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陶渊明诗词赏析

    1.陶渊明的诗词及赏析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赏析: 自然才是心中的至爱,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自然留下一缕情丝。

    经过长期痛苦而 疲惫的求索,诗人终于找到了与生以来便存在心中的那个情结。道路虽然,曲折多艰, 但毕竟还是寻找到了。

    桃李桑树,茅檐鸡犬,诗人在恬静闲适的生活中让自己的心灵 安宁祥和下来。冲破樊篱,找回自我,优哉、悠哉!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风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地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赏析: 淳朴的民风,单纯的人际关系,让诗人的心灵如鱼得水,在这里,所拥有的只是愉 悦和宁静。

    此时的诗人已经不再是文人,而将自己完全改造成一位农夫,“短褐穿结” 他的所有喜悦与担心只同自己的农夫生活密切相关,拥有自然,也就拥有了自己的一切 生命。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外狭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赏析: 披星戴月,侍弄着自己那点儿,“庄稼”,不去管它他收成如何,只要将自己放到 泥地和作物之中,就已身心倍感愉悦了,农田那稀疏的庄稼,那萎萎的野草,那难行的 田间小道,以及那冰凉爽净的露珠,都让诗人有种新鲜刺激的感觉,让他欣喜异常,这 种感觉又是他生命的源泉。

    与世无争、自然恬静的生活让他完成自己生命的极乐体验。

    2.陶渊明的所有田园诗.陶渊明所以诗歌中的田园诗,有赏析更好,

    陶渊明《归田园居》原文+译文[原文]少无适欲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译文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十三年.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移居二首》——陶渊明其一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 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译文〕从前便想居南村,非为选择好住宅.闻道此间入纯补,乐与相伴共朝夕.,我怀此念已很久,今日迁居南村里.陋室何必要宽大遮蔽床靠愿足矣.邻居常常相往来,直言不讳谈往昔.美妙文章同欣赏,疑难问题共分析.其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琢相思.相思削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如不胜 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译文]春秋之季多朗日,登高赏景咏新诗.经过门前相呼唤,有酒大家共饮之.农忙时节各归去,每有闲暇即相思.相思披衣去串门,欢言笑语无厌时.此情此趣岂不美切勿将它轻抛弃.衣食须得自料理,躬耕不会白费力.。

    3.陶渊明的诗词及赏析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赏析:

    自然才是心中的至爱,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自然留下一缕情丝。经过长期痛苦而

    疲惫的求索,诗人终于找到了与生以来便存在心中的那个情结。道路虽然,曲折多艰,

    但毕竟还是寻找到了。桃李桑树,茅檐鸡犬,诗人在恬静闲适的生活中让自己的心灵

    安宁祥和下来。冲破樊篱,找回自我,优哉、悠哉!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风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地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赏析:

    淳朴的民风,单纯的人际关系,让诗人的心灵如鱼得水,在这里,所拥有的只是愉

    悦和宁静。此时的诗人已经不再是文人,而将自己完全改造成一位农夫,“短褐穿结”

    他的所有喜悦与担心只同自己的农夫生活密切相关,拥有自然,也就拥有了自己的一切

    生命。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外狭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赏析:

