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虞山诗词

    1.关于虞山的诗句

    游虞山(宋·陈蒙)

    野店杏花红满枝,江南天气早春时。青山笑我来何晚,白发催人老不知。

    云窦雪消龙涧满,星坛树偃鹘巢危。明朝欲尽登临兴,还赴云间羽士期。

    湖光山色楼口占四首(并序)

    其一(元末明初·顾瑛)

    天风吹雨过湖去,溪水流云出树间。楼上幽人不知暑,钩帘把酒看虞山。

    同诸君泛虞山下二首

    其一(明·王世贞)

    不尽青山色,维舟雨后看。闲云流几上,飞瀑散林端。

    游女千花暝,狂歌万竹寒。未须疑酒盏,吾岂任衣冠。

    同诸君泛虞山下二首

    其二(明·王世贞)

    鼓柁江南遍,兹游颇更雄。天疑破柱刹,山似逐推篷。

    吹笛泉声外,披襟雨色中。前溪正宛转,不必念途穷。

    2.描写常熟虞山美丽的古诗有哪些

    游虞山(宋·陈蒙) 野店杏花红满枝,江南天气早春时。

    青山笑我来何晚,白发催人老不知。 云窦雪消龙涧满,星坛树偃鹘巢危。

    明朝欲尽登临兴,还赴云间羽士期。 湖光山色楼口占四首(并序) 其一(元末明初·顾瑛) 天风吹雨过湖去,溪水流云出树间。

    楼上幽人不知暑,钩帘把酒看虞山。 同诸君泛虞山下二首 其一(明·王世贞) 不尽青山色,维舟雨后看。

    闲云流几上,飞瀑散林端。 游女千花暝,狂歌万竹寒。

    未须疑酒盏,吾岂任衣冠。 同诸君泛虞山下二首 其二(明·王世贞) 鼓柁江南遍,兹游颇更雄。

    天疑破柱刹,山似逐推篷。 吹笛泉声外,披襟雨色中。

    前溪正宛转,不必念途穷。

    3.过海虞的诗句,整首诗意,朝代作者

    过 海 虞

    [明]沈 玄

    吴下琴川古有名,放歌落日偶经行。

    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人城。

    齐女墓荒秋草色,言公家在旧琴声。

    我来正值中秋夜,一路哦诗看月明。

    头一句点出了属于吴地的琴川(“琴川”、“海虞”都是常熟的古称或别称)是自古以来就出了名的

    第二句点明诗人在傍晚时分乘着船偶然经过常熟,面对常熟的秀丽景色,不由得诗兴大发。

    第三、四句,在律诗中被称为“颔联”,按格律必须“对仗”。常熟的风景胜迹很多,要用两句诗句来概括,只能选取最能体现常熟特色,即我有他无的景观来描写。诗人选取了“琴川七弦”和常熟城墙跨山而筑,形成虞山“半人城”的特色景观两景来代表常熟风物,真可谓‘探骊得珠”、选准了代表性景物,还得用最精辟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作者能将这两个特色景观写成对仗工稳的颔联,足见花了相当功夫。这十四字的两句诗句,也就成了描写常熟自然景观的千古绝唱。

    诗的第五六两句,在律诗中称为“颈联”,按格律也须对仗。这两句诗概括描写了常熟的人文景观。诗人选取了与“齐女”和“言公”两个历史人物有关的事物来描写,也是具有典型意义的。“齐女”,指春秋末年齐国国君齐景公的爱女,远嫁给吴王阖闾长子波,由于终日思念家乡而忧伤成疾,临终前请求葬于虞山之巅,以远望齐国。病殁后吴王如其愿。齐女墓在什么地方,现有城内最高处辛峰亭和虞山之巅望海墩两说。不管何说为准,诗人乘舟从虞山下经过,望见山巅齐大墓而触发感想是肯定的。在夕阳映照之下,芬女墓掩映在秋天的荒草之中,暗指常熟有悠久的历史。“言公”,指“文开吴会”的言子。经过言子的故里,似乎犹能听到流传久远的弦歌琴声,暗喻常熟是文学渊远之邦。

    诗的最后两句,描绘了当时正值中秋之夜,随着一轮皓月的冉冉升起,诗人在舟中一边赏月,一边吟哦诗句的美妙意境,不知不觉中把读者引入到如诗如画的境界之中。

    4.关于常熟的文化,诗词歌赋有什么

    民间艺术 虞山琴派 在长达3000年的古琴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在多种艺术观点和演奏风格的琴人中间,称某些具有共同特点者为琴派。

    其共同特点一般取决于地方色彩、师承渊源和所据传谱。 从唐代的“吴”、“蜀”声到“沈”、“祝”声,再到宋代的阁谱、江西谱,记录着琴派产生以前的发展历程,为形成琴派积累了日渐成熟的条件。

