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千古唐诗解说词观后感

    1. 写一篇《唐之韵》的观后感,500字,中心明确,有双重题目

    唐,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间不长的290年,一个以小农文化为主流的朝代;

    唐,一个人们思想活泼,言行较少拘束,儒释道三教并存的开放的朝代;

    唐,一个封建统治下,唯一一个政治气氛宽松大度的朝代……

    当我们用手指摩挲那一页页有质感的历史纸张时,史家们用一个个饱蘸赞誉之情的方块汉字,把一个令后人充满了无限向往的盛大帝国,推介在读者的脑海里。

    而当我们虔诚地捧起那本被奉为经典的《唐诗三百首》时,吟咏间,汉语之美让我们沉溺不能自拔。

    于是,凭借史书、诗集,这传统的朴素的媒体,我们得以回望一千多年前那段绮丽的时光。

    那段时光的确绮丽,从大漠逶迤的驼队,到江南潺潺的清泉;从天上之水的滔滔黄河,到一览众山小的巍巍泰山;从承上启下的陈子昂到攀上巅峰的李白、杜甫……一个个屹立在中国诗坛的巨匠,在这段时光里纵横捭阖,驰骋才力,发抒性灵。

    是的,那时光真的太过绮丽,以致于我们苍白的想象无法穷尽。这时,一个个鲜活的音画扑面而来:沧桑大地沐浴于阳光、风雪中,大漠逶迤的脊线上,驼铃渐响,复沓着《阳关三叠》的遗韵。耕牛、纺车、摇曳的烛火……那曾在文学史上被敷以浓墨重彩的篇章,因一部二十集的电视片——《唐之韵》,以立体的姿态再现了那段时光的浪漫气质,在每一个观众的心底撞击出审美的冲击波。

    电视语言的魅力在于直观,在于给人耳目同时的震撼。《唐之韵》一开篇,把一个封建时代难得的英明君王——唐太宗隆重介绍给观众,我们的思绪随着镜头里那座已成土堆的“昭陵”拓展开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一个帝国终于屹立在中原大地。而成为唐代这个中国历史上最令人骄傲的帝国的最强音的,不是金戈铮铮,不是铁蹄踏踏,不是管弦,不是丝竹,而就是唐诗!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是中国五七言古今体诗的高峰。每一个学中文,读过中国文学史的人都有这样的常识。然而,如果这个常识仅以常识存于我们的记忆之库,它会理性得没有温度,没有质感。可一部电视片,用一个个实在的画面,用我们谙熟的那首《阳关三叠》,用详实的文学史料,用精当的文学评论,恰如其分地烹调出一道审美的饕餮大餐。

    什么是盛唐之韵?解说词中一首首耳熟能详的诗歌是韵;解说词列出那一位位诗歌巨匠的气质是韵;解说词描绘的山川江河是韵……而贯穿于每一集的背景音乐更是韵。

    韵,在视觉角度,是色彩的和谐流畅。在电视片里,中原大地的黄土,黄土地上的葱茏,葱茏之间的诗意盎然……韵味在眼睛里一点点聚焦。

    韵,在听觉范围,是音声相和,是轻吟慢咏,是天籁之希。《唐之韵》的背景音乐仅是《阳关三叠》及其变奏。厚重的钟罄箫鼓一次次敲击我们的胸膛,一次次舒展我们的呼吸。苍茫大地为这韵律而肃然,为这韵律而击节、而踏步……韵味在耳朵里一声声入扣。

    无需再赘述那一位位诗人,一部文学史里,我们早与他们握手;无需再念出那一句句华章,一部全唐诗选,我们曾经、永远把它们吟唱。但,当唐代那段辉煌的历史,和诗歌联姻,唐诗在千年后与现代媒体——电视联姻,幸运的便是我们!

