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有几言的

    1. 古诗的几言是怎么分得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共四句每句五个字叫五言绝句)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共八句每句五个字叫五言律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共四句每句七个字叫七言绝句)锦瑟 [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共八句每句七个字叫七言律诗)其他每句四字的多为乐府诗,至于宋词又称长短句,每句字数不定,但有规定格式。

    2. 古诗一共有几首

    古诗的范围太大了,这个不好说,

    整个唐朝的诗歌,被收录的,都在《全唐诗》之中,(不入流瞎写的当然不算,),

    简单来说,整个唐朝,被收录的诗人,大约两千三四百人,收录的诗,大约四万八千首左右(《全唐诗》四万三千左右,另有补遗几千首)。

    后来的诗歌,不好统计,不过仅仅清朝的诗也很多,数量应该超过唐朝很多,还不包括一些不入流的诗,比如乾隆皇帝自己,就写了四万几千首诗,几乎相当于整个全唐诗的数目,只是都不咋地,俗话说,(帝诗四万三千首,更无一字得风流),就是这个意思。

    3. 唐诗有几大种

    唐诗中具有一定相同因素的诗,按内容分:咏物抒怀;山水纪行;田园隐逸;羁旅乡思;恋情闺怨;旧友新朋;边塞军旅;咏史怀古;感时讽世;科场内外等十类。

    按题材分有下面几种

    一、古体诗:

    又称「古诗」、「往体」、「古风」、「格诗」。泛指唐代前之各种诗歌体裁及唐代以后文人仿古的诗作,包括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楚辞、乐府等。

    二、近体诗:

    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指唐代产生的诗作。近体诗有五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七言律诗、排律等。

    三、乐府诗:可分「古乐府诗」与「新乐府诗」二种 。

    (一)古乐府诗:

    汉代、魏晋之后,隋代之前之乐府古题,为唐代诗人所拟作。

    (二)新乐府诗:

    古乐府所无之题,唐代诗人新制而为诗者。凡诗名有「歌」、「行」「歌行」、「引」、「曲」、「谣」、「辞」、「篇」、「咏」、「吟」「叹」、「唱」、「弄」、「思」、「怨」、「悲若哀」、「乐」的,皆属於乐府之范畴,但并非都可作为乐谱。

    4. 四言四句的古诗有哪些

    1、《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两汉:曹操

    2、《短歌行》

    置酒高堂,悲歌临觞。

    人寿几何,逝如朝霜。

    时无重至,华不再阳。

    苹以春晖,兰以秋芳。

    来日苦短,去日苦长。

    今我不乐,蟋蟀在房。

    乐以会兴,悲以别章。

    岂曰无感,忧为子忘。

    我酒既旨,我肴既臧。

    短歌可咏,长夜无荒。——魏晋:陆机

    3、《三命通会·卷十二·四言独步》

    先天何处,后天何处,要知来处,便知去处。四柱排定,三才次分;日干为主,配合元辰。神煞相绊,轻重较量;先观月令,论格推详。以日为主,专论财官;分其贵贱,妙法多端。独则易取,乱则难明;去留舒配,论格要清。日主高强,月提得令;用财为物,表实为正。。

    4、《濒湖脉学·四言举要》

    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其象法地,血之府也,心之合也,皮之部也。资始于肾,资生于胃,阳中之阴,本乎营卫,营者阴血,卫者阳气,营行脉中,········

    5、《三命通会·卷十二·四言独步》

    先天何处,后天何处,要知来处,便知去处。四柱排定,三才次分;日干为主,配合元辰。神煞相绊,轻重较量;先观月令,论格推详。以日为主,专论财官;分其贵贱,妙法多端。独则易取,乱则难明;去留舒配,论格要清。日主高强,月提得令;用财为物,表实为正。

    5. 中国唐诗有多少首

    全唐诗简介 《全唐诗》,900卷,清曹寅、彭定求等奉敕编纂。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扬州诗局刻本。半页11行,行21字,白口,双鱼尾,左右双栏。

    版框16.6cm*11.5cm。《全唐诗》是清朝初年编修的汇集唐一代诗歌的总集,全书共九百卷。

    《全唐诗》的编修过程是这样的:康熙四十二年(1703),清圣祖玄烨即考虑编纂此书,至四十四年(1705)三月,他第五次南巡至苏州时,将主持修书的任务交给江宁织造曹寅,并将内府所藏季振宜《唐诗》一部发下,作为校刊底本。同年五月,由曹寅主持,在扬州开局修书,参加校刊编修的有赋闲江南的在籍翰林官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汪士綋,徐树本、车鼎晋,汪绎、查嗣瑮、俞梅等十人。

    至次年十月,全书即编成奏上。 这部卷帙浩繁的大书,能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编成,主要是充分利用了季振宜编《唐诗》和胡震亨编《唐音统签》的成果。

