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刘白羽

    一、日出(刘白羽)全文

    刘白羽 《日出》 登高山看日出,这是从幼小时就对我有魅力的一件事。

    落日有落日的妙处,古代诗人在这方面留下不少优美的诗句,如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可是再好,总不免有萧瑟之感。

    不如攀上奇峰陡壁,或是站在大海岩头,面对着弥漫的云天,在一瞬时间内,观察那伟大诞生的景象,看火、热、生命、光明怎样一起来到人间。但很长很长时间,我却没有机缘看日出,而只能从书本上去欣赏。

    海涅在《哈尔次山游记》中曾记叙从布罗肯高峰看日出的情景: 我们一言不语地观看,那绯红的小球在天边升起,一片冬意朦胧的光照扩展开了,群山象是浮在一片白浪的海中,只有山尖分明突出,使人以为是站在一座小山丘上。在洪水泛滥的平原中间,只是这里或那里露出来一块块干的土壤。

    善于观察大自然风貌的屠格涅夫对于俄罗斯原野上的日出,却作过精辟的描绘: ……朝阳初升时,并未卷起一天火云,它的四周是一片浅玫瑰色的晨曦。太阳,并不厉害,不象在令人窒息的干旱的日子里那么炽热,也不是在暴风雨之前的那种暗紫色,却带着一种明亮而柔和的先芒,从一片狭长的云层后面隐隐地浮起来,露了露面,然后就又躲进它周围淡淡的紫雾里去了。

    在舒展着云层的最高处的两边闪烁得有如一条条发亮的小蛇:亮得象擦得耀眼的银器。可是,瞧!那跳跃的先柱又向前移动了,带着一种肃穆的欢悦,向上飞似的拥出了一轮朝日。

    …… 可是,太阳的初升,正如生活中的新事物一样,在它最初萌芽的瞬息,却不易被人看到。看到它,要登得高,望得远,要有一种敏锐的视觉。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看日出的机会,曾经好几次降临到我的头上,而且眼看就要实现了。 一次是在印度。

    我们由马德里经孟买、海德拉巴、帮格罗、科钦,到翠泛顿。然后,沿着椰林密布的道路,乘三小时汽车,到了印度最南端的科摩林海角。

    这是出名的看日出的胜地。因为从这里到南极,就是一望无际的、碧绿的海洋,中间再没有一片陆地。

    因此,这海角成为迎接太阳的第一位使者。人们不难想象,那雄浑的天空,苍茫的大海,从黎明前的沉沉暗夜里,升起第一线曙光,燃起第一支火炬,这该是何等壮观。

    我们到这里来,就是为了看日出。可是,听了一夜海涛,凌晨起来,一层灰蒙蒙的云雾却遮住了东方。

    这时,拂拂的海风吹着我们的衣襟。一卷一卷的浪花拍到我们的脚下,发出柔和的音响,好像在为我们惋惜。

    还有一次是登黄山。这里也确实是一个看日出的优胜之地。

    因为黄山狮子林,峰顶高峻。可惜人们没有那么好的目力,否则从这儿俯瞰江、浙,一直到海上,当是历历可数。

    这种地势,只要看看黄山泉水,怎样像一条无羁的白龙,直泄新安江、富春江,而经钱塘入海,就很显然了。我到了黄山,开始登山时,鸟语花香,天气晴朗,收听气象广播,也说二三日内无变化。

    谁知结果却逢到了徐霞客一样的遭遇:“浓雾迷漫,抵狮子林,风愈大,雾愈厚……雨大至……”只听了一夜风声雨声,至于日出当然没有看成。 但是,我却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

    不过,那既不是在高山之巅,也不是在大海之滨,而是在“图——一○四”飞临的万仞高空上。现在想起,我还不能不为那奇幻的景色而惊异。

    是在我没有一点准备,一丝预料的时刻,宇宙便把它那无与伦比的光华、丰彩,全部展现在我的眼前了。这就把我的心灵一下吸引住,一下照得通红。

    那是1958年8月24日,我从莫斯科搭机东飞塔什干。在机场上,黑夜沉沉,满天繁星。

    三点四十分钟起飞,飞到空中,向下俯视,只见在黑天鹅绒一般的夜幕之下,莫斯科大片灯火,像亿万细小的钻石熠熠放明,它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带子的上面露出一片清冷的淡蓝色晨曦,晨曦上面高悬着一颗明亮的启明星。飞机不断向上飞翔,愈升愈高,也不知穿过多少云层,远远抛开那黑沉沉的地面。