    在音画俱美的《唐之韵》中,领略千古唐诗的风骨,把《唐之韵》这样的优秀电视读物推荐给爱诗的人,让“唐三彩”般绚烂、《阳关三叠》般空阔的韵味,弥漫在我们的心间。

    2. 唐之韵解说词读后感

    《唐之韵》——观后感 这周在网上看了《唐之韵》,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教片。

    它以精彩的画面、精确生动的解说,将唐代有代表性的117位诗人及代表作一一介绍给了读者。其朗诵声情并茂,诠释独具慧眼,描绘得惟妙惟肖。

    它不仅在文学的层面上对“唐诗”进行鉴赏,它更注重在文化的层面上,把“唐诗”看作一个时代的声音。在喧闹的电视屏幕上,它将让人感到一种千古幽香的书卷气,使我们领略到真正优秀的中国人的胸襟和气度。

    此片在第三集讲到张若虚。他的生平事迹都不可考,只知道是扬州人。

    他只流传下两首诗。但《春江花月夜》却是古今传诵的名篇。

    也是我自己很喜欢的一篇。《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诗人开篇就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

    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

    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

    “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

    “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

    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

    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

    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

    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

    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

    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

    “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

    3. 【经典唐诗读后感】

    [经典唐诗读后感]在灿如星海的唐宋词中,有一颗星星时时照亮着我,经典唐诗读后感.那是文天祥在临死前吟成的一首千古绝唱——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千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一个响亮的名字,南宋末年杰出的民族英雄.他的一生,处于元军大举南侵,南宋濒临灭亡的时期.为了救亡图存,他积极组织和领导宋军抗元. 这首诗表现的正是文天祥被俘之后宁死不屈、正气凛然的高尚节操.就是这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表现了他坚强的爱国意志,成为我们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座右铭.每当我吟起《过零丁洋》,就觉得文天祥的一腔浩然正气充溢于天地之间.看文天祥的这首诗,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我的自白书》:我渴望自由,但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人人都渴望生命,生欲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可矣!又觉得国亡我不亡就是耻辱,我必须与邪恶斗争.这首词告诉我历史上宋元两朝的盛衰,让我更加地热爱祖国,愿为祖国效力,宁死不当亡国奴.宋词是回味无穷的,宋词给我带来无限的遐想.读唐诗有感乐清育英学校 黄雯雯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这首唐诗是我在一年级时学的《咏鹅》.现在我想起这首诗,仍然读得津津有味.我喜欢读唐诗,吟诵起唐诗,就像唱歌一样高兴.因为在唐诗里,我能懂得很多道理,学到很多在课本上找不到的知识.它是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我觉得读唐诗是一种乐趣,它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三年级的时候,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份《唐诗70首》.我把这本不值钱的书看作宝贝似的,都过了两年多了,还放在我家的书柜里.现在打开它,我读起里面的诗还是那么的着迷.这本厚厚的《唐诗70首》里,我最喜欢、记得最熟的一首就是《静夜思》,它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大作.记得我们最近学的一首歌,歌的歌名是《读唐诗》.这首歌的开头就是朗诵了这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诉说的是远在它乡的游子李白非常想念自己的家乡.这首诗虽然只是说了李白想念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可我觉得他也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他很想自己的母亲,很想回到遥远的家乡与年老的母亲一起度过这寂静而冷清的中秋之夜.学古诗的好处有很多.读唐诗,丰富我的课外生活,让我知道不少名人故事,也能从中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如: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让我感受到陆游这颗深深的爱国之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让我做一个爱惜粮食的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我感受到母亲博大的爱,有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我读了唐诗以后,觉得自己变得有教养了,不像以前那样孩子气,不懂道理.整个人就像脱胎换骨一样,成了一个小大人.《读唐诗》这首歌里还唱道:唐诗唐诗传家宝,一代一代传到我,文明哟古国……既然唐诗是宝,中国是文明的古国,大家还不快行动起来去读这个宝,去寻我们文明古国的宝!读《论语》,学做人乐清育英学校 陈天杨暑假里,爸爸要我背《论语》,读后感《经典唐诗读后感》.我接过一看, 学而第一四个大字映入我眼帘,下排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爸爸郑重地对我说:天杨,以后你每天背两句,要记住圣人的教诲.尽管我心里有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可看到爸爸那虔诚的神情,我迟疑了片刻,为了不使爸爸失望,我只能装出很乐意的样子,高兴地说:好呀!开始背诵时,我只是勉强应付,死记硬背.到了后面,我才发现,这里面的寓意很深.在前十篇中共出现十五次孝.整部书主要讲的是仁.商鞅还讲过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们学的《弟子规》,只是根据《论语》中的一小部分进行扩写的.其中一句——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溪不曰,其为人也.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意思是:叶公问子路,孔子这个人怎么样,子路不回答.孔子说:你怎么不说呢?我这人呀,发奋时忘记吃饭.高兴时忘记忧愁.不知道老就要来了.如此而已.这句话使我很受感动.孔子,千年一见的奇才,却只说如此而已.做人,不能骄傲,也不能吝啬.《论语》中说过: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于不足观也已.周公是一个孔子都佩服的圣人,可孔子还说如果他骄傲而且吝啬,那就没有什么可赞扬的了.因为他的缺点像一朵朵乌云掩盖了他的才华这个太阳.《论语》使我受益匪浅.它告诉我如何做人,告诉我治国之道,告诉我孝道,它还告诉我仁义.《论语》,你就像一座用之不完,取之不尽的宝库,从做人到治国,你都说得让人心服口服.你让爱学习的人变得更充实.读唐诗宋词有感乐清育英学校 黄重文唐诗宋词,四书五经…… 当我唱起这首歌,一种自豪便涌上心头.因为我是中国人!唐诗宋词是我们中国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像一条条清泉流进我心窝.它是传家宝,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岳飞,读过宋词的人都知道,他可不是一个小人物哟!其中,他写的《满江红》使我受益匪浅.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