    季振宜(1630—1674),字诜兮,号沧苇,扬州泰兴人,为清初著名藏书家,藏书之富,甲于江南。他整理唐诗,始于康熙三年(1664),迄于康熙十二年(1673),历时十年,始得告成。

    全书凡七百十七卷,收诗四万二千九百三十一首,作者一千八百九十五人。所据材料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较充分地利用了其本人所藏的珍本秘籍。据《季沧苇藏书目》载,其所藏宋版唐诗总集、别集,多达一百五十馀种,如宋刻《万宝诗山》、明抄《诗渊》,皆为罕见的大型类编诗集。

    在其开始编集后,又得到钱谦益原拟“集成唐人一代之诗”的未完稿。另外,初盛唐部分充分利用了明末吴琯《唐诗纪》的成果。

    具备了这些条件,以季氏的学力,经过十年的反复校订、广事补遗,终于编成该书.书成后的次年,季氏即去世。当时书稿未曾付梓,不久即转入内府。

    胡震亨(1569—1645),字孝辕,号遁叟,浙江海盐人,官至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唐音统签》为其费毕生精力编成的唐诗总集,全书凡一千零三十三卷,以十干为序,按时代先后辑录唐及五代的诗作以及词曲,歌谣,酒令,占辞等,末附《癸签》,为唐诗研究资料汇编。

    胡氏编此书,搜集资料极其广泛。唐人佚篇残句,皆尽所见辑出,并注明出处。

    唐诗本事及评论资料,亦间附诗后。诗人小传考证尤为详尽,并采辑遗文佚事,附入小注。

    此书编成后,也未能付印,至清初始由其后人印出一部分,多数则以抄本传世。 《四库全书总目》述《全唐诗》资料来源云,“是编秉承圣训,以震亨书为稿本,而益以内府所藏《全唐诗集》,又旁采残碑断碣,稗史杂书之所载,补苴所遗。”

    所言较含混,且有所隐讳。经今人周勋初考证(见《文史》第八辑《述〈全唐诗〉成书经过》),知《全唐诗集》即指季书,彭定求等对二书的利用情况,亦不尽属实。

    以《全唐诗》与季、胡二书覆勘,可知是以季书为主、兼采胡书编成的。具体来说,初、盛唐部分以季书为底本,略作增删校补,即成定本,中,晚唐部分,季书比较单薄,编修诸臣参用胡书作了较大幅度的增补,如殷尧藩诗,季书全缺,即据胡书补入;胡曾、司空图诗,季书失收甚多,亦据胡书补齐。

    另外,季书所辑以完诗为主,胡氏则广搜零章碎句。《全唐诗》各集后所附佚句,绝大多数系据胡书移录。

    在充分利用季胡二书的基础上,编修诸臣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校订补遗工作。一、增补诗什,《全唐诗》卷八八二以下补遗七卷,系据季胡二人未用的《唐百家诗选》、《分门纂类唐歌诗》残本、《古今岁时杂咏》等书及石刻资料编成,正编各家诗亦有少量增补。

    二、考订辨误,包括六朝人误作唐人如陈昭、卫敬瑜妻等,六朝诗误归唐人,如吴均、刘孝胜诗误归曹邺;误将诗题中人名视作撰者,如上官仪《高密公主挽词》作高密诗,皆一一作了订正。三、据所见善本唐人诗集,增加了部分校语。

    季胡二书校记皆注明出处,诸臣将出处全部抹去,仅注为“一作某”。四、重新调整了小传。

    删繁就简,并将二书所附作者生平资料删去。五、删去胡书末之“道家章咒、释氏偈颂二十八卷”。

    六、重新安排全书序次,“首诸帝,次后妃,次宗室诸王,次公主,……次臣工,次闺秀,次释道,”末附神仙、鬼怪、嘲谑、歌谣谚语、词等类作品。 《全唐诗》将有唐一代诗歌汇为一帙,为研究者提供了莫大的方便。

    但由于成书仓促,存在问题也很多。其主要有如下数端:一、未及广检群书,故缺漏甚多;二、考订粗疏,多有误收,今人考订其误收他朝诗即达数百首之多,唐人张冠李戴、重收复出之作亦不少,三、小传较疏舛,作者先后次第亦多混乱;四、诸诗皆不注出处,征引者难以覆按;五、校勘不精,诗题及诗句错误较多。

    玄烨为《全唐诗》所作序中,谓全书共“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后人多从其说。其实,玄烨所举数并不精确,近年日本学者平冈武夫编《唐代的诗人》、《唐代的诗篇》,将《全唐诗》所收作家、作品逐一编号作了统计,结论是:该书共收诗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句一千五百五十五条,作者共二千八百七十三人。