    披星戴月,侍弄着自己那点儿,“庄稼”,不去管它他收成如何,只要将自己放到

    泥地和作物之中,就已身心倍感愉悦了,农田那稀疏的庄稼,那萎萎的野草,那难行的

    田间小道,以及那冰凉爽净的露珠,都让诗人有种新鲜刺激的感觉,让他欣喜异常,这

    种感觉又是他生命的源泉。与世无争、自然恬静的生活让他完成自己生命的极乐体验。

    4.陶渊明的诗句赏析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有人认为,陶渊明写这一组诗的时候距离他辞去彭泽县令的时候已有十年以上之久。不过陶渊明的年谱中存在很多问题,我们现在还不能确切地判断这一组诗的具体写作时间,但总之这时候他已经归隐有年了。他在这篇序言中说自己“闲居寡欢”,现在我们就要对他的这句话作一个分析:他在归田之后所过的生活,真的只有“闲居”,只有“寡欢”吗?上一节曾说,有些小作家看山说山,看水说水,所写的都是偶然的一点点感动;而对于一个真正的大作家来说,他的作品里边有他意识的基本形态,或者说,他的作品所表现的乃是他自己的整个生命,所以往往不是很单纯的。现在人们一提到田园诗人,就认为他们都很悠闲舒适,其实并不是这样。陶渊明的生活很辛勤很劳苦,他在另一首诗中曾写道:“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归园田居》)——从早晨下地干活,一直要到月亮上来时才扛着锄头回家。那么,他在这里所说的“闲居”,而且“兼比夜已长”,应该是农村冬闲而夜已渐长的时候。这时候地里已经收割干净,所以他才能够有一段“闲居”的时间。至于这个“寡欢”,也很值得研究。因为陶渊明有不少诗写的是他在田园生活中所得到的乐趣,是他欢喜的一面。我们不妨先简单地介绍一下他的这一面,先看他的组诗《读山海经》中的一首:

    5.陶渊明的田园诗赏析~~1000字的哦~~

    归 园 田 居(其三)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

    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

    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

    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

    “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

    “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③。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④。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⑤。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⑥。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⑦。

    【注释】①野外:郊野。罕:少。

    人事:指和俗人结交往来的事。陶渊明诗里的“人事”、“人境”都有贬义,“人事”即“俗事”,“人境”即“尘世”。

    这句是说住在田野很少和世俗交往。 ②穷巷:偏僻的里巷。

    鞅(yīng央):马驾车时套在颈上的皮带。轮鞅:指车马。

    这句是说处于陋巷,车马稀少。 ③白日:白天。

    荆扉:柴门。尘想:世俗的观念。

    这两句是说白天柴门紧闭,在幽静的屋子里屏绝一切尘俗的观念。 ④时复:有时又。

    曲:隐僻的地方。墟曲:乡野。

    披:拨开。这两句是说有时拨开草莱去和村里人来往。

    ⑤杂言:尘杂之言,指仕宦求禄等言论。但道:只说。

    这句和下句是说和村里人见面时不谈官场的事,只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 ⑥这两句是说桑麻一天天在生长,我开垦的土地一天天广大。

    ⑦霰(xiàn现):小雪粒。莽:草。

    这两句是说经常担心霜雪来临,使桑麻如同草莽一样凋零。其中也应该含有在屡经战乱的柴桑农村还可能有风险。

    【赏析】 陶渊明“性本爱丘山”,这不仅是因为他长期生活在田园之中,炊烟缭绕的村落,幽深的小巷中传来的鸡鸣狗吠……都会唤起他无限亲切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在他的心目中,恬美宁静的乡村是与趋膻逐臭的官场相对立的一个理想天地,这里没有暴力、虚假,有的只是淳朴天真、和谐自然。因此,他总是借田园之景寄托胸中之“意”,挖掘田园生活内在的本质的美。

    《归园田居》组诗是诗人在归隐初期的作品,第一首着重表现他“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欣喜心情,这一首则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 开头四句从正面写“静”。

    诗人摆脱了“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的仕官生活之后,回到了偏僻的乡村,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官场中人造访,所以他非常轻松地说:“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他总算又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宁静。正因为没有俗事俗人的打扰,所以“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那道虚掩的柴门,那间幽静的居室,已经把尘世的一切喧嚣,一切俗念都远远地摒弃了。——诗人的身心俱静。

    在这四句中,诗人反复用“野外”、“穷巷”、“荆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的清贫,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 不过,虚掩的柴门也有敞开之时,诗人“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他时常沿着野草丛生的田间小路,和乡邻们来来往往;诗人也并非总是独坐“虚室”之中,他时常和乡邻们共话桑麻。

    然而,在诗人看来,与纯朴的农人披草来往,绝不同于官场应酬,不是他所厌恶的“人事”;一起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绝对不同于计较官场浮沉,不是他所厌恶的“杂言”。所以,不管是“披草共来往”,还是“但话桑麻长”,诗人与乡邻的关系显得那么友好淳厚。

    与充满了权诈虚伪的官场相比,这里人与人的关系是清澄明净的。——这是以外在的“动”来写出乡居生活内在的“静”。

    当然,乡村生活也有它的喜惧。“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庄稼一天天生长,开辟的荒土越来越多,令人喜悦;同时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生怕自己的辛勤劳动,毁于一旦,心怀恐惧。

