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藁砧

    一、古代妇女戏称丈夫为“藁砧” ,暗示着什么

    古代处死刑,罪人席藁伏于砧上,用鈇斩之。 刑具也能引申成丈夫,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封建社会,丈夫就是妻子妾奴婢的天,的地,自然也就是”刑具”?

    藁砧是农村常用的铡草工具。藁指稻草,砧指垫在下面的砧板

    鈇、"夫"谐音,后因以"藁砧"为妇女称丈夫的隐语。古诗众多有使用。

    《玉台体》权德舆

    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

    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

    《古绝句·藁砧今何在》

    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

    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

    此诗始见于徐陵《玉台新咏》卷十

    《古绝句·藁砧今何在》赏析

    此诗始见于徐陵《玉台新咏》卷十。据吴兆宜注,属汉代杂曲歌辞。因以四句为一首,形式颇似南朝文人习见的“绝句”诗体,因此徐陵将其选入集子时即题作《古绝句》,共四首,此为第一首。诗中写一位闺中思妇对行役在外的丈夫的思念盼归之情,而又运用猜谜语的游戏手法,显得扑朔迷离、饶有趣味。

    “藁砧今何在?”思妇首先通过提问引出遐想。藁砧是农村常用的铡草工具。藁指稻草,砧指垫在下面的砧板,有藁有砧,却没有提及铡草刀——鈇。鈇与夫字谐音,隐寓丈夫不在之义。少妇偶尔见到丈夫在家时的劳动用具,兴起感触(民间以鈇联系夫,釜联系妇,皆与男女日常生活用具相关)。“今何在?”含有丈夫“昔曾在”的对照意义。过去丈夫即在此伴随自己,现在却物在人非。人何在呢?思妇目光本能地转向门外。

    “山上复有山。”接写门外所能见到的只是“夜长路远山复山,”一片云山阻隔。妙在用两个山字重叠,既表述了实际所见,又天然合成一个“出”字,从而回答了上句所提的问题:丈夫已经远出。离愁难遣,语中透情,当然迫切望他归来,因此思妇立刻焦急地提出归期问题。

    “何当大刀头?”又用隐语作了暗示:丈夫此行乃是佩刀出征。更由刀头的“环”,引出期待丈夫还归的联想。《汉书·李陵传》中记汉使任立政曾以手抚刀环示意李陵还归,可见汉代早有这一隐喻。

    “破镜飞上天。”少妇以揣拟作答。“破镜”暗含夫妻分别之意,在托名东方朔所著《神异经》中即有此喻。此外,破镜是圆镜破而为二,象征圆月之半,故又有“月半”的含义。这时少妇仍是触物生情。她看到妆台的明镜,联系到夜间月亮,顿发奇想,希望当月半到来、一轮皓月飞升天空的时候,能够人月同圆。日期坐实在月半,似乎相当具体,但究竟是何月月半呢?却又并未确定。所以这个答案多半还只是思妇的一厢情愿,只是她独自在那里“忆归期,数归期”,“逆想行人至,迎前含笑来。”至于她切切盼夫归家的心声,究竟能否传达到,这只能在语意惓惓未尽之处,留与读者想象。

    诗歌虽短,却通过思妇想念征夫,揭示了当时兵役给千家万户带来的家室离散之苦,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在结构上,诗歌通过设问方式,四句中两问两答,既显得简明轻快,又造成起落转折。这种方式,后代颇多摹拟者。此外,诗歌运用谐音(一、三句)、离合(二句)会意(四句)等民间惯用的艺术手法,也增添了诗歌的含蓄和风趣,这首诗对后世诗人的影响也很大,王昌龄《送裴图南》:“漫道闺中飞破镜。”李白《代美人愁镜》:“藁砧一别若箭弦。”《渡荆门送别》:“月下飞天镜。”这些句子,都是援用或活用了本诗的词语。至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写闺妇因月照“妆镜台”、“玉户帘'、“捣衣砧”而引起思夫之情,更是从本诗中得到启示,化用并扩展了其意境。

    二、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

    是唐代文学家权德舆所作的《玉台体》,白话文意思是昨晚我裙带忽然松弛解开,早晨又看见蟢子双双飞来。

    要赶紧描眉擦粉梳妆打扮,莫非是我的丈夫快要回来。 全诗原文如下: 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

    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注释:蟢子:一种长脚的蜘蛛,也作喜子,古时认为蟢子是喜事的征兆。

