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渔翁诗词鉴赏

    1.有关渔夫的诗词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台草映身,

    路人借问摇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唐)

    钓鱼绝句 纪晓岚

    一篙一橹一孤舟, 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拍一呼又一笑, 一人独占一江秋。

    渔父词 李 煜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李贺《钓鱼》

    秋水钓红渠,仙人待素书。 菱丝萦独茧,菰米蛰双鱼。 斜竹垂清沼,长纶贯碧虚。 饵悬春蜥蜴,钩坠小蟾蜍。 詹子情无限,龙阳恨有余。 为看烟浦上,楚女泪沾裾。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渭上偶钓 白居易

    昔日白头人, 亦钓此渭阳。 钓人不钓鱼, 七十得文王。

    钓竿篇 沈全期

    朝日敛红烟, 垂竿向绿川。 人疑天上坐, 鱼似镜中悬。

    渔 父 岑 参

    朝从滩上饭, 暮向芦中宿。 歌竟还复歌, 手持一竿竹。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独钓清溪江 李 白

    我携一尊酒, 独上江祖石。 自从天地开, 更长几千石。 举杯向天笑, 天回日西照。 永望坐此台, 长垂严陵钓。 寄语山中人, 可与你同调。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 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作棋局 , 稚子敲针作钓钩。

    独钓清溪江 李 白

    我携一尊酒, 独上江祖石。 自从天地开, 更长几千石。 举杯向天笑, 天回日西照。 永望坐此台, 长垂严陵钓。 寄语山中人, 可与你同调。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 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作棋局 , 稚子敲针作钓钩。

    独钓清溪江 李 白

    我携一尊酒, 独上江祖石。 自从天地开, 更长几千石。 举杯向天笑, 天回日西照。 永望坐此台, 长垂严陵钓。 寄语山中人, 可与你同调。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 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作棋局 , 稚子敲针作钓钩。

    参考网站

    2.语文诗歌鉴赏问题

    诗歌赏析文章一般有两种写法:

    ⑴综合分析法——通过对全诗的整体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这种体式下,较完整的写法是:

    A.作者简介。

    B.作品写作背景简介。

    C. 作品意象分析(诗句的解释或翻译,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诗句表达的意境)。

    D.作品艺术手法分析(通常结合在作品意象分析之中)。

    E.作品艺术特点的综合评价(往往带有总结的意味)。

    如果不要求很完整,则可不写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两部分。

    ⑵主题分析法—就诗歌最突出的方面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采用这种写法时,往往只抓住一个方面,如意境、语言表现力、某一手法的表达思想情感的妙处等等。对于其他方面,则不论及,因而它的篇幅一般较短小。

    必须指出的是,无论采用那一种写法,都应该有欣赏者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力戒人云亦云、甚或抄袭。

    如何赏析古代诗歌作品

    赏析古代的诗歌作品,是我们古代文学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我们进一步进行研究的一个基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古典诗歌进行分析呢?

    首先要读懂诗歌作品,这要求我们对一首诗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要有正确的理解。如果连诗的本意都没有弄懂,那么我们又如何去对一首诗进行分析和鉴赏呢?吴小如先生在讲到诗歌的鉴赏时,曾经提出“通训诂”、“明典故”,这是读懂一首诗的基础。对于我们来说,古典诗歌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语言障碍,对有些诗歌,我们必须依靠前人的注释才能够读懂。而且古典诗歌中经常会运用典故,正确地理解典故的含义,对于读懂诗歌也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诗无达诂”,对一首诗的理解自然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毕竟还是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的,那就是要合乎情理,至少自己感觉这样理解是合乎情理的,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才可能有说服力。

