峰先生的样子,静坐,读《易经》,写日记检查自己的心理、行为。本月26日,他在给弟弟们的书信中,介绍了这一段时期他修慎独功夫的情景:“倭艮峰先生则诚意功夫极严,每日有日课册,一日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皆笔之于书。

    书皆楷字,三月则订一本,自乙未起,今三十本矣。盖其慎独之严,虽妄念偶动,必即时克治,而著之于书;故所读之书,句句皆切要之药。

    …余自l O月初1日起,亦照艮峰样,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以便触目克治,亦写楷书。……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次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余自10月1日起记日课,念念欲改过自新。

    思从前与小珊有隙,实是一朝之忿,不近人情,即欲登门谢罪。恰好初9日小珊来拜寿,是夜余即至小珊家久谈。

    13日与岱云合伙请小珊吃饭,从此欢笑如故,前嫌尽释矣! 杨震四次调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到郡上任的时候,路过昌邑时,过去他曾推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正在做昌邑的县令。

    晚上,王密去拜见杨震,怀中揣了十斤金子,送给杨震 。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这是怎么回事呢?”王密说:“这么晚了,没有人能知道这件事。”

    杨震说:“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王密羞愧地退出去了。

    《杨震暮夜却金》讲述了杨震“暮夜”拒贿的故事,本文妙就妙在“暮夜”二字上。在夜深人静之时,在没有第三者知道的情况下,杨震作为王密的上司,同时又是他的恩师,坚决拒收重金,并且铮铮铁言,这是天理不容,法理不容,人理不容,情理不容的事,其“慎独”的精神可嘉,堪称历代师表。

    故事虽小,其教育意义却不小。一个人,从小到大,为民为官,白天黑夜,有人无人,都能严以律己,不贪不占,拒礼拒贿,其人品之高尚,其道德之规范,有口皆碑,这是一篇非常好的思想教育素材,由此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感悟杨震的话所蕴含的教育意义,学习做一个高尚的人。

    六、关于“慎独”的名言10条

    学佛之人,先以知因果、慎独上下手。

    既能慎独,则邪念自消。——印光大师独之外别无本体,慎独之外别无功夫。

    ——刘宗周 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 慎独者,慎其闭居之所为。

    ——郑玄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不做坏事,这就叫慎独。——刘少奇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金缨《格言联璧》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淮南子·说山训》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

    ——曾国藩《诫子书》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中庸》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

    ——朱熹。

    七、慎独的名言 故事

    历史上出现过一些以“慎独”出名的人物,名声最大的是东汉安帝时的荆州刺使杨震。这位以“性公廉,不受私谒”著称,留下了个“清廉诫四知”的典故。《后汉书•杨震传》有这样的记载:杨震去荆州赴任,道经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杨震当年举荐上来的,王密为了表示对杨震当年提挈之恩的感谢,“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杨震拒绝接受,说“我举荐你是因为我了解你,你这样做是太不了解我了。”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听了杨震的一番话,“羞愧而出”。后人就把这件事当成“慎独”的典型,流传下 来。

    大凡真正代表人类美好精神的东西,总是能跨越时代、跨越国界、跨越民族和宗教信仰界限的。慎独,这种高尚的精神情操就是这样。在法国人写的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与前面说的杨震的故事很相似,故事说:

    “我的朋友到泰国旅行,在货摊看见十分可爱的小纪念品,他选中了三个后就问价,女摊贩回答是每个一百铢。他还价六十铢。说了半天,她就是不同意。最后她说:‘我每卖出一百铢,老板才能给我十铢报酬。若六十铢卖了,我就什么也赚不到。’我这位朋友听了心生一计,说:‘这样吧,你卖给我六十铢一个,我额外给你二十铢报酬,这样,比老板给你的还多,而我也少花些钱。双方都有好处。’他满以为她会立刻答应的,却见她摇摇头。他便补充上一句:‘你的老板不会知道的,别担心。’她看看我的朋友,坚决地摇摇头说:‘佛会知道。’”

    杨震说的“天知,神知,我知,子知”,还有这位泰国女摊贩说的“佛会知道”,去掉里面的神秘成分,其实说到底了,如果是两个人办的事,那是“你知、我知”,如果是一个人办的事,那是“我知”,说“无人知道”,那是自欺欺人。所谓“慎独”,就是要捅破“无人知道”这层窗户纸。宋代学人陆九渊就明明白白地说过:“慎独即不自欺。”宋人袁采也说,慎独即“处世当无愧于心”。这样,把慎独与诚实、不自欺欺人、无愧于心相联系,就达到了一种相当高的道德境界,它表明了人对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度要求的高度理性自觉。

    表面上的君子好当,表里如一、人前人后都一样的君子难做。“人生而有欲”,这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当世,在物欲横流,惟利是得的商品大潮中,在缺乏有效监督和制衡的权利场上,人人都面临着“制欲”的考验。多少人在这种考验面前败下阵来,落个“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下场,这样的事例举目皆是,用不着在这里罗列了吧。如何将“欲”自觉地、理智地控制在道德规范和法度要求允许的范围之内,并且能“省察于莫见莫显”之间,连不被人注意的细枝末节也不放过,当个“表里如一,人前人后都一样”的真君子,这就需要有高度的道德修养,过好“慎独”关。

    --出自《杨震暮夜却金》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