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五言绝句加意思

    1. 唐诗五言绝句带意思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2. 五言绝句古诗+诗意

    忆梅(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意思:永远地钉死在这异乡的土地上,永远摆脱不了这浪迹天涯、独居异乡的命运。眼前美好的春天景物,让我无限依恋,流连忘返。在寒冷的初春开放的梅花啊,最让人遗憾、怨恨啊。在百花盛却早已凋谢,只能做过时的花,不能与百花共享春天的温暖。

    暗含了诗人和早梅一样,也是先春儿开,望春而谢,这早秀先调,不能与百花共享春天的温暖的“寒梅”,也是诗人自己的写照。看到寒梅想到自己早秀先调的身世之悲。

    3. 五言绝句(古诗)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王维 登鹳鹊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一金昌绪 哥舒歌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失名 现在选讲四首五言绝句。

    律诗与古诗的关系,在五言绝句这一形式中显示得最为密切。因此,现在打算趁这个机会来看看从古诗演化为律诗的历程。

    先请读一下这四首古体五言诗: 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 作书与鲂鱮,相教慎出入。

    ——汉诗 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可怜。 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

    ——(晋)子夜歌 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 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

    ——(北朝)折杨柳枝歌 客游经岁月,羁旅故情多。 近学衡阳雁,秋分俱渡河。

    ——庾信:《和侃法师三绝》 第一首是汉代的五言诗,不讲究平仄粘缀,第一、二、四句尾是韵,用的是仄声韵。这一形式的诗,在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里,给题上了“古绝句”的名目。

    第二首是晋代的民歌,也不讲究平仄粘缀,第二、四句尾是韵,用了平声韵。第三句第五字仍用平声字,但不协韵。

    第三首是北朝的民歌,也没有讲究平仄粘缀。笫一、二、四句尾是仄声韵,第三句末也是仄声字,但不是韵。

    第四首是北周诗人庾信的诗,平仄粘缀,完全符合唐人律诗。第二、四句尾是平声韵,第一、三句尾都用仄声字。

    诗题已称为“绝”。庾信另外有一首五言诗,题目就是“绝句”。

    由此可见,五言绝句不是唐代诗人的创造,而是已完成于南北朝末期。不过,在那时候,象庾信这样平仄和谐、完全符合唐律的五言绝句还是不多,不论是民歌或文人作品,仍以前三首的古诗形式为主。

    在唐代律诗形式完成以后,五律、七律、七绝,这三种诗体都已摆脱了古诗传统。独有五绝还保持着古诗传统。

    唐代诗人作五言绝句,兼用平韵和仄韵。用仄韵的几乎仍是古诗形式,连平仄都无须粘缀,试举孟浩然的一首《春晓》为例: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尽管选诗的人把它列入近体诗的五言绝句,其实与古诗没有什么不同。

    因此,我们可以说,在五言绝句中,古诗和律诗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它们的界线并不清楚。 现在要讲的四首唐人五绝,都用平声韵,平仄粘缀合律,这是五言绝句的正格。