    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诗歌进行分析:一是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及写作情况,要深入分析诗歌作品,必须先了解作者。孟子曾经提出“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所谓的“知人论世”也就是要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时代的状况,这对我们正确理解作品有很大的帮助。比如,我们了解了中唐的政治形势和柳宗元的遭遇之后,也就更能理解《渔翁》中那种回避尘世、寄情山水的处世态度了。二是对作品自身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对较短的作品,如律诗、绝句等可以逐句分析,对较长的作品可以作问题分析或段落分析。这是作品分析的主体。我们所分析的作品必然具有赏析的价值,我们在阅读一首诗歌的时候,也多多少少会有一些自己的体会感悟,我们写分析文章就是为了把作品的价值展现出来,把自己的体会感悟表达出来,作品的分析同时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因此要注意辞采,要尽可能做到语言的优美凝练。三是可以结合与作品有可比性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在比较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例如杜甫的《登岳阳楼》和孟浩然的《临洞庭》都是描写洞庭湖的佳作,但是我们通过对比就会发现《登岳阳楼》向我们展示了“诗圣”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悲悯,而《临洞庭》却只囿于对个人遭际的自伤自怜,相比之下,两位诗人的胸襟品格、思想境界高下立判。四是了解作品的地位及影响,这也是我们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一个途径,如我们了解了《橘颂》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意义上的咏物诗,也就能更好地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是《橘颂》的独创,而这一手法对后代的咏物诗词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3.渔翁这首诗的理解

    诗词原文 作者: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①宿,晓汲清湘②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③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④云相逐。

    编辑本段全部注释 ①本篇作于永州。西岩大概就是永州的西山,可参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记》。

    ②湘:湘江之水 ③欸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唐时湘中棹歌有《欸乃曲》(见元结《欸乃曲序》)。

    ④无心: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而出岫。"一般是表示庄子所说的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

    苏轼《书柳子厚〈渔翁〉诗》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

    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严羽《沧浪诗话》从此说,曰:"东坡删去后二句,使子厚复生,亦必心服。

    "然刘辰翁认为:"此诗气泽不类晚唐,下正在后两句。"此后,关于此诗后两句当去当存,一直有两种意见。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译文 傍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拂晓,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 烟消云散旭日初升,不见他的人影;听得欸乃一声橹响,忽见山青水绿。

    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基本解释: ①捕鱼的老人。

    ②诗篇名。唐代柳宗元作。

    当时作者被贬永州(今湖南零陵)。本诗通过渔翁在山水间获得内心宁静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自身遭受打击后寻求超脱的心境。

    名句“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尤为人称道。 词语分开解释: 渔 : 渔(渔) yú 捕鱼:渔业。

    渔翁。渔村。

    渔船。渔网。

    渔民。渔汛。

    渔歌。渔火。

    竭泽而渔。谋取,夺? 翁 : 翁 wēng 老头儿:老翁。

    渔翁。“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父亲:“家祭无忘告乃翁”。丈夫的父亲: 编辑本段诗词鉴赏简析 苏轼曾说"柳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东坡题跋》)。

    《江雪》与《渔翁》两首诗所写,可以说是隐士的生活情趣。柳宗元在永州十年,作为被贬的司马,在政治上几乎彻底被遗弃,故能萧散自放,纵情山水,与陶渊明之隐居确有几分相似。

    因此,陶诗有时也就成了他写诗的范本。 但陶渊明是真正的隐士,柳之与陶,又有许多不同之处。

    比如陶不信佛教,而柳是信的。陶是真隐士,柳不是隐士,而是谪官。

    柳宗元被贬后依然有着报效祖国的志向,这是陶渊明所不具备的。虽如此,在思想情趣方面,柳与陶又有相通之处。

    比如对独立、自由之人生境界的向往,这是古今文人,乃至未来人类的永恒的追求。在艺术表达上,《江雪》之峻洁,《渔翁》之丰美,与陶诗之平和淡泊并不一样。

    但两人的诗又都是内涵丰富的。所以苏轼说柳宗元诗"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

    4.渔翁这首诗的理解

    诗词原文 作者: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①宿,晓汲清湘②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③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④云相逐。

    编辑本段全部注释 ①本篇作于永州。西岩大概就是永州的西山,可参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记》。

    ②湘:湘江之水 ③欸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唐时湘中棹歌有《欸乃曲》(见元结《欸乃曲序》)。

    ④无心: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而出岫。"一般是表示庄子所说的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

    苏轼《书柳子厚〈渔翁〉诗》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

    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严羽《沧浪诗话》从此说,曰:"东坡删去后二句,使子厚复生,亦必心服。

    "然刘辰翁认为:"此诗气泽不类晚唐,下正在后两句。"此后,关于此诗后两句当去当存,一直有两种意见。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译文 傍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拂晓,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 烟消云散旭日初升,不见他的人影;听得欸乃一声橹响,忽见山青水绿。