    这个数字是相当可靠的。 最后,将《全唐诗》的版本及后人的补遗,考订著作,作一简单介绍。

    该书编成的次年,即由。

    6. 六言十二句古诗有哪些

    经检索没有六言十二句古诗,只有一首七言十二句古诗。

    《赠驾部吴郎中七兄》

    白居易

    四月天气和且清,绿槐阴合沙堤平。独骑善马衔镫稳,

    初著单衣肢体轻。退朝下直少徒侣,归舍闭门无送迎。

    风生竹夜窗间卧,月照松时台上行。春酒冷尝三数盏,

    晓琴闲弄十馀声。幽怀静境何人别,唯有南宫老驾兄。

    翻译:

    四月天气和而且清,绿槐阴合沙堤平。独自骑好马嚼子鉴稳,

    当初穿单衣肢体轻。退朝下直少同伴,回到旅舍闭门不送往迎来。

    风生竹夜晚窗户睡觉,月亮照松当时台上走。春酒冷曾几盏,

    晓琴闲弄十几声。幽怀静境什么人别,只有南宫老皇帝哥哥。

    7. 古诗二言至五言是什么

    首先这几个概念不是独立的,他们有时是相互交叉的。

    古代诗歌分两类,一是古体诗,一是近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绝句 中国诗体。又称截句、断句、绝诗。

    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

    它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

    所以,唐人有的在诗集中把绝句归于律诗。后来也有学者认为绝句是截于律诗之半而成。

    绝句灵活轻便,适于表现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广为诗人所采用,创作之繁荣超过其他,绝句也被人视作唐人乐府(后面还有详细说明)。 律诗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

    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总而言之,区别在于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

    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较多。

    五言简称“五古”,七言简称“七古”。古体诗不拘句数,不求对仗,也不大讲平仄,用韵较为自由。

    近体诗 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产生较晚,起源于南朝,至唐初成熟。其中的律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每首八句。

    单句叫出句,双句叫对句,合起来称为一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

    颔联、颈联一般要对仗。首句可用韵可不用韵,通常押平声韵。

    五言简称“五律”,七言简称“七律”,十句以上的称排律。其中的绝句,又称绝诗、截句。

    它好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每首四句。就其规格看,有的后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颔联;有的前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颈联、尾联;有的两联都对仗,类似律诗的颔联、颈联;有的不用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和尾联。

    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第一句如押韵,也押平声字。

    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 汉乐府 在中国中古时期的汉魏两晋南北时代,中央政府一直设置着管理音乐和歌曲的专门官署乐府,负责采集和编制各种乐曲,配诗演唱。

    这些配乐演唱的诗歌,就称为乐府诗,也简称乐府。 在体式上,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

    句式比较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非常浓厚。他的思想性主要有:1、反映的是老百姓被君主、官吏所奴役和迫害的痛苦;2、反映的是人民群众流离失所的痛苦;3、批判了上层社会的腐朽生活。

    他的艺术性主要有;1、叙事性成分占很大比重,并通过叙事塑造人物形象,从乐府开始,中国叙事诗开始了新纪元;2、比兴的大量运用,是以前诗歌所没有的;3、形式多样,有四言句,有五言句 ,有杂言句,语言活泼生动。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传统,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它与近体诗的区别是:句式比较灵活自由,比兴的大量运用,形式多样,语言活泼生动。而绝句,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平仄、押韵,讲究语言的凝练,意境的营造等。

    竹枝词 唐代乐府曲名。也称竹枝、竹枝子。

    本巴渝(今四川东部)一带民间歌曲。崔令钦《教坊记·曲名》中已载有“竹枝子”,则在唐玄宗朝已采入教坊。

    中唐前期诗人顾况已有《竹枝词》之作。唐穆宗朝,刘禹锡为夔州刺史时,根据民歌改作新词11首,歌咏巴山蜀水自然风光、人民习俗、男女恋情,也曲折透露了自己被压抑的心情,语言通俗优美。

    每首七言四句,形同七绝,其《竹枝词九首》前有《引》说:“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今四川巫山县),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

    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迂如吴声。

    虽伧□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音。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

    故余亦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之,附于末,后之聆巴□、知变风之自焉。”当时白居易也有《竹枝》。

    其后作者颇多,大都用来写人情风土,有民歌色彩。 唐代《竹枝词》歌词不甚拘平仄,可歌唱。

    后来用为词牌。《词谱》载皇甫松二体,一为两句两平韵,一为两句两仄韵,均单调14字;孙光宪一体,单调28字,四句三平韵,注云:“刘、白《竹枝词》俱拗体七言绝句,此独婉谐。”

    三体每句于第四字、第七字后分别用“竹枝”、“女儿”为和声,也和刘、白之作不同,故《词谱》录以为式 参考资料: 。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