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姚莹

    姚莹

    一、姚莹有什么样的简介

    1840年6月,中英爆发第一次鸦片战争,在这场持续两年的战争中,清军连战皆败,最终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鲜为人知的是,这场战1840年6月,中英爆发第一次鸦片战争,在这场持续两年的战争中,清军连战皆败,最终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鲜为人知的是,这场战争中,在一位书生的领导下,台湾军民浴血奋战,五战五捷,沉重打击了英军的嚣张气焰,战后清廷却将这位书生逮捕下狱!这是怎样的一位人物呢他有着怎样的人生传奇呢且看【纵横五千年】的编者一一道来!此人名叫姚莹,安徽桐城人,是一位名副的书生。

    二、谁能给我讲讲楼澈和姚莹之间是怎么回事

    毋庸置疑,楼相曾给予姚莹的爱,是真挚的.楚楚动人的姚莹,曾经真的打动了楼澈,在他眼中,柔弱的姚莹是应该得到周全的保护的,这样的怜惜,伴随着最初的心动,让楼澈最初的爱情归于姚莹.两人一路走来,奈何最终却不能相守,但那时的楼澈,依然是爱着姚莹的.即使有另一倾国倾城的美女朝夕相伴,却始终心系宫中丽人.始终都想为她排万难,让她在自己的保护下不受哪怕一点伤害.这样的爱情,似乎是理所当然,而日渐淡泊.

    在宫廷的争斗中,姚莹不是不懂如何勾心斗角.一方面,她不在意皇上,那些在宫中为了地位为了宠爱而起的纷争,她并不曾在意,无所谓皇帝的心在不在,无所谓谁会嫉妒,无所谓别人会怎样的中伤,这一切,在楼澈的保护伞下,都似乎与她无关,对于帝王,她真的一点都不在乎.一方面,她放不下楼澈,只要那个人的心还在,只要他依旧守着她,什么迫害,什么排挤,算得上什么?只要那个温文如玉的男子的一声清唤,便可消除弥漫于心的所有苦痛.

    她体贴,因自己不能伺候在楼澈身边,就将另一不逊于自己丝毫的美人余归晚赐婚于自己的爱人,作为一种对遗憾的弥补.然而于一个女人,她却无法像想象中的大度.在宴席上,虽然她坐在皇帝身侧,眼光却只给楼澈一人.看到他对归晚的体贴入微,优雅便被嫉妒吞噬.她以一个女人的心去看待”他们”,无法谅解他的逢场作戏,嫉妒蒙蔽了她的双眼,她根本就无法分析,其实楼澈那时根本就不爱归晚.这样的姚莹,如此的矛盾,为了爱情,而与一般女子无异.然而当时楼澈的心里还是有姚莹的,所以他柔声安慰.但恐怕那一刻的姚莹,已经没了一直以来的淡雅.她由一个红颜知己变为一个为爱情而疯狂的女人,被嫉妒被猜忌折磨得没有以往的优雅.

    姚莹以为,只要自己在宫中处于弱势,楼澈便会在身边寸步不离的保护她.殊不知,过多的同情会弱化曾有过的爱情,到最后,爱情便会不复存在,只有她自己,还是放不开曾经的相爱罢了.

    姚莹的错,一在不该将归晚赐婚给楼澈后,又猜疑嫉妒,折磨自己,也折磨楼澈,她怎么不知,太多的儿女私情是会使楼澈那样的男子最终厌倦.而归晚的气质,的确要胜于姚莹,归晚的淡然,归晚的优雅,归晚的处变不惊,都是姚莹不曾有的.而楼澈在朝夕的相处中,迷上这样的性情,最终无法自拔的爱上,甚至为她不惜弃天下.

    姚莹的错,二来在于她并不擅长经营感情.她企图以微弱的姿态换来楼澈长久的同情,然后便无法离开她.然而,一次一次的纠缠,不顾全大局,将楼澈对她的爱意打磨得所剩无己.她将归晚送给楼澈后,更应该去想,怎样才能不输给归晚.然而她只是觉得楼澈重旧情,而忘了楼澈也是一个男人,他无法不对更好更美的女子动心.她的确将归晚视作他们之间的绊脚石,却没有理智的去与她斗争,导致最后楼澈最后的移情别恋.