    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基本解释: ①捕鱼的老人。

    ②诗篇名。唐代柳宗元作。

    当时作者被贬永州(今湖南零陵)。本诗通过渔翁在山水间获得内心宁静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自身遭受打击后寻求超脱的心境。

    名句“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尤为人称道。 词语分开解释: 渔 : 渔(渔) yú 捕鱼:渔业。

    渔翁。渔村。

    渔船。渔网。

    渔民。渔汛。

    渔歌。渔火。

    竭泽而渔。谋取,夺? 翁 : 翁 wēng 老头儿:老翁。

    渔翁。“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父亲:“家祭无忘告乃翁”。丈夫的父亲: 编辑本段诗词鉴赏简析 苏轼曾说"柳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东坡题跋》)。

    《江雪》与《渔翁》两首诗所写,可以说是隐士的生活情趣。柳宗元在永州十年,作为被贬的司马,在政治上几乎彻底被遗弃,故能萧散自放,纵情山水,与陶渊明之隐居确有几分相似。

    因此,陶诗有时也就成了他写诗的范本。 但陶渊明是真正的隐士,柳之与陶,又有许多不同之处。

    比如陶不信佛教,而柳是信的。陶是真隐士,柳不是隐士,而是谪官。

    柳宗元被贬后依然有着报效祖国的志向,这是陶渊明所不具备的。虽如此,在思想情趣方面,柳与陶又有相通之处。

    比如对独立、自由之人生境界的向往,这是古今文人,乃至未来人类的永恒的追求。在艺术表达上,《江雪》之峻洁,《渔翁》之丰美,与陶诗之平和淡泊并不一样。

    但两人的诗又都是内涵丰富的。所以苏轼说柳宗元诗"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

    5.求古诗《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

    唐·柳宗元《渔翁》

    [今译] 日出雾散,渔翁不见。忽然,“唉乃”一声,渔翁驾着小船摇了出来,他的周围是青翠的群山,他的船下是碧绿的江水。

    [赏析] 《渔翁》是一首山水小诗,寓有作者政治失意的孤愤。苏轼评此诗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全唐诗话续编》卷上引惠洪《冷斋夜话》)。苏轼的所谓奇趣,主要指这两句而言。句中的“人”指渔翁。读者知道拂晓前他明明在打水生火,而烟消日出时反而不见了,使人感到“反常”。但“唉乃”一声,传来了橹桨之声,原来渔翁已游弋在山水中了,这又“合道”。上句的“反常”,使人产生一种觉得人在却又突然不见的惊异感;下句的“合道”,又使人感到橹桨之声怡情悦耳,青山绿水更加可爱。这种“反常合道”的写法,产生了一种特别的趣味,也写出了一种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的清静寥廓的境界。

    [原作]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6.关于志南的渔夫的诗词

    《绝句》宋·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注释1. 选自《宋诗纪事》卷九三。志南,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

    2.系(xì)——联接。

    3.短篷——小船。篷是船帆。船的代称。

    4.杖藜——“藜杖”的倒文。藜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5.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

    6.杨柳风:古人把应花期而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二十四花信风”。其中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称杨柳风。

    译文

    在古木的树荫下拴着一只小船,我拄着藜干制的拐杖过了桥东。春天的天气时雨时晴,杏花开时的蒙蒙细雨落在身上,衣服欲湿未湿,柔和的杨柳春风吹在脸上一点儿也不觉得寒冷。赏析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 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 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 使这位老和尚 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 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 "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 东风专指春风。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 都没有这样的诗意。 诗的后两句尤为精彩:"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 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於画意。 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杏花雨", 与称夏初的雨为"黄梅雨",道理正好相同。"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南宋初年,大诗人陆游已将杏花和春雨联系起来。 "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 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 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 这是怎样不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啊! 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这样兴致勃勃地走下去,游赏下去, 到他想起应该归去的时候,怕要体力不支,连藜杖也扶他不动了吧?不必多虑。 诗的首句说:"古木阴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吗? 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来,那小船偏激在溪水边老树下,正待他解缆回寺呢。

    渔父 诗人:张志和 朝代:唐钓台渔父褐为裘,

    两两三三舴艋舟。

    能纵棹,惯乘流,

    长江白浪不曾忧。

    7.帮忙鉴赏下柳宗元的《渔翁》,尤其是三四句

    柳宗元《渔 翁》鉴赏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G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

