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名人家训

    名人家训

    一、古今名人家训

    三国时的王修官至大司农、郎中令,他诫儿子,学习必须“不爱尺璧而爱寸阴”,修养应“效高人远节,闻一得三,志在善人”,为人要“左右不可不慎,善否之要,在此际也。行止与人,务在饶之。言思乃出,行详乃动,皆用情实道理,违斯败矣。”

    诸葛亮《诫子书》不足百字,把修身治学的道理谈得透彻,成为妇孺皆知的名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二、好家训80字

    手持正义,肩挑道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2、与人为善,与邻为友,严己宽人,既往不咎。

    3、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勤学苦练,努力登攀。

    4、举止稳重,言语文明,团结友爱,永夺先进。

    5、宁让人,勿使人让我,宁吃亏,勿使人吃亏。

    6、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造福子民,服务社会。

    7、勤为本,德为先,和为贵,学在前。

    8、尊老敬贤,扶危济困,严以待己,宽以待人。

    9、不做亏心事,不赚昧心钱,心里有盏灯,肚里能撑船。

    10、人胜我,勿生嫉妒,人弱我,勿生鄙吝。

    11、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兢兢业业读书,勤勤恳恳治家。

    12、处世以谦让为贵,做人以诚信为本。

    13、一日“三省”好处多,来日不唱悔恨歌。

    14、少壮不努力,老大被人讥;少壮不立业,老大徒伤悲。

    15、家有老千般好,好儿女多行孝,家有孝是希望,精心栽培生长旺。

    16、攒钱聚财,取之有道,男女老幼,处之有方。

    17、干本份活,行侠义事,做正直人。

    18、和睦友善,勤俭节约,科技致富,读书为先。

    19、积谷防饥,积德防老,送子读书,儿行孝道。

    20、夫妻相敬,举案齐眉,婆媳相让,一家和气。

    21、不做亏心事,不怕夜敲门,不怕树影斜,只要身心正。

    22、手足贵相助,夫妻贵相从,长幼贵有序,邻里贵宽容。

    23、有胆有识,有礼有节,有情有义,有失有得。

    24、对贤当举,小人当疏,孝悌当崇,五毒当诛,志存高远。

    25、吃不穷,穿不穷,人不读书一世穷。

    三、你了解哪位名人的家训请举例

    沉默缓畏,遇物和而有容,语言举止务淹雅凝重,喜怒不形于色,然后可以为佳士。

    ——(北宋)梁焘《家庭谈训》

    食已无事,经史文典漫读一二篇,皆有益于人,胜别用心也。

    ——(南宋)江端友《戒子》

    阿谀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

    ——(明)姚舜牧《药言》

    待下我一等之人,言语辞气,最为要紧。

    ——(清)张英《聪训斋语》

    人能清心寡欲,不惟少忘,且病亦鲜也。

    ——(清)爱新觉罗.玄烨《圣祖庭训格言》

    大抵人情慕其所无,厌其所有,但念此物若我有之,竟亦何用?

    ——(南宋)陆游《放翁家训》

    立家之道,不可过刚,不可过柔,须适厥中。

    ——(元)郑太和《郑氏规范》

    夫家所以齐者,父曰慈,子曰孝,兄曰友,弟曰恭,夫曰健,妇曰顺……

    ——(清)孙奇逢《孝友堂家规》

    天地鬼神之道,皆恶满盈。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众人毕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北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四、名人家训故事90字

    名人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1、司马光教子有方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

    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俭以立名,侈以自败'。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

    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2、吉鸿昌不忘父训 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

    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国民党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

    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

    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3、总统教子自立 曾任过美国总统的里根,不仅有名望而且富有。

    但他严格要求自己子女自立,绝不让他们依赖父母。儿子失业后,一边寻找工作,一边靠领取救济金度日。

    4、鲁迅教子顺其自然 鲁迅和许广平仅有一子,即周海婴。儿子出生时,许广平出现难产迹象,当医生向鲁迅征求意见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他果断回答:“留大人。”