    4. 唐诗宋词读后感

    许多中国人,都是在唐诗宋词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

    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但孩子的眼睛却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背诗的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鸟。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文人墨客在“青山绿水,娇莺戏蝶”的意境中写下了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或是秋思浩荡,或是春风飞扬,或是明月千古,或是斜阳晚钟,又或许是田园林泉和诗酒流连。 翻开《唐诗宋词三百首》,你应该会听到江南淅沥的雨声,看到碧波上泊着的乌蓬船。

    青莲居士当时“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豪气,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带给我同样的震撼,一个是诗仙侠士,一个是爱国不惜生命的伟人,在历史这条奔流不息的滔滔大河中,他们流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在杜甫“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缠绵俏丽中,我又感受到了诗人把这美如画的情景描写的如此惟妙惟肖,留给我们的是清雅秀丽的余韵。

    “宛转峨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这几句诗,不正是把那种感叹时光无情的悲凉之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吗?这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把对时光的不舍与感叹融入了这一个个字中。 从留有浓浓墨香的唐诗宋词中,我们还能读到那浓浓的爱国情怀。

    它们也许是李后主“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深沉叹息;也许是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激情;又或许是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报国无门的情感。诗人任思想在伏案挥毫中狂舞,任对祖国的满腔热血在纸上挥洒,留与后世的一代又一代爱国儿女久久瞻仰。

    身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为祖国拥有如此丰富、瑰丽的文化感到骄傲,我们现代的少年更是要取诗之精华,学词之涵韵,在这些令人浩气长舒的诗句中,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5. 唐之韵解说词读后感