    然而,这里的一喜一惧,并非“尘想”杂念;相反,这单纯的喜惧,正反映着经历过乡居劳作的洗涤,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情变得淳朴了。——这是以心之“。

    6.陶渊明诗作赏析

    归园田居五首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7.陶渊明诗词鉴赏

    《拟挽歌辞》其一写刚死人敛的情景,表现出旷达的人生态度。

    其二写亲友祭奠和出殡的情景。诗中以生前无酒饮同死后有酒不能饮相对比,旷达幽默之中,深含无限的酸楚。

    其三写送葬时的悲哀之情和萧条之景,十分感人。结语以“托体同山阿”的达观态度,体现了诗人一惯持有的委运任化的人生观。

    《咏贫士七首》这组诗大约作于晋、宋易代之交,是陶渊明晚年的咏怀之作。这些诗歌通过对古代贫士的歌咏,表现了诗人安贫守志、不慕名利的情怀。

    其一以孤云、独鸟自况,象征着诗人孤独无依的处境和命运,表现出诗人守志不阿的高洁志趣。其二与第一首都是这组诗的概括,前一首自叹孤独,世无知音;这一首自咏贫居之状,并向古代寻求知音,以安慰自己的精神。

    《归鸟》共四章。诗人采取了《诗经》中“比”的艺术手法,以鸟喻己,即通过对归鸟的歌颂,来表现自己的归隐之情,同时也展现出其孤高脱俗的情趣与芳洁而自由的心志。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癸卯岁是晋安帝元兴二年(403),陶渊明三十九岁。两年前,即晋安帝隆安五年(401)的冬天,陶渊明因遭母丧而离桓玄幕府之职返回家乡。

    这两首诗作于同一年的春天,这时诗人已经开始躬耕。“怀古田舍”,就是在田舍中怀古。

    诗人通过怀古言志,表现了对归耕田园的喜悦,以及远离污浊世俗的决心。其一写一年之始的春耕,展现了田野景象的清新宜人,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

    通过田园躬耕,诗人初步体验到了古代“植杖翁‘:隐而不仕的乐趣,并表示像颜回那样既贫穷而又不事耕稼的行为则不可效法。其二这首诗认为像孔子那样“忧道不忧贫”未免高不可攀,难以企及,不如效法长沮、桀溺洁身守节,隐居力耕。

    诗中对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的描写,十分生动传神,充满浓郁的情趣。《命子》:据此诗内容推断,当为诗人初得长子俨时所作。

    时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陶渊明二十九岁。《册府元龟》录此诗题作《训子》。

    《命子》也就是训示儿子的意思。这首诗共十章,前六章历述陶氏先祖功德,以激励儿子继承祖辈光荣的家风;后四章旨在表达对儿子的殷切希望和谆谆诫勉,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全诗言辞恳切,感情厚重,表现出诗人对儿子的希冀之切。

    8.求陶渊明田园诗赏析

    陶渊明的诗歌从题材上划分主要有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其次还有行役诗、赠答诗等。

    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田园诗:描写了自然恬静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纯朴的田园生活。这是被诗人理想化、艺术化了的一种境界。

    反映了诗人的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和悠然自得的超脱心境,同时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和官场丑恶的一种否定。如《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野外罕人事]、《饮酒》[结庐在人境]、《和郭主簿》等。

    抒写了对躬耕生活的体验和对劳动的热爱,并体现了诗人对农民的深情厚谊。如《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

    描写自己生活的困顿和农村的凋敝,反映了诗人的理想化境界之外的现实世界。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归园田居》[久去山泽游]、《乞食》等。

    2.咏怀诗和咏史诗:陶渊明的咏怀诗和咏史诗内容相近,咏史亦是咏怀,它继承了阮籍《咏怀》和左思《咏史》的诗歌传统。诗的主要内容是抒发个人思想、情怀和志节。

    有的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入世与出世的思想矛盾;有的忧患生命价值的实现,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有的反映了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坚守个人志节的高尚品格;也有的以“金刚怒目式”的方式抒发着激愤的情怀。如《饮酒》、《拟古》、《杂诗》、《咏贫士》、《咏荆轲》、《读山海经》等多属这一类。

