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诗词对联怎么写

    1.如何写诗或对联(初学)

    有点多啊,慢慢看 对联写作的基本要求 对联能够存在和发展这么久,人们喜爱愈烈、流传愈广除了某些客观原因:帝王的提倡,名人的创作,人们的需要外,主要在它自身具有许多艺术优点和长处:文字美、声韵美、民族特色、应用价值等,能与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

    这里将探讨它构成那么多优美的艺术形式的艺术要求,即对联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上下联字数相等 对联是有上联和下联的,缺少其中之一,都不成为对联,这是定格。

    它还规定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否则不能相对。从前有个故事说,甲乙二人对对,甲出句:“三宝殿前三个塔”,乙对以“五凤楼台五层楼”,本很工整了,但甲又说:“还有塔、塔、塔”,乙由于不能以五个楼字去对三个塔字,没能对了。

    它不像“三光日月星”可对以“四诗风雅颂”。因为雅包括了小雅大雅二诗,乙没有办法以三个楼字包括五层楼,只得认输了。

    因此,上联五个联(五言),下联也要五个字,上联七个字(七言),下联也要七个字,如下列二联:(1)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2)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树柱长天。

    两联上下联字都相等,前者是李大钊烈士所引,气概非凡。后者是杨昌济教授(毛主席的岳父)的名联,表示决心培植救国材人。

    不论多少字的对联,都一样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能象词赋那样对偶句容许引头词和语尾词。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上阕第四句“看漫山红遍”,下阕第三句“恰同学少年”中“看”和“恰”都是引头词;鲍照的《芜城赋》有“岂忆同舆之愉乐,离宫之苦辛哉”句,其中“岂忆”是引头词,“哉”是语尾词,在对联是不容许有的。

    因为对联的上下联必须互相对称、整齐、美观。理由很简单,从许多生物自然器官都成对就可说明了:鸟有两翼,兽有一对前腿,牛羊各有一对角,人的耳、眼、手、脚都是成对,长短大小一样,每对器官都在身体匀称地分布好,给人以对称、整齐的美感。

    对联的互相对称、整齐的意义也一样,是给人以美的观感,美的享受。对联如果不这样,就像人的器官不全,不成残废,也是缺陷,成为丑陋,给人以难看的形象。

    所以一切东西要得人喜爱,首先就要有外表美,形式美,对联就具有这特点。 对联字数相等的特点曾给聪明人反用过,有一副挽袁世凯联云: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哀世凯对以中国人民是对不起的,作者正是借意说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因袁复辟帝制,扼杀共和,这是千多年才见到第一副字数不相等的奇联。

    但也不能说字数相等的两行字或两句话就成为对联,因为对联还要讲究对仗音韵等艺术构造。 对联的上下联字数相等既无异议了,但它应以多少字数为佳呢?从现有的对联看,少字多字都有佳联,若有字数划分联形,七言为最多,其次是八言九言,又次为五言和十言至十二言,四言六言和十三言以上则较少,至于少于四言的短联和几百言以上的长联,有点似凤毛麟角了。

    因为字数过少过多都难于写作。对联的字数多少应以内容决定形式,由作者根据题材来决定,既不宜过短,也不宜片面追求长。

    (二)同词性的字词相对 词性即词的特点,同词性即划分为同一特点的词类。根据词类讲究字词对仗,是对联中对偶艺术的关键。

    古人对词类的划分和今人的说法不尽相同。古人云:“实对实,虚对虚”。

    何谓实?古人编有《词林典腋》一书,《诗韵合璧》附载了它。它把实字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帝后、职官、政治、礼仪、音乐、人伦、人物(事)、闱阁、形体、文事、武备、技艺、外教、珍宝、宫室、器用、服饰、饮食、菽粟、布帛、草木、百花、果品、飞鸟、走兽、鳞介、昆虫等三十门(类),外编八对:抬头对,颜色对、数目对、卦名对、干支对、姓名对、人物对、虚字对,都是同词性相对。

    只是漏掉方位词。照工对要求,要各小类中的字词相对。

    天文类对天文类,人伦类对人伦类……。若只说“实对实”,则三十类中任何一类的字词都可同其他二十九类的字词相对了。

    其实不然。因为其中有动词、形容词怎能同名词相对?“游览”怎能对得起“太阳”?何谓虚?古人编有《虚字韵薮》一书,附载于《诗韵合璧》末尾。

    它列举虚字一百三十八个,但其中包括有代词:他、其、谁、孰、何……等,动词:谓、曰、云……等,是不能同焉、矣、也、乎、哉相对的。由此可见古人谈对仗虚实之说,不但笼统不准确,而且有些混乱,是不科学的。

    词分虚实是必要的,真正的科学划分,只有今人以汉语语法区分词性属类才准确。现在说的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的词;按语法特征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和量词六种;虚词一般不具有实在的意义,它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或句子的语气,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至于方位词附属于名词。颜色词属形容词了。

