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你还知道哪些一字师的故事

    你还知道哪些一字师的故事

    1、唐朝诗僧齐己作了一首《早梅》诗,其中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的句子。

    郑谷说,"数枝"不能突出"早"字,不如改为"一枝"好。

    齐己叹服。

    当时读书人称郑谷是齐己的"一字师"。

    2、元朝时期,萨天锡送浚天渊入朝,有"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之句,很多人都夸好,只有山东一个老叟认为应将"闻"改为"看",萨天锡问为什么要这样改,老叟说:"唐人有林下老僧来看雨。

    "萨天锡俯首拜他为"一字师"。

    3、唐代的杰出诗人高适,一天赴外地视察,路经杭州清风岭,观月赏景,诗兴大发,就在僧房里写了一首诗:"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角竹房。

    "写完他就继续赶路。

    途经钱塘江时正值月落,高适细看江潮,发现月落时,江潮随风而退,只有半江之水。

    他想到自己用"一江"之水来描写月夜之时的江潮,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便在视察归来时,专门去僧房改诗。

    可是,一踏进房门,便看见这句诗已被人改过来了。

    高适感到很纳闷,忙问是谁改的。

    僧人告诉他,在他去后不久,有一官员从此路过,偶然看见了这首诗,连声赞叹,但惋惜诗中的"一"字用得不如"半"字准确,便不待作者回来相商,径直给它改了。

    高适暗暗称奇,心想:"这人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后来他多方打听,才得知那位改诗的官员是赫赫有名的大文学家骆宾王。

    4、杨万里,字亭秀,号诚斋,吉水(今江西)人,南宋诗人。

    杨万里的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人称南宋四大家。

    其诗善为"杨诚斋体",不堆砌典故,构思新巧,语言平易自然,自成风格,有《诚斋集》传世。

    传说有一天,杨万里在馆中与人闲聊,谈到晋朝间,就说起有个文学家兼史学家叫于宝的怎么怎么,旁边有个小吏插话说:"是干宝,不是于宝。

    "杨万里感到很奇怪,便问他:"你怎么知道叫干宝?"小吏找到韵书,递给杨万里看。

    果然韵书里"干"字下面清清楚楚地注明:"晋有干宝"。

    杨万里一见大喜,非常感激地对这个小吏说:"你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呀!"

    5、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浙江桐庐做太守时,因敬仰东汉隐士严子陵,特地在桐庐宜春江给他建造了祠堂,并写了篇《严先生祠堂记》,文中有一首赞颂严子陵的诗:"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文章写成后,范仲淹把它给友人李泰伯看。

    李泰伯读后说:"'云山''江水'等词,从内容上说,很宏伟;从用语上说,极有气派,而下面用一个'德'字接它,似乎显得局促,换个'风'字怎么样?"范仲淹听后,把诗再低低吟诵一遍:"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果然味道大不相同,"风"有"风传千里""风流千古"的意味,因此更能反映对严子陵崇敬的意思。

    范仲淹连忙称谢,拜李泰伯为"一字师",并以一千两银子作为酬答。

    6、20世纪40年代初,重庆公演郭沫若编写的话剧《屈原》,正好郭沫若本人也在那里看戏。

    台上扮演婵娟的演员张瑞芳念着痛斥宋玉的台词:"宋玉,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诲,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沫若听到这里时,总觉得这句台词缺了点味道。

    隔天,他就与张瑞芳交谈自己的感受,打算把那句台词改一改。

    这时,旁边扮演钓翁的张逸生插了一句嘴:"'你是'不如改成'你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些了。

    "郭沫若品念着这句话,发觉果然生色不少,高兴地采纳了张逸生的意见,并尊称他为"一字之师"。

    为此,学识渊博的郭沫若还特意地写下一篇短文附在剧本后面。

    7、1957年1月,毛泽东让袁水拍约臧克家去他那里谈谈。

    席间,谈及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首词,臧克家问毛泽东,"原驰腊象"的"腊"字应该怎么讲,并说现各人的理解不同。

    毛泽东听了,谦虚而又有点疑问地征询他的意见:"你看应该怎么样?"臧克家答道,"腊"字不好讲,改成"蜡"字就好了,"蜡象"与上面的"银蛇"正好相对。

    毛泽东欣然接受:"那你就给我改过来吧。"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