    龙老师上课 李中语文考试 语文必修(一) 语文必修(二) 语文必修(三) 。

    在此之前,山水诗达到这种情景交融的境界的,不能说没有。但只有到孟浩然,才懂得有意识地去营造这样的境界,提高山水诗的表现能力。

    再以他另一首表现田园生活的名诗为例: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过故人庄》) 孟浩然所做的诗中传诵最广的是《春晓》这首诗,乍看只不过是叹息春天的花朵容易凋谢,有一片淡淡的惜春之情。但细一想,不是不可以说,这是暗示在社会的风雨声中,青春容易消逝吗?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一想起这首诗,人们总是能想起许多失落的惆怅,其实诗的意蕴远不止这些。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第七集 一代诗仙(上) 四川江油县青莲乡,虽然只是个小地方,但却是一代大诗人李白的故里。一代诗仙就从这里起步,以隐隐雷声的脚步闯进诗坛,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一座丰碑,一个永不褪色的名字。

    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据记载,他出生在唐朝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在今天吉尔吉斯坦北部,大约五岁时才迁到这里。

    他父亲叫李客。“客”可能是对外地人的称呼,表明他们不是当地人。

    据李白自己说,年轻时漫游扬州一带,不到一年就“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后人据此推断,他父亲应当是个腰缠万贯的大商人。

    李白生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从开始懂事的时候起就呼吸着这青山绿水的芬芳。他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种清新自然,不事雕琢的美,应当说就是这蜀江的水碧山青的自然风光熏陶出来的。

    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六甲泛指道教典籍,百家则泛指各派的学说。

    四川一直是道教最活跃的地方,李白对道教熟悉是很自然的。再者,道教尊庄子为真人,而庄子最超绝的地方,就是站在九天绝顶来看人间,用超然物外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一切欢哀苦乐。

    李白所以有那种天上地下独往来的气概,固然是由于他站在盛唐这座历史的高峰上,有条件看得远,但也由于庄子的哲学思想给了他冲开一切束缚的胆识,使他敢于昂头去观照宇宙,把视野扩张到最大限度。此外,李白还“十五观奇书”,“十五好剑术”,“十五游神仙”。

    从这此诗句就可以看出来,他虽然也熟悉儒家典籍,但向往的却是“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而根本不屑于做儒家的信徒。 二十四岁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行”。

    开始了他向诗坛的进军。他是云,必须飞到天顶去探测天空的浩渺;他是水;必须奔向大海的去扬起海上狂涛。

    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几乎游遍了黄河中下游和整个长江流域的各个地区。在当时,且不说旅游主要靠步行,就是骑马,乘船,坐牛车,要走遍这么广大的地域,至少在精神上,他每时每刻都在奔波。

    李白不仅到过许多地方,见多识广,而且人生经历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曾当过隐士,在山林里与朋友酣饮纵酒,养了无数的驯鸟。

    他曾当过道士,一门心思采药炼丹,求仙得道,以为真的能够白日飞升,他精于骑术,擅长射箭,击剑,以游侠自命,身上老是带着一把短剑。他曾经受到朝廷的征聘,有过皇帝召见,亲自下车迎接的殊荣,由一个普通百姓一跃成为翰林学士,在安史之乱中他曾投笔从戎,以东晋著名的宰相谢安自命,想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也因此而意想不到地卷入政治斗争,被关进了监狱,成了囚犯,被判处永远流放夜郎,遇赦免后,年纪已六十他还赶到今天的南京,准备去参加平定安史之乱的军队,总之,他一生的经历大起大落,充满了荣光和艰险。

    他打过交道的人,上自唐玄宗,杨贵妃,朝廷各级官员,下至监狱里的牢头,和尚,道士和最底层的农夫农妇。他熟悉各个阶层,各个身份和各种职业的人,把这五光十色的生活都收录在他的诗里。

    他能写高适、岑参那种大气磅礴的边塞诗。“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湾,由来征战,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应未闲。”

    (《关山月》)。 王维的诗境界幽静,但又充满了生机。

    这种诗李白也有。“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自遣》)。王维诗中有一种禅悦的境界,这是李白诗中所没有的,但李白这首诗另有一种沉着潇洒。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这大概是汉语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游子思乡,是小农社会永远写不够的题材。