    (三)内容相关或相反 对子的上联和下联虽无律诗那样严格的承接转折关系,却也不能随意拼凑和拉扯。如我们拼凑这么一联:“鹈鴂悲啼血;鸳鸯喜订盟”,论对仗平仄则工整成对,但上下联情调各异,中间没有任何可联系,读了不知何意,不应认为是对联。

    又如:“电影院中看电影;图书馆。

    2.古诗对联有哪些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等飞来峰》)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对联和古体诗都是中国传统文学体裁。

    如果严谨地按照题目来理解。“古体诗”一般是指有别于初唐之后讲究格律的“近体诗”的古诗。

    它的特点是行文自由,不拘对仗、不讲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式多变,不似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类。

    而对联是非常讲究对仗、平仄的文学体裁。只有两句的对联不存在押韵的问题。但上下联最后一个字一般上联为仄声字,下联为平声字;

    在偶数字的位置,还需要上下联平仄相反。而且上下联还要表现出一个有关联的完整语境,服务于同一主题之下。从这个角度来说,堪称是无韵之短诗。

    因此,可以说除了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学体裁,同为汉语言文学艺术之外,二者并无太多共同点。

    3.书法创作常用诗词对联

    书法创作常用诗词对联——榜书常用词句博雅达观、笔歌墨舞,宠辱不惊、道法自然、登山临水、淡泊明志、典雅清丽、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清气若兰放下便是、浮生若梦、观海听涛、甘苦自知、和风朗月、和气致祥、厚德载物、厚德载福、厚积薄发,惠风和畅、惠风祥云、和风细雨、海纳百川、景气和畅、江山入画、积健为美、积健为雄、君子不器、兼听则明、境由心造、境随心转、渐入佳境、开卷有益、寄情山水、虚怀若竹,临海听涛、兰气随风、乐天知命、乐此不疲、敏事慎言、妙造自然、明月清风、明月入怀、宁静致远、耐住清贫、品茗抚琴、品茗听琴、清风朗月、气若幽兰、曲径通幽、人淡如菊、仁者不忧、如风过耳、素心若雪、室雅兰香、室雅人和、随心所欲、石瘦花娇,天道酬勤、天朗气清、踏雪寻梅、温故知新、物华天宝、万事随缘,唯善是宝、唯乐直言、虚怀若谷、心静梦舒、心旷神怡、闲心逸趣、仁者不忧、云鹤游天、云淡风轻、一谦四益、韵雅趣幽、游目骋怀、逸致闲情、烟云供养,悠然雅静、怡然自得、知足常乐、知足不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足者富、竹影清风、笃行致远、珠联璧合、中庸和谐、紫气东来。

    书法用语二、上款客套词或敬词雅属、雅赏、雅评、雅鉴、雅教、雅存、珍存、惠存、清鉴、清览、清品、清属、清赏、清正、清及、清教、清玩、鉴可、鉴正、敲正、惠正、赐正、斧正、法正、博鉴、尊鉴、法鉴、法教、博教、大教、大雅、补壁、糊壁、是正、教正、请正、指正、教之、正腕、正举、存念、一粲、粲正、一笑、笑存、笑鉴、属、鉴、玩三、下款客套词或敬词书法题款用:敬书、拜书、谨书、顿首、嘱书、醉书、醉笔、漫笔、戏书、节临、书、录、题、笔、写、临、篆篆刻边款用:刻作、记、制、治石、篆刻四、干支(岁阳、岁阴)甲子(阏逢困敦)乙丑(旃蒙赤奋若)丙寅(柔兆摄提格)丁卯(强圉单阏)戊辰(箸雍执徐)已巳(屠维大荒落)庚午(上章敦戕)辛未(重光协洽)壬申(玄难)癸酉(昭阳作噩)申戌(阏逢阉茂)乙亥(旃蒙大渊献)丙子(柔兆因敦)丁丑(强圉赤奋若)戌寅(箸雍摄提格)己卯(屠维单阏)庚辰(上章执徐)辛巳(重光大荒落)壬午(玄敦戕)癸未(昭阳协洽)甲申(阏逢君滩)乙酉(旃蒙作疆)丙戌(柔兆阉茂)丁亥(强圉大渊献)戊子(箸雍困敦)己丑(屠维赤奋若)庚寅(上章摄提格)辛卯(重光单阏)壬辰(玄执徐)癸巳(昭阳大荒落)甲午(阏逢敦戕)乙未(旃蒙协洽)丙申(柔兆君滩)丁酉(强圉作噩)戊戌(箸雍阉茂)已亥(屠维大渊献)庚子(上章困敦)辛丑(重庄赤奋若)壬寅(玄摄提格)书法创作常用诗词对联——书法创作用语五百句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王风·采葛)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7、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9、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诗经·卫风·硕人)10、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诗经·小雅)14、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1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1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18、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19、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20、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2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22、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23、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2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25、欲加之罪,何患辞。

    (左传)26、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27、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左传)28、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左传)29、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3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31、曲则全,枉则直。

    (老子)3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3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3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35、将欲取之,必先之。