    作五言绝句,一般都依照这种形式。五绝只有二十个字,比七绝还少八个字,更容不下复杂的内容。

    因此,我们对五绝的题材内容,不能有奢望。只要它能使人获得清新的感觉,在短小的形式中有回味,这就够了。

    希腊古代有一种诗铭(Epigram),也是小诗,希腊人比之为蜜蜂的刺。虽然小,却能刺痛人。

    这个比喻,也可以用于我们的五言绝句。 这四首诗,文字都浅显,表现方法都是正面叙述,一读就懂,不必逐句解释。

    唐宋以来的文学评论家,对于诗,也要求符合“起承转合”的逻辑性,象散文一样。他甚至规定了律诗的第一联必须是起,以下三联,必须分别为承、转、合各一联。

    对于一首绝句,则第一句至第四句,必须依次序为起、承、转、合。这样论诗,未免太机械,有些诗人不很理睬这一要求。

    但是,尽管起承转合的句法可以移易,逻辑上的三段论法,每一首诗总是不可违背的。这四首诗的起承转合表现得很清楚,可以用来说明一首诗的逻辑性。

    第一首和第三首,都是起承转合各一句。“红豆生南国”,“打起黄莺儿”,概念都不完全,必须有下面一句。

    才完成一个概念。所以,“春来发几枝”和“莫教枝上啼”是承接上句以完成一个概念的。

    第三句都是转句。没有这一句,那么第四句就和第一、二句找不到关系,也就是这首诗上下无从结合。

    第二首“白日依山尽”二句是平列的对句,没有起和承的关系,只能说这二句都是起。第三句仍然是转。

    可见这首诗只有起、转、合,而没有承。第四首以“北斗七星高”一句起兴,而第二句“哥舒夜带刀”不能说是承接句,因为它和第一句没有关系,我们只能说二句都是起句。

    这样看来,所谓起承转合的规律,在于活用,而许多绝句,可以没有承句。 第一首王维的《相思子》,这是生长在南方的植物,结出鲜红的象豆一般的子,俗名红豆。

    民间传说以为身上佩带这种红豆,能永远怀念关心的人。王维用这个传说写了这首诗,送给到南方去的朋友。

    这首诗,刘须溪校本《王右丞集》中没有收。《唐诗纪事》说:安禄山之乱,著名的宫廷歌人李龟年流落在湖南。

    在湘中采访使的酒席上,他唱了两个歌,都是梨园里作谱的王维的诗。其中之一就是“红豆生南国”。

    李龟年唱的第二句是“秋来发几技”,第三句是“赠君多采撷”。《唐诗别裁》选入了这首诗,第三句作“劝君休采撷”。

    《全唐诗》所载此诗,注明了各本异文,而第二句却采用了“秋来发故枝”。这样一首小诗,第二句和第三句有许多异文,使读者感到困难,不知原本到底如何。

    甚至连这首诗是否王维所作,也可怀疑。 “春”和“秋”的问题,我以为应作“秋”字。

    红豆子结于秋天。“发几枝”是说结出几枝红豆,不是说红豆树的枝叶。

    因此,“发故枝”肯定也是错的,因为。

    4. 杜甫的五言绝句及翻译

    来自百度知道: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译文〗

    江水碧绿水鸟的白翎显得更加洁白,

    山峰青翠映衬得花儿象燃烧的火一样红。

    今年的春天眼看又过去了,

    不知什么时候才是我回家的日子。

    〖字意〗

    逾:更多。

    欲:好象。

    燃:燃烧。

    过:过去。

    何:什么

    5. 绝句古诗全文及意思

    1.绝句

    (南宋)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绝句四首

    (唐)杜甫

    四首(其一)

    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

    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四首(其二)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四首(其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首(其四)

    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

    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

    3. 六言绝句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五言绝句4.五言绝句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唐代伟大诗人。作品充满对祖国、对人民、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各种诗体都写得很好,是公认的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典范;他本人则被尊为“诗圣”。杜甫和李白是好朋友,他们二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就象两座并立的高峰。 ①白鹭――一种水羽毛鸟,羽毛白色,腿很长,捕食鱼虾。 ②西岭――指岷山,在成都西面。 ③东吴――指现在江苏省一带地方,古代是吴国所在地。 杜甫晚年,住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旁。这一天,风和日暖,天朗气清,他闲坐在草堂里,透过窗口和门口欣赏外界的景物。 最先引起诗人注意的是黄鹂的只有两个,各自占据一株青青杨柳的梢头,你一句,我一句,甜蜜舌,嫩声泣语,比唱歌还要动听。诗人又把目光投向水边上的沙滩,那里正有一行白鹭展翅起飞,向高高的蓝天忘记翩翩而去,它们雪白的身影映着碧蓝的晴空,显得十分潇洒,优美。黄鹂、翠柳、白鹭、青天,一幅多么明媚秀丽的天然画,而黄鹂的叫声,白鹭的动态,更使画面充满勃勃生机。诗人足不出户,却好像置身在欣欣向荣的大自然之中了。 草堂的四壁并没有限制诗人的视野,更没有妨碍诗人的想象,反而给他的观赏增添了几分艺术情调。那终年戴雪、千古不化的西山群峰,被小小窗口从百里之外收纳进来,不恰好成为一幅山水壁画?那停泊在门前的几艘航船,听说正准备扬帆万里,定然是下岷江、转长江、远到东吴去吧!西岭远隔百里,却说它含在自家窗口;航船泊在门外,又说它要远下东吴。远景把它移近,近景将它推远,在远和近的推移变化之间,千秋西岭和万里东吴,全都聚拢到诗人的草堂跟前来了。 这首四名小诗,句句都是写景。远远近近、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景物,发声的,飞行的,静止的,静而欲动的,纷然呈现在草堂 周围,与诗人共同组成一个多姿多彩、生动和谐的广阔天地,在这个天地里,寄托着诗人浓而美好的生活情趣和对自然万物、对祖国山河的无限

    6. 古诗绝句的意思是什么

    绝句来源于两汉,成形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大唐。

    当时都是四句一首,称为“联句”。《文心雕龙·明诗》所谓“联句共韵,则柏梁余制”。

    唐宋两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绝句风靡于世,创作之繁荣,名章佳什犹如群芳争艳,美不胜收,可谓空前绝后也。 绝句,又叫“绝诗”,或称“截句”、“断句”,截和断都含有短截的意思。

    按照《诗法源流》的解释,绝句是“截句”的意思,就是截取律诗四句,或截首尾二联,或截前二联或后二联,或是中间二联。另外一种说法是从“五言短古,七言短歌”变化而来,唐人赋予它以声律,使它定型,就成绝句。

    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

    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

    南朝陈代的徐陵主编《玉台新咏》就有“古绝句”的名称。但这种绝句虽然押韵,而相对来说平仄(zè)较为自由,或者可以说有些诗人不愿受格律的约束。

    在律绝盛行以后,古绝句仍然被沿用发展下来。古绝句五言特多,而七言特少。

    7. 五言绝句的古诗

    1、《鹿柴》

    唐代: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2、《竹里馆》

    唐代: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3、《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4、《送别》

    唐代: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译文: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5、《独坐敬亭山》

    唐代: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