    3.其它:陶渊明的行役诗是其宦游其间的作品,多是写行役之苦和厌倦仕宦思慕归隐的内容。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等。

    赠答诗多是写朋友之间的友情。如《答庞参军》、《与殷晋安别》等。

    此外陶渊明还有一些哲理诗。如《形影神》等。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 1.恬淡自然、醇厚隽永的艺术风格。陶渊明的诗歌题材和内容贴近平淡的日常生活,诗歌的形象也往往取自习见常闻的事物,而且是直写其事,不假雕琢,不尚辞采,陶渊明田园诗深厚的意蕴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实感,托出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然平淡之中见神奇,朴素之中见绮丽。

    朱熹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朱子语类》)苏轼说他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与苏辙书》)又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上卷《评韩柳诗》)元好问说他的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论诗绝句三十首》)陶诗除了这种基本风格外,还有一些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的诗歌。朱熹也曾谈到他豪放的一面:“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

    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朱子语类》) 2.高远拔俗、天然浑成的艺术境界。

    陶渊明的诗歌意象看似平淡无奇,然却创造了高远拔俗的艺术境界。其诗的主旨在于写意,在于表达自己的心志、情趣和人生体悟,而写景、叙事只是为意造境。

    陶诗的许多作品达到了物我合—、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做到情、景、理的交融统一。 3.天然本色、精练传神的语言。

    陶渊明的诗歌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达到了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也常用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即使使用典故也是俗语化。

    陶渊明的生平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

    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在重视门阀的社会里,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比,但又不同于寒门。

    陶侃出身寒微,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之人。可以想见,他的后人在政治上的处境是相当尴尬的。

    陶渊明在柴桑的农村里度过少年时代,“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便是那时生活的写照。他常说因家贫而不得不出仕谋生,这固然是实情,但也不能排除一般士人具有的那种想要建功立业的动机。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就透露了这一消息。陶渊明29岁曾任江州祭酒,不久即辞职。

    后来江州召为主簿,他未就任。 晋安帝隆安二年(398),陶渊明到江陵,入荆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

    当时桓玄掌握着长江中上游的军政大权,野心勃勃图谋篡晋。陶渊明便又产生了归隐的想法,在隆安五年(401)所写的《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中说:“诗书敦素好,林园无世情。

    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这年冬因母孟氏卒,便回寻阳居丧了。此后政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安帝元兴元年(402),桓玄以讨尚书令司马元显为名,举兵东下攻入京师。

    元兴二年(403)桓玄篡位,改国号曰楚。元兴三年(404)刘裕起兵讨伐桓玄,入建康,任镇军将军,掌握了国家大权,给晋王朝带来一线希望。

    于是陶渊明又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在赴任途中写了《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他的心情矛盾,一方面觉得时机到来。

    9.陶渊明的诗句赏析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

    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有人认为,陶渊明写这一组诗的时候距离他辞去彭泽县令的时候已有十年以上之久。

    不过陶渊明的年谱中存在很多问题,我们现在还不能确切地判断这一组诗的具体写作时间,但总之这时候他已经归隐有年了。他在这篇序言中说自己“闲居寡欢”,现在我们就要对他的这句话作一个分析:他在归田之后所过的生活,真的只有“闲居”,只有“寡欢”吗?上一节曾说,有些小作家看山说山,看水说水,所写的都是偶然的一点点感动;而对于一个真正的大作家来说,他的作品里边有他意识的基本形态,或者说,他的作品所表现的乃是他自己的整个生命,所以往往不是很单纯的。

    现在人们一提到田园诗人,就认为他们都很悠闲舒适,其实并不是这样。陶渊明的生活很辛勤很劳苦,他在另一首诗中曾写道:“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归园田居》)——从早晨下地干活,一直要到月亮上来时才扛着锄头回家。

    那么,他在这里所说的“闲居”,而且“兼比夜已长”,应该是农村冬闲而夜已渐长的时候。这时候地里已经收割干净,所以他才能够有一段“闲居”的时间。

    至于这个“寡欢”,也很值得研究。因为陶渊明有不少诗写的是他在田园生活中所得到的乐趣,是他欢喜的一面。

    我们不妨先简单地介绍一下他的这一面,先看他的组诗《读山海经》中的一首:。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