    由于琴派指的是一批琴人,所以早期的“声”或“谱'都还不是正式的琴派,只能说是它的雏形,历史上著名的琴派主要是浙派、虞山派和广陵派。元末明初,浙派名师,被琴界称为“徐门正传”的创始人徐天民之孙徐梦吉(号晓山中人),长期在江苏常熟讲学,故可以说,他为常熟出现虞山派准备了条件,而一代宗师,虞山派创始人严澄(字道澈,号天池)和徐上瀛(号青山)共同的老师—一著名琴师陈爱桐和子陈星源则为虞山派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明代末年,虞山派兴于江苏常熟,因当地有虞山而得名,(也称熟派、琴川派),其创始人严天池,在常熟组织了中国第一个琴社组织—一琴川琴社。他师承了陈爱桐的优秀传统,又吸取了京师琴派沈音的创造,形成了‘清、微、淡、远”的琴风。

    严天池在所编《松弦馆琴谱》的序言中强调音乐本身的艺术表现,严词批驳了当时滥填曲辞的风气。加之严天池又是文靖公严讷之子,做过知府,显赫的地位更加受到重视。

    陈爱桐另一个再传弟子徐青山则更有建树,他把琴曲演奏的美学观点总结为24条逐条论述,即中国美学史上的重镇《溪山琴况》。他弥补了严天池片面强调“迟”的缺点,主张有迟有速,如四时之有寒暑,还把严氏排斥的快速曲目《雉朝飞》、《乌夜啼》、《潇湘水云》收入他的《大还阁琴谱》,因此可以说他全面继承而又丰富了虞山派的琴学。

    由于严天池和徐青山的琴学造谐极深,在理论上的建树影响深远,故虞山派风行天下,影响极广。其主要琴谱达十几种之多,流风所披,以至后来兴起的广陵琴派也被人视作“其气味与熟派相同”(《二香琴谱·琴学粹言》),从历史的眼光来看,虞山派上承浙派精华,下启广陵琴风,贡献卓越,故后人称虞山派为“古音正宗”、“黜俗归雅,为中流硫柱”、“明清之际最有影响的琴派”,确实当之无愧。

    三百多年来,虞山琴派弟子云集,名家辈出,当代琴家吴景略先生尤其值得称赏。吴景略先生有深厚的江南民间音乐基础,有广采博纳的魄力,有敢于进取的创造精神。

    他的演奏风格连贯流畅,华丽多姿,有我国南方特有的抒情、柔美、如歌的特点。而在柔美之中,又往往交错有跌宕起伏,激昂遒劲的神韵,格调新颖,今人神往。

    他既完美地诠释了虞山派古琴艺术的美学精华,又把古琴推到了专业学院的层面,培养出了如吴文光、李祥霆等一批当代名家,在古琴领域之贡献和影响可谓巨大而深远。 书法 常熟书法,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唐人张固的《幽闲鼓吹》中即记述有“书圣”之称的草书大家张旭与常熟老翁论书的故事。据《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统计,入选其中的常熟籍书法家就有近200人。

    如此众多的书法人才,在全国同类城市屈指可数。张旭虽不是常熟人,但其书法却因在任常熟县尉时,结识了一位擅书者才得于日臻精进,从而取得了极为突出的个人成就,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也为常熟开启了以书法陶冶素养的风气。

    至今城内留有醉尉街、洗砚池等张旭学书的古迹与传说。 自元以后,常熟书法名家累世不绝,尤以清代末年至民国初年涌现的杨沂孙、翁同龢,萧蜕三位常熟籍书法家最负盛名。

    杨沂孙自幼潜心研究书法,尤嗜篆籀之学,所作篆书,吸收金文、石鼓文、秦权量诏版、汉碑篆书而自成一格。晋代大书法家吴大澄 、吴昌硕、罗振玉等,都曾临习过杨氏篆书。

    萧蜕幼年即勤于学书练字,盛年时期书法造诣名闻远近。篆书丰盈而不臃肿,隶书浑秀见长,草书纯正自然,行书圆润活泼,可谓四书皆精,被誉为“江南第一书家”。

    两朝帝师翁同龢,早年学欧、褚、柳、赵。中年学颜,得其风骨,更出入苏米,时称“孩儿体”。

    晚年学隶,回腕作书,力追静穆。时人得其片纸只字,辙视为珍宝。

    《清史稿》等文献称翁之书法“自成一家,又为世所宗”、“同治、光绪间推为天下第一”、“为乾、嘉以后一人。”常熟博物馆藏有杨沂孙、翁同龢、萧蜕书法墨宝多幅,可供观赏。