    姚莹的错,三在让楼澈看到的自己除了美貌和柔弱之外,没有任何的智慧可言.而楼澈是何等人物,怎会只钟情一个空有美貌而无智谋的女子?相比之下,归晚在很多地方的确要胜她一筹,所以楼澈才会爱上归晚!

    爱情中,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今日或许还爱得死去活来,然而明日可能便逐渐冷淡.感情是需要用心,用智慧去经营的,而姚莹,便输在对男人的不了解以及对爱情经营的不擅长上,可悲,可叹!

    三、游榄山记姚莹文言文翻译

    《游榄山记》是清人作品,而且文辞并不深奥,不难翻译的,全文翻译就太麻烦了,以下把重点部分译注放在文中括号里供参考:《游榄山记》姚莹余尝北至京师,东过兖、泗(河流名, 在山东、江苏间),下金陵,观钱塘,复溯(逆水而上)大江,逾岭(南岭)以南,几经万里. 其间郊原、陂陇(山径险峻处)、狐墟、兔窟、尤喜独穷之. 每询土风,接人士,未尝不叹幸天下之太平也! 及来广州,值海盗内躏(侵扰),烽火警日闻, 足不出者一年.大臣以天子威灵,诛抚之既定;乃以庚午(嘉庆15年, 西元1810年)七月之(至)榄乡. 是乡在香山(广东省香山县)治东北七十里, 居稠(稠密;繁多)而民富,无幽奇壮观之胜, 而人士彬彬有文采. 秋日气爽,有何生者,邀余登是山.出市门数武(古时以 三步为一武),阡陌纵横,人家三五相望,皆牡蛎为垣(矮 墙),中环峻墙,楼宇杰出,绕屋芭蕉径丈.其一望深树蒙密,则荔支龙眼也.时荔支已三熟, 余实犹累累(繁多、重积的样子)可爱; 鬻(销售)其利,岁数万计.三里许,至一坊, 曰山边,即榄山矣.先过开元寺,寺小而洁,有老僧聋且病.后有轩,游人 之所憩也.轩面山而背涧,多梅,芙蓉一本(棵)出檐际, 方盛开烂然(灿烂).有泉,甘而冽,才尺许, 大旱不竭,盛潦(水灾)不盈,榄之户以万, 咸饮之.既登山,山不甚崇,可眺数十里,榄之比栉(形容房 屋排列紧密.)如鳞,烟火如云者,皆见焉.南俯平田百顷, 遥望水濴洄(水流回旋的样子)如 带,则内河之通海者. 何生告余曰:“此战场地!吾榄自明以来,未尝被兵.往岁十月,贼舰数十, 忽登岸.是时贼方得志于内河,河东西七郡皆扰,广州尤甚,乘锐陵吾乡,地无营师,一巡检治之, 至是不知所为.贼进至山下一里矣,仓卒集乡人强者数百人,为三队拒之; 前持刀楯(ㄕㄨㄣˇ;盾;古代用来抵御敌人兵刃及 保护自己的兵器.),后张弓矢,最后斩木削竹以继.旦日,水师至,贼乃退.是役也, 贼死伤甚众,吾乡亡七人,伤十六人耳.以民素健,习武者众也.后益修补,贼再至,不攻而去. 方战时,吾与众登此山望,势甚汹汹.帕首(额巾; 盗匪皆以巾里首;指盗匪)之众,数倍我师,观者失色.事之解,幸也!七人者既死,乡人义之, 群葬于此山之阳(南面),祠以报.”余往观七人冢, 信然. 差呼!天下承平久矣!武事渐弛,人不知兵,一旦有急,被难无足异.粤中海盗已旧, 顾大猖獗至此,何欤?盖贼始皆纵横海外,内河无恙也.虎门、焦门、碣石(皆为扼珠江口的要地)诸 险,犹逡巡(徘徊不前)不敢入. 然恃内地奸民,私运米物以济众;尚书百公严其禁以蹙之,贼始惧.而将卒骄懦, 自总兵官许公败殁,贼遂转自焦门以入,登岸掠食.内河方议备具,贼已扬帆至矣. 仓卒故以不制.不然,胡离披(零落分散的样子)至此哉! 百万虎狼咆哮于门庭之内(指盗贼嚣张),欲其无噬人,势不可得;此计之不 能不出于抚也(以安抚代替征剿).且 当仓卒时,水师既已不制,而犹有奋不顾身,力战以卫乡邑者,皆勇士也.虽曰官募 ,实由粤民殷富,自能出资给之;然已惫矣.彼不如粤民者,又何如哉! 吾始见此乡井里晏如,如未尝被兵者.及闻何生言,观其战地, 瞿然(惊恐;忧心)以惧,乃废游而返.——————————————————————————–姚莹(1785-1853),字石甫,一字明叔,号展和,晚号幸翁,安徽桐城人, 为桐城派学者之一.嘉庆24年(1819年)被派往台湾担任海防同知.道光2年(1821年) 被贬至噶玛兰担任通判.道光12年(1831年)调回江苏,道光18年(1838年)调升台湾道, 成为台湾最高军政省长.鸦片战争时,修筑基隆炮台,击退英舰.后中英议和,签定南京条约, 英国向清朝追究斩俘之罪.姚莹却斩杀掳获的英俘而被劾,流放四川.道光28年(1848年) 因病回原籍,咸丰元年(1851年)清文宗即位,起用姚莹.咸丰3年(1853年)姚莹于湖南 按察使任内逝世.着有《台北道里记》、《东槎纪略》、《中复堂全集》.。