    这首诗把“床前”,“明月光”“地上霜”,这三个意象组合在一起。说“疑是地上霜”就说明抒情主人公已经意识到这不是霜,知道不是霜偏生又这么联想,正好透露出他心里有一层霜,有一股思乡的冷气,国人心里都郁结束这样一股思乡的冷气。

    所以离开家一看见月亮就会想起这首诗来。 孟浩然的诗将田园生活写的那么有滋有味。

    李白也有一首田园诗,但意趣大不相同。“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

    三谢不。

    6. 〈〈唐诗宋词三百首〉〉读后感大全

    唐诗宋词三百首读后感

    许多中国人,都是在唐诗宋词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但孩子的眼睛却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背诗的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鸟。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文人墨客在“青山绿水,娇莺戏蝶”的意境中写下了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或是秋思浩荡,或是春风飞扬,或是明月千古,或是斜阳晚钟,又或许是田园林泉和诗酒流连。

    翻开《唐诗宋词三百首》,你应该会听到江南淅沥的雨声,看到碧波上泊着的乌蓬船。青莲居士当时“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豪气,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带给我同样的震撼,一个是诗仙侠士,一个是爱国不惜生命的伟人,在历史这条奔流不息的滔滔大河中,他们流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在杜甫“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缠绵俏丽中,我又感受到了诗人把这美如画的情景描写的如此惟妙惟肖,留给我们的是清雅秀丽的余韵。

    “宛转峨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这几句诗,不正是把那种感叹时光无情的悲凉之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吗?这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把对时光的不舍与感叹融入了这一个个字中。

    从留有浓浓墨香的唐诗宋词中,我们还能读到那浓浓的爱国情怀。它们也许是李后主“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深沉叹息;也许是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激情;又或许是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报国无门的情感。诗人任思想在伏案挥毫中狂舞,任对祖国的满腔热血在纸上挥洒,留与后世的一代又一代爱国儿女久久瞻仰。

    身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为祖国拥有如此丰富、瑰丽的文化感到骄傲,我们现代的少年更是要取诗之精华,学词之涵韵,在这些令人浩气长舒的诗句中,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7. 读完唐之韵的感受300字

    《唐之韵》以千古盛唐开篇,讲述了以李白、杜甫为首的著名诗人和当时不同的诗风:如边塞诗、朦胧诗等。给予了整个唐代诗的整体评价。感触最深的有两点,第一点就是第四、五集的边塞诗人诗风原来不仅仅是豪放,也有“柔”,之处。王昌龄的诗中写到: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手一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就把战争气氛渲染的十分饮满酣畅。当时一直以为边塞诗都应该是这样的,最柔的也只能是辛弃疾那种“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样淡淡的惆怅了,没想到高适的诗中居然还会写妻子思念出征在外的丈夫,而且这种题材居然已经是从战国后期人人套用的老题材了,真是跟我想象中的有很大的差别呢!“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就是最好的写照。

    第二点感触是对后主李煜的称呼和评价,纪录片的原句是这样的:但《春江花月夜》却是古今传诵的名篇。《春江花月夜》原是南朝著名的昏君陈后主创作的,当时还谱了曲,可以唱。南唐后主李煜生性喜好奢华,经常在宫中夜夜笙歌,终致国家灭亡我是知道的,但是以前我曾经搜集过很多有关他的资料,读过他的很多诗篇,亡国前期多是辞藻华丽,写舞姬宴会的香艳,后期则是亡国的感慨、怅惘。觉得这位李后主虽然不是一位圣明的君主,但是写的诗词中感悟颇深,文学造诣很高,有不少都是读起来饶有韵味又流传久矣的作品,比如: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和《相见欢》里面的“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但是纪录片中对他的评价貌似很低。刚开始觉得不能理解,倒回来看了好多次,听解说人的语调。后来一想,对一件事一个人,不论历史还是现实总是褒贬不一,不能要求所有人的想法都跟自己一样,自己只要忠实自己的看法就好了,于是就释然了。

    千古唐诗解说词观后感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