    飞机好像唯恐惊醒人们的安眠,马达声特别轻柔,两翼非常平稳。这时间,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了。

    暗红色的光发亮了,它向天穹上展开,把夜空愈抬愈远,而且把它们映红了。下面呢?却还像苍莽的大陆一样,黑色无边,这是晨光与黑夜交替的时刻。

    你乍看上去,黑色还似乎强大无边,可是一转眼,清冷的晨曦变为磁蓝色的光芒。原来的红海上簇拥出一堆堆墨蓝色云霞。

    一个奇迹就在这时诞生了。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这时我才恍然觉得这就是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

    然后在几条墨蓝色云霞的隙缝里闪出几个更红更亮的小片。开始我很惊奇,不知这是什么?再一看,几个小片冲破云霞,密接起来,溶合起来,飞跃而出,原来是太阳出来了。

    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不知不觉,所有暗影立刻都被它照明了。一眨眼工夫,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窗玻璃红了,机舱座里每一个酣睡者的面孔红了。

    这时一切一切都宁静极了,宁静极了。整个宇宙就像刚诞生过婴儿的母亲一样温柔、安静,充满清新、幸福之感。

    再向下看,云。

    二、请介绍一下刘白羽

    刘白羽(1916— ) 作家。

    北京人。1936年毕业于北平民国学院文学系。

    后从事文学创作。1937年在上海参加文化界救亡协会。

    1938年参加延安文艺工作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后任延安文艺界抗敌协会中共支部书记、重庆《新华日报》副刊编辑,新华通讯社军事记者。参加了临江、辽沈、平津、渡江等战役。

    1950年任总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参加编辑的长纪录片《中国人民的胜利》获斯大林文学奖金。

    1953年后,历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文化部副部长,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顾问,中国作协第一至三届副主席,中国文联第一至四届委员,国际笔会中国笔会中心副会长。是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著有散文集《早晨的太阳》《长江三日》,长篇传记文学《大海》、《第二个太阳》等。有《刘白羽散文选》、《刘白羽小说选》。

    三、刘白羽的代表作有哪些

    刘白羽(1916—2005),现代著名作家,北京通州人。

    1936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38年作为一个追求进步、向往革命的青年作家,奔赴革命 圣地延安,从此矢志不渝地投身到改变民族和祖国命运的斗争中。在长期 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他写出了大量具有鲜明时代色彩、深刻思想内涵和独 特艺术风格的优秀作品。

    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荣获第三届(1991)茅 盾文学奖。代表作有《长江三日》、《心灵的历程》、《黄河之水天上来》、《中国人民的胜利》、《芳草集》、《红玛瑙集》等。

    其作品《长江三峡》被 选入高中教材。

    四、刘白羽简介

    刘白羽,现代著名作家,1916年9月28日生,北京通州人。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党支部书记、重庆《新华日报》副刊部主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记者、新华社总社军事特派记者、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作协副主席、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顾问、《人民文学》主编等职。刘白羽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党代会代表,第一、二、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一届代表、七届委员。

    刘白羽是现代文学杰出代表人物,卓越的散文家、报告文学家、小说家。1936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38年作为一个追求进步、向往革命的青年作家,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从此矢志不渝地投身到改变民族和祖国命运的斗争中。半个多世纪来,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以及新中国的建立。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始终不渝地坚持文艺的工农兵方向,进而为社会主义、为人民写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他写出了大量具有鲜明时代色彩、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优秀作品。60多年来共发表作品50余部400余万字,多种作品被译成英、俄、德、缅甸等文种。《长江三日》、《日出》等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学、大学教材。1950年参加编制反映解放战争的影片《中国人民的胜利》荣获斯大林文艺奖金一等奖,散文集《芳草集》荣获1989年优秀散文奖、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荣获第三届(1991年)茅盾文学奖和1986—1994年度炎黄杯人民文学奖、长篇传记文学《心录的历程》获首届(1990—1994年)中国优秀传记文学作品奖。刘白羽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表示,“我的手稿、成书、奖状、奖章、奖杯、全部存书、照片、录音录相及所存字画、艺术品,献给我的家乡北京通县。”刘白羽同志的这一义举得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和通州党政领导的赞同和大力支持。1996年10月19日,刘白羽将首批珍贵文学艺术档案——部分著作、手稿、奖状、奖章、奖杯、名家字画、剪报等共180余件,亲手交给家乡通县档案馆。