    四、翻译 拟论姚莹功罪状

    (善于)守边的将领,都是威严信义传播到千里之外,坐着就能摧毁强寇的。重用他们边境就安定,舍弃他们敌人的侵略野心就会产生。所以甘延寿没有受赏,汉朝的大臣心寒;檀道济被杀,南朝宋的疆土一天天减少。什么原因呢?因为忠孝勇猛的将领,是敌人忌惮而设计陷害的,诬陷和离间就由此凭空产生了,如果只是因为一些细小的离间之言,最终影响了主管官吏的评判,使克敌制胜的将领灾祸迅速降临到身上,成为世人深以为戒的事情,真是令人痛惜啊!

    我看前台湾兵备道姚莹,忠诚勤奋,文武双全,守卫边疆数年,阻挡敌人海军的战舰。敌人曾经三次侵犯台湾,都被打败灰溜溜逃走。自从外国入侵我国以来,南到广东福建,北到江苏浙江,丢失土地丧失军队的肩并肩挨着排满道路。台湾土地幅员不超过一个大郡,士兵不超过千人,他们摧毁陷没敌人的功绩,足以向天下人显示了。

    以往和议刚刚签订,大家都认为可以依靠。可是厦门很快沦陷,浙东两次遭受蹂躏。比照以前看现在,和谈不可相信可以在这里看出来。现在却相信敌人出尔反尔的说辞,轻易地折损奋不顾身的大臣,摧毁我们的士气,替敌人复仇。

    敌人自攻陷定海以来,小的侵略就击败我们的军队,大的侵略就掠夺我们的城池,焚杀淫掠的人,动辄数以万计。至于此次敌人船只因风搁浅被我军剿灭,在东部边境送死,也足以雪几年来的巨大耻辱,偿还士卒的冤痛。

    大将奉命守卫国土,只希望尽量歼灭敌人。皇上胸怀宽广,在上普降天恩;诸臣坚守正义,在下面为节而死。凭此防守就能牢固,凭此和议就能长久。对于国家的利益和战争的局势,也没有损害。我看见了他的功劳,没有看见他的罪过。

    我料想敌人逞其凶暴,咆哮于中国,深入腹地,攻陷了却不长期占领,不是有余力而不肯使出,而是本领就这样罢了。假如守边将领都像姚莹等一样拿出万死不回头的打算,纵使不全部保全,胜负的道理,也是可以在相互较量中,或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现在恐惧敌人不符合事实的话,将有功之臣说成有罪之臣。姚莹等一离开,海外就孤立危险。以后镇守台湾的人,躲避畏惧主管官吏的评判,谁敢抗击贼寇?守卫边疆的将领人心涣散,打败仗的将领就有掩饰其耻辱的托词,都相互推卸责任离开。东南的灾祸就不会停止了。

    如果国家因抛弃城池而处罚众将,(却)又因敢于作战而降罪姚莹。那么应该前进还是后退的道理,我不能得到它的正理。我认为应该洗雪姚莹的罪过,激励有功的人,来勉励后来者。

    恭敬地呈上奏状。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