    (老子)36、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3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3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3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4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41、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42、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43、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44、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4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4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4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48、仰。

    4.怎么写对联

    顺口溜曰: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还有俩忌讳,三尾与孤平。 先说平仄。

    普通话分1、2、3、4四声,就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个小学就学过,不用解释了。1声2声就是平,3声4声就是仄,完了 。

    古韵虽有系统的资料可参照学习,但于初学者来说太艰涩。所以在此先避而不谈,暂时以今韵导之,先学走后学跑。

    下面说那四句顺口溜。 一、所谓135不论,就是凡是7个字的对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或“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样的句,第1、3、5的字,不管平仄都不用管,平仄都可以。

    二、所谓246分明多少麻烦点。就是“两个黄鹂鸣翠柳”这样的句子,第2、4、6个字不能乱写,出句(不一定是上联,出句也可能是下联)2、4、6的字必须平仄相间,就是2、4、6不是“平仄平”,就是“仄平仄”,这样的出句就基本合格。

    其实还是个135不论,246分明。135不论好说,平仄都可以,246分明还是麻烦点。

    也就是说,要对别人的句,那2、4、6的字平仄也要和他作对。他246不是“平仄平”吗?我246就来个“仄平仄”和他对着干。

    他出个“仄平仄”,我就给他246来个“平仄平”,OK了。 还有一点,就是出句最后一个字要是平,你就给他来个仄。

    出句最后一个字要是仄,你就给他对个平。 如 : 两个黄鹂鸣翠柳 ⊙仄⊙平⊙仄仄 ⊙平⊙仄⊙平平 一行白鹭上青天 到这里,你就入门一半了,算初级班毕业,再学就中级班了。

    中级班是什么?就是“还有俩忌讳,三尾与孤平。” 一、三尾。

    三尾,就是对联的最后三个字,不是仨尾巴。一般认为最后三个字平仄一样读着别扭,如最后三字是“平平平”或“仄仄仄”。

    但是这个在诗里有争论的,个人认为,三仄能避开就避开,避不开也可以通融。三平读了是别扭,最好别用。

    不过你非用也没辙,这个也不犯国法,不够拘留的材料。 二、孤平。

    所谓孤平,顾名思义就是就一个平音。这个说法很多人搞不清楚,建议这几句仔细看看。

    孤平就一种情况下存在,就是“仄平”句脚,也就是最后俩字是“仄平”的句字才有孤平,如果不是“仄平”句脚,他100字里没有一个平音也不叫孤平。比如“仄平仄仄平”,除了最后一个字,整个句字就一个平音,这样的就叫孤平。

    碰到这种情况怎么办?简单,有个笨法,五言就是“仄平句脚不准一、三同仄”七言就是“仄平句脚不准三、五同仄”,这样就不犯孤平了。也就是说“仄平仄仄平”这样的句子,第一、第三你想用什么用什么,只要别都是仄音就可以。

    但是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这里说的七言是“4、3”式的词语结构,也就是在这个七言句里,前四字是一组,后三字是一组,如“两个黄鹂 鸣翠柳”前面是4,后面是3,或说是2、2、3结构,两个 黄鹂 鸣翠柳。如果是“俩黄鹂 闲鸣翠柳”,就是3、4结构,那个又有不同了,不过也简单,不过是个“平平仄仄平平仄仄”来回折腾罢了。

    好了,只要耐心的看到这里,对联格律你基本毕业了。 要是有人嫌上面说的麻烦,还有个笨办法,就是背四句歌子: 一、出句:通平平仄仄; 对句:通仄仄平平。

    二、出句:通仄平平仄; 对句:通平通仄平。(这句是犯孤平唯一的一句,严禁第一字和第三字,同是仄声字。)

    七言只需要在每句前面加个“通平”或“通仄”就可以了,但要注意246平仄相间。“通”,是可平可仄的意思,也就是在“通”的地方,平仄字都可以。

    有人问了,要是上面的对句我写成“平平平仄平”可以不?别问,肯定可以,只要不是“三尾”“孤平”,1、3、5你爱怎么写就怎么写。 说句题外话,我一直觉得孤平这个事,理论大于实际,也就是说和下棋一样,他非规定马走日,其实马走田也一样,但是既然大家都是马走日,你要马走田可能别人就不和你玩了,道理差不多。

    顺便说说学联步骤: 1、刚学的时候要乱写,不要管平仄,只要意思到了就可以,不然开始就被格律约束,很容易束缚先天灵气。这时候格律对你来说是“路人”。

    2、学了一段时间后,你就要学下格律了,这时候一定要老实,塌塌实实的学格律,要这时候不老实,可能很难伏下心学习。这时候格律就是你的“主人”。

    3、学了一段时间,觉得自己掌握的可以了,就要适当放宽格律,觉得有好点的字句,可以通融下,这时候你和格律是“友人”。 4、觉得完全掌握了,感觉自己很牛气了,OK了,可以挥洒自如,行云流水,这时候格律就是你的“仆人”。

    路人====》主人====》友人====》仆人。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