    此篇作于永州。作者所写的著名散文《永州八记》,于寄情山水的同时,略寓政治失意的孤愤。

    同样的意味,在他的山水小诗中也是存在的。 此诗首句的“西岩”即指《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而诗中那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则含有几分自况的意味。

    主人公独来独往,突现出一种孤芳自赏的情绪,“不见人”、“回看天际”等语,又都流露出几分孤寂情怀。而在艺术上,此诗尤为后人注目。

    苏东坡赞叹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

    (《全唐诗话续编》卷上引惠洪《冷斋夜话》)“奇趣”二字,的确抓住了此诗主要的艺术特色。 首句就题从“夜”写起,“渔翁夜傍西岩宿”,还很平常;可第二句写到拂晓时就奇了。

    本来,早起打水生火,亦常事。 但“汲清湘”而“燃楚竹”,造语新奇,为读者所未闻。

    事实不过是汲湘江之水、以枯竹为薪而已。不说汲“水”燃“薪”,而用“清湘”、“楚竹”借代,诗句的意蕴也就不一样了。

    犹如“炊金馔玉”给人侈靡的感觉一样,“汲清湘”而“燃楚竹”则有超凡绝俗的感觉,似乎象征着诗中人孤高的品格。 可见造语“反常”能表现一种特殊情趣,也就是所谓“合道”。

    一、二句写夜尽拂晓,读者从汲水的声响与燃竹的火光知道西岩下有一渔翁在。三、四句方写到“烟销日出”。

    按理此时人物该与读者见面,可是反而“不见人”,这也“反常”。然而随“烟销日出”。

    绿水青山顿现原貌忽闻橹桨“?G乃一声”,原来人虽不见,却只在山水之中。这又“合道”。

    这里的造语亦甚奇:“烟销日出”与“山水绿”互为因果,与“不见人”则无干;而“山水绿”与“?G乃一声”更不相干。诗句偏作“烟销日出不见人,?G乃一声山水绿”,尤为“反常”。

    但“熟味”二句,“烟销日出不见人”,适能传达一种惊异感;而于青山绿水中闻橹桨?G乃之声尤为悦耳怡情,山水似乎也为之绿得更其可爱了。作者通过这样的奇趣,写出了一个清寥得有几分神秘的境界,隐隐传达出他那既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境。

    所以又不是为奇趣而奇趣。 结尾两句是全诗的一段余音,渔翁已乘舟“下中流”,此时“回看天际”,只见岩上缭绕舒展的白云仿佛尾随他的渔舟。

    这里用了陶潜《归去来辞》“云无心而出岫”句意。只有“无心”的白云“相逐”,则其孤独无伴可知。

    关于这末两句,东坡却以为“虽不必亦可”。 这不经意道出的批评,引起持续数百年的争执。

    南宋严羽、明胡应麟、清王士禛、沈德潜同意东坡,认为此二句删好。而南宋刘辰翁、明李东阳、王世贞认为不删好。

    刘辰翁以为此诗“不类晚唐”正赖有此末二句(《诗薮·内编》卷六引),李东阳也说“若止用前四句,则与晚唐何异?”(《怀麓堂诗话》)两派分歧的根源主要就在于对“奇趣”的看法不同。 苏东坡欣赏此诗“以奇趣为宗”,而删去末二句,使诗以“?G乃一声山水绿”的奇句结,不仅“余情不尽”(《唐诗别裁》),而且“奇趣”更显。

    而刘辰翁、李东阳等所菲薄的“晚唐”诗,其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奇趣。删去此诗较平淡闲远的尾巴,致使前四句奇趣尤显,“则与晚唐何异?”两相权衡,不难看出,后者立论理由颇欠充足。

    “晚唐”诗固有猎奇太过不如初盛者,亦有出奇制胜而发初盛所未发者,岂能一概抹煞?如此诗之奇趣,有助于表现诗情,正是优点,虽“落晚唐”何伤?“诗必盛唐”,不正是明诗衰落的病根之一么?苏东坡不著成见,就诗立论,其说较通达。自然,选录作品应该维持原貌,不当妄加更改;然就谈艺而论,可有可无之句,究以割爱为佳。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