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古人谦让的事例

    1、孔融让梨

    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

    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

    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由于孔融这么聪明早慧,很小就懂得这样的道理,宗族亲戚们认为他是个奇才。

    2、吕岱哭徐厚

    三国时的吕岱位高权重,名声显赫,但能虚心听取批评意见。

    他的朋友徐厚为人忠厚耿直,常常毫不留情地批评吕岱的缺点。

    吕岱的部属对徐厚不满,认为徐厚太狂妄,并将此告诉了吕岱。

    可吕岱反而更加尊重和亲近徐厚。

    徐厚死后,吕岱失声痛哭,边哭边诉:“徐厚啊!以后我从哪儿去听到自己的过失啊!”

    3、六尺巷的故事

    清代康熙年间,桐城境内的一桩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

    大学士张英的府第与吴姓相邻。

    吴姓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

    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难以定夺,连称凭相爷作主。

    相府家人遂驰书京都,张英阅罢,立即批诗寄回,诗曰:“一张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诗,旋即拆让三尺,吴姓深为感动,也连让出三尺。

    于是,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

    4、春秋时期,晋国和齐国在鞍这个地方大战,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最终晋军大败齐军。

    晋军凯旋时,上军副帅士燮最后进入国都,他的父亲说:“你不知道我盼望你吗?为什么不能早点回来?”

    士燮说:“一般军队胜利归来,国内的人们必然热情欢迎。

    如果先回来,一定会特别引人注意,这岂不是要代替主帅领受殊荣吗?因此,我不敢先回来。”父亲对他的做法很赞赏。

    论功行赏时,晋景公对统帅郤克说:“这次我军大胜是你的功劳啊!”郤克回答:“这完全是君王的训教和几位将帅的功劳,我有什么功劳呢?”

    晋景公称赞士燮的功劳与郤克同样大。

    士燮说是听从荀庚命令、接受郤克统帅的结果。

    景公称赞栾书,栾书说:“这次胜利有赖于士燮的指挥和士兵的奋力作战。”

    晋军将领互相谦让,推功及人的美德反映了他们团结协作,共同战斗的精神,这正是大败齐军的关键所在。

    几年以后,晋军主帅战死。

    晋侯检阅军队,派遣士丐率领中军,士丐辞谢了,他说:“荀偃比我强,请派荀偃吧。”于是,晋侯让荀偃率领中军,士丐辅佐。

    晋侯又派韩起率领上军,韩起要让给赵武,晋侯就派遣栾黡,栾黡推辞说:“我不如韩起,韩起愿意让赵武在上,君王还是听从他吧。”

    于是赵武率领上军,韩起辅佐。

    晋国的将帅在名利面前互相礼让,晋国百姓因此而团结,几世受益。

    5、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

    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

    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

    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

    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

    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