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

    陶渊明由于看不惯当时官场的黑暗,不想与贪官同流合污,所以毅然决定归隐田园,每天过着清闲的平民生活。

    对于他隐居这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他隐居这件事,一般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1、积极态度:他为了不与那些贪官同流合污,于是归隐田园。

    不追求荣华富贵的生活,淡泊名利,反而钟情于平淡的生活。

    2、消极态度:他不敢单独于官场上的贪官对抗,不敢指出官场的黑暗,只是对这些不好的东西视而不见。

    他选择了逃避,选择远离官场,到民间过平淡的生活,不想与贪官公然对抗,为百姓谋取福利。

    拓展资料: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 ),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

    十一月,程氏妹卒于武昌,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

    此时的渊明,政治态度入于明确的时期,思想上也入于成熟的时期。

    不同于之前的躬耕生活,这时的他是有意识的了:他这样做,而且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

    他以往的田园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时却是劳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于一般农民的生活。

    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如《归园田居》五首、《杂诗》十二首。

    义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中,渊明家中火灾,宅院尽毁,被迫迁居。

    义熙十一年(公元415年),朝廷诏征他为著作佐郎,渊明称病没有应征。

    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弘为江州刺史,约于此年或稍后一二年结交渊明,二人之间有轶事量革履、白衣送酒。

    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颜延之为始安太守,与渊明结交,有轶事颜公付酒钱。

    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济听闻渊明之名,去看望他,赠以粱肉,并劝他出仕渊明却拒绝了他,所赠粱肉也没有收下。

    同年,渊明卒于浔阳。

    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后世称“陶靖节”。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