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毛泽东诗词人生解读

    毛泽东诗词人生解读

    毛泽东诗词人生解读(一)

    2006-06-05 10:00:00.0

    2006年9月9日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逝世30周年纪念日。

    为了缅怀这位伟人,学习他的人品和诗品,我在上学期末和本学期初连续六次在离退休教职工业余诗社举办了“毛泽东诗词人生”的讲座,受到了与会诗社成员的欢迎和好评。

    现特将讲座的内容整理成文,予以发表,以示对毛泽东同志的怀念与敬仰之情。

    一、 毛泽东成为伟大诗人的成因

    众所周知,毛泽东不但是当今世界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的缔造者之一,而且,他还是当代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毛泽东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的传奇一生,而且,他的一生还是诗词的一生。

    据现在掌握的资料看,他一生写了诗词一百首。

    由陈国民同志译著、北京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百首译著》一书,将毛诗概括为正编42首、副编25首、附编33首,正好一百首。

    最早的一首诗是19世纪的1899年,毛泽东7岁时随口说出的“顺口溜”《狮舞》;最晚的一首诗,是20世纪的1973年8月,毛泽东年届耄耋之时,口占的七言诗《读“封建论”呈郭老》,前后相距75年。

    毛泽东的诗词,是他革命一生的写照;是他战斗一生的缩影;是他革命传奇一生的纪录;更是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毛泽东的诗词,气势恢宏,境界博大,内涵深邃,语言精粹,为世人留下了很多精品,给诗界创下了许多佳作。

    他的诗词不仅洋溢着豪迈的革命激情,而且艺术性也达到至真至美、炉火纯青的高度,在中国五六十年代,几乎家传户诵,人人捧读,影响之深,无与伦比。

    无怪乎一位外国记者曾感叹道:“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

    毛泽东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精美绝伦的诗词,他还给我们留下了崇高的文学思想、诗词理论。

    他的文学思想,是毛泽东思想重要组成部分,那是一个大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由无数涓涓细流汇积而成的;他的诗词理论,又是他的文学思想的组成部分,那是一座高山,“壁立干仞,无欲则刚”,其间耸立着无数穿云破雾的峰峦。

    毛泽东之所以成为中国当今最伟大的诗人,成因很多,我认为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 他出生在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方。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在湖南省韶山。

    韶山一个什么样的所在?清朝乾隆二年(1737年)所撰的一本叫做《韶山记》的书这样写道:“韶山,楚南一名山也。

    祖西华,面南岳……”相传,韶山是大舜南巡之地。

    《韶山毛氏族谱》说:“相传昔有大舜南巡,奏韶乐九成,凤凰来仪。

    有凤音亭、凤音桥遗址。

    ”韶山,因舜演韶乐而得名。

    也许,正是大舜将美妙的音乐、美好的诗歌的灵感留在了那样美丽的地方呢!无怪乎英国华裔女作 家韩素音 女士这样描绘毛泽东的故乡:“舜来到韶山,他喜欢那富饶多产的绿色平原和那闪闪发光的曲折流水。

    他登上山,坐在悦人的山顶唱起歌来。

    他设计了一种伴唱的乐器,因此,韶乐这个名称是这个地区特有的。

    而韶山也就是音乐之山。

    空中的飞鸟给舜的乐曲迷住了,都聚集到这里,其中也有凤凰;凤凰留了下来,伟大的人干出伟大的事业的地方。

    ”(见韩素音《早晨的洪流》,北京出版社1979年出版第10页)韶山,以乐召凤至而得名,令人心驰神往。

    孔子说他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因其“三日绕梁,余音不绝”。

    屈原在《离骚》中唱到:“奏‘九歌’而舜‘韶’兮,聊假日以输乐。

    ”如果说龙是中华民族视觉上的图腾,那么,“韶”则是中华民族听觉上的图腾。

    毛泽东出生在这样一个既有秀美的大自然又有绚丽的神话传说的美丽的环境,那陪伴着他成长的环境给了他多大灵气呀!毛泽东出生在1893年之前和之后,正是民族生死存亡、国家内忧外患之时,然而,他诞生的那一年时风平浪静,你道奇也不奇?

    第二,他成长于一个书香门第、充满诗意的家族。

    毛泽东出生成长的毛氏家族,都与诗词歌赋息息相关。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注释者毛享、毛苌,史称大小毛公,是毛泽东的祖先。

    毛泽东小时候最早阅读的、培育出他最初的诗兴的,正是《诗经》。

    直到晚年,让他手不释卷的仍然是那本《诗经》。

    后来毛氏家族涌现过不少诗人、文学家,如毛直方、毛滂、毛伯温、毛晋、毛宗岗、毛先舒、毛奇龄、毛际可……在毛氏家族谱中,诗词俯拾皆是。

    毛泽东的堂曾祖父毛兰芳(1826-1892年),给子孙留下了《韶山八景》等美丽诗篇;毛泽东未出五服的堂兄兼老师毛宇君也是一位诗人。

    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一家(即毛的外祖母)也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家族,这与他后来形成乐观奋发、喜欢热闹的性格不无关系。

    文七妹在毛泽东很小的时候,就为他哼唱催眠曲和童谣。

    在四、五岁时,他已在外祖母家(唐家托)接受启蒙。

    毛的八舅文玉钦在家开了一个蒙馆,毛便旁听,由于他聪颖过人,深受舅父喜爱。

    从小就跟表兄们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人称他为“省先生”(即无师自通),后又读《论语》、《孟子》、《诗经》。

    舅父对毛泽东的恰如其时的早期教育,对于开发毛泽东的智力,启发诗思,功不可没

    第三,他崇尚立志,饱览群书,行远登高,广交益友,为他后来成为伟大的革命家和伟大的诗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清朝文人朱王存在其“志勤堂”上撰联曰:“士所尚在志,引远登高,万里鹏程关学问;业必精于勤 ,博闻强识,三余娥术惜光阴。

    ”不知年轻的毛泽东当年是否读过此联,但他确实是此联的实践者。

    当年他常对人说:“大丈夫要为天下奇,就是要立奇志,交奇友、读奇书、创奇事,做一个奇男子。

    ”后来的实践应验了这一点,说毛泽东是20世纪的一位奇人,当不会有异议吧!毛泽东启蒙后,就饱读诗书,先是研读《诗经》,而后是四书五经,他天性聪颖,过目成诵;除此之外,他还爱读古典名著:《说唐》、《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精忠传》,他崇尚并能学着表演古代英雄,惟妙惟肖,好像身历其境一般。

    毛泽东在湘乡读东山高等小学时,充分地受到了湘乡乡土文化的熏陶,增进了他的诗情才志。

    在湖南省第四师范学校(后与一师合并),在老师指导下,他系统阅读了大量中外名著,这与以往不同,一是所读范围更广;二是自学与老师讲解相结合;三是做了大量笔记。

    这为进一步提高他的文学修养,好处极大。

    他年轻时还善于交结志同道合的朋友。

    如肖三、罗章龙、李三立……等等,1920年,毛在北京图书馆工作时,还结交了许多文化名人,如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黎锦熙、周作人等。

    他年轻时还喜欢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在1920年4月他离开北京前往上海途中,他游览了天津、济南、泰山、曲阜、南京……后来毛泽东与斯诺说:“这些事情,我在那时看来,是可以同步行游历湖南相比美的。”

    总之,遗传因素,社会自然环境及教育和个人努力是一个人成才的主要成因,毛泽东也不例外。

    参考资料:http://xiaobao.cueb.edu.cn/101198/101348/2321.html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