    绘画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常熟,画家迭出。据不完全统计至清末,即有画家一千余人之多,可谓群星璀璨,代有传人。

    其中尤以熔南北宗于一炉的“虞山画派”,流风遗韵,于今不衰。 常熟绘画,可追溯到元代的黄公望。

    黄氏多才多艺,工书法、诗词、散曲,尤精于山水画。创作注重写生,取材多以虞山、富春一带山水为主,或以浅绛或以水墨设色。

    构图气势雄厚,笔下山水,“峰峦浑厚,草木华滋”,被誉为“元四家”之首,对明清山水画影响深远。黄公望传世作品约有二十余幅,被世人视为珍宝。

    其中《富春山居图》卷最为著名,现此画一半藏于大陆,一半藏于台湾。黄氏殁后,墓葬于虞山西麓。

    明代江南名画家周之冕,所绘花卉,勾染点簇,兼工带写,自成一派,被画史称为“勾花夹叶派”。周氏有传世作品三十余幅。

    5.过海虞的诗句,整首诗意,朝代作者

    过 海 虞 [明]沈 玄吴下琴川古有名,放歌落日偶经行。

    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人城。齐女墓荒秋草色,言公家在旧琴声。

    我来正值中秋夜,一路哦诗看月明。头一句点出了属于吴地的琴川(“琴川”、“海虞”都是常熟的古称或别称)是自古以来就出了名的 第二句点明诗人在傍晚时分乘着船偶然经过常熟,面对常熟的秀丽景色,不由得诗兴大发。

    第三、四句,在律诗中被称为“颔联”,按格律必须“对仗”。常熟的风景胜迹很多,要用两句诗句来概括,只能选取最能体现常熟特色,即我有他无的景观来描写。

    诗人选取了“琴川七弦”和常熟城墙跨山而筑,形成虞山“半人城”的特色景观两景来代表常熟风物,真可谓‘探骊得珠”、选准了代表性景物,还得用最精辟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作者能将这两个特色景观写成对仗工稳的颔联,足见花了相当功夫。

    这十四字的两句诗句,也就成了描写常熟自然景观的千古绝唱。 诗的第五六两句,在律诗中称为“颈联”,按格律也须对仗。

    这两句诗概括描写了常熟的人文景观。诗人选取了与“齐女”和“言公”两个历史人物有关的事物来描写,也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齐女”,指春秋末年齐国国君齐景公的爱女,远嫁给吴王阖闾长子波,由于终日思念家乡而忧伤成疾,临终前请求葬于虞山之巅,以远望齐国。病殁后吴王如其愿。

    齐女墓在什么地方,现有城内最高处辛峰亭和虞山之巅望海墩两说。不管何说为准,诗人乘舟从虞山下经过,望见山巅齐大墓而触发感想是肯定的。

    在夕阳映照之下,芬女墓掩映在秋天的荒草之中,暗指常熟有悠久的历史。“言公”,指“文开吴会”的言子。

    经过言子的故里,似乎犹能听到流传久远的弦歌琴声,暗喻常熟是文学渊远之邦。 诗的最后两句,描绘了当时正值中秋之夜,随着一轮皓月的冉冉升起,诗人在舟中一边赏月,一边吟哦诗句的美妙意境,不知不觉中把读者引入到如诗如画的境界之中。

    6.题常熟诗句的意思、解释

    一、意思、解释:船只从远处逼近江边,靠着海边空地停泊。停泊在这里的这些船只都是途经此地、暂时歇脚的。县衙没有人打官司,乡间百姓都很富足,常熟一带的农田年年都大获丰收。

    二、原诗欣赏:题常熟

    远逼江垠傍海壖,落帆多是往来船。

    县庭无讼乡闾富,岁岁多收常熟田。

    三、作者介绍:杨备,字修之,建平(今安徽郎溪)人,北宋名臣杨亿之弟 ,因兄而荫补入官,一说为端拱二年进士,生卒年不详。按,杨亿为淳化三年进士,杨备登第时间不可能早于其兄长如此之长,应是荫补入官。宋仁宗天圣时为长溪令、改华亭令,景祐年间知恩州,庆历时以尚书虞部员外郎分司南京,嘉佑中以虞部郎中知广德军,官终于尚书郎中。又尝为大理寺丞,不详其日月。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杨亿之弟,又与当时名臣宋祁交好,故而文学造诣极高,有《姑苏百题诗》三卷、《金陵览古诗》三卷 等诗作,又有《历代纪元赋》。他有许多诗歌传世,诗句大多描写南京、苏州及太湖的景物。然,诸书多记杨备为杨亿弟,却不见《宋史·杨亿传》,或其非杨亿亲弟,乃是族弟。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