    铅华:指脂粉。藁砧:丈夫的隐语,藁(gao),禾杆。

    砧,砧板。 扩展资料 这首诗的作者权德舆,字载之。

    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人。后徙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

    德宗时,召为太常博士,改左补阙,迁起居舍人、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宪宗时,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徙刑部尚书,复以检校吏部尚书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

    卒谥文,后人称为权文公。 本诗写女子盼望夫君归来的心理,运用双关隐语,生动地表现了女子的真挚情意,富有江南民歌风味。

    玉台体,指艳情诗体。此诗文字质朴无华,但感情却表现得细致入微。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两种喜兆接连出现。前句写这位女子昨夜裙带自解,后句写今天早上这女子又看见长脚的蜘蛛飞来了。

    裙带自解是夫归之兆,蟢子飞也是喜兆,于是这女人满心欢喜。诗人通过对两种喜兆的描写,把小女子那种急切、思念、惊喜的复杂心理展现得极为生动、传神。

    诗的后两句写女子对喜兆的反应。“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铅华,脂粉。莫是,莫不是。

    藁砧,即稿砧,是丈夫的隐称。这女子见喜兆后的激动心态在诗人的笔下表现得是多么细致入微。

    三、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

    这是唐代文学家权德舆所作的《玉台体》,白话文意思是昨晚我裙带忽然松弛解开,早晨又看见蟢子双双飞来。

    要赶紧描眉擦粉梳妆打扮,莫非是我的丈夫快要回来。 全诗原文如下: 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

    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注释:蟢子:一种长脚的蜘蛛,也作喜子,古时认为蟢子是喜事的征兆。

    铅华:指脂粉。藁砧:丈夫的隐语,藁(gao),禾杆。

    砧,砧板。 扩展资料 这首诗的作者权德舆,字载之。

    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人。后徙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

    德宗时,召为太常博士,改左补阙,迁起居舍人、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宪宗时,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徙刑部尚书,复以检校吏部尚书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

    卒谥文,后人称为权文公。 本诗写女子盼望夫君归来的心理,运用双关隐语,生动地表现了女子的真挚情意,富有江南民歌风味。

    玉台体,指艳情诗体。此诗文字质朴无华,但感情却表现得细致入微。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两种喜兆接连出现。前句写这位女子昨夜裙带自解,后句写今天早上这女子又看见长脚的蜘蛛飞来了。

    裙带自解是夫归之兆,蟢子飞也是喜兆,于是这女人满心欢喜。诗人通过对两种喜兆的描写,把小女子那种急切、思念、惊喜的复杂心理展现得极为生动、传神。

    诗的后两句写女子对喜兆的反应。“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铅华,脂粉。莫是,莫不是。

    藁砧,即稿砧,是丈夫的隐称。这女子见喜兆后的激动心态在诗人的笔下表现得是多么细致入微。

    四、藁砧何处在,杨柳自堪攀,这句诗什么意思

    折杨柳 朝代:唐 作者:杨炯 体裁:乐府 边地遥无极,征人去不还。

    秋容凋翠羽,别泪损红颜。 望断流星驿,心驰明月关。

    藁砧何处在,杨柳自堪攀。 杨炯(650—692),字盈川,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唐代诗人。

    唐初文坛“四杰”之一。他自幼聪明好学,博涉经传,尤爱学诗词。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他10岁应神童试登第,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再应制举试及第,补授校书郎。

    永淳元年(682),中书侍郎薛元超推荐他为弘文馆学士,后迁太子詹事司直。 684年,武则天连废中宗、睿宗,自己临朝称制。

    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杨炯的堂弟杨神让跟随徐敬业讨伐武则天执政,结果兵败被杀。杨炯由此事受到牵连,大约在685年被贬为梓州(故治在今四川三台县)司法参军。

    秩满后,于天授元年回到洛阳,在司艺馆任教。天授三年(692)七月十五日,洛阳宫中拿出盂兰盆分送佛寺,武则天与群臣在洛阳城门楼上观赏,杨炯立即写成《盂兰盆赋》一篇,进献给武则天,极力歌颂武则天的周王朝,并希望武则天“任贤相,淳风俗,远佞人,措刑狱,省游宴,披图策,捐珠玑,宝菽粟”等成为帝王的风范。

    大约当年,杨炯调任盈川县(故治在今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高家镇盈川村,其地约为今之龙游县、衢江区的一部分)令。他在盈川大约三年多时间,卒于任所。

    后归葬于洛阳。705年,中宗复位,曾追赠他为著作郎。

    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