    刘白羽文学艺术档案是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宋平同志在“纪念刘白羽从事文学创作60周年暨《刘白羽文集》首发式”上指出:“刘白羽在火热的战斗中,以满腔热忱和生花妙笔,写人民的勤劳勇敢,写人民求解放的伟大斗争,写人民创作历史的力量。刘白羽的作品充满了对党的忠诚,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气概,给读者很强的感染力,是对年轻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刘白羽文学馆的建立,将对我区精神文明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

    推荐书目:

    《刘白羽散文选集》、《心灵的历程》、《第二个太阳》、《大海》、《刘白羽文集》。

    五、刘白羽简介

    刘白羽(1916.9.28-2005.8.24),现代文学杰出代表人物,卓越的散文家、报告文学家、小说家、作家。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他写出了大量具有鲜明时代色彩、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优秀作品。 代表作有《长江三日》《心灵的历程》《黄河之水天上来》《第二个太阳》《中国人民的胜利》《芳草集》 《红玛瑙集》《早晨的太阳》《万炮震金门》《五台山下》等。 其作品《长江三日》被选入高中教材。

    他的《长江三日》、《日出》等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学、大学教材。1950年参加编制反映解放战争的影片《中国人民的胜利》荣获斯大林文艺奖金一等奖,散文集《芳草集》荣获1989年优秀散文奖、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荣获第三届(1991年)茅盾文学奖和1986—1994年度炎黄杯人民文学奖、长篇传记文学《心录的历程》获首届(1990—1994年)中国优秀传记文学作品奖。

    刘白羽是当代文学杰出代表人物,卓越的散文家、报告文学家、小说家、作家。 刘白羽

    1936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38年作为一个追求进步、向往革命的青年作家,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从此矢志不渝地投身到改变民族和祖国命运的斗争中。

    长篇小说

    《风风雨雨太平洋》

    散文集

    《红玛瑙集》

    《海天集》

    《秋阳集》

    《腊叶集》

    短篇小说集

    《草原上》

    《兰河上》

    《五台山下》

    《太阳》

    《幸福》

    《扬着灰尘的道路上》

    《晨光集》

    报告文学集

    《刘白羽东北通讯集》

    《环行东北》

    短篇小说

    《无敌三勇士》

    《政治委员》

    散文

    《长江三日》

    《日出》

    六、刘白羽《天池》

    这篇文章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者刘白羽对一日里见到的天池景色的描写,尤其是突出了天池的宁静而又变幻多姿,明朗而又奉养缥缈的描写。

    我一口气把文章读完,在读完最后一个字时,我在脑海里勾画出一番美丽的天池景色,这是一座在两百余万年以前第四纪大冰川活动中形成的高山冰碛湖,海拔1980米,湖面呈半月型,是世界著名的高山湖泊,1982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天池古称“瑶池”,是传说中西王母宴请周穆王之地,唐代诗人李商隐曾作诗曰:“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传说天池是西王母梳妆台上的银镜,又说是西王母的沐浴池,天池缭绕的云雾,是西王母的霓裳羽衣,小天池是西王母的洗脚盆……

    这些美妙的神话传说,给优美的天池自然景色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夏季,这里山清水秀,清爽宜人,是绝佳的避暑盛地。游人可登高山、穿密林,俯览天池全景,也可在碧波浩渺的湖水中泛舟横渡,饱览湖光山色。冬天的天池,白雪皑皑,银装素裹,湖上坚冰如玉,是全国少有的高山滑冰场。世人将天池的自然风光概括为“石门一线”、“龙潭碧月”、“顶天三石”、“定海神针”、“南山望雪”、“西山观松”、“海峰晨曦”、“悬泉飞瀑”八大景观。每年,天池都吸引着大批中外游客。 我觉得:情由景生,景为情生。作者在一开头就说一到天池就有“人在画图中”的感受,在写作时通过“雪白”“深蓝的”“湛蓝的”“金黄的”……词语,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让人不禁浮想联翩。

    有机会,我也想去一次天山天池,去吹吹那带有丝丝甜味的微风,去呼吸清新的空气,去欣赏那洁白的雪莲花,去听一听那啁啾的鸟鸣,去……

    七、刘白羽的人物评价

    刘白羽文学艺术档案是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宋平同志在“纪念刘白羽从事文学创作60周年暨《刘白羽文集》首发式”上指出:“刘白羽在火热的战斗中,以满腔热忱和生花妙笔,写人民的勤劳勇敢,写人民求解放的伟大斗争,写人民创作历史的力量。刘白羽的作品充满了对党的忠诚,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气概,给读者很强的感染力,对年轻一代是爱国主义的好教材。”刘白羽文库的建立,将对我区精神文明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