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古代家风故事

    古代家风故事

    1.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3.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4.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5.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

    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

    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

    ”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

    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扩展资料

    “家风”又称门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 即一个家庭当中的风气。

    家风是给家中后人树立的价值准则。

    家风,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之根上的集体认同,是每个个体成长的精神足印;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

    家风对家族的传承,民族的发展都起到重要影响。

    “家风”,一般指一种由父母或祖辈提倡并能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用以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的风尚和作风。

    家风是一个家庭长期培育形成的一种文化和道德氛围,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量,是家庭伦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体现。

    家风是家庭成员道德水平的集中体现。

    家风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既能在思想道德上约束其成员,又能促使家庭成员在一种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氛围中不断发展。

    家风一词,最早见于西晋文学家潘岳的作品中。

    西晋文学家夏侯湛,将《诗经》中有目无文的六篇“笙诗”,补缀以成《周诗》,并给潘岳看。

    潘岳认为:这些诗篇不仅温文尔雅,而且可以看到孝悌的本性。

    为与友人唱和,潘岳因此写作了《家风诗》,自述家族风尚:“绾发绾发,发亦鬓止。

    日祗日祗,敬亦慎止。

    靡专靡有,受之父母。

    鸣鹤匪和,析薪弗荷。

    隐忧孔疚,‘我’堂靡构。

    义方既训,家道颖颖。

    岂敢荒宁,一日三省。

    ”在该诗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述自家家世,而是通过歌颂祖德、称美自己的家族传统以自我勉励。

    家风词语和“士族”“世族”“势族”“大族”“世家大族”成为社会上的统治力量有关。

    无论是以宗族为根基、以武力为特征的地方豪族,还是以官宦为标志、以文化为特征的名家大姓,他们政治上累世贵显,经济上广占土地,文化上世传家学,垄断了全社会的主要资源。

    除了通过九品中正制和婚姻关系来维护门阀制度之外,自矜门户、标树家风,也是这一时期士族抵御皇权和寒人侵渔的手段。

    两晋以后,这个词语渐次流行,尤其是在北朝,更是使用甚广。

    从它发轫之初,就往往和门风互用。

    由“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而言色恂恂,出于诚至,恭德慎行,为世师范,汉之万石家风、陈纪门法所不过也,诸子秀立,青紫盈庭,其积善之庆欤”(《魏书》卷五十八),“少而清虚寡欲,好学有家风”(《北齐书》卷四十二),“昶年十数岁,为《明堂赋》。

    虽优洽未足,而才制可观,见者咸曰有家风矣”(《周书》卷三十八),等等。

    历史文献中提及家风一词,往往蕴藏有对传统的继承意义。

    例如,“齐有人焉,于斯为盛。

    其余文雅儒素,各禀家风。

    箕裘不坠,亦云美矣”(《南史》卷二十二)。

    这里的“禀”字,就生动地传达了下对上、后对前的承继接受。

    至于比比皆是的“不坠家风”“世守家风”“克绍家风”“世其家风”以及“家风克嗣”等,无不体现了这一特点。

    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序“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把家风世德作为最优先的题材。

    当时的大家族皆以“世守家风”为要务。

    家风作为家庭的文化和传统,表现的也是一个家庭的气质和风习,反映出一个家庭有别于其他家庭的不同之处。

    它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并不必然具有正面的意义。

    有的家风可能是勤奋俭朴、为人忠厚、待人有礼;也有的家风可能是狡诈刻薄、游荡为非、忿戾凶横。

    正因为如此,对家风、门风或称誉或贬损,也就并存于历史文献中。

    如《魏书》卷三十八说:“刁氏世有荣禄,而门风不甚修洁,为时所鄙。

    ”卷四十七也有:“及道将卒后,家风衰损,子孙多非法,帷薄混秽,为论者所鄙。

    ”《隋书》卷四十九也说:“子实不才,崇基不构,干纪犯义,以坠家风,惜哉!”可见,即便是在传统社会,被视为传家久、继世长的,也只有耕读、忠厚、清廉这样一些美好的品质。

    参考资料:家风-百度百科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