    结果母子平安。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让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说:“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

    据周海婴所著《鲁迅与我七十年》介绍,鲁迅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有一天,周海婴死活不肯去上学,鲁迅用报纸打他屁股。

    后来,鲁迅向母亲写信解释道:“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5、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 钱基博乃一代国学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

    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

    此时的钱钟书正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等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

    随后一封信则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钱基博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埋首国学,他这样告诫钱钟书,不过出于一个儒者的文化立场。

    6、梁启超全方位爱子女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

    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求学,而且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

    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现堪称典范。写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

    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好“火候”。他对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

    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同时,梁启超强调责任的重要。

    1923年,他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当然,写信教导自己的孩子之余,梁任公没忘了夸一夸女婿、儿媳。

    7、梁济对梁漱溟“信任且放任”1918年11月7日,自杀前三天,梁济问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时在北京大学任哲学讲师的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说罢,梁济离开了家。

    梁漱溟亦两度欲自杀,但最终,现实中国的问题和人生问题萦绕着他,他不停思考,积极奔走。梁漱溟育有二子梁培宽、梁培恕,对于他们,给予最大自由空间。

    接受采访时,梁培恕说。

    五、名人家规家训故事

    1、胡适倡导“独立、合群、重学” 在家庭教育中,胡适虽然倡导“独立、合群、重学”,但自身也有不懂的如何爱孩子的嫌疑。

    1929年,胡适给胡祖望写信,希望锻炼他过独立、合群、用功读书的生活,其中说:“功课及格,那算什么?在一班要赶上一班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赶上一校最高一排。功课要考最优等,品行要列最优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这才是有志气的孩子。

    2、吉鸿昌不忘父训 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

    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

    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 3、孔子家训:诗礼传家 孔子对其儿子的教育是从做人开始,并不是要求自己的孩子背诵多少文字,做对多少个题,而是从《诗》《礼》入手。为何要学《诗》?诗发自心生,能表达人的最真实、真诚的感情,优美的文字,能够把话说的更好;为何要学礼,就是要教育孩子有道德,懂礼貌,不争不抢,与人和谐相处,才能更好的为人处世。

    4、老舍家训:勤奋是做人的根本 老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至今是人们学习的榜样。老舍先生在给妻子的一封信中曾说:“我想,他们能粗识几个字,会点加减法,知道一点历史,便已够了,只要身体强壮,将来能学一份手艺,即可谋生,不必非入大学不可。

    假如我看到我的女儿会跳舞演讲,有做明星的希望,我的男孩体健如牛,吃得苦,受得累,我必非常欢喜!我愿自己的儿女能以血汗挣饭吃。” 老舍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有一次,老舍先生的女儿为自己数学只考了60分有些不高兴,老舍却安慰女儿说:“60分也很高嘛!你比爸爸好,我小时候数学还净不及格呢!”当女儿问老舍先生自己考不上大学怎么办,老舍先生回答说:“考不上大学,你就在家待着,我教你英语。 5、李世民家训:每餐一食,则念耕夫 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他定了一条家训,即“每餐一食,则念耕夫”,也就是说,每吃一顿饭,都不能忘记农夫的辛劳。

    李世民作为一代皇帝,从不奢侈浪费,谦虚待人,而且从谏如流,广纳英才,成为一代明君,实现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六、历史上名人的家风

    关于家风的小故事有:

    一、司马光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

    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二、曾国藩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对他的评价估且不论,但他的家庭教育却有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以“勤”字为人生第一要义。自己身体力行,教育子女也养成勤劳作风。要求“诸男在家勤洒扫”“诸女学洗衣,学煮茶烧菜”。

    还为曾家妇女规定了“日课”四项:“食事”,每天早饭后做各种小菜;“衣事”,已午刻纺花或绩麻;“细工”,傍晚即晚饭后做男女布鞋或缝制衣服。曾国藩作为封侯拜相之人,对“日课”还要定期检查,亲自抓落实。俗话说:“人贵勤”,可见,曾家的“崇勤”家风着实可赞。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